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重点中学2024届中考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4
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重点中学2024届中考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小组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B.我看他不是真隐居,是在待价而沽....,希望有人能欣赏他。
C.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政协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畅所欲言,表现出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D.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2.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让读者透过主人公若瑟夫的一双眼睛洞穿了法国社会虚伪的人情。
B.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让我们看到了藤野这位异国老师毫无民族偏见的学者之心。
C.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让我们在喜剧中,隐约读出了作者对以夏洛克为代表的犹太商人在批评之余的人文主义关怀。
D.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让我们感受到洋溢着纯洁的童心和真挚的母爱,母子互动的情境营造出了美与爱的意境。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zián)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B.一丈青大娘一听见孙子呱.(gū)呱.坠地的啼声,喜泪如雨,又烧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许愿。洗三那天,亲手杀了一只羊和三只鸡,摆了个小宴;满月那天,更杀了一口猪和六只鸭,大宴乡亲。
C.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chī)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D.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mèn)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经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
生命力强。
(4)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A.反问 反问 拟人 拟人 B.设问 借代 比喻 拟人
C.反问 比喻 拟人 比喻 D.反问 借代 比喻 拟人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研究中国文化、探究中国文化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注重田野调查
②而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
③为此,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④切不可坐在书斋里
⑤一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
A.③②⑤①④ B.③④②⑤① C.④②③①⑤ D.④③②①⑤
6.阅读下面材料,接要求答题。
材料一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艘墟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地下博物馆,有青铜、甲骨文等五个展厅。从平面上看,殷墟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宇,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住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造型取材于象形文字的“墉”(即城墙)字。建筑内容包括主体馆、广场、字坊。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字”之形,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象征性建筑之一。作为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目前共有馆藏文物及辅助展品11300余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多个方面。
(1)根拟以上材料,概括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造型上的共同特点,并说说这种设计的好处。
共同特点:
好处:
(2)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带领游客们参观完殷墟博物馆后,要继续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写一段串联词,注意两个博物馆之间的联系,过渡自然。
7.古诗文默写:所谓伊人, 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国破山河在, 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巴山楚水凄凉地, 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君问归期未有期, 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_________________,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八百里分麾下炙,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岳阳楼记》中体现范仲淹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夏侯惇正走之间,见于禁从后军奔来,便问何故。禁曰:“南道路狭,山川相逼,树木丛杂,可防火攻。”夏侯惇猛省,即回马令军马勿进。言未已,只听背后喊声震起,早望见一派火光烧着,随后两边芦苇亦着。一霎时,四面八方,尽皆是火;又值风大,火势愈猛。曹家人马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赵云回军赶杀,夏侯惇冒烟突火而走。
且说李典见势头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时,火光中一军拦住。当先大将,乃关云长也。李典纵马混战,夺路而走。于禁见粮草车辆,都被火烧,便投小路奔逃去了。夏侯兰、韩浩来救粮草,正遇张飞。战不数合,张飞一枪刺夏侯兰于马下。韩浩夺路走脱。直杀到天明,却才收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后人有诗曰: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1.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______》,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______(人名)。
2.选文写的是诸葛亮出山后火烧博望坡的情节,在这部作品中,还有很多采用火攻的情节,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3.博望坡用兵是诸葛亮首次指挥作战,从选文中哪些细节可见其军事指挥才能?
二、阅读
9.古诗词阅读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以“__________”和“ _________”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2.请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进行简要赏析。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日啖①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②而驰,其初若不甚疾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③,犹可二百里。褫④鞍甲而不息、不汗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注:①啖:吃。②介:披上战甲。③自午至酉:相当于现在从中午11时到晚上7时。④褫(chǐ):解除。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才美不外见. (______)故常奇.之 (______)比.行百余里 (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解/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B.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C.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D.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4.岳飞认为自己过去两匹马“奇”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甲乙两文作者都借论马来表达对__________的看法,他们都希望___________。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以“工匠精神”锻造文学语言
文学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文学创作就是虚构故事,把故事编得好看就够了,似乎越来越少有人提及文学语言。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文学作品对语言的不讲究。加上网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得文学语言渐有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之嫌。对叙事文学而言,构思故事当然是必需,但故事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语言是文学的全部肌体,是文学的活的灵魂。
文学之美首先体现为语言之美。一个成熟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语言使用的方家。作家贾平凹书练笔,三五个句子,随想随写。其实文学语言就是这么积淀来的。语言积淀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文学经典。对于有志于文学者来说,读文学经典,关键在品出语言的味道、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感。
古往今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一开头就能见出作家语言功力的高低和语言风格的取向。譬如鲁迅的《故乡》,开头一段写景,即用了大量具有拟人化特征的词组:深冬、阴晦、冷风、呜呜作响、篷隙、苍黄、荒村、活气、悲凉。这寂静的荒村,马上就活起来了,具有了某种人格化的特质。鲁迅的语言体系,是对绍兴官话和现代白话的融会与改造,虽已属纯然的现代白话,但这白话,并非一般的俗语和口语,而是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了的文学语言。鲁迅对现代白话进行了文学的塑造,并形成了自己风格鲜明的语言范式。
与之相异,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长于情景跳跃式和时空交错式的语言。《百年孤独》的开篇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种荒诞式的情境:“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在一句话中呈现,以这种荒诞叙事为开端,奠定了《百年孤独》整个的文学基调。此种突兀的文学语言,在《百年孤独》中比比皆是。
文学大师就好像建筑巨匠,一定对语言有一种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反观我们的语言态度,一个越发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文学语言乃至生活语言,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贫乏、干瘪,汉语本身的简洁之美、音律之美和灵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