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20世纪50年代服装史
- 格式:ppt
- 大小:4.64 MB
- 文档页数:3
19~20世纪欧洲女子服饰风格演变简述1870-1890年期间合体连衣裙的普林塞斯(princessdress),突出特点是臀部突起,这种与上世纪出现过的臀垫巴斯尔相似,都认为是巴斯尔的复活,所以把这一时期称为巴斯尔时期。
此时与突出臀部相呼应的是要求女子挺胸收腹,为达到这种前挺后翘的外形特征,紧身胸衣仍是不可少的重要服装。
极端的这种追求外形特征就把女性身体侧面轮廓改变成具有S 型特点的柔美曲线1890-20世纪初这一时期艺术领域出现了新的思潮即新艺术运动。
其特点就是否定传统的造型样式,采用流畅的曲线造型突出线性装饰风格。
服装受新艺术运动影响能体现曲线美的女装最受欣赏。
女子上身用紧身胸衣把胸部托起,腰部勒细,背部沿脊背自然下垂至臀部外扩,划出优美的曲线。
连衣裙的袖子为羊腿袖,称作gigotsleeve。
20世纪初第一阶段:一次世界大战1900-1907服装仍然流行上世纪末S型样式,服装的造型基本相同,紧凑的上身、宽大的裙子、高耸的衣领,强调胸部、臀部突出,小腹平直,夸张的帽子上有复杂而庞大的鸵鸟毛或鹦鹉毛装饰。
整个设计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紧贴身体,把女性的身体都束缚成为一个标准的式样。
如:紧身胸衣————这个在西方女装舞台上雄霸了300多年的塑身衣具,为塑造女性理想形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它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以前无疑是这个时期不可缺少的一种时尚。
第二阶段:1907-1914(传统型到现代型女装)把妇女从紧身胸衣中解放出这阶段女装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流行了数十年的S型服装逐渐消退,紧身胸衣得到改良,其线条趋于直线,在年轻女性与中老年妇女穿着行为的激烈较量中,女装从丰胸、束腰、翘臀的传统形态向平胸、松腰、束臀的现代形态转变。
1907年特别强调s型曲线的服装之风逐渐趋缓,女装长度向下延伸,腰围放大,臀围收缩。
1908年女装继续向放松腰身的直线形转化,裙子也开始离开地面,露出鞋面。
1909年以后紧裹臀部和腿部的蹒跚裙出现,迅速成为流行时尚。
1.在拜占庭时期的服装中,罗鲁姆和帕留姆这些带有鲜明的战服时尚的衣饰,充分体现了那个时期男子的英武之气。
2.罗马式时代的服装特征是除了男子穿裤子外,男女同形,几乎没有性差。
品种有:内衣(鲜兹)、外衣(布里奥)、斗篷(曼特)。
3.20世纪纪50年代时,裙撑再度流行。
这一时期,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裙撑采用的发条(或者填钢丝也行)原料。
4.纵观巴洛克时期的男装,主要有两个最为明显的特点,一是文艺复兴时期极尽追求华丽,二是男装女性化5.波尔波阿莱本世纪第一位被称为“革命家”的设计大师。
不随波逐流抓住新的时代潮流确立自己的风格。
1、古罗马的男子服装主要为( C )。
A.阿比B.鸠斯特科尔C. 托加D.斗篷2、在古罗马,只有帝王才有权穿用这种(C)的宽松长袍。
A.红色B.黄色C. 紫色D.绿色3、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男鞋名称为( B)。
A.平底靴B.乔品C.桑达尔D.波兰那4、17世纪巴洛克男裤看上去像长短不一的褶裙,短的到膝盖以上,长的到小腿肚,上面布满( A)装饰。
A.缎带B.纽扣C.蝴蝶结D.刺马针5、因杰出的艺术成就,在1977、1979和1982年三次获得时装界金顶针奖的设计大师是:(A )A.皮尔.卡丹B.纪梵希C.瓦伦蒂诺.加拉班尼D.乔治阿玛尼三、名词解释:1、拉夫领答:①拉夫领是独立于衣服之外的一种褶饰花边的领饰,是文艺复兴时期又一个独具特色的服饰部件。
②拉夫呈车轮状,又厚又硬,脖子围上后头无法自由活动,人们强制性表现出高傲、尊大、不可一世的姿态。
后来下颌处空出一个三角形的拉夫。
2、庞塔龙庞塔龙长裤,原是17世纪意大利喜剧演员在舞台上穿的一种不扎裤脚的细筒裤,又叫“桑?克尤罗特”是对贵族穿的半截裤克尤罗特的革命来穿用。
红、白、蓝三色条纹毛织物象征革命。
与庞塔龙组合穿的有双排扣背心和红色无檐帽。
3、、新艺术运动答:①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面相当大和内容很广泛的“装饰艺术”运动。
世界各国服装发展史1.欧美服装发展史拜占庭艺术风格与服饰: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使得有机会出现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
在艺术的成就上,此时所强调的是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
同样,这种特色也反映在服装上。
例如:在男女宫廷服的大斗篷、帽饰以及鞋饰上都出现了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充斥着华丽图案的刺绣。
这些情形有别于同时期在欧洲地区的服饰,营造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又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
国际哥特艺术风格与服饰:“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很快这种风格便影响到整个欧洲,而且反映在绘画、雕刻、装饰艺术上,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
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
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巴洛克艺术风格与服饰: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
“巴洛克”的字义源自葡萄牙语,意指“变了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
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服饰:“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由此演变而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
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着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
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与服饰: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兴起于18世纪的中期,其精神是针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所进行的一种强烈的反叛。
优雅的高级时装的巅峰时代 20世纪50年代:服装史上最经典、优雅的时代50年代的社会背景二战后,欧洲一片混乱,百废待兴,食物缺乏,战争的创伤到处可见。
二战虽然结束了,但是世界还不太平: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宣言,将世界划分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40年之久的“冷战”由此开始。
东西方交流从此中断。
1948年,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印度甘地被暗杀。
1949年,东西德国分裂。
这一切都使战后的世界极不安宁。
面对这样的局面,已经饱受战争摧残的人们多么希望和平!而且那时的服装,毫无时尚。
男人参战,多为军装。
女人从工,多为工装。
为了因应战时劳动力的短缺,女性纷纷加入工厂或农产的劳力工作。
宽松剪裁的垫肩外套、直筒与裤装,以及耐磨耐穿的粗厚牛仔装是主打款。
即使有裙装,也是及膝的一步短裙。
色彩灰暗,以军装、工装的颜色为主。
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打击,50年代在战后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社会生活逐渐摆脱战争时的萧条和谨慎,一片繁荣的景象开始慢慢显露。
而这个时代的女性也不再满足于单纯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她们的着装也开始变得职业化(虽然那时大部分女性还只是从事办公室秘书之类的辅助角色),于是优雅的套装,套裙,裤装开始流行。
二战后的女士,在经历了实用单调的战争时期的服装后,向往优雅时髦的装扮。
掐腰大摆棉质衬衫裙应算做是50年代“新风貌”浪潮下大众化成衣的经典之作。
鲜艳的色彩象征着繁荣。
不可缺少的配饰要属腰带,既可强调极细的腰线,凸显女性曼妙身姿,又起到了很好的点缀作用。
无论是粉色白点裙搭配的同质地腰带,还是红蓝点白色连衣裙搭配的正红色腰带,都丰富了原本简洁典雅的剪裁。
五十年代向梦露靠拢真正的魅力是建立在女人味的基础上的。
我觉得性感必须要发自内心、自然而然,才会吸引人。
托老天爷的福,我们大家生来都是性感的,据说为了保持胸型,梦露睡觉的时候也坚持穿胸衣可惜好多人都无视甚至抛弃了这一天赋。
1.在拜占庭时期的服装中,罗鲁姆和帕留姆这些带有鲜明的战服时尚的衣饰,充分体现了那个时期男子的英武之气。
2.罗马式时代的服装特征是除了男子穿裤子外,男女同形,几乎没有性差。
品种有:内衣(鲜兹)、外衣(布里奥)、斗篷(曼特)。
3.20世纪纪50年代时,裙撑再度流行。
这一时期,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裙撑采用的发条(或者填钢丝也行)原料。
4.纵观巴洛克时期的男装,主要有两个最为明显的特点,一是文艺复兴时期极尽追求华丽,二是男装女性化5.波尔波阿莱本世纪第一位被称为“革命家”的设计大师。
不随波逐流抓住新的时代潮流确立自己的风格。
1、古罗马的男子服装主要为( C )。
A.阿比 B.鸠斯特科尔 C. 托加 D.斗篷2、在古罗马,只有帝王才有权穿用这种(C)的宽松长袍。
A.红色 B.黄色 C. 紫色 D.绿色3、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男鞋名称为( B)。
A.平底靴B.乔品C.桑达尔D.波兰那4、17世纪巴洛克男裤看上去像长短不一的褶裙,短的到膝盖以上,长的到小腿肚,上面布满( A)装饰。
A.缎带B.纽扣C.蝴蝶结D.刺马针5、因杰出的艺术成就,在1977、1979和1982年三次获得时装界金顶针奖的设计大师是:(A )A.皮尔.卡丹B.纪梵希C.瓦伦蒂诺.加拉班尼D.乔治阿玛尼三、名词解释:1、拉夫领答:①拉夫领是独立于衣服之外的一种褶饰花边的领饰,是文艺复兴时期又一个独具特色的服饰部件。
②拉夫呈车轮状,又厚又硬,脖子围上后头无法自由活动,人们强制性表现出高傲、尊大、不可一世的姿态。
后来下颌处空出一个三角形的拉夫。
2、庞塔龙庞塔龙长裤,原是17世纪意大利喜剧演员在舞台上穿的一种不扎裤脚的细筒裤,又叫“桑•克尤罗特”是对贵族穿的半截裤克尤罗特的革命来穿用。
红、白、蓝三色条纹毛织物象征革命。
与庞塔龙组合穿的有双排扣背心和红色无檐帽。
3、、新艺术运动答:①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面相当大和内容很广泛的“装饰艺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