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第3章单元综合复习综合与实践 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23 MB
- 文档页数:43
课题学习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2)知识技能目标在对身份证号码的收集、认识之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学籍号码,进一步理解数学的符号感,进一步认识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性、合作性和共享性.过程性目标让学生通过经历学籍号码的设计、完善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课前准备汇总学生课余设计的学籍号码,并加以分类、整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上课一开始,老师出示“学生的座位号”设计案例:方案一是用数字1、2、3、4……顺序编排;方案二是用字母、数字混编,第一位用英文字母A~H代表1~8小组,后两位代表这个同学在这一小组的第几位.如B05,表示是第B组第5位;方案三:第一位是用数字1~8表示同学所在的小组,后2位表示这个同学在本组的第几位,这两组数字之间用分隔号“-”分开,如3-10表示3组第10位.让学生理解,并加以讨论,让每一位同学发表自己的个人看法,师生共同讨论改进意见.说明设计要简洁、易懂、明了.二.探究归纳把学生设计的学籍号码分类展示,并要求学生上台介绍自己设计意图.然后分小组,对各类展品进行讨论,对典型设计加以评语,并要求小组派出代表加以发表.一部分同学当评委,对各类设计和各个小组意见进行评议.整个过程,由学生主导,老师跟着学生走,最后由老师与学生代表点评.甚至老师把自己设计的方案(前2位数为学校代码,第3-4位为该学生的入学年号代码,第5-6位为该学生所在的班级代码,第7-8位为该学生班内学号代码,第9位是学生的性别代码)与学生的放在一起,师生一起讨论,按照设计要简洁、易懂、明了、有特色的原则进行点评.三.反思与完善在完成1、2后,要求学生按照设计原则完善自己的设计,突出自己的设计风格,并要求学生写出报告.课后探索请学生在调查、搜集、研究的基础上,帮助老师设计班级小小图书馆或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编码,并把设计放在班级黑板报上或班级网站上进行展示与讨论,进行评比.。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新修订)
(从2005秋季初一年开始使用)
第一册章目(七上)
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
第2章有理数
第3章整式的加减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课题学习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
图标的收集与探讨
第二册章目(七下)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9章多边形
第10章轴对称
第11章体验不确定现象
课题学习图形的镶嵌
红灯与绿灯
第三册章目(八上)
第12章数的开方
第13章整式的乘除
第14章勾股定理
第15章平移与旋转
第16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第四册章目(八下)
第17章分式
第18章函数及其图象
第19章全等三角形
第20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第21章数据整理与初步处理
第五册章目(九上)
第22章二次根式
第23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24章图形的相似
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
第26章随机事件的概率
第六册章目(九下)
第27章二次函数
第28章圆
第29章几何的回顾
第30章样本与总体。
《身份证号码》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一、活动背景为了把众多的对象区分开来,人们需要使用一些方法,如各个家庭都有一本户口簿,这样就把一个个家庭区分开来。
我们国家为了更仔细地区分每一个人,1987 年实行了身份证制度,凡年满 16 周岁持有身份证的男女公民,每一个人都对应了一个身份证号码。
身份证号码到底是怎么编制出来的呢?它是如何来区分不同的个体的呢?身份证号码又能体现出个体的那些信息呢?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这次综合实践活动。
这次活动通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经验交流,获得直观、真实的印象,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全面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活动目标1.经历数字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过程;2.了解身份证在社会生活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3.经历设计学籍号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字应用的广泛性;4.获得一些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5.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观察、访问、调查研究、分析评价、资料收集等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
6.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
7.感受数字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极大方便,感受社会管理由人文化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化的必然趋势。
三、活动研究过程(一)活动前准备阶段: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为搜集组、调查组、采访组、小报组。
搜集组的同学的主要工作是搜集尽可能不同类型的身份证,比如说80 年代的、九十年代的身份证。
调查组的工作是通过上网或查阅相关资料向同学们阐述身份证是如何编制出来的。
采访组的同学的主要工作时向当地的派出所了解相关的编制身份证的方法,并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小报组的同学的任务就是把前面三个组所得到的信息编写成小报的形式,向其他同学老师展示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
初中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
(1)了解身份证在社会生活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体会数字编码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力目标有
(1)对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评价等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
(2)经历吉普赛人神奇的读心术的解密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有
(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体验数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童年时期向少年时期过渡,他们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这种好奇就象干柴,而恰当的激发就象火种,所以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内容在小学已经接触过,所以他们并不感到陌生,但是中学再次学习身份证的有关知识就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内容加深,范围加大,让学生亲自进行实践调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重点难点
1.探究身份证号码中各个数字的意义、编排方法及现实意义。
2.经历设计学籍号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的完善性。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
课题学习:某某与学籍号(1)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时内容是在学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两章之后,学生学会了用抽象的字母代替具体的数,也就是用符号表达某种对象,而日常生活中的某某正符合这种思想.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收集某某,认识其中的规律,让学生理解用符号表示某一对象,理解数学的应用性.培养了学生积极实践,自我探究的能力;培养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过程性目标学生在经历了某某的收集、认识等活动,体会了分类、排序、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用数学这个工具去解决问题.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回家记录下家人与亲戚(最好有本市内、本地区、省内、省外)的某某,并观察各人某某的异同之处,探究其组成规律.教学过程一.实例导入,激发兴趣例子:今天是邮递员小王参加工作的第一天,一清早,他就投入了投递工作,第一封是按照信封上写得“花园小区93-602”投递的,请问小王是如何理解信封上的“93-602”来进行投信的?让学生自由探讨,发表自己对此的理解.以激发他们对研究一组数字的兴趣.当同学们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由老师归纳,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用一组数字可以明确表达某一地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汇总课前调查结果.二.分组讨论,探究规律学生分组,对汇总的调查结果进行小组交流:各个某某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它是如何反映每一个人的基本信息、并加以区分的.老师也加入学生队伍,师生共同发表意见.并要求各组得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交流其结果.师生再对各组结果整理、归纳,得出比较完整的结果,从而发现其编写的规律.(如果学生还有疑问时,老师可以引导,也可以实时与当地派出所的户籍警进行调查,让学生与警察叔叔进行交流)现行某某有两种:15位和18位.1999年前领取的某某是15位,大都是手工编制的.在居民某某依新规定换领公民某某前,在其有效期内继续有效.例如某个人的某某为320520*********,前六位为行政区划代码,第一、二位表示这个人所在省份,32代表是某某省,第三、四位表示所在地区市,05代表某某,第五、六位表示所在的县市,20代表常熟市;第七至第十二位为出生日期码,70代表1970年;02代表2月份;24代表24日,即这个人是1970年2月24日出生的;第十三、十四位表示这个人申办某某所在派出所的编号,最后一位是性别码,1代表男性,2代表女性.国务院规定,自1999年10月1日起在全国建立和实行公民某某制度.公民某某按照GB11643-1999《公民某某》国家标准编制,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分代码,第7位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位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第18位是校验码,目的在于检测某某的正确性,是由计算机随机产生的,所以不再是男性为单数,女性为双数.作为尾号的校验码,是由编制单位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如果某人的尾号是0-9,都不会出现X,但如果尾号是10,那么就得用X来代替,因为如果用10做尾号,那么此人的某某就变成了19位.X是罗马数字的10,用X来代替10,可以保证公民的某某符合国家标准.(某某查询或新<18位>旧<15位>转换可参阅/asp/sfz/)18位某某是为适应实行公民某某的需要,进一步确定公民某某的法律地位,增加了有关居民某某的内容,并在公民某某登记项目中用公民某某取代了原居民某某编号,将公民某某确定为公民某某的法定载体.居住在中华人民某某国境内的年满16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中华人民某某国公民某某.生活中例如选民登记、户口登记、兵役登记、婚姻登记、收养登记、就业、参加全国性考试、办理公证、参与诉讼活动、前往边境管理区、办理申请出境手续、办理机动车船航空器驾驶证、办理营业执照、办理搭乘民航飞机手续、投宿旅店办理登记手续、领取汇款、办理金融保险和证券业务、参加社会保险、领取社会救济、办理财产登记以及拍卖、抵押、寄卖、典当物品以及从事法律工作、行政法规规定的需要进行某某明的其他活动中都离不开某某使用,居民要妥善保管好某某.结合得出的规律,尝试编写自己的某某(或者到网上下载某某编写器,可参阅.newhua./ldyq.htm).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用数字表示某一对象和事物,体会数学的应用性.三.深入发掘,拓展思维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用数字来表示某一对象和事物.老师可以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比如某位同学升学考试用的某某号是3749011,37代表常熟市,49代表某一所学校,011代表这个学校的第11位同学.然后让学生举一些常用的例子.课后探索1.让学生对自己列举的例子继续在课后调查、讨论、交流.重点研究车牌、区号、邮政编码,分三组进行,并写成报告.(车牌可查阅.transonline../look/cphcx.html,区号邮编可查阅.transonline../look/ypcx.html)2.结合本课题研究的某某和课后的调查研究,请学生帮助老师设计每一位同学的学籍,要求能反映入学年份、班级、班内学号、性别等信息,以区分每一位同学.。
综合与实践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安排在课本P118页第三章章末的一节综合与实践课。
这种课题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初步运用,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养成,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是继“有理数”与“整式的加减”这两章之后,学生学会了用抽象的字母代替具体的数,会初步用符号表示某种对象后安排的一节实践课,既是对这两章内容的巩固和应用,也是让学生体会数字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节实践课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其中知识目标有(1)了解身份证在社会生活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体会数字编码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能力目标有(1)对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分析评价等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
(2)经历吉普赛人神奇的读心术的解密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有(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体验数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并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根据本节实践课的内容要求,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探究身份证号码中各个数字的意义、编排方法及现实意义。
2.经历设计学籍号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的完善性。
(四)教学难点根据本节实践课的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难点是:1.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汇报。
2.对数字运用的延伸与拓展。
二、教法分析由于课题学习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不是以掌握系统化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前,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利用周末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社会实践,做好有关图片、录像、文字等材料的记录并在课下进行交流、整理、分析,为上课展出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