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0.33 KB
- 文档页数:5
初一社会上册知识点总结初一社会上册涉及了很多社会科学知识,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的学习。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
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阶段的演进。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生产方式。
2. 近代中国史:包括晚清时期的国家危机、列强入侵和国内革命,以及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事件。
3. 世界历史:包括远古文明的兴起,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现代历史事件。
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与地图:认识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运动等基本概念,学习如何使用地图进行地理定位。
2. 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中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区划,以及一些特别行政区的情况。
3. 世界各大洲与国家:学习世界各大洲的位置和特点,掌握一些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特征。
三、政治知识点总结1. 国家与国际关系:认识国家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国家间的交往与合作,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功能。
2. 政治制度:学习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权机构,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等,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3.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认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包括参与选举、言论自由、公民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四、经济知识点总结1. 企业与经济活动:学习企业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了解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认识一些经济活动的基本环节。
2. 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学习生产要素的概念和分类,理解生产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了解经济周期的起伏以及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认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总结完以上四个科目的知识点后,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科学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了解事实和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这些知识点的总结旨在帮助同学们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培养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七(5)班:蒋笑艳2、世界主要地形类型及主要地形区(世界地形图)(P48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P25图2-11)(P505、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气候→(生长)不同的植物→(养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图册P22)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图册P23)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
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8、我国南北差异9、我国东西部差异(P62图3-28)11、如何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答:旅游线路的设计要全面考虑旅行的目的、行程时间、交通情况、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1、世界主要平原的分布(图2、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的比较(P70图4-1、P7110、世界1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本书重要地图:1、一些常用图例P82、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五纵三横)P15(图册36页)3、等高线地形图P164、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东西半球图)P215、世界气候分布图P26(图册14页)6、亚洲的季风P267、世界人种分布图P328、世界面积前六位国家图P33 世界部分国家国旗(图册18页)9、中国的疆域P42(图册22页) 10、中国行政区划图P44(图册22页)11、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P4512、中国人口密度的分布P47 13、中国地形图P50(图册26-27页)14、中国气候类型图P53 1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P5316、黄河P56 17、长江P5818、秦岭――淮河分界图P62 19、西部地区范围示意图P6520、澳大利亚牧业分布图P89 21、坎儿井剖面图P96 22、波斯湾沿岸国家图P97 23、波斯湾石油运输路线图P9824、世界政治地图、世界地形图(书本最后一页或图册P12、P16)29、世界五大地形直观图(图册11页) 30、世界主要平原的分布(图册38-39页)31、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册40-41页)32、世界主要河流分布(图册42-43页)33、世界主要沙漠的分布(图册46页)◆,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的省区是海南省,最北的省区是黑龙江,最西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的省区是黑龙江.邻国最多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个).邻省最多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浙江省的邻省是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是新疆.◆,容易使我们记错的几个简称:山西省-晋-太原;安徽省-皖-合肥;福建省-闽-福州;江西省-赣-南昌;河南省-豫-郑州;湖北省-鄂-武汉;湖南省-湘-长沙;广东省-粤-广州;贵州省-贵或黔-贵阳;云南省-云或滇-昆明;陕西省-陕或秦-西安;◆,我国的重要的几条地理分界线:中,国的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P50):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风底斯山一线;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中国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沿北纬32度线,从西向东,我们能看到: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横断山,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P49◆,造成中国气候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造成中国降水东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的影响.24、丝绸之路P10225、年代尺P105 古人类进化尺P112 早期文明尺P115 近、现代世界的历程尺P12226、开辟新航线路线示意图P11827、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P12128、中国朝代年表P13329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1、区域的变化区域地理位置区域变化的特点区域变化的三种类型变化的原因深圳广东南部,与香港相对从边陲小镇到繁华大都市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变化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人的古楼兰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从繁荣兴盛到神秘消失从无到有的变化活动是造成变化的重要原因)死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锡尔弗普卢姆从开发到被废弃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元明清)从古至今,不断延续(古老而年轻,传统又现代)新旧交融的变化2、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公元前、公元后公元纪年法把基督教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
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第1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1.地图三要素:2.社区:第二课乡村与城市1.聚落:(1)聚落种类: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的场所,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聚落形成的条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
(3)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因素:①村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
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②乡村聚落的房屋建筑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傣族的高脚楼,悬离地面,通风防潮;西亚沙特阿拉伯的乡村民居,墙厚窗小,适应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又如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福建的客家土楼。
(4)乡村类型: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产业分别是种植业、渔业、林业和畜牧业。
(5)乡村和城市的差异:2.区域联系:(1)原因:不同区域,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不同,人文环境也不同(必要性)。
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目的)。
各区域加强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意义)。
(2)内容(表现):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联系。
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常见的地图种类:政区图、交通图、旅游图、电子地图、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2.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平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
3.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它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
5.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地势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6.按照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种类的地图。
七年级上册社会必背知识点社会科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在七年级上册社会课程中,有一些必备的知识点,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社会必背知识点:一、社会科学的定义和作用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学问,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学科,是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研究和认识。
它的作用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发现社会规律、指导社会发展和管理,是人们认识社会并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二、地理知识1. 地球的构成与运动:地球由内向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造成昼夜交替、季节变化和年份的产生。
2. 中国的概况:中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包括56个民族的共同生活。
中国四大河流分别是长江、黄河、珠江和辽河,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3. 世界的分区:世界上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等因素,一般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等三个区域。
三、历史知识1. 中国古代的夏朝、商朝和周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城市和商业的王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占据了最长时间的王朝。
2. 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是从秦汉时期开始到20世纪初的近两千多年历史阶段。
它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经济的主体、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的存在、贞观之治和科举制度的实施,以及中央官僚制度的建立。
四、经济知识1.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中的一种经济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价格的自由竞争,以及自由的生产与消费选择。
2. 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经济学家把经济发展分为生存经济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和现代工商业经济阶段。
生存经济是以游牧为主体的经济生活方式,农业经济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现代工商业经济则是以产业的现代化和观念的现代化为主要特征。
五、政治、法律知识1. 国家的基本概念:国家是有管辖、领土、人民、主权等四个基本要素的一个独立的政治组织。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对现在的事情能够起到参考的作用。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比例尺1:10000000或1/10000000或一千分之一文字式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线段式比例尺 100千米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则比例尺愈小。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细的关系在相同图幅情况小,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小。
方向方向的三种表示指向标定方向N 经纬网定方向(地理坐标)300N00 (赤道)300S300W 00 300E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NW ES图例和注记2、社区社区的概念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比较密切的交往。
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通常被称做社区。
社区的组成居委会、商店、医院、邮局、学校等社区的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社区的类型功能社区自然社区行政社区社区类型围绕人的不同的社会活动形成的区域自然形成的社会生活区域以行政管理范围来确定的区域举例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小区、高科技园区、大学区等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街道、乡、镇、县、市等社区的差异社区的规模不等,有大有小;社区的特色各异,城乡差距显著;即使在同一城市内,也有不同特色的社区。
社区间的相互联系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七年级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
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
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是生活在北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北京人的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
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5、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多年,是黄河流域的代表。
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发明了彩陶。
6、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的代表。
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
7、炎帝号称神农氏,是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8、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9、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10、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
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度继承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的。
11、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治水,取得了成功,被人们尊称为“大禹”。
1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3、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后,商朝统治稳定,史称“盘庚迁殷”。
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1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15、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早500年。
16、西周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实行分封制。
在王位继承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全册)第一单元: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1. 原始社会的特点:- 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采集、打猎和渔猎为生。
- 采取原始共产主义的方式,没有私有制和阶级。
- 社会组织以家族为基本单位。
2. 奴隶社会的特点:- 农业的发展导致奴隶社会的出现。
- 社会分工明确,奴隶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 出现了城邦和国家,建立了法律和制度。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劳动和社会1. 农业的发展:- 先秦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改善,出现了农业工具和灌溉设施。
- 秦汉时期,开发了灌溉技术和土地收归制度,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以丝绸、瓷器、铁器等为代表。
- 商业活动逐渐发展,出现了货币交换和市场。
第三单元:古代希腊和罗马1. 希腊城邦的兴起:- 希腊城邦是由一个城市和其周围的领土组成的政治单位。
- 具有独特的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在希腊得到了发展。
2. 罗马帝国的兴衰:- 罗马城邦逐渐扩大成为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帝国。
- 建立了法律和行政制度,实行分封制。
第四单元: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思想1. 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 这些发明对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古代思想:- 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和道德行为。
-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五单元:中世纪欧洲1. 欧洲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社会制度。
- 贵族和教会拥有土地和权力,农民和奴隶为其劳动。
2. 教会的影响:- 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教成为主流宗教,影响了人们的和价值观。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对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会有很大的帮助。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概述一、古代文明的起源1. 人类起源:了解人类起源的基本理论和考古发现。
2. 农业革命:掌握农业革命的意义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古代文明:学习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二、古代中国1. 夏商周:了解中国早期的三个朝代,包括其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 春秋战国:学习这一时期的分裂与争霸,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
3. 秦汉统一: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朝的开疆拓土。
三、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1. 希腊文明:了解希腊城邦制度和希腊哲学、艺术、科学的发展。
2. 罗马帝国:学习罗马法的基本原则和罗马帝国的扩张。
3. 其他文明:探索印度、中东等地的古代文明。
四、中世纪时期1. 欧洲封建社会:理解封建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结构。
2. 亚洲的帝国:学习唐朝、宋朝的治理和对外交流。
3. 宗教影响:探讨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对中世纪社会的影响。
五、文艺复兴与探索时代1. 文艺复兴:了解文艺复兴的起源、特点及其对艺术和科学的贡献。
2. 探索时代:学习欧洲探险家发现新大陆的过程及其影响。
六、近现代世界的变迁1. 工业革命:掌握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
2. 民族国家的形成:了解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国家统一运动。
3. 世界大战:学习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七、现代社会的发展1. 全球化:理解全球化的概念、特点和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
2. 社会问题:探讨现代社会面临的环境保护、人口问题等挑战。
3. 科技进步:了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最新发展。
八、历史与社会学习方法1. 历史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2. 社会调查:学习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
3. 跨学科学习:鼓励结合地理、政治、经济等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学习。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主要知识点概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深化理解和记忆。
第一单元 人在社会中生活一、我的家在哪里(一)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线段式: 例如, 0 50100 千米文字式: 例如,“图上 1 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50 千米”数字式: 例如, 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 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 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 详 细(大、小、详) ;比例尺越 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 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 简略(小、大、略) 。
注意单位换算, 1 千米 =100000 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一般定向法: 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指向标定向法: 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
( 平移指向标)经纬网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
(熟悉 P6 页图 1-6 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1、社区的主要功能: 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2、社区的含义 :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一)乡村聚落: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 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它 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知识梳理1、社区是指社会生活的共同体。
那里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2、地图的基本语言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4、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⑴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分母大的比例尺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大)⑵图上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⑶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例如:数字式:1:300000或者1/300000,线段式:文字式: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千米图幅相同的地图:图幅相同的地图,比例尺愈大所画的范围愈小,内容愈详细;比例尺愈小所画的范围愈大,内容愈简单。
5、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重要图例看书本第6页和114页)6词是选举、方针、政策、评选。
文化娱乐设施、医院、邮局等等。
“活动”。
卫生检查、设备设施维修、计生检查等。
“具体”。
7(1)乡村聚落的概念: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临近水源所在地;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植被、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方;临近交通便利地方;靠近集市、宗教活动地。
(3)乡村聚落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经济因素:生产方式、交通、社会经济文化。
(4)平原聚落与山区聚落的区别竹木为主材搭建而成,往往悬离地面,以减轻潮湿的程度;而沙特阿拉伯的民居和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以适应白天炎热、风沙大、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6分为农村、渔村、山村、牧村。
(7(8 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城市的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高科技园区等(9(10 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89、绝对高度(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1、 2、 4、七上《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 从社区看我家: 1、 地图的语言(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 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 方向J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
L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最精确的定向法。
3、 比例尺(缩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没有单位,只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的缩 小程度。
⑴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数字式(如 1:500000) 线段式(如0 ------- . 5千米)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5千米) ⑵比例尺大小:看数值(数字式) 。
大比例尺>1:200000>中比例尺>1:1000000〉小比例尺。
⑶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的地图包含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 包含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简单) 。
4、 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的文字和颜色,注记是对图例说明的文字和数字。
二、 在社区中生活: 1、 社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相互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
社区大小有不同、类型多 样。
差异最显著的莫过于乡村与城市。
2、 社区的四大功能:政治功能(例如政府会议,选举等一些政府的行为) 经济功能(例如社区超市等与商品经济行为活动相关的) 文化功能(老年大学,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和健身设施等)管理功能(社区巡逻队,安保队“组织” 、“管理”等) 3、 社区是我家(认同感),社区处于不断变化中,建设美好社区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一、 乡村聚落:1、 乡村聚落,2、 村落形态: 房屋稀疏。
3、 村落建筑:4、 村落类型: 二、 城市聚落: 1、 城市由乡村发展而来。
2、 城市景观:高楼林立,配套设施完备。
3、 城市功能:政治、经济、文化等,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住在城市里,主要从事着工业和服务性行业。
七年级上册社会全部知识点本文为七年级上册社会全部知识点的总结。
一、基本概念1. 历史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原因、规律和结果的学科。
2. 历史年代历史年代是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划分的时间段。
3. 文化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文明成果。
4.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要素,比如气候、水文、地貌等。
二、中国历史1.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采集、狩猎和渔业是经济基础,共产主义是社会制度。
2.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指奴隶制是主要的社会制度,农业生产成为经济基础,并出现了王朝和封建制度。
3.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指以土地所有权和封建主义关系为特点的社会制度,出现了中央集权和科举制度。
4.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指以工业资本和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垄断、帝国主义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其发展的阶段。
5. 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指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来实现共同富裕和自由平等的社会。
三、地理1.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质结构等。
2.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受到的相对稳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3. 地球环境问题地球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四、政治经济1. 国家概念国家是指一个人口、领土、政权三个方面完整统一的有组织的政治共同体。
2. 民主民主是指国家和政治权力由人民行使,人民享有平等权利、自由和民主的政治形式。
3.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由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来调节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体制。
4. 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指由国家来规定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方向的一种经济体制。
五、社会文化1.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人们在生活中对神秘超自然或外在世界的敬畏和信仰。
2. 文艺文艺是指以艺术形式表现人类生产、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品质和社会变革的文化艺术形式。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要点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1、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在室外看地图时,应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
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经纬度9、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10、纬度范围:0° 30°为低纬度;30° 60°为中纬度;60° 90°为高纬度。
1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12、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大洲和大洋13、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欧亚大陆,中国位于亚洲。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14、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5、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沟通北冰洋和太平洋)。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南极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德雷克海峡。
各种地形16、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十五篇】【导语】历史,简称史,一样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说明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期的映照。
下面是作者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十五篇】,仅供大家参考。
战国七雄1:年龄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这时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称为“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①:七国之间战争不断。
②: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③:各国组织军队在都城和边疆修筑城防工事。
④战争猛烈,规模很大,产生了“围魏救赵”和长平之战等战争,战国时期显现孙膑、白起等军事家。
3:合纵与连横:A(合纵原因):战国中后期,秦国气力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要挟。
B:(合纵内容:)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进攻秦国。
历称这种策略为“合纵”。
C(连横的原因):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特别是齐楚两个大国的同盟。
D(连横的内容);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拉拢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称为“连横”4:合纵与连横之争是战国纷争的重要的内容。
商鞅变法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据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羞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时间:公元前356年。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1,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2,重农抑商。
3,嘉奖战功。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秦军的斗争力大大提高。
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朝的统一一:秦王扫六合:战国末年,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统一时机成熟。
秦王嬴政积极准备,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与社会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它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过去与现在的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1.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人类社会的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逐渐扩散到全球;农业文明的兴起: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文明的诞生: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和古巴比伦等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2.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东方和西方,促进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亚欧非文明的交流:通过商业联系和征服扩张,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文明的相互影响:如希腊罗马文明对欧洲文明的影响,以及中华文明对东亚文化的影响。
3. 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如水利工程、农业发展和造船技术等;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如夏商周和秦汉等。
4. 社会发展与人权社会阶级的形成: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为主要阶段;人权意识的兴起:从古代的思想家到现代的人权宣言;社会不平等的挑战:如种族隔离、性别歧视和贫富差距等问题。
5. 世界古代文明印度古代文明:印度教和佛教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希腊罗马古代文明:民主政治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非洲古代文明:尼罗河文明和西非草原文明等。
6. 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特点:以封建领主与农民的关系为核心;教会的权威:天主教教会在中世纪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十字军东征:基督教国家对伊斯兰教圣地的征服行动。
7. 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运动:源于意大利,强调个人才能和人文主义思想;大航海时代:欧洲国家的航海探险及殖民活动;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开启了现代科学和人权思想的新时代。
以上是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发展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变化,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进步的社会做出贡献。
七年级上册历史社会知识点七年级上册历史社会课程是中国初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门课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究自己的文化传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地总结七年级上册历史社会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的文明在这个课程模块中,学生将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史和主要历史事件。
开始是新石器时代的出现,然后是黄河文明的成长,接下来是中国历史的一些关键时期。
这些关键时期包括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等,学生需要了解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及它们的发展轨迹和影响。
二、世界史上的几个主要时期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将快速浏览全球一些主要时期的发展史,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背景。
这些主要时期包括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中世纪和现代时期。
对于每个时期,学生都需要了解一些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了解其在全球历史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三、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将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发展和特点。
这包括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传统文化看似有很大不同,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被延续,并对现代中国的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学生将学习一些著名的文化人物和书籍,探究古代中国文化的地位和形式。
四、中世纪中国这个模块增加了中国历史中的中世纪时期,包括唐朝、宋朝、元朝等重要的朝代记载。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需要理解每个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此外,正是这个时期见证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如安史之乱、北伐战争等。
五、现代中国这个模块将学生带到了现代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学生将研究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如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了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化。
总结七年级上册历史社会知识点涉及到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许多重要方面。
学生将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影响,探究几个历史时期和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历史在现代时期的发展,更好地理解中国和全球历史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知识总结
历史学科知识纷繁芜杂,千头万绪,涉及面广。
特别是需要记忆和理解的史实太多,那么刚上七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哪些历史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必备的历史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
第15课
1. 张骞通西域:
(1)公元前138年,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2)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3.东汉的班超73年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派使者访问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首次直接交往。
第16课
1.造纸术:西汉前期出现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
原料易找,便宜,质量好,逐渐普遍使用。
2. 医学: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神医”华佗:针灸和外科手术。
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模仿虎鹿熊猿鸟编出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的原则。
3. 数学: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几何的大部分内容。
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
法。
4. 地动仪:东汉的张衡发明,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
利用杠杆原理。
第17课
1.宗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区。
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法,建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道教:东汉后期兴起,创始人之一张陵。
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
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2.王充写了《论衡》批判迷信鬼神思想。
3.史学: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写了《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从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七年级历史知识重点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
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
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1)暴政引起民愤
(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
一、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契丹的兴起:
(1)时间:10 世纪初
(2)人物: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3)都城:在上京。
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西夏的建立:
(1)时间:11 世纪前期
(2)人物: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3)都城:在兴庆(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3.北宋的建立:
(1)时间:960 年
(2)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4.北宋与辽之间订立著名的澶渊之盟。
结束战争,双方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5.南宋建立:1127 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6.岳飞班师后,宋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2.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南宋时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茶树的栽培主要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3.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4.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5.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
的开封。
6.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7.元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8.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9.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三、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
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肉为多;南宋多吃鱼肉。
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代缺马,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
达官贵人乘轿出行。
那时交通比较发达,“邸店如云屯”,形容旅店业的兴旺。
4.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瓦子中有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
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