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大危机”与“新政” 教学设计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25 KB
- 文档页数:2
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了解下列基础知识:德莱塞和《美国的悲剧》、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富兰克林·罗斯福、《全国工业复兴法》、“新政”。
通过对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以及作用影响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准确、综合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水平。
通过对罗斯福其人及实施新政的措施、作用影响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行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内容。
同时,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校园网络收集相关“大危机”的史实,增加感性理解。
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到历次危机爆发的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就其根源来讲,都是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的讲述,使学生理解到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调整改革,克服了危机,但不能根本消除危机。
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
通过上述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能够并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去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经济危机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和彼此之间政治经济矛盾的尖锐化。
懂得罗斯福新政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是利用国家权力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行一定水准的改革和调整,以摆脱经济危机,这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但是它不触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消灭危机。
让学生体验罗斯福面对危机和困难,以自己的学识、胆略、才干和决心,大刀阔斧地实施“新政”,并取得成效的伟人风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突破方法:在教法上,我将采用问题探究法、列表整理,对比法、多媒体情景展示等方法。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场景一:1932年,美国的小学生中有百分之20的营养不良。
一位教师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她回答说:“不行啊,我家是轮流吃饭的,今天该我妹妹吃。
”场景二:与此同时,美国的农场主们正在将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请两位同学们朗读材料,思考两则材料分别讲述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材料一说明:没饭吃;材料二说明:产品过剩,倒掉销毁。
同学们请看这两则材料同是发生在美国,为什么出现了这些奇怪的现象呢?原来这种奇怪的现象是源于1929-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什么是经济危机呢?经济危机的表现是产品大量积压,工人大批失业,企业纷纷倒闭,整个社会经济陷入混乱和瘫痪。
为什么会发生经济危机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
课程标准:•1、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著名文学作品。
•2、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影响。
•3、以《全国工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课程标准(出示课件,学生朗读)(二)讲授新课一、《美国的悲剧》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美国的悲剧》,《美国的悲剧》它是来源于美国著名作家德莱赛的一部小说,曾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
自主学习(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7页,解决两个问题:1、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小说概要。
2、小说主要是想揭露什么问题?学生回答:(1)小说概要老师引导:克莱德他最大的梦想是什么?追求金钱和地位。
有没有实现?没有。
不但没有,反而23岁的克莱德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
小说难道仅仅是揭露克莱德个人的悲剧吗?不是,那么小说到底是想揭露什么问题?学生回答:(2)小说主要是想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那么美国社会制度的黑暗与腐败到底体现在哪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美国的社会状况。
学生看材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经济发展很快,工业产量增长近一倍;汽车、建筑和电气工业迅速发展,成为经济繁荣的支柱。
大危机与新政教案张如意一、概述;本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中的第四课,在整个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大危机,并引发了社会的剧烈动荡。
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以国家调节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渡过了经济危机。
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和改革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作用。
通过经济危机特点和作用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处理历史资料、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新政的内容和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经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导学法,给学生营造一种再现历史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总统智囊团的身份出主意想办法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危机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通过新政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罗斯福在面临危机时以自己的胆略和坚定的改革精神挽救了美国经济的伟人风范;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必须重视人民的利益;新政为今天全球应对金融危机提供经验。
三、学情分析:初三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广,初步具备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和学科科学性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并对学生的积极思维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重点、难点:1、重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影响。
2、难点: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问题解决式,研究式,情景式。
课标要求学生能简述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作用。
如果让学生主动地了解并形成深刻的印象,单凭一般的讲述法效果不理想,趣味性也差,因此本课采用情境教学和探究法,营造一种再现历史的教学情境,要求学生以顾问智囊团的身份出主意,完成教学任务。
中学历史教案《“大危机”与“新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影响以及主要表现。
2. 使学生掌握美国政府在经济大危机时期采取的新政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目的和效果。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危机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政府应对危机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大危机的爆发:a. 时间:1929年b.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股票投机、信贷消费过度等c. 表现:美国股市崩溃、银行倒闭、工厂破产、失业率飙升、农民破产等2. 新政的实施:a. 背景:大危机导致美国社会动荡,人民对政府失去信心b. 目的:稳定金融、恢复工业、扩大就业、改善农业、保护消费者权益等c. 主要措施:i. 整顿金融:关闭破产银行,加强监管,恢复银行信用ii. 恢复工业:制定《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生产水平iii. 扩大就业:兴办公共工程,创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iv. 改善农业:调整农业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利益v. 保护消费者权益:制定《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权益3. 新政的效果:a. 经济逐渐恢复:工业生产、就业率、农民收入等得到改善b. 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保障,社会矛盾缓解c. 政府权威重建:新政使美国政府在经济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影响及主要表现;美国政府在经济大危机时期采取的新政措施及其效果。
2. 难点:新政的措施及其目的和效果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危机的背景、影响、主要表现以及新政的措施、目的和效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大危机对新政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政的措施及其效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大危机的背景、影响、主要表现。
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教学案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图片、表格和文字等多种形式的相关历史资料,逐步培养学生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分析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这场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严重破坏;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特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一次富有创新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重要改革,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难点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回忆上节课内容,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缓和的和平发展时期。
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其中以美国最为突出。
然而,繁荣背后却蕴藏着极大的危机。
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巨大的灾难中。
导入新课第4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黑色星期四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涌入市场。
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天抛售额达1000多万股,创股票交易所记录,股票价格暴跌。
很多人瞬间倾家荡产,大批公司倒闭。
失业者剧增。
银行大批倒闭(贷款收不回来)(相关图片展示,增强感性认识)2、特点教师详细解释: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展示图表说明破坏性大;一直持续到1933年。
3、危机的影响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
(图片展示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引出经济危机对普通民众的危害最大。
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加深。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形势需要,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急需寻找出路(背景:胡佛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及引发的政治危机。
《“大危机”与“新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大危机的基本情况。
2. 掌握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
3. 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
4.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情况;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
2. 难点: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过程及对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世界历史》相关章节。
2. 罗斯福新政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小组讨论问题及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场危机,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2. 新课导入:介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和实施过程。
3. 内容讲解:详细讲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如金融改革、工业复兴、农业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等。
4. 案例分析: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对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6. 总结: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其在应对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积极作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罗斯福新政的意义和启示。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分析中国在学习西方制度、发展经济方面的经验教训。
2. 联系现实:让学生思考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探讨如何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应对现实挑战。
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一、教学内容分析《“大危机”与“新政”》是初中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到此,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已经历到了发展的历史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1929年爆发了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社会的剧烈动荡。
为了摆脱危机,各个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美国实行以国家调节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克服了经济危机,并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起来;而德、意、日等国家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不顾整体世界的存在和发展,延续传统的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做法,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扩张和发动战争来寻求出路,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所以本课在整个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经济大危机中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概念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
“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要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和评价是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分析问题时,举的例子尽量选择贴近现实的经济生活现象,以增强学生对分析和讲解的理解。
三、设计思想和特点:鉴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本课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教学软件,进行直观教学,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技术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为学生开创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设计特点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实现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德莱塞和《美国的悲剧》,通过查读《美国的悲剧》,使学生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搜集并处理历史资料信息的能力,充分认识和理解美国悲剧的所在。
2、通过对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特点及作用影响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综合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罗斯福其人及新政措施、作用、影响的分析,逐渐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第四课“大危机”与“新政”夏集镇中心初中历史教研组艾永明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第四课《“大危机”与“新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德莱塞和《美国的悲剧》、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全国工业复兴法》、“新政”。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思考、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并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去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懂得罗斯福新政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是利用国家权力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和调整。
教学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办法的原因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教学难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学习方法:课文阅读、自主学习、分组协作、探究性学习学情分析:学生对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学生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者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计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需要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文字,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你知道图片上的人物是谁?2、辨析两位总统的对话。
罗斯福:小奥,最近还好吗?奥巴马:老罗,唉……焦头烂额喔,难道您还看不出吗?罗斯福:怎么了,美国出事了?奥巴马:出大事了。
罗斯福:不会吧,再大也大不过我那些子事吧?奥巴马:是啊,您老当政时不也遭遇过吗?不是说解决了吗?咋又来了呢?这次和1929年的那次有区别吗?我能用您那一套解决问题吗?罗斯福:这……罗斯福话到嘴边又堵住了,随后陷入了回忆和沉思,一幕幕辛酸的历史画面逐渐地在脑海浮现:3、1929年,美国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谁领导美国人民恢复了信心,走出了危机?4、出示课题。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习感受罗斯福正视并解决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学习他不断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政的影响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
“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
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
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这个总统是谁?
一、福祸相依---大危机到来
1、阅读史料,引导学生思考:从材料中可看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福)背后隐藏着的危机(祸),请根据材料归纳,繁荣的背后潜伏着怎样的危机?从供求关系失衡角度,简要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2、简单介绍股票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股市存在风险。
3、配合材料、图片,讲述经济危机特点及影响。
二、力挽狂澜——推行新政
1、学生浏览课本,小组讨论归纳新政的主要内容,教师适当引导。
2、利用史料设置相应情景,逐条分析新政措施。
3、通过分析新政措施,引导学生认识新政的特点,贯彻“论从史出”的意识。
三、重获新生——新政影响
用图表说话,以生产恢复、失业率下降为切入点,从经济、政治、制度创新方
面阐述新政对美国的影响。
四、感悟历史,情感升华
罗斯福是新政的灵魂人物,他在遭遇残疾这一挫折后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总统竞选中以出色的政绩、卓越的口才与充沛的精力将其变成优势,最
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他本人的经历对学生就是很好的情
感教育资源,设置“感悟历史”环节,学生根据对他的了解,展开讨论:你觉得
他的哪些优秀品质支撑起他的成功?或许这正是我们实现梦想所需要的。
五、直击中考,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多而较难,经济学方面的概念较多,对经济生活阅历较少的初三学生
有一定的挑战,一些涉及经济危机的知识、概念等难以理解,如经济危机发生
的原因等,所以备课的时候尽量深入浅出,辅之以通俗易懂的材料、图片,回
避了一些经济学繁难的概念。
罗斯福是本课的灵魂人物,他勇敢、坚强、不屈不饶的精神和直面困难,无所
畏惧的气概无疑能起到榜样的力量;我给这节课设定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学习,感悟罗斯福的人格魅力,设置“感悟历史”这一环节,我不敢肯定学生都会以
罗斯福为榜样,在学习、生活中时刻仿效之,但我能肯定,他们一定能学到罗
斯福身上的某些优秀品格。
如果能有一点,就已足矣!
从教十多年,说来惭愧,还是第一次录优课,回过头细看自己的课,感觉非常
不满意。
一句话,这课太普通了,没有什么新意,但也无可奈何,初三学生根
本没有时间供我折磨了,只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