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心-中国?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规律对今天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借鉴?在科技史发展进程中,世界的科技中心发生过五次大的转移,从古代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再到美国。
每次科技中心转移的同时世界经济中心也随之转移,每一次转移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反映了科技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最终反映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在中国,由于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秦汉时期起,古代世界的科技、经济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
特别是唐、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从统治者到平民十分重视技术的积累与应用,这一时期科技进步迅速,相继产生了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农学、中医、天文、算学等实用科学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在水利、地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张衡发明地动仪、沈括完成《梦溪笔谈》、郦道元写成《水经注》等等。
这一时期突飞猛进的科技带动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当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和外国使者前来学习,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
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则发展缓慢,可以说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的科技中心,显而易见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
但是自唐朝之后,中国多数封建统治者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不重视,未给予科技足够的地位,科技工作者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
而且科举制度的长期实行,让知识分子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八股和功名上,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视,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特别是明清时期一些皇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科技落后、国防薄弱。
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慢慢地降下来,明清时期科技和经济逐步衰落下来,并且很快被欧洲超过。
世界科技中心的第一次转移——从古代中国到近代意大利从13世纪开始,中国的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催化了资产阶级的产生。
31(4)445-452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2015年8月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与中国在生物防治领域的合作进展张峰1,2*,李红梅1,2,罗淑萍1,张金平1,2,万欢欢1,2,唐睿1,2,刘峙1,2,万敏1,2,陈巨莲1,侯茂林1,王振营1,万方浩1,邱德文1,周雪平1,吴孔明1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193;2. CABI东亚中心,北京 100081)摘要: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CABI)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具条约关系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现有48个成员国。
CABI致力于提供信息以及利用其应用科学方面的专长解决农业和环境问题,促进世界人民生活的改善。
中国于1995年加入CABI,从此双方的合作不断持续发展。
2008年农业部−CABI生物安全联合实验室的成功建立,成为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的里程碑。
目前,联合实验室执行的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国际合作项目有10项,主要防治对象包括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 Stål、铃木氏果蝇Drosophila suzukii Matsumur、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蛴螬、地老虎和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等。
双方合作在生物防治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在技术推广、应用和转移方面采用创新的“参与式”方法,因地制宜开展与当地情况相适宜的技术推广和应用模式(如植物诊所),将中国成熟的生物防治技术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当地能力建设,实现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
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各个领域最具影响力和最先进的科研机构之一。
这些实验室致力于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名单,以便了解这些实验室在各自领域的突出贡献。
1. 国家脑科学中心国家脑科学中心是中国的一所重点实验室,专注于脑科学的研究。
该实验室聚集了全国范围内最优秀的脑科学专家和研究人员,致力于深入探索人类思维、意识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奥秘。
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该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神经解码、神经疾病治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2.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致力于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该实验室集合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纳米结构、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在能源、材料、医药和环境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应用,为我国纳米科学的发展和产业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3. 国家基因组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基因组医学研究中心是国内领先的基因组科学研究机构之一。
该中心集结了遗传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目标是通过研究人类基因组和永久性遗传变异,揭示疾病的遗传基础以及个体化医疗的潜力。
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改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个体化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国家核科学中心国家核科学中心是中国核科学研究的核心机构之一。
该中心汇集了核物理学、核化学、核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致力于核能的研究、应用和安全等方面。
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核能发电、核医学和核安全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应用,为中国核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 国家微生物资源中心国家微生物资源中心是我国重要的微生物研究机构之一,致力于保护和利用我国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该中心的研究工作涉及微生物的分类、鉴定、培养和基因组学等方面。
通过收集、保存和研究微生物样品,他们为新药研发、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网瑞达IT运维管理系统V1.0”软件采购项目一、采购产品需求采购“网瑞达IT运维管理系统V1.0”软件产品。
数量:1套详细技术参数如下(带有*号部分的功能必须满足):名称功能描述构架与展现管理范围管理100个节点的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和200个节点的无线AP软件部署系统基于64位Linux操作系统,指标数据存储采用非关系型数据库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支持集中式部署和分布式部署,并且支持平滑升级权限管理*支持用户角色的自定义,用户可以任意定义角色,为每个角色赋予不同的权限,权限的精细度可以到每个具体的菜单管理员可以查询每个用户信息,修改用户密码支持将设备、用户分组。
只有同组的用户才可以对该组的设备进行管理界面展现可以为系统的每个域定义各自的门户页面用户可以自定义在首页展示的门户页面*支持iOS(iPhone/iPad)、Android等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支持全中文Web页面,采用B/S架构系统安全支持使用HTTPS协议保证信息的传输安全支持内部访问控制和外部访问控制IT综合监控设备发现支持华为、H3C、迈普、思科等主流网络厂家设备管理*批量多进程扫描方式(SNMP v1、v2c、v3)添加设备、自动识别设备类型、制造厂商、型号接口信息等。
根据指定IP地址段进行批量发现。
*由指定核心设备进行种子发现。
对指定的IP地址段进行定期自动扫描发现设备指标采集实时指标采集,实时采集设备丢包、延时、CPU内存使用率、接口流量、错包、丢弃包等指标所有指标可设定指标数据上下限,超限生成告警记录。
历史指标记录分析,所有的指标的历史数据可以报表或者矢量图的形式展示,展示图样式可自定义。
*可通过点击真实面板图进行端口的开关操作。
统计分析可根据设备的类型、型号进行分组在线设备厂商型号统计设备接口利用率统计接口流量利用率统计,流量、错包Top10功能可对多个数据指标进行求和、取平均等操作,在一个图形中显示系统提供对指定性能参数,如cpu、内存、流量等参数,按照天、周、月等时间间隔进行统计并排序,用户可以获得检索条件的TopN排序数据系统能对定期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将收集到的性能数据通过一定的算法进行分析和处理来统计设备可用性拓扑管理*HTML5拓扑图,完美支持iPhone、iPad、安卓系统手机、安卓系统pad等,实现移动办公。
中国数学会设立的三个奖项华罗庚数学奖华罗庚先生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事业,一生为发展我国的数学事业和培养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了缅怀华罗庚先生的巨大功绩,激励我国数学家在发展中国数学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促进我国数学的发展,中国数学会与湖南教育出版社决定设立“华罗庚数学奖”,并共同主办。
每两年评选一次。
奖励范围为在数学领域做出杰出学术成就的我国数学家。
由热心于发展我国数学事业的湖南教育出版社捐资,中国数学会负责评奖与颁奖工作。
“华罗庚数学奖”自1992年开始设立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九届,每届2人,每人奖金为10万元人民币。
陈省身数学奖简介华裔美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身教授是一位国际数学大师,他对发展数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陈省身先生非常关心祖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几十年来为发展我国的数学事业、培养数学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为了肯定陈省身教授的功绩,激励我国中青年数学工作者对发展我国的数学事业做出贡献,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设立“陈省身数学奖”。
奖励范围为在数学领域做出突出成果的我国中青年数学家。
中国数学会设立并承办的“陈省身数学奖”,是由热心于发展我国科学与教育事业的香港亿利达(ELITE)工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提出倡议并捐资,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设立的。
中国数学会负责评奖工作。
“陈省身数学奖”自1986年开始设立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十二届,每届2人,每人奖金为5万元港币。
钟家庆数学奖简介钟家庆教授生前对祖国数学事业的发展极其关切,并为之拚搏一生。
他曾多次表示,数学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积极培养与选拔优秀的年轻数学人才,他殷切希望在我国建立基金以奖励优秀的青年数学家。
为了纪念他并实现他发展祖国数学事业的遗愿,我国数学界的有关人士和一些在美华裔数学家于1987年共同筹办了钟家庆基金,并设立了钟家庆数学奖,委托中国数学会承办,用以表彰与奖励最优秀的数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鼓励更多的年轻学者献身于数学事业,使我国的数学研究工作后继有人。
千禧年大奖难题
千禧年大奖难题(Millennium Prize Problems),是七个由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CMI)于2000年5月24日公布的数学难题。
根据克雷数学研究所订定的规则,所有难题的解答必须发表在数学期刊上,并经过各方验证,只要通过两年验证期,每解破一题的解答者,会颁发奖金100万美元。
这些难题是呼应1900年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在巴黎提出的23个历史性数学难题,经过一百年,许多难题已获得解答。
而千禧年大奖难题的破解,极有可能为密码学以及航天、通讯等领域带来突破性进展。
大奖题目
•P/NP问题(P versus NP)
•霍奇猜想(The Hodge Conjecture)
•庞加莱猜想(The Poincaré Conjecture),此猜想已获得证实。
•黎曼假设(The Riemann Hypothesis)
•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Yang-Mills Existence and Mass Gap)•纳维-斯托克斯存在性与光滑性(Navier-Stokes existence and smoothness)
•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The Birch and Swinnerton-Dyer Conjecture)。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中国纳米科学中心于2009年10月正式成立,是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科院核心机构、主要成员单位共同创建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当前世界上唯一以国家级研究中心的方式设置的纳米科学机构。
中国纳米科学中心的使命是建设一个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各单位优势,实施综合性科研活动,研究和实施应用基础性和关键性技术;在动态调整中,适应纳米技术发展,开展纳米技术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联合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人才培养、项目特别重点研发,并实施纳米科学相关的重大项目;以及整合资源和信息,构建纳米技术的一体化发展体系。
中国纳米科学中心致力于建设一个科研教学培训,以及社会服务的联合体,促进国内外科技的交流与合作。
围绕“科技与产业”、“学术与应用”、“教育与培训”、“技术与服务”以及“国际合作”五大科学要素,不断深化交流和合作,推动科技创新。
中国纳米科学中心充分利用其科研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多个系列的研究项目,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人才及企业参与,把科技发展理念融入到中国的产业中。
希望通过中国纳米科学中心的努力,实现中国纳米科技跨越式发展,发展成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福祉,也为发展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近代科学开始于14—16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
它始于意大利,并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
自此,世界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1920年至今)。
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
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都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
科技的发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除了有政治因素外,也有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作为基础,而且政治因素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
唐朝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来华,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西方望尘莫及。
从元代以来,中国多数封建朝庭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重视。
例如,元代流传的说法是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中国是有机会成为科学活动中心,但我觉得中国还不能成为下一个。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也是曲折的。
中国想要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必须要具备合适的土壤。
第一、应该是教育水平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就相当于这个人的造血细胞。
中国的教育问题已经被国人诟病许久了,我们一路从应试教育走到高等学府,毕业后就发现自己是中国教育机构生产的数量庞大的垃圾中的一个,对中国教育的问题可谓是深有体会。
现已有人对中国教育有不同的想法,比如以后有孩子了,要争取让他摆脱中国的教育,让他避免遭受中国教育的戕害。
我相信中国最近的一波移民潮中,很多家庭移民国外主要考虑的是从子女教育的角度考虑的。
如果中国的教育没有实质性的改善,中国不可能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教育强国之梦最终将成为泡影,科学活动中心也将落空。
所以,必须加强教育的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教育,使中国首先成为世界的教育活动中心,这样中国才会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
第二、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兴起需要以先进思想为先导。
中国人受千年儒教中庸思想的束缚,大部分人都认为循规蹈矩是正路。
太有思想和个性被认为另类或者不良,现行教育体制仍然灌输式为主。
以上这些限制了人们思想的自由发挥,更阻碍了创新意识的提升。
另外、儒学传统思想,只寻求对人的治理,而不寻求对自然的征服,这是中国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科学自主创新面临的最大障碍。
一个民族拥有怎样的思想文化,是关系民族素质、民族精神的大事,没有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学术标准,哪会有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没有宽松的学术氛围和思想自由,哪会有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要想改变其现状只有加强交流。
当一个国家与外界保持紧密联系时,与先进国家的比较使其看到自身的不足,因而有学习的动力。
这种学习往往经历几个阶段, 从简单模仿发展到因地制宜地改变,再到自主创新, 而学习的效率也在逐步提高。
此时这个国家处于上升时期,它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处处表现得欣欣向荣。
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
通过在自然辩证法课堂上的学习,以及查阅的一些资料,我对“中国能否成为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这个问题进行了如下分析后,得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1.关于科学活动中心的研究
1.1贝尔纳的《历史上的科学》
贝尔纳在他的《历史上的科学》中,首先提出了科学活动中心的概念,并描绘了科学活动中心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流动的概貌。
贝尔纳敏锐地揭示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这个课题。
给后来日本学者汤浅光朝以启发,促使汤浅在1962年系统地提出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学说。
1.2汤浅光朝的《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
在《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中,汤浅提出科学活动中心的定义:某一时期内一个国家的重大科学成果及科学家人数超过了同期全世界重大科学成就总数的25%,则该国就是当时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其持续的时间称作为科学兴盛期。
同时他还提出了汤线现象:科学中心的平均转移周期为80年,科学兴隆的平均周期也大致是80年。
并且给出了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顺序: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至今。
2.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条件
总结前几个科学活动中心形成的社会环境可知,不难发现科工业革命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首先,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与科学中心的转移之间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关系。
工业革命是巨大的经济革命,它本身是生产的性质和结构的变化,但是工业革命与社会生产并不是简单的对等关系。
在新的生产关系发展、新的政治格局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嬗变,为科学中心的形成创造了精神文化环境。
例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英国的清教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德国的古典哲学、美国的民族精神形成,既是这些国家各自历史上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世界近现代文化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所以,在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中思想,政治,经济条件缺一不可。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给近代科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手段和物质条件,因此,各国社会生产的发达往往会带来科学事业的高涨。
但是,科学中心的转移不能单单归因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并不是成简单正比的关系。
最后,在现代社会,网络的出现使得能决定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已不是个人的力量了,而是整个社会的力量,是规模宏大的科学家队伍,是先进的实验技术装备和构成合理的科学劳动结构所提供的巨大的集体力量。
所以,在现代社会科学活动形成中科学研究的规模,科学家们的学术传统和哲学思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下一个科学活动中心
贝尔纳50年代曾预言苏联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科学的中心。
但是,现在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秩序还没有步入稳定发展阶段,而且美国科技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同时,根据上述,中国短期内的政治,经济和科学研究规模使得其还不具备成长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现在各个国家在不同学科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未来很可能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达到世界科技成果的四分之一,所以也就不能在某一个国家形成科学活动中心。
世界的科技正在呈现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