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寸关尺与取脉压力
- 格式:pdf
- 大小:266.08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从手掌鱼际穴到手臂桡动脉一寸许能反映人的气血情况,故称气口或脉口,亦称寸口,是中医脉诊部位。
在这小段寸口脉上分寸关尺三部,寸在远心端,尺在近心端,关居中。
该处皮肤肌肉又是中医望诊之一,称尺肤诊。
寸尺脉中间部分名关,即分界之意。
左右寸关尺各代表不同脏器,即右寸肺,右关脾,左寸心,左关肝,左右尺为肾。
1 尺脉的研究《难经·十四难》说:“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比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
”《脉经》也说:“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以后学者都强调尺脉的重要性,认为尺脉侯肾和命门,为人的元气所在,生命攸关。
如人无二尺,多预后不良。
对健康人和患者左右寸关尺脉象进行描记,结果显示关脉最显著,幅度最大;尺脉最小,肾虚者更甚。
笔者认为这与解剖学有关:寸口脉即桡动脉的一小段,该动脉在肱桡肌深面,后经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至桡骨下端,经桡骨颈突至手背,其中关脉紧贴桡骨茎突,而尺脉在桡骨下端前面凹陷处且藏在两侧肌健之间,未能贴近骨面,根据“取脉压阻效应” ,故关脉处反弹最强,尺脉最弱,寸脉居中。
而病重时元气微弱,心力不足,脉象细弱,尺脉原本沉弱,故反映更弱,使指感最易辨出。
因尺脉能首先反映元气的变化,故属肾,但当病情危重、血压下降甚至心力衰竭时,尺脉反而最后消失。
52例休克患者血压回升前后脉象图参数比较发现随着休克的加重,先是寸脉减弱以至消失,然后关脉、尺脉依次减弱和消失。
因寸、关脉处于心脏的远端,比尺脉距心远,管径也稍细,故寸关脉处压力强度较弱,其消失要比尺脉早些。
另外,当按压寸口脉时,寸、关脉下垫物质较硬,管腔易被压瘪使管腔缩小,而尺脉较深不易被压瘪,管腔变化不大。
根据柏努利和罗丝定理(Rouse):“管腔狭窄处其压力下降,但在狭窄部位靠近其上游地方,压力反而升高"。
今尺脉正是靠近寸关脉上游,故当重按时,寸关处压强小而尺脉处反而大,因而量后消失。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寸关尺脉法[卷第一] 平寸口脉法寸口脉沉紧。
苦心下有寒。
时痛。
即有积邪。
寸口脉偏绝。
则臂偏不遂。
其人两手俱绝者。
不可治。
寸口脉如羹上肥。
阳气微。
寸口脉连连如蜘蛛丝。
阴气衰。
寸口脉沉而紧。
病在中。
浮而盛。
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弱。
寒中疝瘕。
小腹痛。
寸口脉滑而迟。
不沉不浮。
不长不短者。
为无病。
寸口脉沉大而滑。
沉即为血实。
滑即为气实。
血气相搏。
入脏即死。
入腑自愈。
寸口脉弦而紧。
弦即卫气不行。
卫气不行即恶寒。
水下流走肠间。
寸口脉紧或浮。
膈上有寒。
肺下有水气。
寸口脉沉滑者。
中有水气。
血实目肿。
寸口脉双弦。
两胁下拘急而痛。
淅淅恶寒。
寸口脉浮而滑。
头中痛。
寸口脉缓而迟。
缓即为虚。
迟则为寒。
虚寒相搏则欲温食。
食冷即咽痛。
寸口脉迟而涩。
迟即为寒。
涩为少血。
寸口脉浮大。
按之反涩。
尺中亦微而涩。
故知有滞气宿食。
寸口脉动而弱。
动即为惊。
弱即为悸。
寸口脉微弱。
气血俱虚。
男子即吐血。
妇人即下血。
寸口脉浮。
中风发热头痛。
寸口脉紧。
伤寒头痛。
寸口脉缓。
皮肤顽痹不仁。
风寒入肌肉。
寸口脉滑。
阳气实。
胸中壅满。
吐逆。
寸口脉弦。
心中。
微头痛。
胃脘痛。
心下有水气。
寸口脉弱。
阳气虚。
自汗出。
寸口脉涩。
是胃气少虚竭不足。
寸口脉芤。
即吐血。
微芤者衄血。
寸口脉伏。
胸中逆气。
噎塞不通。
是诸气上冲胸中也。
寸口脉沉。
胸中引胁痛。
胸膈有水气。
寸口脉软弱。
汗自出。
是虚损病。
寸口脉迟。
上焦有寒。
寸口脉实。
上焦生热。
[卷第一] 平关脉法关脉时来时去。
乍大乍小。
乍疏乍数者。
胃中寒热羸弱。
不欲食。
如疟状。
关脉涩坚大实。
按之不减有力。
为中焦实。
有伏结在胃中。
关脉滑。
乍大乍小不匀。
必吐逆。
关脉浮大。
风在胃中。
张口肩息。
心下澹澹。
食即欲呕。
关脉微浮。
有积热在胃中。
呕吐蛔(音回)虫。
心神健忘。
关脉弦而长。
有痛如刀刺之状。
在脐左右上下。
关脉浮。
气虚腹满。
不欲饮食。
关脉紧。
心下苦满痛。
脉紧为实也。
关脉微。
胃中有冷气。
心下拘急。
关脉数。
胃中有客热。
关脉缓弱。
脾胃气不足。
不能食。
关脉浮滑。
三部脉象检测中寸关尺取脉压力关系的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工程实验室汤伟昌赵宇平刘聪颖中文摘要:寸口三部九候诊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大特色,受到历代医家重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模拟寸口三部九候诊法是中医发展的需要,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寸口寸关尺三部脉象最佳取脉压力的检测与研究,寻找一种合理的方法解决三部脉象检测过程中取脉压力的问题,以期在原有单探头脉象仪浮中沉判别标准的基础上实现多探头脉象浮中沉的判定。
关键词:寸口三部九候诊法最佳取脉压力寸关最佳取脉压力衰减度关尺最佳取脉压力衰减度寸口三部九候的诊脉方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大特色,具有丰富的理论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历代医家尊《内经》之旨,将寸口分候脏腑,即:右手偏旺于气,左手偏旺于血,肺主气,气旺于右,气为肺所统,故以右寸配肺:心主血,血旺于左,故以左寸配心;脾居由州,体偏左而行气于右,故脾以候右关;肝藏血,体虽在右,而气化作用实行于左,故肝以候左关;肾在腰旁,位居最下,故候于两尺Ⅲ。
寸口三部九候诊法,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不容替代的临床意义。
因此,研制符合中医寸口三部九候原则的脉象仪是脉象客观检测仪器应用于临床的前提,单纯的单探头脉象检测装置是不适用于临床的,它不符合中医寸口三部九候诊脉的原则,不能全面地掌握疾病的脉象信息。
然而,寸口三部九候诊法的模拟是比较复杂的操作过程,寸关尺三部在不同压力的组合下,可以测得不同的脉图,所以,中医切脉时需要不断的调节三个指头的压力,以达到三部最满意的指感。
这种切脉方法是医生在长期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高度精确的、手一脑反馈自调系统,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综合分析能力,但即使是很有经验的医生亦难以简单的说明三部九候时指力分布的规律,所以仪器要模仿医者切脉的指法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广.55大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三部脉象压力关系课题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点而建立的,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逐步发现脉象压力衰减规律,并建立起相关参数,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医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进程。
如何确定尺、寸、关的位置?怎么把脉才能感觉脉象?如何把脉为什么现在人把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是没有学习经典。
先说把脉的位置,在手腕高骨向内侧推,在筋骨之间,为关脉,我们用中指按住,然后把食指和无名指落下,食指的位置就是寸,无名指的位置就是尺。
把脉要求是三部九侯,三部指的是寸关尺,这三部脉。
第二,就是九侯,什么叫九侯呢,就是脉的趋势。
分浮取、中取、沉取。
三部脉都分,浮、中、沉的话不就是九部脉了吗?两只手不就是十八种脉象了吗?然后把这十八种脉象,错综分析,就可以直接分析出病人的气机再在哪里。
下边,教给大家一个把脉的要领,也是前提。
一要平淡,什么叫平淡,就是没有任何环境、心情干扰的因素。
最好是早起刚起床的时候。
所以,如果病人来了,就要让他先坐坐,或者先唠家常,等病人心情平静了,这个平静就会很像刚起床的那个状态。
在唠家常的时候,不也就可以望、闻、问了吗。
绝对不能在病人心情变化很大的时候、或者还没有把气喘匀的时候,就给病人把脉,这样把出来的脉,是很不准的。
把脉之前,我们要说说脉枕。
用脉枕的目的是做什么呢?这是用毛巾卷成的脉枕,方便实用。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脉展开,这样把出来的脉才准。
怎么叫展开呢?请看图一定要把脉枕放在手腕部位,这样脉才可以完全的打开,把脉也很准,这是基础,基础的东西要是不定好,很容易出现,一个人,不同的医生把出不同的脉。
下面是两种错误的,请大家注意。
范围比较大,很容易出现不同。
易过大,角度过大脉就不准,所以医生要有意识的把自己的中指向下,不要翘起。
看正确的图再看看错误的以上说的都是把脉最最基础的部分医生的手指要和病人的脉,呈现45度角。
角度过大,脉过不去,角度过小,沉脉把不到。
知道这些基础知识了,想学好脉,就一定要知道有多少种脉。
推荐大家看《频湖脉学》李时珍的最好是能背下来,因为把脉的时候容不得再看书。
同时这些基础也是《频湖脉学》里面没有说的。
再往下就是要说,各各脉都代表的那个脏腑。
中医脉诊寸关尺寸关尺[cùn guān chǐ],是脉学术语,指寸口脉分三部的名称。
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
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历代医家对寸、关、尺各部的长度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以“脉取三寸,三部各为一寸”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医家的认同。
研究认为,三部总长度应根据人腕部桡动脉比较浅露肤表的一段长度来确定,在前臂中所占长度比例应与前臂在人身长中所占长度比例相适应;而各部的长度应按寸关尺分别反映人体上、中、下三段的身长比例来确定。
按照上述原则计算,三部总长度以2寸最合理,寸关尺长度分别为6分、2分、12分。
关于三部脉候脏腑的问题,历代论说颇多,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以临床常用的划分方法为代表: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
总的来说是“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侯下(躯体下部)”的原则。
此外,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的切按方法,从各个方面比较以求诊得正确的脉象,进而与四诊结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既不能单凭脉诊,也不能把三部候脏腑的方法机械地看待。
主要内容脏腑定位。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
肾脉元在左尺申,膀胱是腑常相应。
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右关认。
右尺配三焦,此为初学入门。
寸关尺,左心主血,肝胆肾膀胱皆精血之隧道,故次附之;右肺主气,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运化,故次附之。
分之日气、日血、曰脉,总之惟脉运行气血而已。
是以气血盛脉盛,气血衰脉衰,气血和脉平,气血乱脉病。
由此知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心与小肠为表里,旺于夏,而位左寸,沉取候心,浮候小肠。
肝与胆为表里,旺于春,而位左关,沉取候肝,浮候胆。
肾与膀胱为表里,旺于冬,而位左尺,沉取候肾,浮候膀胱。
寸关尺简介
寸关尺,主要反映动脉血管上同步的一种气机表现。
它是气机跟血液循环结合在一起,在血管壁上产生的力度、强度和气机强弱,它反应内臓臓器的功能状态。
比如,心、肝、肾、肺、脾胃、膀胱五臓六腑的情况,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三关九侯”判断出来。
所谓“三关”,就是指寸关尺;“九侯”,就是手搭在上面,轻轻按着它,观察它反应出来的气机现象是什么;然后,用中等的力度,再按一下,看看反馈的信息又是什么;最后,就是用比较重的力度,来窥察它潜藏在内臓当中深层次的一些气机表现。
这样,就表、中、里三层都比较完整地掌握了。
1。
张震脉法寸口取脉方法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张震脉法寸口取脉方法!这可是中医诊脉里相当重要的一门功夫呢!你想啊,咱的手腕这儿,就那么一小寸地方,却能透露出身体的好多信息,神奇不神奇?张震脉法的寸口取脉,就像是一个探秘高手,能从这小小的脉象里找出身体的各种秘密。
寸口取脉,可不是随随便便把手指一搭就完事儿的。
那得讲究指法,轻了重了都不行。
就好比弹钢琴,力度得恰到好处,才能弹出美妙的音符。
得用那三根手指,轻轻按下去,感受那脉搏的跳动。
有时候跳得快,有时候跳得慢,有时候有力,有时候又很微弱,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你说这脉搏咋就能反映身体状况呢?这就好比是身体给咱发出的信号啊!就像马路上的红绿灯,绿了走,红了停。
脉搏也是一样,它的不同状态就代表着身体不同的情况。
比如说,跳得有力,可能就说明身体有劲儿;跳得无力,那是不是就像人没吃饭没力气一样呀?而且啊,这寸口取脉还得有耐心。
不能着急忙慌的,得静下心来慢慢感受。
这又不是赛跑,争分夺秒的干啥呀!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真正听懂脉搏在说啥。
你想想看,中医们通过这小小的寸口取脉,就能知道你身体哪里不舒服,该怎么调理,这得多厉害呀!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功夫,得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呢!咱再打个比方,这寸口取脉就像是一个侦探在破案。
要从那些细微的线索里找出真相。
每一个细微的脉象变化,都是一个线索,得把这些线索拼凑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咱普通人可能觉得这太难了,但是对于那些精通张震脉法的中医来说,这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呀!他们能从那复杂的脉象里,准确地判断出病情,然后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那这取脉的手法是不是得特别精准呢?那当然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呀!稍微偏差一点,可能得出的结论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呀,这可是个精细活儿,得认真对待。
你说这张震脉法寸口取脉方法是不是很神奇?咱中国的中医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呀!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还能这么厉害,真让人不得不佩服!咱可得好好把这宝贝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呀!。
寸关尺脉诀: 寸浮头脑腰腿痛,沉细浑身骨节疼, 女寸俱无月家病,脉大大肠水泄灵。
脾胃无力不进食,肝肺浮知胃膈膨,尺浮无力梦渺茫,尺大水火涩难行。
两尺紧数病起倒,六部浮紧腹中膨, 女人两尺沉细紧,半夜腹痛至五更。
人迎脉宏表而痊,气口脉大下而生, 大抵迟缓病易痊,心数肾涩是劳症, 此病良医救不生。
六脉俱安肝独少, 明年立春必定倾,五行克应论一般, 此是神仙通天窍。
伤寒六日传一变, 脉缓症退及瞑眩,但以得病日数之, 断后有人说先见。
右三部小左浮紧, 伤寒之症明如镜,脾中浮紧也同途, 六部皆实痈毒盛。
脾脉同前是伤风, 挟食伤风痹症同,肺脉同前真中湿, 肝如弦紧疟来攻。
心脉浮散是伤暑。
心脉宏大心家热,头痛脑闷气血结, 五心烦躁口唇焦,脚心手心似火烧。
肝脉宏大不纳血,背痛项强痛在胁, 脚软手酸眼赤涩,行步眩晕妨失跌。
脾脉宏大心膨胀,饮食不思常喜困, 背疼脑痛呕酸心,食后伤风原有因。
肺脉宏大心头热,潮渴三焦气涌结, 四肢倦怠少精神,脑闷头昏伤风别。
肾脉宏大主腰痛,背痛项强小腹膨, 膀胱暑热小便赤,咽干舌苦口无涎。
命脉宏大心头紧,咳嗽风痰常壅盛, 头痛背脚皆酸软,行步气急口舌干。
心脉微细心血虚,心悸心惊盗汗浸, 头脑昏沉多困倦,夜梦常在水边寻。
肝脉微细四肢酸,胆冷肝虚血气寒, 头眩眼暗手足冷,睡卧天阴脚转筋。
脾脉微细两眉愁,膨胀心烦口舌焦, 脚软手酸多气急,无情无义度良宵。
肺脉微细肺家寒,闷闷忧愁口又干, 手足冷寒脾胃弱,咳嗽时时背上寒。
肾脉微细下部虚,耳内嘈嘈风雨声, 脑痛腰疼双脚肿,背倦盗汗又来浸。
命脉微兮心下冷,忽然腰脚主酸疼, 肾家虚弱为血少,厚衣重服也皮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