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2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列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1)》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乘除、方程的解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方程来解决有关分数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分数的加减乘除、方程的解法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于如何列出合适的方程来解决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会如何列出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会如何列出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决问题。
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新课:“小明有一块巧克力,他吃掉了其中的13,还剩下23,请问小明原来有多少块巧克力?”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甲、乙两个仓库共存苹果5000千克,甲仓库存苹果的25是乙仓库存苹果的34,请问甲、乙两个仓库各存苹果多少千克?”引导学生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决问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数学教学设计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五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并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相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教师注意以数量甲比数量乙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关方程的几解法,积累分析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经验。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难点: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谈话引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出示相应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小黑板出示例1的文字部分)2.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启发:你能从题目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题目中相关文字下作出标志,并要求学生进行完整地表述)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将单眼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交流板书学生想到的等量关系式: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第一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教学内容:P1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
2、出示例1。
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2. 分清有关数量关系,能正确找出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等量关系.【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析“工程问题”中数量关系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信心.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4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建立模型解决问题.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螺钉和螺母等。
学生:三角尺、练习本、铅笔、圆珠笔或钢笔。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课,我们将讨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需要进行配套的问题,如课桌和凳子、螺钉和螺母、电扇叶片和电机等,大家能举出生活中配套问题的例子吗?(出示课件2)(二)探索新知1.师生互动,探究配套问题的解法 教师问1:一个油桶由两个圆形铁片和一个长方形铁片相配套.某车间有工人42人,每个工人平均每小时可以生产圆形铁片120片或者长方形铁片80片.设安排x 名工人生产圆形铁片,可使圆形铁片和长方形铁片刚好配套,请填写下表:学生回答:教师问2:你能找到哪些等量关系?学生回答:等量关系:(1)每小时生产的圆形铁片=2×每小时生产的长方形铁片.(2)生产的套数相等.教师问3:你能列出方程吗?学生讨论后回答:(1)120x=2×80(42-x);(2)120x×1=80(42-x)2例1: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200个螺钉或2000个螺母. 1个螺钉需要配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各多少名?(出示课件4)想一想:本题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题目中哪些信息能解决人员安排的问题?螺母和螺钉的数量关系如何?如果设x名工人生产螺母,怎样列方程?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出示课件5)列表分析:等量关系:螺母总量=螺钉总量×2(出示课件6)解:设应安排x 名工人生产螺钉,(22-x)名工人生产螺母.依题意,得2000(22-x)=2×1200x .解方程,得x=10.所以22-x=12.答:应安排10名工人生产螺钉,12名工人生产螺母.教师问4:还有别的方法吗?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出示课件7)列表分析:解:设应安排x名工人生产螺钉,(22-x)名工人生产螺母.依题意,得2000(22−x)=1200x2解方程,得x=10,所以22-x=12.总结点拨:生产调配问题通常从调配后各量之间的倍、分关系寻找相等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配套问题的思路:(1)利用配套问题中物品之间具有的数量关系作为列方程的依据;(2)利用配套问题中的套数不变作为列方程的依据.2.师生互动,探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例: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h完成.现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h,然后增加2人与他们一起做8 h,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出示课件13-15)师生一起分析等量关系:在工程问题中: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工作总量=各部分工作量之和.如果把总工作量设为1,则人均效率 (一个人 1 h 完成的工作量) 为140,x 人先做 4h 完成的工作量为4x 40,增加 2 人后再做 8h 完成的工作量为8(x+2)40,这两个工作量之和等于总工作量。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通用2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篇1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数(已知)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求另一个数。
教学时,首先要复习以前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关键的一步是什么?让学生明确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最为关键的。
如何找等量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单纯根据题意去理解,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画线段图,通过线段图的直观感知去分析、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从几个等量关系中甑选出一个一般的关系式去列方程。
尽管如此,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时候还是比较困难,究其原因,大多是直接把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高度比较,而没有和小雁塔高度的2倍去比较。
等量关系犹如解题的拐杖,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
列方程解答完后,一定要让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而且检验一定要结合题意,看结果是否符合题意,而不是检验方程本身解得正确与否。
这一点有些学生往往忽视,往往没有检验的习惯,因此正确率不高。
本课的教学内容与一个数已知,另一个数是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比较混淆,当练习课出现这一内容时,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列出了()x+()=()的方程,而根本没有去分析一个数已知还是未知,到底应采用什么方法解答。
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一倍数”到底是已知还是未知,不能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依葫芦画瓢,否则知识在头脑中只是水上浮萍,没有根基。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案篇2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
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教者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教者复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出示了“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很容易根据图中表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但这并不是教者的最终目的,学生解答师生共同评价,在此老师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关系来列方程的?”此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量关系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
一、方程
第一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
第一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 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展开
1.出示例1。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6.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7.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
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三、目标检测与总结
1.做练一练: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练习一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么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3.做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4.做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的。
5.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满意自己的学习表现吗?
四、实践活动
小明的邮票张数是王飞的3倍,小明送给王飞36张后两人的张数同样多。
两人原来各有邮票多少张?
五、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