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理学大纲及重点(第七版)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8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的生理学考试大纲,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生理学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理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研究的是生物体内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机能的规律性和机制性问题。
其内容广泛,包括神经生理学、内分泌学、呼吸生理学、循环生理学、消化生理学、排泄生理学、代谢生理学、生殖生理学等。
在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生理学考试大纲的内容丰富,覆盖了生理学的各个方面,考察的内容也相对繁杂深入。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试大纲的内容,从浅入深,全面探讨这一主题。
一、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理学是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导与处理,以及神经系统对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节和调控。
在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试大纲中,神经生理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考生需要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特点、神经传导、神经调节等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一些神经系统相关的常见疾病和诊断治疗方法。
神经生理学在考试大纲中所占的比重较大,需要考生对内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循环生理学循环系统是人体内部环境平衡和物质运输的重要载体,对维持人体内稳定的内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循环生理学正是研究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对全身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节和调控。
在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试大纲中,循环生理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考生需要深入了解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心脏的生理功能、血管的调节机制等内容,并且需要掌握一些循环系统相关的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
对于考生来说,循环生理学内容的掌握同样至关重要。
三、内分泌学内分泌系统是人体内部环境平衡的重要调节系统,维持着机体内各种生理过程的稳定性。
内分泌学是研究内分泌腺体分泌的激素以及这些激素对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的调节和调控的学科。
在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试大纲中,内分泌学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内分泌腺体的解剖、生理功能以及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等内容,同时还需要了解一些内分泌系统相关的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
临床医学本科生理学教学大纲前言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
医学本科生理学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今后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大纲所列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一定要在课堂上讲授,可通过自学或其他方式进行学习。
下划直线的部分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下加点的部分是熟悉的内容,其余部分是了解的内容。
各层次内容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为:掌握的内容:为重点内容,要求对该内容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并能举一反三。
熟悉的内容: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了解的内容:要求记住内容梗概,懂得一般概念。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第三节生理功能的调节.......第四节..........体内的控制系统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跨膜信号转导概念的提出。
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通过具有特殊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由膜的特异性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由酪氨酸激酶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
第三节细胞的跨膜电变化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的传导: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局部兴奋及其特.......性.,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引起和收缩机制: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骨骼肌细胞的兴奋....,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长.度.-.张力曲线..-.速度曲线....,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肌肉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1、小儿年龄分期及特点: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为止,正常共40周;新生儿期,从出生脐带结扎到28天,此期生命遭受最大危险期,死亡率最高;婴儿期,从出生满一周岁,生长发育最快,提倡母乳喂养;幼儿期,一岁至三岁,智能迅速发育;学龄前期;三周岁到6-7岁,求知欲强,模仿性强,应重视学前教育;学龄期,从6-7岁到12-14岁,保护视力,预防龋齿,端正体位,防治精神或情绪异常;青春期,10-20岁,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
2、围生期: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天。
3、生长:器官、系统、身体的长大,是量的增加4、发育: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分化与成熟,是质的改变。
5、生长发育的规律:①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出生前三个月为第一生长高峰;青春期为第二生长高峰。
②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两年内发育较快,生殖系统则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与青春期到达高峰,以后逐渐退缩至成人水平。
③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④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
6、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体重:3-12个月:体重=[年龄(月)+9]/21-6岁:体重=年龄(岁)*2+87-12岁:体重=年龄(岁)*3+2身高:2-12岁:身高=年龄*7+77或选用公式2-6岁:身高=年龄*7+757-10岁:身高=年龄*6+80头围:自眉弓上方最突出处经枕骨结节绕头1周的长度即为头围。
出生时34cm,三个月时40cm,一周岁时46cm,两岁时为48cm,五岁时为50cm,十五岁时接近成人54-58cm.胸围:沿乳头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
1岁至青春期前胸围约等于头围+年龄-1cm7、骨骼和牙齿的生长发育①前囟门 1.5-2cm,1.5-2岁闭合。
后囟门,出生时已经很小或者闭合,最晚出生后2-3个月闭合。
②三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
③牙齿:乳牙:生后6-10个月开始萌发,顺序一般为下颌先于上颌,自前向后,2-2.5岁乳牙出齐,共20个。
生理学B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所属课程名称:生理学 B课程英文名称: Physiology B所属课程编号:41032011;4103201面向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医学检验、护理学;医学影像学(五年制)课程总学时: 72理论学时: 72实验学时: 0课程学分:4.5本课程所属院系:东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大纲主撰人:董榕 Tel:83272425 E-mail:shenglidongrong@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各种生物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科的一个分支。
它对活体功能活动规律的认识均来自于实验的观察和总结,所以生理学亦是一门实验学科。
学习生理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内容正常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内外环境变化对机体功能的影响,为今后学习其他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为在医疗、护理、预防等医学工作中有效地防治疾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医学生来说,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以活体研究为对象的机能学学科。
生理学的内容是通过大量的医学实践与动物的实验研究,从而积累了许多关于人体生理功能的认识。
通过对生理学课程的学习,要掌握内容相关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人体功能活动的影响,了解内容熟悉内容获得这些基本理论的途径与方法。
认真学习生理学内容,可为后继医学课程的学习及在今后的医学实践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内容:1.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体内的控制系统:反溃控制系统的概念,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控制的概念和意义。
熟悉内容:1.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的三个水平。
2.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急性实验法和慢性实验法。
了解内容:1.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2.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3.学习生理学的指导思想。
教学内容: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的三个水平。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专业使用)(依据全国统编教材第七版修订)生理学教研室修订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等基本概念。
熟悉: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掌握:1. 内环境与稳态;反馈调节(负反馈、正反馈、前馈)以及生理功能的自控原理。
熟悉:1. 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体液调节(激素、局部体液因素),自身调节。
了解:1.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画图【思考题】1. 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为何必须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将如何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提示:如何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这一问题有待学完全书后解答)2.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它们是如何调节的?3. 何谓正反馈和负反馈?试各举一例说明它们在生理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及意义。
【授课时数】讲授2学时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过程。
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骨骼肌原理及肌肉收缩力学分析。
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掌握: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单纯扩散、载体和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极化,超极化的概念,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及其研究手段。
3.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去极化、复极化、反极化、超射的概念;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值、兴奋性和兴奋,阈电位与局部兴奋;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锋电位与Na+平衡电位)及其研究手段(平衡电位、改变离子浓度;通道阻断剂;电压钳与膜片钳);兴奋的传播: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生理学考查目标西医综合生理学的考试范围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生理学教材。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生理学考点解析生理学大纲有细微的变化。
新增了两个知识点,分别是:(1) 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二章):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增加: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2)神经系统(第十章):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其考察的重点分析第一章绪论考纲没有变化,重点考察的就是正负反馈调节、自身调节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例子。
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而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必须记清楚这些代表性的例子,尤其是正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例子。
还要注意联系后面章节区分哪些是正反馈哪些是负反馈,举例说明如血液凝固过程、分娩过程、排尿排便反射等这些都是正反馈,再如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甲亢时TSH分泌减少等都是负反馈,同学们应总结出一些例子,在解题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生理过程中,既无闭合回路又无调定点的不属于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这一章比较重点,每年都会有本章的考题,大的重点就是物质的交换和动作电位。
这将会涉及到今后各个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必须深入的理解加以牢固记忆。
几种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如果比较起来记忆在解题时更容易区分。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要理解去记忆。
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局部电位的例子,如微终板电位、终板电位、EPSP、IPSP等都是局部电位,同时大家还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局部电位和局部电流的区别,局部电位是指没有达到动作电位水平,而局部电流则是指动作电位的传播方式,要注意区分二者。
第三章血液主要是对血液成份及功能做了介绍,对今后血液学和呼吸系统做的基础。
血量为全身血液的总量,成年人血量占总体重的7%-8%。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一、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4学分: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理论课45学时,实验课25学时。
四、课程模块及课程属性: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考试课程。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病理生理学是从机能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在医学教学中,它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六、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各章节内容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机能代谢变化。
七、主要先修课程: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免疫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作为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需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正常人体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学习基本病理过程及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有关知识上来。
从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的本科医学生。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与教学任务;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和一般规律;3.了解新的死亡(脑死亡)概念。
【主要内容】一、绪论: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教学任务。
2.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内容及主要学习和研究方法。
3.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疾病概论:1.疾病概念。
2.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一般规律和转归。
3.脑死亡的诊断标准和意义。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水肿、水中毒的基本概念、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2、熟悉钾代谢障碍的分类、发生原因、发生机制、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临床特征。
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七版)第一章绪论(2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内环境稳态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和特点正、负反馈的定义和意义熟悉要求:反射和反射弧旁分泌、神经分泌体液的组成生理学研究的三种水平前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6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细胞膜的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功能:钠泵的生理意义;第二信使的概念和几种常见第二信使;静息电位的定义、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定义、特点、神经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动作电位传播的机制;阈电位的概念;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刺激和兴奋的关系,及组织兴奋性的变化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过程熟悉要求:细胞膜的组成;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的基本过程局部电位的特点;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和影响因素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了解要求: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和神经支配。
第四章血液循环(15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的分期和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各期特点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脏收缩功能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泵功能贮备;动脉血压的概念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组织液生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血管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功能的调节机理;心血管中枢的位置;压力感受形反射的过程的意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熟悉要求:体表心电图的特点和各波形的意义;心房收缩对心脏泵血的作用;心音的概念、分类和意义;静脉血压与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微循环的构成和意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其它激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局部血流量的调节机制;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调节;脑循环的特点、脑血流量的调节;了解要求:搏功的概念脉搏波的概念和特点:淋巴回流的作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肺循环的特点及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一脑脊液屏障和血一脑屏障;第五章呼吸(8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及形式、肺内压及其呼吸周期中的变化、胸膜腔内压及其形成和意义;肺弹性阻力的来源以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时间肺活量和用力肺活量及其生理意义;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差异;肺换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氧解离曲线及相关概念;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CO2的运输形式和CO2解离曲线;波尔效应和何尔登效应的意义;血液中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熟悉要求:比顺应性;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非弹性阻力中气道阻力及其影响因素;肺通气功能的指标;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Hb与O2结合的特征;呼吸中枢的部位和呼吸节律的形成;肺牵张的反射性调节了解要求:呼吸功;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肺扩散容量;组织换气;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第六章消化和吸收(6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蠕动的定义和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胃液的成分和功能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体液因素对胃液分泌的调节胰液的成分、功能和分泌的调节胆汁的成分、功能和分泌的调节分节运动的定义及生理意义熟悉要求: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的特点唾液的成分、作用及其调节胃的运动形式及其控制胃排空及影响胃排空的因素消化间期胃的运动形式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糖、蛋白质和脂肪在小肠中的吸收方式了解要求: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激素调节;胃肠血流的一般特点咀嚼与吞咽的过程与神经反射呕吐及生理意义消化间期小肠的运动形式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大肠液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吸收的部位和过程水和无机盐离子在小肠中的吸收过程和影响因素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2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能量代谢及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等相关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机体产热的器官和产热活动的调节蒸发散热的类型和意义体温调节的温度感受器、调节中枢和调定点学说熟悉要求:ATP在机体能量代谢中的地位体温的分类和体温的正常波动与影响因素机体散热的基本途径循环系统在散热中的作用了解要求:机体能量的来源能量代谢测定的方法体温调节的两种类型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8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滤过膜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的概念有效滤过压与滤过平衡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Na+ 、Cl - 及水的在肾小管各段的重吸收HCO3- 的重吸收与H+ 的分泌葡萄糖的重吸收尿生成中肾内自身调节机制抗利尿激素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对尿生成的调节熟悉要求: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自身和神经体液调节球旁器的组成和功能K+ 的重吸收与分泌NH3的分泌及功能尿液的浓缩与直小血管的作用肾交感神经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心房钠尿肽的作用清除率及测定清除率的意义排尿反射了解要求:肾的功能解剖重吸收与分泌的概念以及几种转运方式Ca的重吸收和分泌尿液的稀释自由水清除率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异常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4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眼视近物时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熟悉要求:感受器的定义,及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简化眼与眼内光线的折射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的异常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中耳的功能和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和眼震颤本体感觉的感受器与功能触-压觉、痛温觉感受器的特点了解要求:眼的结构与光学特性视网膜的结构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外耳和中耳的结构与功能耳蜗的结构毛细胞兴奋与感受器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14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突触的传递过程突触后电位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乙酰胆碱及其受体系统的分布、分类和功能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系统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组成和功能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在维持觉醒中的作用。
牵张反射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功能特征熟悉要求:神经纤维的传导特征和营养性作用非定向突触传递递质和调质的概念递质的共存受体的概念、分类和受体的调节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系统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易化感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内脏痛的特点与牵涉痛运动传出中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及运动单位脊休克的原因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及运动传出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脑电图的波形和形成机制睡眠的时相优势半球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了解要求: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胶质细胞的组成和功能突触的微细结构和突触的分类突触传递的调节与突触传递的可塑性电突触传递的特性递质的鉴定递质的代谢多巴胺、5-羟色胺、组胺、神经肽、嘌呤类递质及其它可能的递质与其相应的受体躯体感觉内脏感觉的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脊髓对姿势的调节中的对侧伸肌反射和节间反射脑干对姿势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姿势的调节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的联系黑质-纹状体系统基底神经节的功能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脊髓对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皮层诱发电位觉醒状态的维持和睡眠时相产生的机制学习与记忆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第十一章内分泌(5学时)学习要求:掌握要求: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熟悉要求:内分泌系统的构成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及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调节肽和垂体释放的激素名称以及它们的主要作用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功能联系;催乳素的功能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的作用及其调节以及1,25-二羟维生素D3的作用肾上腺髓质激素和醛固酮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血管升压素、缩宫素的生理作用了解要求:激素的分类和各自的细胞作用机制促黑激素的功能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肾上腺雄激素的作用肾上腺髓质素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的调节组织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