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冲刺突破复习测试 散文阅读(4)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及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岸边朱以撒春潮带雨,暮色渐渐压了下来,这条从夹峙的两山间穿出的江流,越发显得急了起来。
我坐在高高的岸上,闲看流水浮动着泡沫,捱搡着枯木朽株向前。
没有航标的江流,它一以贯之的流动只是惯性的作用,或直前,或转弯,就看两岸的笔直或者弯曲。
我不太愿意乘船外出,缘于不愿投身于激流的颠簸之中,在岸边的时光静止着,以不变观万变。
自然之岸成形的巧妙非人工可比。
常常是两边高耸的巨石相接,断岸千尺,江流无法逾越,这使许多巨石成为规划江流走向的标志。
这些巨石是上苍安放停当的,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的面貌。
我们听说的变与不变,就是从某一种物来证实的。
岸正是不变之物。
如同易变的一样,我看到了岸边的树林,那是一片杂树林,种类繁多,长相迥异。
挺拔者接收了大量的阳光云霓,横撑者占据了大量的湿气,而更多的则是斜的、歪的,暮色中更暴露了随意和无人管束的野性。
现在我居住的城市已经不用这类杂树绿化了,树的品种明显得到了改良,种在两边街道,更不至东歪西倒。
每过一段,有园林工人持电动剪刀前来,修剪伸出的枝桠。
远远看去,是无数把一律朝天的乒乓球拍。
这和岸边野生的形态,是一种极不相称的悖反生长规律。
树的种植,原本就是为这个平庸无奇的城市增添天然之趣的,生机被不断地压抑着,如果观者在深夜被惊醒,一定心存惋惜——这些横生出来的原始生态,传递着自然气息的前锋,被刀斧手们扼杀了。
分辨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差别,简易的办法,那就是把它们放在一起。
不动的岸与永动的江流,启迪了人最原始的认识——动与静、行与止、存在与流逝。
千百年间有过许多不动的东西,岸就是最突出的一种。
这种无从飘流的物质,嵌在一个位置上,几乎就是永生。
消耗极少,变化无多。
可靠,就是由这种不动而生发出信赖。
岸边坐定,坐享入眼的动荡之美而不须耗费自己的能量,即便多年之后,在许多江流由盛而竭,再也寻不到当年的簇拥之势,我们要寻找屹立不移之岸,还是轻而易举。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散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
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
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的情调。
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
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的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
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
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
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
烟也有和烈之辨。
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
倘是烧的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
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2023届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训:散文阅读之结尾作用考点梳理【题型问法】1.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2.作者在文尾引用…….的话并抒发了一番感慨,你对此如何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文章结尾说“……”,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就文末“……”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5.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6.如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题型分析】结尾是一篇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文中的位置虽没有开头那样重要,但也不容忽视。
文章的结尾和开头一样,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章的结构和表情达意方面也会起到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文章的结尾和开头一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但结尾的方法,并非不可捉摸。
1.几种常见的结尾形式(1)自然式结尾。
这样的结尾通常适用于记叙类文章,事情记叙完了,结果也出来了,文章也就结束了。
(2)照应式结尾。
这种结尾方法有多种形式,有的是用相同的句子与开头呼应;有的是在一些重要字词上呼应;有的是开头设问,结尾回应开头设问;有的则再现开头情景等。
(3)总结式结尾。
这种方法多用于记叙类和议论类文章。
比如,在记叙类文章结尾用抒情性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用议论性的句子来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在论述类文章中,结尾通常用总结性的议论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4)点题式结尾。
有的文章在结尾点题,点明文章主旨。
(5)拓展式结尾。
有的文章似乎已经写完,但在结尾又做了进一步的拓展。
如在文章结尾展望前景、提出期望,反向翻出新意、给人启迪,横向进行类比、拓宽范围,纵向设问探究、引人深思等,都属于拓展式结尾,其目的都在于深化主题,升华意境。
2.文本“结尾”的基本作用(1)从结构方面思考:卒章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拓展内容。
(2)从内容方面思考:照应前文、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突出形象。
(3)从情感方面考虑:抒发情感、强化情感、升华情感、激发情感。
(4)从技法方面思考:画龙点睛、留有余韵、启迪思维、卒章显志。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2023届高考考前冲刺训练语文试题(新高考I卷适用)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这是我的责任,也是一个科学家的责任。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却凝聚了几代科学家半个多世纪的坚持与奋斗、传承与弘扬。
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科技创新局面,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科学技术奇迹,积累了一笔又一笔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科技工作者,忠于国家、敢于担当,积极投身到科学事业当中,从“对祖国母亲赤胆忠心,把全部青春年华献给祖国,托起了民族的脊梁”的钱学森,到“倘若生命终结后可再生,我依然会选择中国,选择中国的核事业”的邓稼先;从“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的任新民,到“没有找到存在的证据,不等于找到了不存在的证据”的南仁东⋯⋯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或许这正是新时代对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注脚。
而新时代下的科学家精神,更是赋予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新的时代责任与科技挑战。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是一代代科学家孜孜不倦为祖国科学事业而奋斗的精神内核。
(摘编自“光明网”《探寻新时代征程下的科学家精神》)材料二:并非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人人都能从杰出科学家的经历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力量。
科学家主题电影通过对科学家辉煌成就的介绍和心灵世界的探寻,揭示他们作出非凡贡献的现实背景和精神动力,展现他们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渴望超越平庸、实现更高人生价值的人们提供了榜样。
二轮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探究类考题破解考点突破复教学园地09-01 2302:二轮语文考点突破复习2.4散文阅读探究类考题破解一、(2010•北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海棠花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
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
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
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
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
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
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
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
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
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
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我娘后窗我从小就不知道叫妈妈,只会叫娘。
我娘就是我的妈妈,这是大些时候才弄明白的事儿。
“为什么不让我们叫妈而叫娘呢?”娘的回答让我懂得了其中的缘由。
“本来你姐出生以后是管我叫妈妈的,可是等你出生以后就不能叫了。
算命先生说你这个孩子命硬,克妈,必须得改口叫娘才能避免。
”原来罪魁祸首是我啊!在我的影响下,相继出生的两个弟弟也都管妈妈叫娘,娘是我们姐弟四人的妈妈。
我娘是辽宁朝阳人,我爸是黑龙江朝阳人,“朝阳”是他们俩的缘分。
虽有一些空间距离,但都在东北三省范围内,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
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和父母的基因给了我们踏实、勤劳、朴拙、粗犷的共同性格。
然而,细细品来,我的身上似乎集中了父母身上的优点,而对他们的弱点都悄无声息地规避掉了。
我娘很聪明,上小学时成绩一直不错,到六年级毕业正赶上了特殊时期,不能继续读书了,只好回家劳动。
娘会唱歌还会跳忠字舞。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生活,没钱买蜡烛,天一黑我们就躺在炕上睡觉了,睡不着,娘就教我们唱歌。
我觉得娘唱得真好听,就很认真地和她学,《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归来》《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都是我跟娘学的,娘就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
我娘性子慢,我爸性子急,他俩合拍的时候很少,常常三句话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
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实在忍不住,会小声反抗一下,但声音很弱,她不想家里发生战争,让我们四个孩子受到惊吓。
除了给全家人安顿吃穿用度,我娘还要和我爸一起到地里干农活儿。
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没有睡过懒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猪喂鸡,从早忙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
我娘的女工活儿做得很好,不仅会缝缝补补,还会绣花。
我们小时候睡的枕头上,常有我娘绣的花,有牡丹,有蔷薇,有莲花,虽然是用粗布绣成的,却有一种别样的美。
前几年回家,娘从箱子里拿出几个枕套,是她绣的十字绣,她捡了一个最好看的给了我,说我有了新房子可以用,我看着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美丽图案,赞叹娘的心灵手巧。
2023届高考语文冲刺·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析版一.知识点回顾(一)读懂散文1.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主旨。
关注标题能了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类型、作者感情倾向等,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
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引出,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或人物)生发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常称之为“由头”。
抓住散文的“由头”,就抓住了议论抒情的起点,就能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2.把握为何写——明确主旨和意图初步把握主旨意图,除通过以上两步感知外,还可从如下角度入手:①.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写景状物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写人记事散文→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议论说理散文→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趣理趣文化游记散文→借景抒情、托物明理→主旨即精神意蕴②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态度。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如果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果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探知。
3.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以及局部联系,进而也有利于解题时锁定信息区间。
方法如下:(二)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步骤二.实战演习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挖光阴过日子荆爱民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
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的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
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
2011高考语文冲刺突破复习测试:散文阅读(4)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8分)树叶苏叔阳①我几乎没有想过,一片树叶会有这么多的变化和色彩;我也从没留心过树叶对于树枝的装扮有多么丰富。
活了五十多岁还没有空儿整天瞧着同一根树枝发愣。
这回好了:从春到夏,我守在一个窗口,盯着一根树枝,从早看到晚。
②当杨树枝头刚刚鼓起花苞的时候,我就住进了这间病房。
春节刚过,暖风还待在老远的南方。
树枝可是等不及了,它们急急忙忙攒足了汗水从根到梢让自己活软起来。
病房里极静,日日夜夜只听得见窗外的风声。
北京的春天多风,过去令我厌烦,可此刻我却盼着有树枝在风中敲打窗户。
在静静的病房里,风声就变成了命运交响曲。
树叶、花蕊就是生命的精灵。
它们每天探头探脑地从窗外向我问安,我还好意思不给它们一脸好气色吗?③小时候管杨蕊叫“杨树狗子”。
那时淘气,捡起落在地上的杨树狗子,插在鼻孔里成为两绺紫檀木色的胡须,背着手在人前走来走去,神气一番。
那时候说什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老,更想不到自己老了会成什么模样儿。
才多少时候,咔噔一下,我老了,满头华发,婴儿似的躺在病床上望着窗外的杨树狗子。
④终于听见了沙沙的春雨声。
往日里春雨真的像听不见了,因为哪怕是再细微的市声也盖过了春雨润物的声音,可是今儿听到了。
不知为什么,竟会有泪珠爬上了我的睫毛。
从知道自己得了凶险之病起,我可是没掉过眼泪呀!我知道掉眼泪没用,病不怕这个。
可为什么外头下起雨,我眼里却湿漉漉了?是春天惹的祸,它让我想从病床上跳起来去外头淋一淋。
从今儿起我当更喜欢春雨。
⑤当叶子像婴儿般攥着拳头的时候,我被推进了手术室,去经历一番大限的预演。
当我从麻醉中醒过来,伴着剧痛,窗外又飘进滴滴答答的春雨声。
这一回,雨打嫩叶,声音更好听,弄得我简直不敢呻吟,怕这呻吟搅乱了生命的乐章。
⑥三天以后,在一片树影婆娑中,我被护士推着走过春天的树下,回到我的病房,歪头往窗外一看,好家伙,齐刷刷一排小巴掌似的杨树叶子在窗外向我招手。
⑦Z医生告诉我,在那间病房的窗外,有一对筑巢的喜鹊,正在加紧工作。
我忍住痛,一步步蹭向那间病房。
那屋里的病友和我一样,都招惹上了同一病魔。
⑧噢,那对鸟儿真不赖。
一个接一个飞上飞下,衔来树枝搭在那枝丫之间。
那可怜巴巴的小巢在风中摇晃。
可是不敢掉下来。
大概有半个钟头吧,它竟然加高变结实了,直到鸟跳进去只能看见它高扬着的小脑袋儿。
这些小精灵真是了不得。
⑨树叶一天天长大,变得浓绿,变得稠密,我也一天天好起来,竟然可以自己走到病房外去治疗了。
⑩过了些日子,Z医生告诉我,小鸟出来了。
我急忙去看,只见树叶间,一只大鸟飞来,在那鸟巢中齐刷刷伸出四只张大的鸟嘴。
就在这一天,那屋的病友去了,走得匆匆忙忙。
也许在最后一刻,他也瞥见了那刚刚出世的小鸟,他带着对生命的礼赞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⑪我知道,病房里最强烈的情绪便是对生命最浓最执著的爱与追求。
过去我总以为医院与死亡挂钩,现在我明白了,没有对生命的热爱,就没法儿整天面对死亡。
树叶、小鸟、雨水、风声,所有从活泼的世界捎来的信息,都给人生以力量,让死亡倒退。
我知道我正在步入老境,但老并不意味着对生活失去兴趣。
生理的衰退远不如心理的老化可怕。
⑫当窗外的树叶终于搭起一片浓荫时,我走出了医院。
痊愈与否,交给自然,交给命运,我拥有的是自信与期望。
就算是梦想,难道我没权利做个好梦吗?就算我是根干枯的枝条,毕竟度过了所有的季节,不论是翠绿还是枯黄的树叶,都会在我的枝头装点出一幅好的风景。
1.试分析文章第②段最后一句话在写法上的特点。
(4分)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赏析散文中某句话的写作特点,一般是分析其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前一分句中“探头探脑”“问安”等词语描写的是树叶和花蕊,作者赋予其人的动作特点,因而是拟人手法;后一分句则用反问句形式来表达作者受到“生命的精灵”的感染,心情开朗舒畅了。
答案: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可爱。
(2分)以反问的句式表现出“我”乐观的心态,富有感染力。
(2分)2.文章第④段“我”“听见了沙沙的春雨声”,为什么“竟会有泪珠爬上了我的睫毛”?(4分)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阅读原则,我们要理解作者这微妙的心理变化,就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
文中多次提到“生命”一词,而第⑪段开头“病房里最强烈的情绪便是对生命最浓最执著的爱与追求”一句则是理解作者心情乃至把握全文主旨的关键句。
答案:春雨声让“我”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2分)激发了“我”对生命的热情和战胜病魔的勇气。
(2分)3.“树叶”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文章标题为“树叶”;开头总体礼赞树叶;第②段又说“树叶、花蕊就是生命的精灵”;中间几段则写树叶迎春而发,“一天天长大,变得浓绿,变得稠密”,不畏雨打,不惧风吹,生机勃勃;结尾两段抒发了作者从树叶等生命现象中获得的感悟。
因此,“树叶”既是本文的线索,又是作者借以表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的情感载体。
答案:①“树叶”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见证了“我”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3分)②借物抒情,借一天天长大的树叶表达作者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3分)4.在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我”有许多感悟。
请结合文章第⑪⑫两段作简要概括。
(4分)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此题的答案,有的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如“没有对生命的热爱,就没法儿整天面对死亡”“所有从活泼的世界捎来的信息,都给人生以力量”;有的则需要考生自己从文中的“……步入老境……并不意味着对生活失去兴趣”“我拥有的是自信与期望”等句中提炼、概括。
答案:①没有对生命的热爱,就没法直面死亡;活泼的世界,能给人以力量;(2分)②步入老境,不应对生活失去兴趣,而应对生活充满期待。
(2分)(能扣住作者“对生命”和“对生活”的态度回答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2分)阳关雪余秋雨①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
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
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画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②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钻进雪里,去寻阳关了。
③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
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
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④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
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
踉跄几步,方才站住。
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
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
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
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
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⑤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
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⑥这便是唐人风范。
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
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
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
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发豪迈。
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
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
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
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
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
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
⑦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讨论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
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
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
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⑧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
阳关,再也难以享用温醇的诗句。
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⑨即便是土墩、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⑩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
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
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⑪回去吧,时间已经不早。
怕还要下雪。
(有删改)5.第④段对阳关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是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时既要考虑其内容上的意义,又要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参考术语: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烘托主题等。
答案:营造出一种荒凉(或萧索)的氛围(或展现环境的恶劣),(2分)为全文定下了伤感的基调,(2分)引出下文对王维以及唐人风范的描述。
(2分)6.简要分析唐代为什么“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
(6分)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从上下文中寻找有用信息。
答案:统治阶级追求的是王权,不重视艺术:为艺术家提供的创作空间狭小,艺术家的身份卑微,艺术家的创作内容单一。
7.概括文中有关王维的信息,并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花如此多的笔墨写王维。
(6分)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作者写王维,主要是结合其代表诗作《渭城曲》来展开的。
筛选信息时可朝这个方向思考。
答案:信息:①诗文镌刻山河,永留人心;②温厚;③《渭城曲》缠绵淡雅;④跨越诗与画的界线,诗画皆称一绝;⑤不被统治者重视,没有施展才能与抱负的舞台。
(4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原因:《渭城曲》是作者访古的缘起,王维是唐代文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