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紫藤萝瀑布(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紫藤萝瀑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紫藤萝瀑布》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紫藤萝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富有诗意,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诗歌和散文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在描绘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方面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的情感,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分组讨论,教师答疑解惑。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教育:通过课文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紫藤萝瀑布的图片和视频。
2.教材:准备课文《紫藤萝瀑布》。
3.黑板: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紫藤萝瀑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语言美。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和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紫藤萝瀑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和作者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紫藤萝瀑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情境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感悟生命的真谛与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
难点: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通过多媒体展示紫藤萝花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前查阅的关于紫藤萝花的资料,增加对课文的理解。
3.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二、整体感知(10分钟)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播放配乐。
2.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小组合作,互相解答疑问,教师巡视指导。
4.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字词,全班一起订正。
5.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深入研读(15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紫藤萝花有哪些特点?作者在描写紫藤萝花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归纳,适时点拨。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如何观察自然、感悟生活?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与挑战?3.全班交流分享,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礼赞。
当代女作家XXX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可以通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紫藤萝瀑布的生机勃勃;同时,这也是一篇励志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领会作者由花的变化感悟到人生美好和生命永恒的道理。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它们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然而本文写于1982年,写作的背景和文革有关,所表达的情感也较为复杂。
既有“文革”动乱造成的心灵创伤,又有亲人身患绝症不久于世的哀痛,七年级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所以教师要补充必要的助读资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研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识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自我深思、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研究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1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2.研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研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那暗香浮动的幽兰,那XXX绽放的腊梅,那石缝间不平的小草,还有大地上许多无名的野花无不蕴涵着炽热而鲜活的生命,无不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
《紫藤萝瀑布》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领悟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2、品味语言,理解文中紫藤萝花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感悟生命的永恒。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紫藤萝瀑布》一、导入新课猜猜这是一种什么植物?同学们,猜到了这是什么植物了吗?紫藤萝这是清华大学盛开的紫藤萝二、预习展示1.积累下列词语中的字音:宗璞.:pŭ迸溅..:bèngjiàn繁密..:fǎnmì伫.立:zhù凝.望:níng伶仃..:língdīng忍俊不禁.:jīn仙露琼.浆:qióng峰围蝶.阵:dié盘虬.卧龙:qiú2.积累下列词语:终极:最后的终点。
迸溅:向周围溅出或喷射。
繁密:多而密。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凝望:集中注意力一动不动地向远处看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稀零:稀少,零星,形容稀疏的样子。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峰围蝶阵:形容蜜蜂蝴蝶非常多。
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3.作者简介宗璞,1928年生于北京,女,原名冯钟璞,笔名任小哲、丰非等,当代作家。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曾在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
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文化大革命后,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1994年出版的她的散文清雅脱俗,温馨自然,情深意长,隽永如水,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代表作《铁箫人语》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产生了“精神上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17、《紫藤萝瀑布》教案宗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采用诵读法、讲析法、讨论法,由浅入深由形象感知到理性思考,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
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
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
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宗璞pú浮想联翩piān 瀑布pù迸溅bângjiàn嚷嚷rāngrang一穗suì花苞bāo 忍俊不禁jīng 伫立zhù枯槐huái 伶仃língdīng盘虬qiú伶仃líng dīng仙露琼浆qióng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三、作者简介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不沉的湖》《知音》等,“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四、课文研读1、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问题:⑴本文主要从赏花、忆花和思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紫藤萝瀑布》原文及教案(7篇)《紫藤萝瀑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3、感悟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4、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挫折,热爱生命,珍惜时光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中心思想,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教学难点1、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以及其主旨的显现2、理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采用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法教学教学准备1、让学生先自行预习,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背景2、准备几幅紫藤萝花的挂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展示大挂图紫藤萝,让学生具体感知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傲雪的青松,斗霜的秋菊,迎风的翠竹,石缝间不屈的小草,草丛里无名的野花……这些自然界植物无不蕴涵深刻的哲理,那今天我们也来学习同样具有深刻含义的紫藤萝,打开课文《紫藤萝瀑布》,我们来学习新课,看看作者在看看盛开的紫藤萝形成的瀑布流有怎样的感悟?紫藤萝又带给了作者怎么样的人生启迪,给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启迪?2、快速默读课文,给各自然段标上段号,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主旨,给课文分段,看看各段的主要内容?讨论并归纳文章共十一自然段分成三大段:第一段:第一至第六自然段写作者偶见一树茂盛的紫藤萝第二段:第七至第九自然段写作者睹物释怀,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第三段:第十至第十一自然段写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的永恒3、听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边听边体验作品情感,并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让学生回答思考题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写:(1)色: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再提问学生如何理解“迸溅”一词?(2)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端。
第五单元名师说课我是教材——授课依据本单元选文体裁多样,无论散文还是诗歌均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
《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为状物散文。
《紫藤萝瀑布》从紫藤萝花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以精细的工笔,描摹了紫藤萝繁花似锦的盛开景象和独具特色的神采风韵。
花的色泽、花的芳香、花的形态,都形象可感。
眼前的藤萝花使作者自然而然地回想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那株紫藤萝,“繁盛”与“伶仃”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作者的目的显然不在于此。
在其笔下,紫藤萝的外在情态与内在精神并举,而自身对自然的感触又升华为对生命的感悟,使读者体会到生命的美丽与永恒,更让人思考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坎坷与不幸。
《一棵小桃树》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叙写黄昏时分坐在窗前,看风雨中摇曳的小桃树的情景,中间采用插叙的方式,回忆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借此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志。
《外国诗二首》选择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诗人被监禁时期,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仍满怀生活热情,以劝告的口吻,热诚坦率地表达自己乐观坚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未选择的路》语言浅易,实则蕴含深邃哲理。
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意象,用象征的手法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弗罗斯特看似倾诉的是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
《古代诗歌五首》选了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等人的诗作,诗人们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
本单元的文章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
作者对寄寓了情感、志趣的“景”或“物”进行描摹,而这些描摹是建立在对“景”“物”熟悉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对事物的特征或特性进行观察、体验、比较后,才能准确地描摹出所咏之物。
所以阅读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类的文章,首先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观察、体验“景”“物”,然后学习怎样形象描摹“景”“物”。
17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想象和赏析能力;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结合作者的生活,谈谈对散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3.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自我反思,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章描写景物的部分。
难点:抒情部分既是作品的重点也是难点,依据作者的经历及思想情感,教师多做讲解。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紫藤萝瀑布》这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情不自禁地停住脚步。
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化为宁静和喜悦,并由此领悟了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脚步。
文章赞美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要热爱、珍爱生命。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合作讨论法、感悟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展示导入通过展示“紫藤萝”图片导入新课。
(二)知识预览1.作者简介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
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知音》《弦上的梦》《红豆》,散文集《丁香结》。
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本文节选自《铁箫人语》。
2.写作背景在“文化大革命”中,宗璞一家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
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 1982年10月小弟病逝)。
她徘徊于庭中,看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
《紫藤萝瀑布》示范公开课教学教案【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紫藤萝瀑布》是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描述了作者宗璞游览黄果树瀑布时,被一株紫藤罗花的壮丽景象所吸引,从而引发了她对生命、自然的深刻思考。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自然美,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合作探讨,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教材: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果树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描述了什么景象?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变化?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