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之思”道德教育的错置与回归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论艾略特《荒原》的反思意识《荒原》是一篇探讨现代社会和文化危机的诗歌巨作。
作者艾略特反思人类的信仰、道德和文化价值,穿越时间和空间,展现一个充满孤独和痛苦的世界。
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人类前途的悲观。
首先,艾略特通过历史的角度反思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他描述了一个失落的时代,指出了现代社会中道德的崩溃和文化的粉碎。
作品中表明了现代人对过去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现代人对过去的遗忘。
诗中的伍斯特大教堂是一个历史的象征,艾略特通过它来反思人类的信仰、道德和文化价值。
诗中展现的破败、空荡的教堂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信仰失去的追求和对文化历史的忽略。
艾略特以新教改革为背景,并对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表面化和道德混乱进行深刻的批判。
其次,艾略特反思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并提出了自我救赎的思考方式。
他致力于找到现代人思考人类前途的方式,并强调一个人很难在现代社会中单独生存。
如诗中所说,“在荒原上,我都有了自己的孪生兄弟,我和我的孪生兄弟一起行走”。
这一句话表明艾略特强调现代人需要相互支持和合作。
他同时也提倡探究内心世界和通过自我反省和转型达到自我救赎。
描写儒雅的面对劝告的对话,表现了对于对说话的反思求同和对于对知道但抗拒的人的内心思考的尊重。
在面对一个腐败的社会,人们必须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中得到力量,并靠着自身的行动去改变这个世界。
最后,艾略特通过反思文化价值,提出了社会重建的思路。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主义泛滥,缺乏真正的人类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艾略特呼吁每个人在社会重建的道路上扮演角色,他认为人们应该重新评估权力和价值体系,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自我深度反省。
通过诗歌中提到的带有回忆和重建的歌声,以及对生命的深入思考,艾略特似乎表达了对于人类经验和感知的信仰,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类能够自我摆脱重重束缚,创造更美好的前途的信仰。
总之,《荒原》是一篇批判性的诗歌作品,通过反思文化、历史和现代社会,揭示人类文明的危机和重建的思路。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T.S.艾略特《荒原》中生态主义价值观解读黄昊文 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联合项目(15WLH17)及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7C0685)相关阶段成果。
摘 要:《荒原》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的作品,诗文中蕴含着极高价值的生态精神,呈现出独特的精神理念,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明显的象征意义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文以艾略特的生平简介入手,对《荒原》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概述,深入分析作品中蕴含的生态主义价值观与精神,从生态的角度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荒原》;生态主义;生态价值;救赎思想[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68-02引言:艾略特是近现代著名的诗人,其自身具有较强的诗歌创作天赋,文学艺术功底较强,其创作的作品对当时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荒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整体艺术性较高,蕴含着二十世纪精神文明的发展,充分表达了当时西方民众的精神思想,对人们进行警示与批判。
一、T.S.艾略特《荒原》概述(一)艾略特艾略特全名为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出生于美国,后加入英国国籍,是著名的现代诗人。
艾略特属于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较大,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艾略特的家境较为优越,曾进入史密斯学院进行学习,并在1905年进入哈佛学习,自身的文学素养较高,在大学期间艾略特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开始接触了象征主义运动,为其后期的文学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艾略特曾经前往法国学习,接触了当时最先进的艺术文学领域思想,逐渐打开哲学思想的大门,促使其在哈佛学修读哲学博士学位,创作出诸多优秀的作品[1]。
(二)《荒原》[1]《荒原》出版于1922年,出版后立即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并为艾略特赢得了国际声誉。
论艾略特《荒原》的反思意识艾略特是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作品《荒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学意味和反思意识而著称,被誉为现代主义诗歌的杰作。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艾略特《荒原》所呈现的反思意识。
艾略特《荒原》中的反思意识体现在对当代社会的批判和对道德信念的探讨上。
在诗中,艾略特描绘了一个充满空虚和失落的现代社会,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对于道德信念和精神追求缺乏清晰的认识。
这种对当代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艾略特对于现实世界的敏锐洞察和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
他通过《荒原》这首代表作,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思社会的现状,重建人类的道德信念。
艾略特《荒原》中的反思意识还体现在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思考上。
诗中穿插了大量有关历史、文学和宗教的引用和隐喻,反映了艾略特对于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洞察。
他试图通过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再审视和反思,揭示出人类文明的起起伏伏、兴衰变迁,展现了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他也警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以免失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艾略特《荒原》中的反思意识还体现在对信仰和宗教的反思上。
在诗中,艾略特探讨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信仰和宗教的迷茫和矛盾心态。
他认为现代社会充斥着种种的虚无和迷茫,人们对于宗教和信仰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但又因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贫乏而产生了犹豫和困惑。
艾略特通过《荒原》这首诗,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和宗教情感,寻找心灵的归宿,从而重新获得精神上的富足和安宁。
艾略特《荒原》中的反思意识还体现在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上。
在诗中,艾略特表达了对于人生意义和命运安排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人生存在的深刻洞察和对命运安排的沉思反思。
他试图通过对人生和命运的反思,探寻出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困惑时应该如何坚定自己的心志,如何找到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所在。
简要分析艾略特的《荒原》中的宗教意识《荒原》是艾略特的诗作名篇之一,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
它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中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宗教哲学是艾略特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也是他主要作品的中心内容。
《荒原》写出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状态,是对战后西方文明走向迷惘和式微的高度概括。
1920年前后是人类自己也无法理喻的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彻底埋葬了人们心中的上帝。
对理性科学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望、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化生产中人被异化的担忧……,这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荡涤着一切,冲击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
伦敦坍塌了,巴黎毁灭了,美国变形了,就像昔日的庞贝城,人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除了一片荒原之外,什么也发现不了。
上帝存在便剥夺了世界的意义,上帝不存在则剥夺了万物的意义。
在这一片神秘莫测的荒漠面前,人们什么也不能理解。
在这个特定的时期,《荒原》应运而生。
“荒原”这个标题就源于神话之中。
在巴比伦、叙利亚、塞浦路斯和埃及等地就有关阿梯斯、阿童尼斯、奥西利斯的神话,他们都是人格化的繁殖神,产生于远古民族祈祷丰收的仪式。
他们的戏剧性经历可以引起四季更替及植物荣枯。
神氏健壮,尤其是他的性能力强盛,便导致植物繁荣;而当他受到伤害、性能力被破坏、或者死亡时,整个大地就会荒芜,冬季或旱季就会到来;而神复活,荒原就复生,万物随即重新繁盛。
魏登女士有关圣杯传奇中渔王的故事,实际上是古代繁殖神崇拜在教会压力下扭曲变形的文学形式。
《荒原》全篇主要讨论"死亡"的主题诗中弥散着死亡的烟雾,作者大量列举了神话故事中死而复生的故事,现实生活中虽死犹生的状态,在这些烟雾背后,作者给予读者一个明确的指导,当下社会的人们的精神已经毁灭,尽管肉身仍在,但那些充满肉欲的腐朽和罪恶必须被彻底清除。
人们只有经过宗教的洗礼,精神才会被净化,“荒原人”才能走出荒原,等到拯救。
反叛传统道德,回归自然天性——探讨《背德者》的无神论思想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05050109 赵芙蓉指导老师:蒋芳摘要:纪德在其作品中以敢于向道德准则宣战而闻名。
他以放纵来表现对神性、对上帝的蔑视。
他不仅仅是一位追求自由、尊重人性的“道德家”,更是一位反抗传统道德,否定上帝的无神论者。
纪德的无神论思想集中表现在小说《背德者》中,主要有摒弃虚幻理想追求现实生活、爱慕同性藐视道德伦理及肯定自我否定上帝等。
这种无神论思想在小说中通过象征手法、心理刻画及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表现出来,深化了小说“反叛传统道德,回归自然天性”这一主题。
关键词:纪德;背德者;无神论目录引言 (1)1、关于纪德无神论思想 (1)2、《背德者》无神论思想的文本体现 (3)2.1对虚幻理想的摒弃,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4)2.2对同性的爱慕,对道德伦理的鄙视 (5)2.3对上帝的藐视,对自我的肯定 (6)3、《背德者》无神论思想的艺术表现 (7)3.1象征的艺术手法 (7)3.2精湛的心理分析 (8)3.3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10)4、对《背德者》无神论思想的思考 (10)4.1无神论思想与作品主题 (11)4.2无神论思想的非纯粹性 (11)结语 (13)引言安德烈·纪德(Andne Gide1869–1951)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作家,194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思想极为复杂也极为矛盾,甚至呈现多元分裂。
其作品,在受到一些人热情赞赏的同时,又遭到另一些人激烈的非难,综观他的作品,“是”“非”很难判定。
纪德一生著述颇为丰富,有散文诗《人间食粮》(1897),长篇小说《伪币制造者》(1926),幻想小说《乌连之旅》(1893),先锋派讽刺小说《帕吕德》(1895),日记体小说《窄门》(1909)、《田园交响乐》(1919),傻剧《梵蒂冈的地窖》(1914),自传《如果种子不死》(1926),游记《访苏联归来》(1936)等。
论艾略特《荒原》的反思意识作者:李希萌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中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T·S·艾略特的《荒原》描写了衰败、凄凉的“荒原”景象:没有水,树木干枯,大地龟裂。
“荒原”上的人没有信仰、没有希望、放纵肉欲、醉生梦死、犹如行尸走肉。
诗作高度概括了一战之后的西方社会生活,表现了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信仰的危机,并提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获得生命之水,获得新生。
关键词:T·S·艾略特;《荒原》;反思意识一、《荒原》揭露的现实问题(一)宗教信仰的缺失《荒原》的第一节“死者葬礼”中描绘了一幅阴沉压抑的伦敦城的清晨景象:“并无实体的城,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人数是那么多,/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
/叹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来,/人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脚前。
流上山,流下威廉王大街,/直到圣马利吴尔诺斯教堂,那里报时的钟声/敲着最后的第九下,阴沉的一声。
”诗中提到的圣马利吴尔诺斯教堂位于伦敦内城历史悠久的郎巴德大街,那是著名的银行街,街上有赫赫有名的英格兰银行。
郎巴德大街因纪念 12 世于此建立公司的郎巴德借贷机构而得名,其在威尼斯和热那亚都有分支,从地名的历史角度来看,郎巴德大街是不折不扣的伦敦内城金融借贷中心,这一情况从 12 世纪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初。
而圣马利吴尔诺斯教堂是银行家和银行职员的教堂,开放时间与其它教堂不同,充分迎合了银行从业人员工作间隙舒缓精神干涸与苦闷的需要,20 世纪的现实情况也再次印证了该教堂与金融借贷机构的紧密关联。
沉闷的教堂钟声既是内城职员一天单调乏味工作开始的宣示,也是其宗教约束力与影响力降低的外在表现。
(二)人际关系的冷漠与隔绝《荒原》的第二节“对弈”开头描绘了一种极为独特的家庭氛围:富丽堂皇的房子里陈列着无数高档家具,妻子对着丈夫连连发问,企图进行沟通,但丈夫沉默不语,两人便怀着对现在的困惑和对未来的迷惘,在沉寂的对弈中消磨光阴,无力也无心去改变现状。
论艾略特《荒原》的反思意识英国诗人艾略特的成名作即是《荒原》,学界公认其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在20世纪的西方诗坛上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它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高峰作品,并为欧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和崛起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全诗共有五个章节,分别是《死者的葬礼》、《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
艾略特在《荒原》的注释中说,在《荒原》的计划选题和整个诗歌创作过程,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和韦斯顿小姐的《从祭仪到神话》这两本书对他的启发最大,影响最深,因为这两本书中的神话原型,是《荒原》整首诗行中各章节意象群的象征客观对应物,奠定了整首诗的主题基础。
“荒原”这个意象既可以指自然界中自在的荒原,更多地也可以表示人类精神上的“荒原”。
一、反对直接抒情,主张间接象征艾略特作为西方后期象征派诗人的典型代表,毋庸置疑,他继承了浪漫派的传统,但他又同象征主义学派的其他作家一样,明确反对甚至否定在诗歌创作中直抒胸臆表达情感和追求华丽的辞藻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法,大力倡导诗歌创作要秉持着“直觉”来表现诗人的“内心”,主张在创作时把主观抒情转变为客观象征,进而使诗人能创造出一种情深思重、风韵情致浓郁,虽言有尽但意无穷的高超艺术境地。
艾略特认为,一位诗人只有把自己复杂深沉的情感稠密地蕴藏或者展现在诗中某个形象或某种文字里,这样的诗比直接抒发情感的诗更有价值。
基于这一观点和主张,艾略特在《荒原》中先后大量引述35位传统作家的优秀传统作品来象征性的表述故事情节。
如“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新芽。
”艾略特将“残忍的四月”作为承载他思想情感的载体和客观的对应物,象征暗喻了一战的特殊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恐惧感;另一方面,暗示着美好未来的“丁香”却反常地长在“荒地”上,哪怕是春天的细雨也难以催发“迟钝的新芽”,艾略特用如此变形错位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对残忍现实社会的主观感受。
论艾略特《荒原》的反思意识艾略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荒原》是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当代社会的反思而闻名,尤其是对现代社会的空虚和精神困境提出了一种深刻的反思。
艾略特的《荒原》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意识非常深刻,这首诗的精神内涵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艾略特的《荒原》是一首充满了对现代生活的批判和反思的诗歌。
艾略特在诗中描绘了一个充满荒凉和绝望的现代社会,他认为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宗教信仰和道德价值观,导致了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和困惑。
在《荒原》中,艾略特描绘了现代社会的麻木和冷漠,以及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放弃和迷失。
这种现代社会的精神困境和荒芜状况让艾略特深感不安,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这种现状的深刻关注和反思,展现了一种强烈的反思意识。
艾略特的反思意识体现在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警示之中。
他通过对人们精神空虚和道德沦丧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真实面貌,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他在诗中对社会的冷漠和麻木提出了质疑,并通过对精神寂静和信仰缺失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忧虑。
艾略特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醒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引发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思,从而改变现状,重建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在《荒原》中,艾略特通过对现代社会的描绘和批判,表达了对传统价值观和信仰的追求。
他强调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视,希望人们能够重拾对宗教和道德的信仰,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艾略特认为现代社会的精神荒漠和迷失不仅仅是一种社会问题,更是一种对人类本质的忽视和背离。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激发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和追求,让人们从物质生活中解脱出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艾略特的《荒原》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意识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着道德沦丧和价值观模糊的问题,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内心满足依然面临着挑战和困扰。
艾略特的诗歌不仅是对现代社会的一次深刻反思,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次呼唤和感召。
道德观的迷途与唯物史观的救赎一、费尔巴哈哲学的两歧性立场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进入了表面“和平”时期,资产阶级试图寻找能与马克思主义相抗衡的理论来为他们的短暂残暴的统治吹奏永久安逸的赞歌。
德国思想家黑格尔的哲学由于裹着唯心主义体系的外衣而被资产阶级相中并“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
[1]作为“在德国的富有哲学味道的气氛中曾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的“ 黑格尔的体系”。
[2]由于其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无疑“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3]他们一厢情愿亦是别有用心地认为黑格尔的这一命题甚至黑格尔整个唯心主义体系“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祝福。
”[4]诚然,黑格尔哲学内涵与体系的矛盾“如我们所看到的,为容纳各种极不相同的实践的党派观点留下了广阔场所”。
[5]哲学不仅是斗争的外衣,更是斗争的武器,给反动资产阶级以致命一击的最有效手段是破解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迷宫,将其虚幻的“绝对观念”从“自然界”的大厦中剥离出来。
也许不同理论学派也认识到了斗争的焦点与实质之所在,但或由于理论视野的狭隘、理论洞察的肤浅,或由于政治利益的考量、权力角逐的博弈,在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重大问题上他们表现出了一致性的莫衷一是。
此时费尔巴哈以《黑格尔哲学批判》一文(1839年)表明了他与黑格尔哲学的决裂,他认为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把所谓的“绝对精神”看作一种脱离人脑而独立的东西,颠倒了物质和意识之间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而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1841年)的出版“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这就一下子消除了这个矛盾。
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
”[6]至此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充分表达了他的唯物主义立场。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对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产生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
德育的“荒原之思”——道德教育的错置与生活回归张达41015003摘要:“德育即育德”。
道德源于人们日常的社会交往活动,其价值体现于服务人们的基本生活。
“在知识中心主义影响下,教育者往往把德育等同于知识教育,采用灌输方式,把受教育者置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无视其情感和生活要求,导致学生知行脱节。
”我们应倡导现代道德教育模式,使师生成为平等的道德教育的主体,互相学习,同时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交往,使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德育; 生活世界; 错置与回归“德育即育德”。
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善性。
道德源于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
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好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存在。
它是根据个体的生命经历、经验、感受不断生成的,不是先验预设的,不是外界强加的。
德育作为一种将一定的思想和道德品质传递给受教育者的活动,其本身存在的目的,不仅是使人们能够自主自觉地在自己的生活世界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尚的思想品德,更是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美好,其价值体现在服务于人们的基本生活中。
“德育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
它要求从生活出发,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为生活而教育。
道德教育的宗旨不仅仅在于使受教育者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更在于使人们理解怎样做才能使生活更幸福。
人们的行为终究要受现实条件的制约,我们要通过德育,去尽可能克服人本身存在的缺点,不断超越现实生活而走向“可能生活”。
一、德育的现实困境——生活对德育的错置与疏离(一)生活中德育的错置社会发展至今,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出现了极大的丰富,人不知不觉就陷入光怪陆离的物质世界。
人对物质的欲望也越来越大,这使人坠入物质主义的泥沼中不能自拔。
有用性成了生活的尺度。
现实生活中的人“死了”,使人失去了心法的约束,人慢慢少了一些“规训和教化”。
诗人艾略特就一针见血地将人类所处的这个时代定义为“荒原”。
生活中人们相信科技的力量,忽视自我内心的思考,德育慢慢走向边缘化,人们在世俗世界中将道德的力量“捆绑”,现代社会强调个人利益,越来越多地赋予个人以独立和自由,非个人的标准不再成为个人认可并乐于接受的生活准则,个人自由决定自己生活的方向。
“我国今天的道德状况不是突发性的道德价值断裂,而是在近百年的现代化运动中传统伦理的崩溃以及伦理观念体系的瓦解,而这一过程积累了所有的道德问题,从而展现了现代社会伦理观念与生活道德赖以维系的基础缺失,也是意味着道德教育理念与方式的偏差。
”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
任何时候,德育都是生活的主体,但是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产生,科学世界完全压倒了生活世界,在科学世界的“工具论”支配下,德育随之远离生活世界,学校德育的方向开始出现偏差。
(二)德育对生活的疏离在知识中心主义影响下,教育者往往把德育等同于知识教育,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套在设定者看来非常完美的道德规范,并且不顾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采用灌输等简单的方式进行传授。
灌输成为德育最重要的手段,有的人甚至认为只有通过灌输才能把思想品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学生,他们不顾德育的内容、时代的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条件,一味地强调灌输,把受教育者置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完全无视其主体性。
“即使是向学生灌输的道德规范,概念又被抽取了它的人性的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行为规定,它所要和所能表达的也只是人的行为表现,无法穿透人的心灵。
”这种忽视学生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现实的人和生活世界的教育,使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
这些记忆的知识并不对他们的具体行为有绝对的指导意义,他们仍会依其本性去做他们的事。
在灌输方式下,“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教义问答的教学,或者成为…关于道德‟的课”。
二、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一)德育向生活回归的理论必然“德育是情景性教育; 德性也不是预设的”。
很大程度上它来源于生成性的活动,是在偶然、无序的人与人的交往中生成的。
不同环境中,道德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如果脱离它赖以产生的生活世界的土壤,只给定一个道德标准必然造成德育效率低下。
因为德育的存在以日常生活为前提,所以“德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世界中的交往是主体之间的交往,其具有决定意义的性质是交互主体性。
这种交互主体性对于提高我们的德育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哲学指导意义”。
只有生活世界中真实个体间的交流才是真正现实的和有意义的,同时,生活世界也唯有在主体间相互交流的意义上才是真正的生活世界。
在我们的德育中,受教育者长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被视为客体,而教师被认为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这种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教育模式将道德教育仅看做道德知识的传授,把学生看做机械接受道德规范的“容器”,对学生进行理想化的道德规范的灌输,使道德教育因脱离生活世界而收效甚微。
主体间性理论所强调的互识与共识会有效克服这种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弊病。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不再拥有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师和学生成为平等的道德教育的主体,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教师会在师生不断的交互理解中加深对学生的认识,而学生在与老师的互识过程中,潜移默化,道德水平也得到不断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也使自己的道德素质不断得到提升,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德育向生活回归可能道路1、社会化交往提升德育水平,德育走向生活世界青年学生正处于全面进入社会交往活动时期,他们要通过交往全面地实现自我,因此人际交往对他们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人际交往既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又是他们获得发展的基本途径。
家庭、社区、学校是他们日常交往的主要场所。
“家庭是人的道德发展的起点,家庭生活培养了人的最基本的德性”。
通过和家庭成员的交往,我们掌握了日常生活的基本规范和社会行为方式,拥有了道德基础。
学校是人的道德发展的平台。
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往,我们完善了道德品质,提升了道德精神,促进了道德的发展。
作为主体的学生,除了和老师同学的交往,还有一更重要的,即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
要通过这种交往去感悟人生。
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性,所交往的人、所拥有的生活经验也不完全一样,所获得的道德不会千篇一律。
因此,当人们在生活中交往时,要尽可能理解其中的教育意义。
2、实践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德育融入生活世界“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培育和发展”。
学校在道德教育上的目标就是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引向社会,把丰富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纳入我们的视野。
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失去了道德教育的目标。
因此,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地、创造性地从事自己的活动,参与社会实践,使之在社会实践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生活世界形成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也满足社会需求的道德。
要多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通过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增强其用理论诠释现实的能力。
总之,德育教学必须从一味地说教转变到“关于实践的德育”,既能切实解决学生现实的思想困惑,又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1] 刘铁芳. 现代德育的困境与德育向生活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7期[2] 檀传宝. 实然与应然_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第2期[3] 邓飞. 道德教育的家园之思_德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追寻[J]教育科学论坛[4] 王蓓. 论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回归_现代德育困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5] 刘铁芳著. 《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6] 孙峰主编著《现代德育原理》[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7] 毛文风著《死亡就是上帝》[M]江苏人民出版社德育的“荒原之思”——道德教育的错置与生活回归Moral education "thinking of the wasteland" ——Moral education misplaced and life regressionZhangda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educate morality.”Morality comes from people daily soci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Its value is reflected in service people's basic life.Under the influence of knowledge socialism, educators often think that the moral education is only knowledge education.The way is to instill.The educatee are in a passive acceptance of the status, ignoring their emotion and life,causing students how to do between knowing and doing.We should advocate the modern moral education mode, and mek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coming equal moral education main body, and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At the same time ,we can develop the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so as to increase students' social contacts, making moral education to the life world , promoting the level of students' moral ascension.Key word: M oral education Living world Misplaced and reg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