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1”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307.18 KB
- 文档页数:3
克拉申“i+1” 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作者:胡川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3期摘要: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是二语习得领域内的重要理论,其中最为核心的“i+1”理论为我国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本文试从分析“i+1”理论内涵入手,探讨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迪及指导作用。
关键词: i+1理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作为一种接受性技能,听力能力是语言学习者通过大量听的活动进行语言输入并逐步内化语言规则的能力,也是人类进行交流、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在二语习得领域,听力能力是衡量和决定学习者语言能力及交流能力的重要指标,如何有效地开展听力教学,帮助学生提升听力能力一直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把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提出的“i+1”理论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结合起来研究,旨在通过引入学界二语习得领域的优秀成果,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寻觅解决之道。
1.克拉申“i+1”理论简介1.1“i+1”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语习得领域的学者们提出过众多理论解释二语习得过程。
克拉申提出的“i+1”理论便是其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
在克拉申看来,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才能最终习得语言。
为了更好地说明何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克拉申引入了“i+1”的数学公式。
其中,“i”代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则代表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
学习者只有在充分接触、吸收“i+1”水平的语言输入后,才能从“i”层次逐渐提高到“i+1”层次,从而实现语言习得。
不过,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达到“i+2”或者更高,就将超出其理解能力,这时的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而言是不可理解的,自然难以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当然,如果语言输入接近甚至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仅为“i+0”或者更低,学习者同样不能获得有效输入,难以提升其语言能力。
此外,克拉申还认为情感因素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08.07(中旬刊)一、对克拉申的"监察模式"(monitormodel)理论探讨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监察模式”。
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引起外语教育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这个模式中,克拉申提出了有名的五个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
1.习得-学习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能力。
一是习得,即一种“与小孩子习得母语过程相同的下意识过程”(1985,1);二是学习,即“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的过程”(1985,1)。
“习得”来源于自然环境中有意义的的交流。
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对话语表达中的一些错误并不有意识纠正。
遇此相反,在语言学习中,发现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krashen指出输入的语言应当时可理解的,但是Gass(1998)却提出重要的应是“被理解的”(comprehended)而非“可理解的”(com-prehensible)输入。
语言学习是由学习者完成的。
语言输入是否可理解是由说话人来调整的而语言输入是否被理解则是由学习者来决定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同样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例如,在课堂上,学习者对在教师看来是可理解的相同的语言输入的理解有所差异.在这一点上,Krashen忽略了谁在学习语言.2.监察假设(MonitorHypothesis)“监察模式”的基本意思是,言语由“习得系统”产生。
“学习”只是一种功能,即“监察”或“编辑”,只用于纠正言语中出现的语法错误(Krashen1982,15).克拉申认为,学习与习得在第二语言运用中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说话者的话语内容及流利程度由“习得”决定。
“监察”被用来改变说出或写出话语中的形式错误。
332019年46期总第486期ENGLISH ON CAMPUS 输入和输出假设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文/仵 宁 孙 瑞 苏 琴【摘要】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是二语习得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以输入和输出假设理论为指导,探讨了输入和输出假设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输入假设;输出假设;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作者简介】仵宁(1983-),女,陕西临潼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孙瑞,苏琴,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假设理论指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l”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时安排和学生的语言水平对阅读材料进行删减或增加。
阅读材料量过大有可能引起阅读疲劳或者输入和输出的失衡使学生产生学习心理障碍,阅读量不足不足以激发学生认知资源的输出。
适量难易度得当的输入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语言输出。
另外,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确保输出活动的有效进行。
3.增强阅读材料的关联性和兴趣性,多渠道拓宽语言输入。
语言输入能够顺利发生还要求输入材料的关联性和趣味性。
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材料的编写和选取大都与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相关,以主题为单元,这种模式符合理想输入的特点。
但个别文章过于专业化、知识化、陈旧化,容易挫伤学习者的阅读积极性,教师要对阅读材料做合理的取舍。
同时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水平选择性地补充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课后主动广泛阅读近期国内外的英文报纸和杂志,以确保阅读内容的广泛性和语言的时代性。
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真实地、多样化的语言学习材料。
4.加强语言输出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习者利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口头或笔头的交际,必须通过长期反复的苦练,夯实语言基础,并在实践中慢慢积累才能实现。
教师可以把阅读和口语输出活动结合在一起。
浅析分级教学在军校英语任职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分级教学这一新教学变革的理论依据的分析,展示出这一新理念在全军深化任职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的强大生命力。
从学员与教员的积极性,优化师资配置及学院整体发展上讨论分级教学在任职教育英语教学中产生的积极意义,强调了分级教学在向以任职教育为主的军校教育体制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分级教学,i+1理论,任职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分级教学又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环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际需要。
这一《要求》明确体现了传统教学中一直重视,却又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的“因材施教”的问题。
尤其是在目前军队院校正面临着从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变的这一现状下,分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在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中的实施意义略作分析探讨,以期使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为在新形势下的国防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分级教学的理论依据1、从教育学层面分析:分级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从哲学角度讲,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实践这一原则的教育家。
他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使弟子扬长避短,学有所得,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培养出了各具千秋的七十二位贤人。
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对孔孟的因材施教思想倍加赞赏,他总结孔子的教育经验说:“圣贤施教 ,各因其才 ,小以小成 ,大以大成 ,无弃人也。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最大弊端是“教学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而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针对学习者不同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体差异施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从i+1理论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语言输入李炯英①戴秀珍②摘要: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中的i十1理论为探讨我国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语言输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
本文首先对该理论的背景及其界定进行了讨论,然后尝试性地将i+1理论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结合起来研究,指出i+1理论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最后重点讨论了i十1理论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和外语学习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j+1理论;输入假说;第二语言习得;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43(2001)01—0054.051.引言+对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D.Krashen(1981;1982;1985)的i+1理论,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过评介,有的还作了批判性研究,如E11is(1983;1986;1994),Gregg(1986),Long(1983;1985),程恩洪(1988),邵永真(1999)。
等,有人甚至引进信息论对“i+1理论”中的“1”进行了量化研究(参见艾瑞喜,1998)。
本文尝试性地把i十1理论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结合起来研究。
应该指出,i+1理论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仅此抛砖引玉,真诚地希望我国外语教育工作者能更加重视大量的最佳语言输入(optimalin.put),真正体现分级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i+1理论2.1i+1理论的提出i+1理论是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theInputH)∞th商s)的精髓。
然而,事实上输入假说并非Krashen首创。
早在1972年Macnamara就已经提出了一个输入假说,用以阐释儿童的语言习得。
32019年31期总第471期高等教育研究ENGLISH ON CAMPUS高校新生态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以“金课”为标准文/车继雁 黄亚楠司长吴岩作了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
吴岩司长提出了“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
“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所谓“创新性”,是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
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
一、什么是金课《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中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金课,又称为一流课程,是指金课建设计划的100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0000门左右省级一流课程。
11月24日,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各试点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以“大工程观”为指导,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国家通用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学校专业标准,在学校领导小组和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制订“卓越计划”各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
2.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4.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工程和社会的重大(重要)问题,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