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类书编纂
- 格式:pdf
- 大小:703.38 KB
- 文档页数: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理论与编纂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史学理论与编纂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学者对于史学的研究与编纂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理论与编纂为主题,深入探讨史学家们的观点和作品,以及他们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主张“读史以原始为本”。
他们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研究古代历史,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规律。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史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研究史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刘贵将“读史以原始为本”作为自己的研究原则,并在他的著述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化过程。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提出了“论史以本末”这一理论观点。
他们认为,研究历史时应该关注历史事件的起始和结束,以及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一观点在编纂史书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南朝梁代的历史学家范晔,他的《后汉书》和《三国志》,以及他的注释和批评文章,深受后世史学家的推崇。
另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还注重考证史实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他们认为,历史资料应该经过严格的筛选和验证,以确保史书的真实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如实地考察、文字研究、田野调查等。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当时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编纂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一时期编纂的史书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晋书》和《南史》。
《晋书》是晋代的编年体史书,收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类历史资料,详细记载了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
《南史》则是南朝宋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南朝刘宋、南齐、梁、陈四个时期的历史。
这两部史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后世研究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了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理论与编纂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重要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分类法的演变论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图书分类法,但历代政权的更替对后续图书分类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很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图书分类法演变的重要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分类法有很大的改变。
当时的文学家为了方便查阅图书,就把不同的类别的书籍按照同一图书体系组织起来。
按时间先后可予以分类:秦代采用的是《高帝经》体系,称之为“高帝分类”;汉代采用的是服流体系,称之为“服分类”;魏晋采用的是司马相如的《策》体系,称之为“策分类”。
魏晋时,建立起庞涓《四书五经总义》体系,即“书经分类”,大大丰富了原有的《策》体系,并增设《汉书》《晋书》《宋书》《后汉书》四部史书,以记叙历史的方式来记载一定时期的历史状况。
南北朝时,《四书五经总义》体系的内容得以进一步增强,庞涓继续完善《四书五经总义》,把现今的《吕氏春秋》纳入,形成《四书七经》,并加以扩充,定下《四书八经》。
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最早的完备的图书分类法就出现了,也为今后历代图书分类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图书分类法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其成果深刻地影响着后世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书目编撰及其背景考略曹之马刘凤内容提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目编撰成就斐然。
论文从图书典藏、版本学和单书目录三个方面分析了它的背景。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书目编撰文献学继汉代刘向《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之后,魏晋南北朝书目编撰成绩斐然。
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时期编撰各类官私书目62 种,它们是:(一)中经(魏)郑默撰(二)中经新簿(晋)荀勖撰(三)晋元帝四部书目(晋)李充撰(四)晋义熙四年秘阁四部目录(晋)徐广等撰(五)隆安西库书目二卷佚名撰(六)汉录一卷(魏释)朱士行撰(七)综理众经目录(晋释)道安撰(八)众经目一卷(晋释)竺法护撰(九)众经录目一卷(晋)聂道真撰(十)古录一卷佚名撰(十一)经论都录一卷(晋)支敏度撰(十二)经论别录一卷(晋)支敏度撰(十三)庐山录(晋释)慧远撰(十四)二秦众经录目一卷(晋释)僧睿撰(十五)汉录一卷(晋)竺道祖等撰(十六)魏世经录目一卷(晋)竺道祖等撰(十七)吴世经录目一卷(晋)竺道祖等撰(十八)晋世杂录一卷(晋)竺道祖等撰(十九)河西经录目一卷(晋)竺道祖等撰(二十)晋义熙已来新集目录(南朝宋)丘渊之撰(二一)四部书大目四十卷(南朝宋)殷淳撰(二二)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南朝宋)谢灵运撰(二三)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南朝宋)王俭撰(二四)江左以来文章志三卷(南朝宋)刘或撰(二五)齐永明元年秘阁四部目录(南齐)王亮等撰(二六)文德殿四部目录(梁)刘峻撰(二七)梁天监六年四部书目录(梁)殷钧撰(二八)梁东宫四部目录(梁)刘遵撰(二九)宋世文章志(梁)沈约撰(三十)陈天嘉六年寿安殿四部目录佚名撰(三一)陈德教殿四部目录佚名撰(三二)陈秘阁图书法书目录佚名撰(三三)陈承香殿五经史记目录佚名撰(三四)魏阙书目录佚名撰(三五)北魏秘书目录(北魏)高道穆等撰(三六)七志(南齐)王俭撰(三七)任昉藏书目录(梁)任昉撰(三八)甲乙新录(北魏)卢昶撰(三九)术数书目(梁)祖暅之撰(四十)七经目录(周)樊深撰(四一)二王镇书定目十二卷(南朝宋)虞和撰(四二)七录(梁)阮孝绪撰(四三)羊欣书目一卷(南朝宋)虞和撰(四四)钟张书目一卷(南阳宋)虞和撰(四五)法书目录六卷(梁)傅昭撰(四六)史目(南朝宋)裴松之撰(四七)众经目录二卷(南齐释)王宗撰(四八)宋齐录一卷(南齐释)道慧撰(四九)释弘充录一卷(南齐释)弘充撰(五十)定林寺藏经录(南齐)刘勰撰(五一)出三藏记集十五卷(梁释)僧祐撰(五二)南录佚名撰(五三)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梁释)僧绍撰(五四)梁代众经目录四卷(梁释)宝唱撰(五五)释正度录(梁释)正度撰(五六)真谛录(陈释)真谛撰(五七)译众经论目录(北魏)菩提流支撰(五八)元魏众经目录(北魏)李廓撰(五九)释道凭录(北齐释)道凭撰(六十)齐世众经目录(北齐释)法上撰(六一)众经别录二卷(南齐)佚名撰(六二)三洞经书目录(南朝宋)陆修静撰为什么这个时期书目编撰如此繁荣呢?第一、这个时期重视图书的典藏工作。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赋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伴随中国历史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文不仅体现出这一历史文化的独特教诲,而且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
鉴于此,整理和研究这一时段的赋文献便成为历史学家们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赋文献的整理,往往充斥着复杂的文字文本,比如贴近自古以来的艺术语言,需要贴近细节与历史文脉来理解,以便发掘它背后的精神奥秘。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赋文献使用类似古代宋词的结构与句式,这需要读者对它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理解赋文献的广泛性。
其次,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文,还需要考虑社会背景信息,以及该时期涵括了经典人物,如李白,其作品有其独特之处,也正是有了这些作品,才让我们丰富了赋文献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总而言之,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文献,不仅要憍洽其极富情趣的语言,更需要深入挖掘社会文化,以便感悟出背后所隐藏的信息。
只有深入整理与研究,才可以行进赋文的珍贵价值,从而为我们更好的理解历史带来精彩的艺术表现。
《六朝美学》袁济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版《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门阀制度与永明文学》刘跃进著三联书店1996年3月版《六朝世族中的谢氏集团》丁福林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世族与六朝文学》程章灿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中古文学史论集》王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6月版《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中国中古诗歌史》王仲陵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版《中古文学论稿》陈庆元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版《中古文学理论范畴》詹福瑞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中古文学文献学》刘跃进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中古文学与文化研究》刘文忠著学苑出版社2000年6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林庚等编中华书局1962年8月版《三国两晋十六国诗文纪事》周建江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南北朝隋诗文纪事》周建江辑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胡国瑞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5月版《八代诗史》葛晓音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版《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魏晋南北朝诗学》陈顺智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汉魏六朝诗讲录》叶嘉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詹福瑞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乐府文学史》罗根泽著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1月版《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3月再版)《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黄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汉魏六朝小说史》侯忠义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3月版《汉魏六朝小说史》王枝忠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版《魏晋南北朝赋史》程章灿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六朝文章新论》 谭家健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4月版《后汉书》 范晔撰 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三国志》 陈寿撰 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晋书》 房玄龄等撰 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建安文学概论》 沈达材著 北平朴社1932年1月版《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8月版《曹子建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6月版《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版《胡笳十八拍讨论集》 中华书局1959年11月版《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 李宝均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上海古籍出版 社1978年10月再版)《曹操集译注》 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 中华书局1979年1月版 《王粲集》 俞绍初校点 中华书局1980年5月版《三曹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曹丕》 章新建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三曹年谱》 张可礼著 齐鲁书社1983年5月版《王粲集注》 吴云、唐绍忠注 中州书画社1984年3月版《曹植集校注》 赵幼文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版《建安文学讨论集》 《艺谭》编辑部编 黄山书社1984年11月版 《曹植新探》 钟优民著 黄山书社1984年12月版《建安文学编年史》 刘知渐著 重庆出版社1985年3月版《建安文学论稿》 张可礼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9月版《建安七子集》 俞绍初校点 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建安七子集校注》 吴云主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版《曹丕集校注》 夏传才、唐绍忠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建安文学新论一一全国第三届建安文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建安文学述评》 李景华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建安七子综论》 韩格平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魏晋文学史》 徐公持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阮籍评传》 韩传达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校注 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嵇康集译注》 夏明钊译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版 《阮步兵咏怀诗注》 黄节注 《阮籍集校注》陈伯君校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4月版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版《陆机集》 金涛声校点中华书局1982年1月版 黄葵点校 中华书局1988年8月版《潘岳集校注》 董志广校注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版《郭璞研究》 连镇标著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7月版 《东晋文艺综合研究》 张可礼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东晋诗歌论稿》 陈道贵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志怪小说与人文宗教》 王连儒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搜神记》 干宝撰 汪绍楹校注 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陶渊明》 梁启超著 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古直著中华书局1926年版 傅东华著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萧卿望著 开明书店1947年7月版 李长之(张芝)著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 陶澍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王瑶编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8月版《陶渊明讨论集》中华书局1961年5月版 《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 1962年1月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陶渊明卷》 中华书局1962年11月版《陶渊明集》 逯钦立著 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陶渊明》 廖仲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版《陶渊明论集》 钟优民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版《陶渊明论稿》 吴云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陶渊明诗文浅注》 唐满先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陶渊明论略》 李文初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版《陶渊明年谱》 许逸民著 中华书局1986年4月版《陶渊明诗文赏析集》 李华著 巴蜀书社1988年3月版《陶渊明诗文赏析》 陶文鹏、丘万紫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版 《陶渊明探稿》 魏正中著 文津出版社1990年12月版《陶渊明年谱》 邓安生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陶渊明新论》 李华著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11月版《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葛晓音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陶渊明集译注》 魏正中译注 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陶渊明新探》 邓安生著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版《陶渊明评传》 魏正中 文津出版社1996年3月版《陶学史话》 钟优民著 台湾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96年版《陶靖节年谱》《陶渊明年谱》《陶渊明批评》 《陶渊明传《陶渊明集校笺》龚斌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陶诗佛音辨》丁永忠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版《陶渊明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澄明之境一一陶渊明新论》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20世纪陶学论著》魏正中著花城出版社1999年8月版《陶渊明论丛》赵治中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1月版《陶渊明及其研究论》魏正中著文津出版社1999年11月版《文心雕龙札记》黄侃著北平文化学社1927年版(中华书局1962年9 月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三)郭绍虞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魏晋六朝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著开明书店1944年版《谢宣城诗注》郝立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谢灵运诗选》叶笑雪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谢康乐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洛阳伽蓝记校注》范祥雍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版《庾信诗赋选》谭正璧、纪馥华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2月版《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诗品注》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洛阳伽蓝记校释》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版(上海书店2000年4月版)《鲍参军集注》钱仲联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文心雕龙校证》王利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颜氏家训集解》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庾子山集注》(清)倪皤注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庾信选集》舒宝章选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5月版《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世说新语校笺》(上下)徐震堮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2月版《江文通集汇注》(明)胡之骥注中华书局1984年4月版《水经注校》王国维校袁英光、刘寅生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 月版《庾信生平及其赋之研究》许东海著台湾文史出版社1984年9月版《玉台新咏笺注》(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中华书局1985年版《水经注研究》陈桥驿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版《谢灵运论稿》 钟优民著 齐鲁书社1985年10月版《文选李注义疏》 高步瀛疏 中华书局1985年11月版《文选》(1 — 6)萧统编、李善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版《中国文学理论史》 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著 北京出版社1987年6 月版 《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望乡诗人庾信》 钟优民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版《水经注疏》 杨守敬、熊会贞疏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文选学》 骆鸿凯著 中华书局1989年11月影印本《历史的庾信与庾信的文学》 张翥、杨萌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12 月版 《中国志人小说史》 《谢宣城集校注》 《南北朝文学史》 《文心雕龙义证》 《文心雕龙今译》 《文心雕龙讲疏》 《世说新语笺疏》《诗品集注》 曹旭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沈约集校笺》 陈庆元校笺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月版《文心雕龙学综览》 文心雕龙览编委会 上海书店1995年6月版《谢朓与李白研究》 茆家培、李子龙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著 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版《北朝文学史》 周建江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庾信传论》 鲁同群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世说新语研究》 蒋凡著 学林出版社1998年4月版《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 曹道衡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 《世说新语译注》 张万起、刘尚慈译注 中华书局1998年8月版《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 中华书局1998年8月版《昭明文选研究》 穆克宏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世说新语》(上下) 刘义庆撰 中华书局1999年2月版《鲁迅辑录古籍丛编》(1 — 4)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7月版《谢灵运集》 李运富编注 岳麓书社1999年8月版《论刘勰及其文心雕中国文心雕龙学会 学苑出版社2000年2月版《文心雕龙研究》(第四辑)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宁稼雨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曹融南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曹道衡、沈玉成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詹锳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周振甫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王元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 余嘉锡笺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庾信研究》 林怡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玉台新咏研究》 刘跃进著 中华书局2000年7月版《南北朝文学编年史》 曹道衡、刘跃进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补正》 杨明照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张文勋著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俞绍初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版 王守信、孔德志著 齐鲁书社2001年9月版 张少康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石家宜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 《文心雕龙研究》(第五辑)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年1月版《文心雕龙义疏》 杨明照、吴林伯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南朝佛教与文学》 普慧著 中华书局2002年2月版《文心雕龙的传播与影响》 汪春泓著 学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 王运熙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乐府诗述论》 王运熙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版 《文心雕龙研究史》 《昭明太子集校注》 《刘勰与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研究史》 《文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理论与编纂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仅政治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与理论。
在这个时期,史学理论和编纂的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和突破。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理论与编纂。
一、史学理论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背景的变迁和经济的恢复,社会开始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也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史学理论方面,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和学派。
首先是史家的流派,他们提出了以历史实事为依据的写史原则。
代表性的史家就是魏晋时期的范晔,《后汉书》是他的代表作品。
范晔强调史家要做到客观公正,注重事实真相的还原。
他对于历史的记载秉承了“真实”,“实事”原则,而不是屈从于时政或者权力的干预。
第二个学派是文雅派,典型代表是魏晋时期的陆机和陆云。
文雅派注重史书的文学性,他们追求史书的艺术性和立意的深远。
陆机在《文赋》一文中,对于史书的写作提出了细致入微的要求。
他认为史书应该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和华丽的文笔,同时应该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第三个学派是帝王史观,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政权特别重视帝王史研究。
他们认为以国家史研究的对象是帝王。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北魏的宇文泰和贾思勰。
宇文泰的学说指出“正史论”即将正史的地位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史书要真实、全面地反映帝王的言行。
而贾思勰则在《齐民要术》等著作中提到了“王者之学”这个概念,他认为一个王朝政权的国力、治理能力以及政策决策都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二、史学编纂的发展史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史学编纂的进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历史编纂工作,为后来的历史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是官方编纂。
南朝刘宋时期,编修国史的工作开始启动,历史学的编纂进入了官办化的阶段。
《宋书》、《南齐书》等正史之作开创了正史编纂的先河。
这些正史经过官方认可,成为了后来中国历史正史编纂的典范。
其次是私家编纂。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以士人为主导的私家编纂活动。
魏晋南北朝方书辑佚与研究全文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0前言1医经与经方的传承1.1医经与经方1.2《汤液经法》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1.3《汤液经法》与《伤寒杂病论》1.4《汤液经法》与《删繁方》1.5医经与经方的融合2方书产生的相关原因2.1社会背景2.2医学发展状况2.2.1建安以来,士人尚医2.2.2士人尚医,形成世风2.2.3门阀医学世家的产生和延续2.2.4官医和民间医生2.3儒家思想对魏晋方书的影响2.4中外医学交流产生了大量有特色的方书2.5服石炼丹产生了解散方书2.6战争与疫病增加了方书种类和数量2.7大量产生的方书是医学发展的标志3辑佚方书的整理研究3.1《删繁方》整理与研究3.1.1谢士泰3.1.2《删繁方》的著录3.1.3《删繁方》被传世文献引用3.1.4《删繁方》整理说明和主要内容3.1.5《删繁方》佚文被引情况研究3.1.6《删繁方》辑佚内容研究3.1.7六极辨证与六经辨证的比较3.1.8《删繁方》学术渊源以及师承关系3.2《张仲景方》整理研究3.2.1张仲景3.2.2《张仲景方》的著录3.2.3《张仲景方》整理说明和主要内容3.2.4《张仲景方》被引用情况3.2.5关于“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3.3《华佗方》整理与研究3.3.1吴普3.3.2《华佗方》的著录3.3.3《华佗方》被传世文献引用情况3.3.4《华佗方》被引用情况3.3.5《华佗方》主要内容3.4王叔和3.5《肘后方》整理与研究3.5.1葛洪3.5.2《肘后方》的著录3.5.3《肘后方》被传世文献引用情况3.5.4《肘后方》引用和被引用情况3.5.5《肘后方》整理说明与主要内容3.5.6《肘后方》中的救急类医方3.6《玉函方》3.7《范汪方》整理与研究3.7.1范汪3.7.2《范汪方》的著录3.7.3《范汪方》被传世文献引用情况3.7.4《范汪方》引用和被引用情况3.7.5《范汪方》整理说明和主要内容3.7.6《范汪方》辑佚内容研究3.8《申苏方》整理与研究3.8.1支法存3.8.2《申苏方》的著录3.8.3《申苏方》被传世文献引用情况3.9释慧义3.10 《胡洽百病方》整理与研究3.10.1胡洽3.10.2《胡洽百病方》的著录3.10.3《胡洽百病方》被传世文献引用情况3.10.4《胡洽百病方》引用和被引用情况3.10.5《胡洽百病方》整理说明和主要内容3.10.6《胡洽百病方》辑佚内容研究3.11《秦承祖药方》整理与研究3.11.1秦承祖3.11.2《秦承祖药方》的著录3.11.3《秦承祖药方》被传世文献引用情况3.11.4《秦承祖药方》整理说明和主要内容3.12《褚澄杂药方》3.13《黄素方》3.14《阮河南药方》整理与研究3.14.1《阮河南药方》的著录3.14.2《阮河南药方》被传世文献引用情况3.14.3《阮河南药方》主要内容3.15张苗3.16史脱3.17陈廪丘3.18《小品方》整理与研究3.18.1陈延之3.18.2《小品方》的著录3.18.3《小品方》被传世文献引用情况3.18.4《小品方》佚文引用被引用情况3.18.5《小品方》整理说明和主要内容3.19《集验方》整理与研究3.19.1姚僧垣3.19.2《集验方》的著录3.19.3《集验方》被传世文献引用情况3.19.4《集验方》引用和被引用情况3.19.5《集验方》整理说明和主要内容3.20徐文伯3.21《徐之才方》3.22德贞常3.23《落手方》3.24《释僧深药方》整理与研究3.24.1释深师3.24.2《释僧深药方》的著录3.24.3《释僧深药方》被传世文献引用情况3.24.4《释僧深药方》引用和被引用情况3.24.5《释僧深药方》整理说明和主要内容3.24.6《释僧深药方》辑佚内容研究3.25《陶氏效验方》整理与研究3.25.1陶弘景3.25.2《陶氏效验方》的著录3.25.3《陶氏效验方》被传世文献引用情况3.25.4《陶氏效验方》佚文引用和被引用情况3.25.5《陶氏效验方》整理说明与主要内容3.25.6“游气汤”研究3.26《耆婆方》整理与研究3.26.1耆婆3.26.2《耆婆方》的著录3.26.3《耆婆方》被传世文献引用情况3.26.4《耆婆方》整理方法与主要内容3.26.5《耆婆方》所含佛教医学内容3.27《如意方》3.28《经心录》3.28.1宋侠3.28.2《经心录》的著录3.28.3《经心录》被传世文献引用情况3.28.4《经心录》引用和被引用情况3.28.5《经心录》整理说明和主要内容3.29宫泰3.30扁鹊方3.30.1扁鹊方主要内容3.31《集略方》4辑佚方书分类研究4.1解散类方书4.1.1解散专著《释慧义方》4.1.2非解散类方书论解散4.1.3服散诱发精神疾患4.1.4服散导致外科疮痒发生4.1.5服散理论及服散方所体现的五脏学说4.2佛教类方书4.2.1佛教类方书分类4.2.2《耆婆方》4.3非佛教类方书中佛教医学的体现4.3.1佛教医学理论在中医学中的痕迹4.3.2佛教医药在六朝文献中的痕迹4.4脚气病治疗始于佛家支法存4.5.脚气病治疗体现了中印医学的结合4.6释门僧深对脚气病的治疗4.7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的脚气病5辑佚方书的学术内涵5.1关于脏腑辨证论治5.1.1五脏类著作的著录5.1.2脏腑辨证论治导源于《黄帝内经》5.1.3脏腑寒热虚实理论得到长足发展5.1.4脏腑寒热虚实辨证的广泛运用5.1.5脏腑寒热虚实辨证论治体系对后世的影响5.2关于三焦的论说5.2.1三焦部位的阐述5.2.2关于三焦的命名5.2.3三焦形名问题5.2.4关于三焦辨证5.3体现在方书中的学术问题5.3.1创六极辨证论治体系5.3.2热则应脏,寒则应腑的病理学说5.3.3劳则补子之法5.3.4组方用药的规律5.3.5黄疸病的论治5.4《张仲景方》在魏晋南北朝医学中的地位5.4.1魏晋南北朝方书多继承《张仲景方》5.4.2《张仲景方》在伤寒治疗中的影响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