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从塑造效果的角度鉴赏作品《拄木棍的妇人》《常德妹子》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2
从塑造效果的角度鉴赏作品《织毛线衣的老乡》《炉前工人》
凡人一观此画便会注意两处:一为头部,二为手部。
低歪的脸部通过明暗光影与眼镜的虚实对比手法,处理得格外生动。
人物手部刻画得较为实在,画面定格的双手仿佛仍在穿针引线。
在这幅画的整个表现过程中,作者始终抓住头与手的呼应关系,而其余部位的好坏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不求完整,只求神似,这也许就是此画意趣盎然与形象生动的奥妙所在。
图43 《织毛线衣的老乡》
画面强烈闪烁的底光效果,仿佛让人觉得是置身于炽热的高温炉前。
特定的对象配置特定的光线效果,不仅使对象与环境具有真实的氛围感,同时也使作者容易投入而产生表现欲望。
在全画的表现中,作者不遗余力地利用光和雾气的效果创造形象所需要的气氛。
在具体的形象塑造上,也利用光来渲染主题,作者首先把握好光距离的层次感,然后再追求些细微层次,既使形象结实有力而突出,也使形象与环境气氛融为一体。
图44 《炉前工人》
来自顶尖美术/thread-787-1-1.html作品。
46刘新元和许多人一样,我喜欢阅读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市艺术瓷厂美研所所长曹木林的粉彩人物瓷画作品。
其清新、清和、清静、清淡或匠心独运的构图,简练传神的造型以及古朴大方的色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木林是当今景德镇陶瓷画坛一位传统功力深厚的陶瓷艺术家。
他早年从师著名陶瓷美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先生,擅长粉彩人物装饰,兼长粉彩山水花鸟装饰。
对中国古典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传奇人物等颇有研究。
不仅知晓其过程和情节,而且熟悉前人对这些题材的表现手法,在广采博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在他的笔底墨端,古代仕女、神话人物、文人士大夫的生活题材驾轻就熟,跃然瓷上。
其艺术造型个性鲜明、形神兼备、各具风采,突破了传统人物绘画的类型化模式,将现代审美、揉进自我情感,描绘塑造出形真意深的艺术形象。
阅读曹木林的作品发现,他始终在表现一种超凡脱俗的诗意情怀。
对于横贯古今的文化根脉他有着天然的洞悉和挖掘,文化与厚重是其作品里可贵的组成部分,他赋予这些以诗意的轻灵。
细读他的一件件人物瓷画作品,其间文人雅士都是“相忘于江湖”的潇洒之态,这种表现背后隐喻着一种愿望——人与自然山水的自然融合。
他瓷画里的自然山水不仅有“独善其身”“隐退山林”的古典意境,更有当代人精神渴望的象征意味——灵魂栖息和精神家园的含义。
使得当代人能与瓷画中那些或倚、或立、或躺、或坐的文人雅士一道终于得以诗意情环与山水精神的欢然拥抱、交契合一。
曹木林在粉彩人物瓷画作品里呈现的“世外”情景,使人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让每个观赏者思而慕之,回味无穷。
在曹木林的笔下,隐逸高士最能表现他本人的精神境界。
他的这类画作是艺术大师附于笔端上的真情流露。
山石之上,闲云悦目;碧溪清泉,流水悦耳;古松浓荫,清风愉身;对奕品茗,茶香洗心……这正是曹木林以自己博大的胸襟,洞察自然与人生而得来的一派天机、意趣。
他的《李太白登庐山观瀑布诗意》《南北仙翁奕棋图》《十八罗汉》《渊明爱菊》《竹林七贤》《达摩渡江》《钟馗在此》《梅妻鹤子》《高山流水千古知音》《太白醉酒》《降龙伏虎》《铁拐赐福》等主要代表作品都在构图奇特、线条流动的绘画状态中蕴藏着一种深刻的哲学认知,同时也彰显出一种淡泊、超越的生命态势。
小学五年级美术作品欣赏作品赏析:《着衣母婴卧像》亨利摩尔(1898年—1986年)是英国现代雕塑家,他在矿区里度过童年时代,中学时受一位教师的影响,走上艺术之路。
母与子是亨利?摩尔经常创作的题材,这件作品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人物的一切细节都被忽略了,强化了母亲敦实起伏的身体,孩子在母亲的怀中显得那么安全和舒适。
亨利?摩尔常常借用母亲的身体表现山峦、丘陵和大地。
亨利?摩尔以独特的雕塑语言和创新精神,给雕塑艺术注入了现代气息,掀开了雕塑艺术史上新的一页。
《常春藤与花》赏析常春藤,是一种很顽强的植物,无论什么时候,它都是绿的;花,它也是经久不衰的。
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常春藤与花》。
《常春藤与花》是法国著名画家马蒂斯的一幅剪纸作品。
这幅作品分为九块,用大大小小的绿、蓝、红色纸片拼贴而成。
这幅作品的背景是橘色的,好像是一缕阳光照在绿叶、红花之间,衬托出了常春藤和花的鲜明颜色,也表明了马蒂斯一生不懈的追求,永远像常春藤和花一样。
《金鱼》这幅画作于1912年,在画面结构和色彩的运用上明显地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他致力于追求富有力度的线条与鲜明色彩的协调。
画面以俯视角度布满构图,物象的配置、安排,线条的变化,色块的分布既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
画家不是在抄袭自然而是在表现自己对自然的感受,仍然可见他对自然的细节观察和表现入微。
他画出了鱼缸中红色金鱼漂游的感觉,透明的玻璃鱼缸由于光线的折射,从水面观察时与透过玻璃缸所见到的鱼画法是迥然不同的。
《蓝衣女人》这幅作品的整个画面,都充满着浓郁的装饰味道。
画中一个盛装的女子,安静地坐在沙发上,一件蓝色的长裙显得温文而雅,很有修养。
红、黑、黄色相间的背景使画面很醒目,在大面积湖蓝的映衬下,却不显浮躁。
蓝衣女人在对比强烈的背景下,显得很突出;整体画面干净,没有多余的色彩和笔触。
我们再仔细看,画中的女人呢,手里拿着念珠在沉思,她戴着黄色含羞草编成的头冠,犹如火圈萦绕在头上,与其左侧的黄色图像相呼应。
中国新兴木刻先驱--王琦版画作品欣赏(二)
1961年作古柏树下
1962年作冬日
森林之雪
1959年作北海之春
通过敌人封锁线
集市
1988年作古墙老藤
1963年作森林之夜
1964年作雪原峡谷
1979年作农家后院
1989年作藤帘
1998年作古庙碑亭
王琦《社员之家》(木刻)1979年作
1979年作农家后院
1940年作野蛮的屠杀
1944年作当难民车停下的时候
1985年作故宫楼角
1973年作秋夜
抢修断桥
1964年作延边市集
牧驼图
1978年作人民万岁组画
1957年作树里人家
1964年作《丛林深处》
1959年作移山造海
王琦《林海巡逻》(木刻)1977年作
王琦《长白山的早晨》(套色木刻)
王琦《朝霞映船台》(木刻)1975年作
1987年作铁臂入云端
1982年作海滨之夏
1957年作在熔化炉旁
嘉陵江边
1978年作《挽诗、控诉、檄文<人民万岁>组画之二》1985年作雪松
1985年作深秋
王琦《清晨》(木刻)1985年作
高炉之夜
欢腾的矿山
1963年作版画《安装地下管道》
王琦版画
火车头套色木刻
王琦版画
柴市
王琦版画
1979年作北方农家
王琦版画。
巫山神女的油画赏析关于巫山神女的油画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巫山神女的油画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赏析据报道,中国美术家协会曾给过这组油画很高的评价,认为其绘画手法之细腻生动,在近百年的绘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著名策展人、北京桥艺术中心馆长赵树林告诉记者:“李壮平老先生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基本功、技巧、色彩都把握得非常好。
特别是李氏父女在中国文化禁锢的伦理范畴内,用女儿的身体做模特儿,创造了如此让人震撼的唯美艺术作品,塑造了巫山神女美丽、纯洁、善良的艺术形象,可钦可佩。
而敢于用女儿做裸体模特,并且用当代油画艺术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这是对艺术的一种牺牲和挑战!”然而,在当今中国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下,画家父女也必然会因此而招来许多传统卫道士们的'质疑与讨伐,以及媒体猎奇般没玩没了的采访所客观造成的伤害。
甚至连个别伦理学专家也公开对记者表示:“从伦理学的角度看,(画家)李壮平的行为是不当的,引起的社会性伦理效应是相对负面的。
”我现在不想再去讨论这一早在几百年前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解决了的不成问题的“问题”。
但我还是想对那位伦理学家说上一句:“您所判断为相对负面的所谓‘社会性伦理效应’,绝非建立在现代科学与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正常伦理,而只能是顽固盘踞在一部分国人心中的封建伦理残余。
无情地现实与历史,必将迅速印证您这种说法的可笑与可悲。
”若是以我个人的艺术鉴赏眼光来评价李氏父女的《巫山神女》系列油画作品,我觉得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美,艺术价值非常之高,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油画的一大突破,它必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的传世之作或曰不朽经典。
我不知道这一套系列油画作品有没有正式进入市场。
如果暂时还没有,我倒是建议画家李壮平、李勤父女,千万不要急功近利,贸然出手。
从塑造效果的角度鉴赏作品《站立的女人体》《躺着的女人体》
我们由衷地感叹,女人体这个上天绝妙的造化物怎么看都是美的,在任何光线下是美的,在任何角度看也是美的。
这个站立的背部女人体便是一例。
作者在表现这一人体时,一是确定人体与背景的相互关系,利用背景突出入体;二是抓好背部脊柱中心线,以此组台左石的成对关系;三是抓好顶光下体积明暗效果,让整个人体呈现出有起有伏、受光有强有弱的节奏变化。
图38 《站立的女人体》
女模特的睡姿与作者的角度构成了很大的透视形态。
作者用精细的轮廓线把人体准确生动地勾勒下来,再用非常细密的线条从头到脚往下画,画出了体面层次,画出了明暗光影。
线条只求浓淡疏密变化而不求方向变化,显得轻松随意,使人体的受光部色调含蓄而单纯,背光部色调统一而有变化,轻松的笔调赋予人体以浑然朦胧的诗意美,但同时又不失结构严谨的形体美,所以使女人体的整体效果既抒情也耐看。
图39 《躺着的女人体》
来自顶尖美术/thread-784-1-1.html作品。
从塑造效果的角度鉴赏作品之《手扶藤篓的女子》
这幅素描习作表现场面不小,塑造效果也相对完整,但费时并不太多,全画完成大约花6课时。
之所以如此,全赖作者画前心中有数,充满激情,紧张有序而一气呵成。
画素描时将精力在短时内集中使用,往往比在长时间内精力分散使用的效果更好。
而目效果更新鲜更生动,全无谨小慎微和磨蹭蹭的痕迹。
这幅画面空间分为前景与镜内两个层次。
境内层次揉得较多,借以造成深远感;而前景人物与道具则用笔清爽,藉此形成明确感。
特别是人物的两只手,塑适时没有反复,但该有的部有了。
我觉得,在短时内力求出效果的素描训练方法应当提倡,它不仅培养习画者大胆肯定的好习惯,而目也能大大提高素描训练的效率。
图42 《手扶藤篓的女子》
来自顶尖美术/thread-786-1-1.html作品。
美术趣味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当学生看到一幅比较有意义的或有新意的美术作品时,于是感叹作者的构思之奇妙画面之精妙,感叹之余总是加上一句“好”“有趣”之类的评价。
对于这样的去欣赏或评价一幅作品也无可厚非,可作为一名从事美术教学的专业教师总是要以美术欣赏的角度努力的告诉他们作品的美妙之处何在的。
当今社会国民素质亟待提高,继承本土文化、学习外来文明科学技术是提高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美术作品是一个国家的文明标准之一,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绘画等古老而年轻的艺术从古至今一直批上神秘的面纱(当今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美术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是不够的)。
所以美术欣赏教学是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美术教师必备之课。
但是对于一名非从事专业美术的人,去领悟欣赏优秀美术作品的奥妙的确是比较困惑的,能用“有趣”和作品或作者沟通何尝不是一个“高明”的做法。
这里本人想尝试和大家探讨的是何为“趣”,美术作品的“趣”为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引导学生“趣味”欣赏美、发现美,为他们以后的美术创作打下基础。
一、首先了解何为趣“趣”在上古乃至今古就常解作“意”,带“趣”的词保留了“意”“旨意”“指趋”的意思。
事实上“趣”有两层意义,指审美活动带来的趣味快感和人类某些行为所产生的不健康的趣、趣味(所谓黄色幽默)。
我们谈的是美趣,即美学的分支学科。
查阅资料“趣”指称审美愉悦快感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义类:(一)“趣者,生气与灵机也”语出清史震林《华阳散稿》:“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
理有理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与灵机者也”。
认为有趣的表现理、事、情、景,是诗文创作成功的一个规律,并对他所理解的“趣”下了一个画龙点睛的定义。
事实上,他所理解的“趣”就是指作品中的艺术表现传神灵妙、极富生气,能引起创作者和欣赏者强力的审美趣味。
本人认为这种作为“生气与灵机”的解“趣”同样也适用美术作品。
(二)“反常合道为趣”清吴乔在他的《围炉诗话》卷一中说“子瞻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此语最善。
从塑造效果的角度鉴赏作品之《拄木棍的妇人》《常德妹子》
素描塑造历来强调整体感,要求画者具有整体的观察、归纳和表现方法,一般是看得整体、理解得整体才画得整体。
这个拄木棍的妇人形象整体感很强。
作者首先从形象的全局着手,运用明暗、虚实、紧松和强弱的对比手法,把整个形象处理得有前有后,有主有次。
左手臂实,脸部较虚:右手与木棍很实,躯干部较虚而住后退。
整体的观察方法和整体的表现方法使画面形象既有整体的空间感,又有体积的厚实感。
同时还具有概括洗练的美感。
图40 《拄木棍的妇人》
这个女青年的形象给人一种淡雅和谐的总体印象,表现这种对象既要从整体上始终把握好这种印象,也要在每个局部的塑造中体现这种印象。
女青年的头部塑造是形象表现的重点,面部体感微妙并不失结构的内在性,相比之下五官自然突出。
手为人的第二“表情“,但在这里,女青年的一双手并不很突出,作者只抓住大的感觉。
将手处理得丰腴、概括而恰到好处。
整个服饰包括衣和裤的塑造,作者着眼于大的体积形态,抓住体现结构与体面的要点处和服饰的质地进行刻画,使形象简洁而厚实。
图41 《常德妹子》
来自顶尖美术/thread-785-1-1.html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