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218.50 KB
- 文档页数:41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一个小结一、建安时期【简答】民不聊生,崇尚悲凉,儒学动摇,诗歌抒情。
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二、正始时期【简答】司马氏篡位与政治恐怖曹叡去世传位曹芳,249年司马懿将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天下名士去其半”,改元嘉平。
263年,嵇康被杀。
同时标榜“名教”巩固政权。
(1)在此背景下,昂扬的建安气概变成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
1、韬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龌龊。
2、对现实社会失望转向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
(2)玄风:崇尚老庄思想(玄学的基础),建立玄学理论。
三、太康时期(西晋初)(一)背景民和俗静,家给人足。
司马氏政权拉拢名士,同时维护名教中人。
(二)创作政失其本,士无特操,普遍求实逐利。
四、永嘉之乱【理解】永嘉之乱是指晋朝怀帝统治时期中原地区发生的战乱,这时期国内主要矛盾从汉族统治阶级内部转化为汉族统治阶级与割据的西晋地图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
从晋怀帝永嘉元年的307年到311年五年中,由于晋朝国内没有武备、从永嘉三年起连续遭受旱灾、蝗灾等严重自然灾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因素影响,使内迁割据都城附近的匈奴集团占领洛阳,晋怀帝被匈奴军队俘虏,并且在次年遇害,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五、南北朝【理解】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
南朝依次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出身于北周八柱国的李唐宗室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第一章建安诗歌概况(先看一下“补充”)一、形式:四言中兴(曹操)、五言中兴、七言奠基(曹丕《燕歌行》)。
【选择】二、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建安时期民不聊生,崇尚悲凉,儒学动摇,诗歌重视抒情。
诗人多带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魏晋南北朝文学分类:
纵观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历史,与两汉的大一统局面迥然不同。
剧烈的社会动荡,长期的南北对峙,士族制度的确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极为复杂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无疑会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是魏和西晋;第二期是东晋和南北朝。
魏和西晋又可分为三段: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及以老庄为主体的玄学的风行,带来了文人思想观念的解放和个体人格精神的自觉,使文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中挣脱出来,走向了广阔的天地.道家哲学的自然旨向和人格的自由精神,是文学自觉的最基本的思想源泉. (2)文学创作的文学性.在文学的创作心态中,淡化了文学的政治倾向和社会的功利目的性,强化了文学的本体性和文学的审美趋向.文学创作开始趋向于个性化和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风格、形式,都显示了多姿多彩的特点.
(3)文学自觉最显着的标志是文学理论的自觉.而理论的自觉,又是在人的自觉和创作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就是这种理论自觉的产物.在文学本体论、创作论、体裁论、风格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树,又促进了文学创作的自觉和繁荣.。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念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出现的这些“新变”,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比较复杂。
南北朝文学是文学研究整体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建国以来,收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集体编写和专家个人编写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各有特色,其中有些著作还发生过较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自觉的突出标志是:(1)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及以老庄为主体的玄学的风行,带来了文人思想观念的解放和个体人格精神的自觉,使文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中挣脱出来,走向了广阔的天地.道家哲学的自然旨向和人格的自由精神,是文学自觉的最基本的思想源泉.(2)文学创作的文学性.在文学的创作心态中,淡化了文学的政治倾向和社会的功利目的性,强化了文学的本体性和文学的审美趋向.文学创作开始趋向于个性化和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风格、形式,都显示了多姿多彩的特点.(3)文学自觉最显着的标志是文学理论的自觉.而理论的自觉,又是在人的自觉和创作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就是这种理论自觉的产物.在文学本体论、创作论、体裁论、风格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树,又促进了文学创作的自觉和繁荣.主要特点:第一、文学从广义上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文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里,作了文笔之分:“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后来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作了进一步说明,“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1.建安七子:曹操《短歌行》、曹植《七步诗》、曹丕《典论·论文》、王粲《七哀诗》、徐干《中论》、阮璃《咏怀诗》、应玚《公宴诗》。
2.正始文学:何晏《景福殿赋》、夏侯玄《离合诗》、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向秀《思旧赋》。
3.两晋诗坛:陶渊明《归园田居》、谢灵运《山居赋》、鲍照《芜城赋》、庚信《哀江南赋》。
4.南北朝诗歌:北朝民歌《木兰辞》、庾信《哀江南赋》、南朝山水诗谢灵运、鲍照、谢朓、颜之推《颜氏家训》。
5.骈文: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6.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既有建安七子的豪放,又有正始文学的玄妙,还有两晋诗坛的婉约,以及南北朝诗歌的南北交融。
2.文学题材的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山水、田园、爱情、友情等多种题材。
3.文学形式的创新:骈文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4.文学理论的成熟:曹操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5.文学教育的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为士人必备的素养,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6.文学交流的促进: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交流,使南北文学相互借鉴,丰富了文学创作。
7.民间文学的兴起:北朝民歌《木兰辞》等,展现了民间文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丰富的代表作品和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为后世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问建安七子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豪放见长?解题方法:回顾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豪放见长的作家。
答案:曹操。
2.习题:请问正始文学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玄妙见长?解题方法:回顾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玄妙见长的作家。
魏晋南北朝文学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一)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王朝,至280年灭吴而统一全国,但至316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
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年又为刘裕所篡。
此后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北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频繁更迭。
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20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
战乱使很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二)文学思潮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
约而言之,则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