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54.37 KB
- 文档页数:8
幻灯片1魏晋南北朝文学幻灯片2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东魏→北齐汉魏北方十六国→北魏末蜀西晋西魏→北周建吴隋安南方东晋→宋→齐→梁→陈↓↓(196).........(约400年) (589)幻灯片3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幻灯片4二、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因素(一)乱世(二)门阀制度(三)玄学(四)佛教幻灯片5三、文学的自觉质而言之,就是对文学的本质有所认识,尤其是对文学的审美特质。
这里所说的文学指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
文学自觉的标志首先是文学的独立。
其次是文体的细致区分。
再次则是强烈的审美追求。
幻灯片6四、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文学上一个新变的时期●2、文体发展幻灯片7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在形式与题材上都走向了更广阔的境界。
政论、史传、记游、书信、章表、志铭等繁多体式,广泛地叙写着生活中各类题材。
幻灯片8两晋时期骈散兼俱李密《陈情表》情深意切。
陈寿《三国志》简明严整。
陆机、潘岳文尚骈俪,辞采飞扬。
葛洪《抱朴子》立论宏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发清幽玄妙之想,稚趣高情令人神往。
陶渊明《桃花源记》以轻笔淡墨,亦真亦幻地描绘一方“乐土”。
幻灯片9南北朝散文:南朝骈体文广泛流行,并辐射到各种体式,追求骈偶、词采、声律等形式美,也使散文艺术登上了纯艺术的殿堂,留下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
如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朱元思书》、孔稚珪《北山移文》、陶弘景《答谢中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幻灯片10北朝散文:受到骈体文的影响,出现了郦道元《水经注》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那样的散体名作,亦是状物、写景、抒情的上乘之作,语言骈散兼行,行文流畅,风格清新优美。
幻灯片11●三国时期的散文:●具有形式自由的特征。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语言简练,清俊通脱。
魏晋南北朝文学分类:
纵观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历史,与两汉的大一统局面迥然不同。
剧烈的社会动荡,长期的南北对峙,士族制度的确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极为复杂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无疑会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是魏和西晋;第二期是东晋和南北朝。
魏和西晋又可分为三段: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及以老庄为主体的玄学的风行,带来了文人思想观念的解放和个体人格精神的自觉,使文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中挣脱出来,走向了广阔的天地.道家哲学的自然旨向和人格的自由精神,是文学自觉的最基本的思想源泉. (2)文学创作的文学性.在文学的创作心态中,淡化了文学的政治倾向和社会的功利目的性,强化了文学的本体性和文学的审美趋向.文学创作开始趋向于个性化和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风格、形式,都显示了多姿多彩的特点.
(3)文学自觉最显着的标志是文学理论的自觉.而理论的自觉,又是在人的自觉和创作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就是这种理论自觉的产物.在文学本体论、创作论、体裁论、风格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树,又促进了文学创作的自觉和繁荣.。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1.建安七子:曹操《短歌行》、曹植《七步诗》、曹丕《典论·论文》、王粲《七哀诗》、徐干《中论》、阮璃《咏怀诗》、应玚《公宴诗》。
2.正始文学:何晏《景福殿赋》、夏侯玄《离合诗》、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向秀《思旧赋》。
3.两晋诗坛:陶渊明《归园田居》、谢灵运《山居赋》、鲍照《芜城赋》、庚信《哀江南赋》。
4.南北朝诗歌:北朝民歌《木兰辞》、庾信《哀江南赋》、南朝山水诗谢灵运、鲍照、谢朓、颜之推《颜氏家训》。
5.骈文: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6.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既有建安七子的豪放,又有正始文学的玄妙,还有两晋诗坛的婉约,以及南北朝诗歌的南北交融。
2.文学题材的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山水、田园、爱情、友情等多种题材。
3.文学形式的创新:骈文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4.文学理论的成熟:曹操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5.文学教育的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为士人必备的素养,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6.文学交流的促进: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交流,使南北文学相互借鉴,丰富了文学创作。
7.民间文学的兴起:北朝民歌《木兰辞》等,展现了民间文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丰富的代表作品和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为后世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问建安七子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豪放见长?解题方法:回顾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豪放见长的作家。
答案:曹操。
2.习题:请问正始文学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玄妙见长?解题方法:回顾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玄妙见长的作家。
魏晋南北朝文学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一)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动乱,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王朝,至280年灭吴而统一全国,但至316年即由于“八王之乱”而灭亡。
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420年又为刘裕所篡。
此后便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北方是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南方则宋、齐、梁、陈几个朝代频繁更迭。
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统治时间较长外,其余的朝代均为时较短,最短的萧齐政权不过20余年,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
战乱使很多人丧生,也带来了饥馑、瘟疫及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或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二)文学思潮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
约而言之,则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一、建安、正始文学(一)建安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
主要成就是诗歌。
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一生戎马生活,对现实有较多的接触,他的作品如《蒿里行》、《苦寒行》等诗都能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流离失所的苦痛生活,在《短歌行》、《步出厦门行》等作品中则抒写了他要求建功立业的意志。
他的诗歌全部采用乐府旧题抒写实事,感情深沉,情调苍凉悲壮。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
年轻时显示出文学才华,他的一生以曹丕即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受曹操宠爱,乐观自信,思想积极奋发,早期作品如《白马篇》、《杂诗》抒发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和抱负;曹丕即位后,政治上受到了压抑《赠白马王彪》、《吁嗟篇》、《野田黄雀行》等作品就强烈地反映了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自己受压抑的不满情绪。
他的作品注意用词的形象生动和词采的华美,对后世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
七子中一些诗人亲身经历了社会动乱,王粲《七哀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部门行》反映社会现实。
七子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
曹氏父子及其周围的文人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抒发建立功业的抱负,风格慷慨悲凉,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与“七子”相颉颃的女作家蔡琰。
代表作五言《悲愤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写作者自己在汉末战乱中被虏入南匈奴的痛苦经历和晚年回乡时同儿子分别的悲痛心情。
通过自身不幸遭遇的叙述,控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二)正始文学正始是魏王曹芳的年号。
正始诗人有所谓“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戌、刘伶。
而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阮籍,生活在魏晋政权变易的时代,对司马氏集团基本上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他的诗表现了愤世嫉俗、反抗虚伪礼法的思想,也流露了虚无厌世、全身远祸的消极成分。
代表作82首《咏怀诗》,内容大都表达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自己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由于生活在尖锐复杂的魏晋易代之际,表达时采取了隐晦曲折的手法。
古代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文学史上的大转折时代,文学走向自觉。
并且产生了大批依据文学审美特征而开展的论文和文著。
此时不仅有三曹、二陆、陶谢、鲍照、谢脁、庾信等流芳百世的大作家,更有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田园诗、山水诗、以及元嘉体、永明体等诗歌的典范。
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是以曹操父子为核心、以及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曹魏集团文人为主力的文学,其中王粲刘桢的成就最高,曹植被称为“建安之杰”。
主要作品精读曹操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
”(《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
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
蒿里行(背诵)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
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
”(《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重。
短歌行(背诵)作者: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1.魏晋南北朝(中古文学)的标志:五七言古近体诗兴盛。
2.魏晋南文学变化的因素(1)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并独立(汉时,文学即指学术、刘宋时期才与史、玄、儒学并列)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区分,对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明确认识。
(到南朝时已成系统)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最终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2)动乱中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魏晋文学是典型的动乱文学,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
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补偿的放达。
于是产生了一些共同主题,如死生、游仙、隐逸。
(3)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A.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寒士的不平就反映在文学创作中。
B.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中,与政治权力一起世代相传,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与之有关。
C.重视门第的风气还表现为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或是追述炫耀门第及祖先功德。
(4)玄学对文学的渗透源于老庄,后受儒、佛影响的玄学对文学渗透很大,其中的自然与真、言意之辨、名理形神之辨,都成为文学讨论及作品的主题,将理趣融入文学。
(5)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3.中古文学发展历程A.概要建安:曹氏、王粲、刘祯政治理想与务实精神,通脱态度与应变能力。
不拘守于儒学,表现鲜明的个性。
反映理想的高扬、人生的短暂、个性与浓郁的悲剧色彩正始:嵇康、阮籍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揭露礼教与时政的冲突、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太康: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以繁缛为特点,丧失建安风力,但在语言运用上多有探索,抗议门阀,书法寒士不平。
两晋:玄言诗晋宋易代: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汉魏古朴诗风带入更纯熟境地,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
宋初:谢灵运,玄言诗转向山水诗B.总论思潮:文学进入自觉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玄学与佛教带来新的创作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展及应用。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1.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联系在一起的。
2.()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3.文学自觉最终还是表现在对()的自觉追求上。
4.论述文学自觉的标志。
第二节动乱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形成的共同主题有()、()、()。
3.钟嵘《诗品》中提到“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
4.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5.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生死主题中提到对人生的态度有哪几种?第三节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1.()阻碍了寒士的仕进之路,()和()的对立成为魏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2.()的大量出现与()有直接关系,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与政治权利一起世代相传。
3.重视门第的风气在文学作品还表现在对()和()的强调。
4.门阀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第四节玄学对文学的渗透1.魏晋南北朝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的离乱形态就是()。
2.从()到()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3.真和自然有相通之处,他们不仅属于()的范畴,有属于()的范畴。
4.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和名理之辩。
5.什么是魏晋风流?第五节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1.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其影响波及的()和()极其广泛,其中阶层是指()。
2.佛教已经为魏晋南北朝文学造成一种新的()和()。
3.杨衒之所撰()记述北魏洛阳佛寺,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作品。
4.论述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1.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开始的。
2.在文学史上,正史文学的重要代表是()和()。
3.西晋末年,在士族清淡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
4.()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
5.论述“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一节曹操与曹丕1.曹操的文学创作分为()()()()四大类。
2.()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3.()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第二节曹植1.()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诗人。
2.曹植诗歌分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
3.曹植的诗既不同于曹操的(),又不同于曹丕的(),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坦最杰出的代表。
4.曹植的诗歌为什么受到后人的推崇?5.曹植后期诗歌的内容分几类?第三节王粲、刘桢及蔡琰1.建安七子之冠冕是(),代表诗作是()。
2.刘桢的诗一类是(),另一类是()。
3.蔡琰五言体()深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可和《孔雀东南飞》比美。
4.分析《增从第》。
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1.正史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和()。
2.阮籍的代表作(),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3.()是阮籍全部《咏怀诗》的总纲。
4.嵇康的诗以()成就最高。
5.分析阮籍诗的风格。
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1.两晋诗坛上承(),下启(),呈现过渡的状态。
2.()、()是两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为代表的两晋诗风。
3. 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并表现出()的诗风。
4.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第二节左思、张协与刘琨1.左思以()名震京都,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却是《咏诗》诗八首。
2.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
3.张协现存的十余首诗,多数作于归隐之后,其代表作是《》十首。
4.《》是刘琨的代表作之一。
5.论述左思《咏史》八首的影响。
第三节郭璞的游仙诗1.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
但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
2.郭璞的游仙诗今存()首,其中有九首为残篇。
3.郭璞的游仙是其()、()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方式。
4.为什么说郭璞《游仙诗》以文采富丽见称于时?第四节王羲之与兰亭唱和1.兰亭之会在后世享有盛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写了一篇()。
2.兰亭诗的内容或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或由山水直接抒发()。
3.兰亭诗这种尝试预示着()将要兴起。
4.背诵默写《兰亭集序》。
第五节孙绰、许询与玄言诗1.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和()。
2.()成为东晋孙、许等人的重要特点。
3.玄言诗兴盛与东晋,一方面是()的兴盛,另一方面也与()有关。
4.评价东晋玄言诗。
第三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理想性格1.()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
2.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理论是()、(),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3.()是陶渊明一生前后分期的分界线。
4.分析陶渊明的思想。
第二节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1.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行役诗、赠答诗。
2.()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他是中国文学史的第一人。
3.陶渊明的赠答诗又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以其()、()、()、既不火热也不冷淡的语调,为自己塑造了一位仁者的形象。
4.论述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
并默写《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
第三节陶诗艺术及其渊源1.()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
2.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开创,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醇的诗味。
3.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只是不漏痕迹,显得()。
4.概括陶诗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1.《归去来兮辞》、()和()可见陶渊明的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2.()是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3.()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4.论述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的特殊之处。
第五节陶渊明的典型意义1.()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人格也推崇其文学。
2.()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归宿。
3.()和()已成为陶渊明的象征。
4.默写《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
魏晋南北朝文学答案绪论第一节:1.文学的自觉2.刘勰的《文心雕龙》3.审美特性4.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题材的体制和风格有了比表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第二节:1.乱世文学2.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3.陶渊明4.因为作家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
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福祸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第三节:1.门阀制度士族庶族2.文学家族门阀制度3.家族关系伦理关系4.门阀制度阻碍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士族和庶族的对立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第四节:1.魏晋玄学2.两汉文学魏晋文学3.抽象理念道德4.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5.这一代新人追求的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就是魏晋风流。
这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现,也是那个乱世之下痛苦内心的折射。
魏晋风流实在乱世环境中对汉儒为人准则的一种否定,维系汉王朝统治的经学随着汉王朝的崩溃而失去了昔日的控制力,在崇尚风流的魏晋士人看来,汉儒提倡的名教是人生的执和障。
而魏晋风流就是要执除障,打开人生新的窗户,还自我本来的面目。
第五节:1.领域阶层从帝王到平民2.文化气氛文化土壤3.《洛阳伽蓝记》4.一、想象世界的丰富;二、故事性的加强;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四、词汇的扩大;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第六节:1.汉末建安2.嵇康阮籍3.玄言诗4.陶渊明5.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在拘泥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那。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第一章第一节1.纪事述志游仙咏史2.《步出夏门行.观沧海》3.宴游诗抒情言志之作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4.《燕歌行》5.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又有所创新,现存诗歌全是乐府诗歌,直接反应汉末重大历史事件,以古题写时事。
二、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
三、四言、五言成就不凡。
第二节1.曹植2.歌唱他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3.古直悲凉便娟婉约风骨与文采4.一是由于文采富艳,二是因为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5.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第二类用思妇、弃妇寄寓身世,表白心迹。
第三类是述志诗。
第四类是游仙诗。
第三节1.王粲《七哀诗》2.赠答诗游乐诗3.《悲愤诗》4.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凤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
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第四节1.危机感幻灭感2.《咏怀诗》八十二首政治抒情组诗3.徘徊将何见,忧思不能忘。
4.四言5.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这主要是由其时代与身世决定的。
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事极为谨慎。
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诗讽刺世俗。
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
第二章第一节1.建安、正始南朝2.陆机潘岳陆、潘3.拟古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繁缛4.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的代表;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第二节1.《三都赋》2.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3.杂诗4.《扶风歌》5.左思的《咏诗》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所以前人评云:“创成一体,垂世千秋。
”第三节1.曹植战国时期2.193.仕途偃蹇壮志难酬4.因为无论是写隐逸还是写神仙,都无枯燥的说理,而是以华美的文字,将隐士境界、神仙境界及山川风物都写得十分美好,具有形象性,这在当时是高出侪辈、独领风骚的,故刘勰说其“足冠中兴”,钟嵘评为“中兴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