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7
眩晕诊疗方案(2010年)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共识】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自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就眩晕诊治的相关问题组织专家讨论并达成共识以来,我国眩晕的诊疗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大家对眩晕的认识逐渐清晰,诊断与治疗方案日趋规范。
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和相关理论的更新,又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进展,对7年前发表的《眩晕诊治专家共识》[1]进行适当的更新。
一、相关的概念关于眩晕或头晕的定义和分类,国际上目前存在2种方案。
美国2位学者Drachman和Hart[2]在1972年把头晕分类为眩晕、晕厥前、失衡和头重脚轻:眩晕是指外界或自身的旋转感,晕厥前是指将要失去意识的感觉或黑矇,失衡是指不稳感,头重脚轻(lightheadedness)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较难定义的症状[2,3,4]。
专注于研究前庭疾病的跨学科国际组织巴拉尼协会,于2009年将前庭症状分为眩晕、头晕、姿势性症状和前庭-视觉症状:眩晕是指没有自身运动时的旋转感或摆动感等运动幻觉,头晕是指非幻觉性的空间位置感受障碍,但不包括现实感丧失和思维迟钝、混乱等障碍,姿势性症状是指不稳感和摔倒感;前庭-视觉症状是指振动幻视、视觉延迟、视觉倾斜或运动引发的视物模糊;上述4组症状又可进一步分为若干亚类[5]。
除头晕之外,巴拉尼协会对前庭症状的界定清晰[5,6],较美国学者概念有明显的进步。
国内的临床实践中习惯于使用眩晕、头晕和头昏的概念[7]。
其中,眩晕和头晕的含义与国外基本一致,头昏是指头脑不清晰感或头部沉重压迫感[7],通常与自身运动并无关联。
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准确和完整的病史采集可以使70%以上眩晕/头晕的诊断近乎明确[1],但由于对'眩晕/头晕'等词意理解的差别,一些病历中常出现'同词不同义,同义不同词'的现象[8],影响了资料的可靠性;一些病历中还存在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诱发因素和发作频率等信息的丢失[1],导致诊断要素的缺损。
《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眩晕处理原则
《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对于眩晕的处理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根据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病因治疗。
眩晕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其病因可能与多个系统相关,包括内耳、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因此,在治疗眩晕时需要明确其病因,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对于急性眩晕患者,首先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确定是否存在危及生命的情况。
如有危及生命的情况,应优先处理,如心肺复苏、颅脑损伤等。
对于眩晕发作期间,患者应保持安静,避免运动、劳累和精神紧张等刺激,避免头部快速转动等动作。
针对不同的病因,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梅尼埃病可采用激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采用位移操纵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法。
对于慢性眩晕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眩晕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处理,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对于病因不明确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评估,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进一步提升眩晕、头晕和头昏诊疗工作中的理性共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粟秀初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孔繁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黄如训中华内科杂志(2009年5期)和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年第5期)相继发表的“头晕的诊断流程建议”和“眩晕诊治专家共识”两篇文章(1~2),引起了国内同行们的关注和热论,对规范国内眩晕、头晕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很好而又及时的指导和提升作用。
鉴于头晕、眩晕和头昏的发生涉及多学科领域,不同学科及学者们对这方面的共识和普及现时尚嫌不够(3~4),概念欠清和名称混用现象至今仍较普遍,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某些困难。
因此,试从解剖、生理学基础知识和诊疗措施角度对上述三者的本质提出如下讨论,以求进一步提升其理性共识。
1、眩晕、头晕和头昏的感觉体验不同根据人们的体验,眩晕(Vertigo)主要是以发作性的客观上并不存在而主观上却又坚信自身或(和)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翻滚的一种感觉(运动性幻觉);头晕(Dizziness)主要是以在行立起坐卧等运动或视物之中间歇性地出现自身摇晃不稳的一种感觉;头昏(Giddiness)主要是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或迷迷糊糊不清晰的一种感觉。
实际上是由不同的靶器官受损和发病机制(参见下文第2~3小节)所致的三种不同病理性感觉体验(临床症状),是人们可能亲身经历过的三种不同主观感受。
由于人们平时对三者的区别注意不够,而造成认识上的长期混乱和相互误用。
再因我国语言和文字对“眩晕”、“头晕”和“头昏”三者的表述方式上存在“ 组合词”的特殊性,如“眩晕”和“头晕”都有一个相同的“晕”字,“头晕”和‘头昏“却又有一个相同的“头”字,较国外拼音文字的“一词一义” 的表达方式存在明显差异,更易造成叙述和应用上的误导。
根据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2005年每周一个上午“眩晕专病”门诊的资料统计,来自全国各地的初诊病人总数共768例,其中最后确认为眩晕者382例( 49.1%)、头晕者218例(28.1%)、头昏者168例(22.8%)(3~4)。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的病因诊断对众多医生而言,一直是个临床难题。
近年来,随着理论普及和辅助检查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眩晕已能确诊[1];但由于眩晕的发生涉及神经科、耳鼻喉科和内科等众多领域,有些病理生理等基础问题至今仍未能明确,部分眩晕的病因在理论上尚难明确,因此给临床实践带来困难。
此篇专家共识着眼于常见眩晕的规范化诊疗,同时尽可能地全面概括少见眩晕的临床特点,此外,本文也将涉及部分头晕的内容。
一、眩晕的概念和病因分类眩晕指的是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幻觉;头晕指的是自身不稳感;头昏指的是头脑不清晰感[2-3]。
眩晕和头晕的发病机制不甚一致,但有时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
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眩晕往往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相对而言,前者的发生率更高;头晕既可以是上述疾病恢复期的表现,也可以由精神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造成。
周围性眩晕占30%~50%,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居单病种首位,其次为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中枢性眩晕占20%~30%;精神疾病和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分别占15%~50%和5%~30%;尚有15%~25%的眩晕原因不明[4-8]。
儿童眩晕与成人有一定的区别,但总体趋势是:中枢性眩晕(主要是外伤后眩晕和偏头痛相关性眩晕)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约占19%~49%;单病种疾病发病率较高的是:良性阵发性眩晕,外伤后眩晕以及中耳炎相关性眩晕[9-12]。
二、国内神经科医生在眩晕诊疗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理论知识不足。
首先表现在诊断方面,询问病史时缺乏针对性,常常遗漏病因、起病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缓解方式等[13-14],而70%~80%的眩晕是可以通过有效问诊而确诊或明确方向的。
针对眩晕的辅助检查设备有限、评判水平等有待提高,如眼震电图的检查过程不够规范;MRI检查部位的针对性不强;部分后眩晕脑血管狭窄的病例未性相关检查而漏诊。
2010年眩晕病诊疗方案一、定义由于风、火、痰、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称为眩晕,相当于西医后循环缺血、美尼尔氏综合症、脑动脉硬化、位置性眩晕、高血压病、低血压病、神经衰弱、贫血等病所致的眩晕。
二、诊断标准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扑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4、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减低、血压高或低、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异常、眼颤、颈椎X线射片有骨质增生、经颅多普勒检查示脑动脉供血不足。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三、证候分类1、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遇劳、易怒加重,甚则仆倒,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或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2、痰浊中阻:头重如蒙四、入院指征1、符合诊断标准1、2、3条。
2、符合诊断标准4、5条中任意一条。
五、治疗常规1、调摄护理和饮食宜忌。
卧床休息,防止体位变化诱发眩晕。
饮食宜低盐低脂、流质或半流质为主。
2、辩证施治<1>肝阳上亢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牛膝、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
随症加减:若舌红少苔,脉细数较为明显,选加生地、麦冬、玄参、首乌、生白芍;若眩晕头痛较甚,耳鸣,耳聋暴作,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燥,脉玄数,若选加龙胆草、丹皮、菊花、夏枯草;便秘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眩晕剧烈,恶呕,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羚羊角。
中成药:天麻素等加入5%葡萄糖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日一次。
10天为一疗程。
天麻胶囊,每次两粒,每日两次,或枸菊地黄丸,每次100粒,每日两次。
<2>痰浊中阻治法;燥湿祛痰,健胃和脾。
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白术、陈皮、茯苓、天麻甘草、生姜、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