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3.80 KB
- 文档页数:65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用途;(2)掌握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3)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2)学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3)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建筑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建筑材料、节约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建筑行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1)无机非金属材料:如水泥、砂、石等;(2)有机材料:如木材、塑料、涂料等;(3)金属材料:如钢材、铝材等;(4)复合材料:如玻璃钢、钢筋混凝土等。
2. 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密度、强度、模量等物理力学性质;(2)吸水性、透气性、耐久性等环境性能;(3)燃烧性、腐蚀性等安全性能。
3. 建筑材料的正确选择和使用(1)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2)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掌握建筑材料的储存和运输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2)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3)建筑材料的正确选择和使用。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关系;(2)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3)建筑材料的储存和运输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特点、基本性质等基本概念;(2)实验法:观察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4)小组讨论法:探讨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建筑材料的照片、视频等;(2)模型:展示建筑材料的实物模型;(3)实验器材:进行建筑材料的实验;(4)网络资源:查阅建筑材料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的理解;(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建筑材料性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建筑材料发展趋势的探讨。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建筑材料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重要性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物展示、图片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建筑物,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物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
1.4.2 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介绍不同类型的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材、木材等。
1.4.3 强调建筑材料的重要性解释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强调其在工程质量和安全中的重要性。
1.4.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建筑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建筑材料的应用和效果。
1.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列举出常见的建筑材料,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应用。
第二章:混凝土的性质与应用2.1 教学目标了解混凝土的定义、组成和性质,掌握混凝土的应用和施工要求。
2.2 教学内容混凝土的定义、组成、性质、应用和施工要求。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验演示、图片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混凝土的特性和应用。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建筑材料内容,引入混凝土的讨论。
2.4.2 讲解混凝土的定义和组成讲解混凝土的定义,介绍混凝土的组成成分,如水泥、砂、石子等。
2.4.3 讲解混凝土的性质介绍混凝土的力学性质、耐久性和其他相关性质。
2.4.4 讲解混凝土的应用和施工要求讲解混凝土在建筑中的应用领域,介绍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要点。
2.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分析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
第三章:钢材的性质与应用3.1 教学目标了解钢材的定义、分类和性质,掌握钢材的应用和施工要求。
3.2 教学内容钢材的定义、分类、性质、应用和施工要求。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验演示、图片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钢材的特性和应用。
建筑材料教案完整版.doc 范本一:实用风格章节一:引言1.1 研究目的和背景1.2 文档结构和组织章节二:基本概念2.1 建筑材料的定义2.2 建筑材料的分类2.3 建筑材料的性能指标章节三:常见建筑材料3.1 混凝土3.1.1 混凝土的成分和制备方法3.1.2 混凝土的性能及测试方法3.2 钢筋3.2.1 钢筋的种类和用途3.2.2 钢筋的性能及测试方法3.3 砖块3.3.1 砖块的种类和制造工艺3.3.2 砖块的性能及测试方法3.4 玻璃3.4.1 玻璃的制备和加工方法3.4.2 玻璃的性能及测试方法3.5 木材3.5.1 木材的分类和加工方法3.5.2 木材的性能及测试方法章节四:建筑材料的选用与使用4.1 建筑材料选用的原则和考虑因素4.2 建筑材料的设计和施工要求4.3 建筑材料的维护和保养章节五:建筑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5.1 现有建筑材料的改进与创新5.2 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前景5.3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附件:相关表格、图表、实验数据等法律名词及注释:1. 建筑法:指规范建筑活动的法律法规,包括建筑设计、施工、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主要的法律法规有《建筑法》、《城乡规划法》等。
2. 建筑材料质量标准:建筑材料质量标准是指对建筑材料的品质、性能、使用要求等方面所制定的标准。
常用的建筑材料质量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等。
范本二:正式风格章节一:引言1.1 研究目的和背景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建筑材料及其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以及建筑材料的性能、选用及使用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建筑领域相关从业人员、学术研究者和学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文档结构和组织本文档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介绍基本概念、常见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选用与使用、建筑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
每个章节下设多个小节,详细解析相关知识点。
章节二:基本概念2.1 建筑材料的定义建筑材料是指用于建筑结构和装饰的材料,包括混凝土、钢筋、砖块、玻璃、木材等多种材料。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特点和用途;(2)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3)能够识别并正确使用建筑材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建筑材料的性质;(2)学会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3)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工程质量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学生对工程质量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建筑材料概述(1)介绍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分析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2. 第二节:混凝土(1)讲解混凝土的组成、性质和应用;(2)探讨混凝土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
3. 第三节:钢材(1)介绍钢材的性能、分类和应用;(2)分析钢材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4. 第四节:木材(1)阐述木材的特性、分类和应用;(2)探讨木材在建筑工程中的环保优势。
5. 第五节:建筑玻璃(1)介绍建筑玻璃的种类、性能和应用;(2)分析建筑玻璃在现代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建筑材料图片和实物标本;2. 利用实验、演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筑材料的性质;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4.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等;2. 期中考试:测试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建筑材料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2. 多媒体课件;3. 实验设备:例如混凝土、钢材、木材、玻璃等样品和实验工具;4. 网络资源:相关建筑材料的研究论文、新闻报道等。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授课方式: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3. 授课地点:教室与实验室交替进行;4. 实践环节:安排4次实验课,每次实验课2课时。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及在建筑中的作用。
(2)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特点及适用范围。
(3)学会选用合适的建筑材料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途径,了解建筑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材料的适用范围和选用原则。
(3)培养学生运用建筑材料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强调建筑材料在建筑安全和环保方面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建筑材料的定义与分类(1)建筑材料的定义(2)建筑材料的分类: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复合材料2.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特点及适用范围(1)水泥(2)石材(3)砂浆(4)砌体材料(5)钢材(6)木材(7)玻璃(8)建筑涂料(9)防水材料3.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1)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2)建筑材料的应用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特点及适用范围。
(2)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
2.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的分类和性能指标的理解。
(2)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及选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性质、特点等基本知识。
2.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建筑材料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
3.案例分析法:分析建筑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的选用原则和适用范围。
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调查等活动中的表现。
2.结果评价:检查学生对建筑材料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作业、测试等。
3.综合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建议1.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建筑材料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建筑材料相关的竞赛和活动,拓宽视野。
4.强化建筑材料在建筑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教育。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的建筑材料及其特性;(2)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建筑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事业的热爱;(2)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1)无机胶凝材料:水泥、石灰、石膏等;(2)有机胶凝材料:沥青、树脂等;(3)建筑钢材:钢筋、钢管等;(4)其他建筑材料:玻璃、陶瓷、木材等。
2.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1)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2)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2)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特性和使用方法;2. 演示法:展示建筑材料样品,让学生观察和分析;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建筑材料样品、图片、资料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建筑材料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介绍无机胶凝材料、有机胶凝材料、建筑钢材和其他建筑材料的分类和特性。
3. 讲解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讲解如何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增强实践能力。
七、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实践活动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建筑材料》课程教案第一章:建筑材料的概述一、教学目标1. 理解建筑材料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3. 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2.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质。
3. 建筑材料的用途和选择。
4. 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用途。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建筑材料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建筑材料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建筑材料概念和分类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某个建筑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建筑材料的认识。
第二章:混凝土一、教学目标1. 理解混凝土的组成和制作过程。
2. 掌握混凝土的性质和应用。
3. 了解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
二、教学内容1. 混凝土的组成:水泥、砂、石子、水等。
2. 混凝土的制作过程:搅拌、运输、浇筑、养护等。
3. 混凝土的性质: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
4. 混凝土的应用:楼板、柱、墙等结构。
5. 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模板、钢筋、混凝土浇筑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混凝土的组成、制作过程和性质。
2. 实验演示:观察混凝土的制作过程和性质实验。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混凝土结构实例,了解混凝土的应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混凝土组成的理解。
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某个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加深对混凝土的认识。
第三章:钢材一、教学目标1. 理解钢材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钢材的性质和应用。
3. 了解钢材的连接和焊接技术。
二、教学内容1. 钢材的概念和分类:碳素钢、合金钢等。
2. 钢材的性质:强度、塑性、韧性、硬度等。
3. 钢材的应用:梁、柱、钢筋等结构。
4. 钢材的连接:焊接、螺栓连接等。
5. 钢材的焊接技术: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钢材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和施工方法;(2)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和评价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建筑材料概述(1)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发展历程;(2)建筑材料的作用和要求。
2. 第二课时:水泥(1)水泥的性质、种类和应用;(2)水泥的选购与储存。
3. 第三课时:混凝土(1)混凝土的组成、性质和施工;(2)混凝土的养护与检测。
4. 第四课时:钢材(1)钢材的性能、种类和应用;(2)钢材的选择与焊接。
5. 第五课时:木材(1)木材的性质、种类和应用;(2)木材的加工与防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筑材料的性质和应用;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3. 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 采用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2. 课件:相关建筑材料的教学PPT;3. 实验器材: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等样品及实验设备;4. 实地考察:建筑工地或建材市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建筑材料基本概念的理解;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建筑材料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32课时,每周2课时,共计16周。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内容,每周安排相应课时进行教学。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建筑案例,引发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2. 讲解:结合教材和课件,详细讲解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和施工方法;3. 实验:安排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建筑材料的变化;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建筑工地或建材市场,了解建筑材料的实际应用;5. 讨论: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和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6. 总结:对本周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建筑材料电子教案第一章:建筑材料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建筑材料在建筑行业中的重要性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1.2 教学内容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建筑材料在建筑行业中的作用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发展趋势互动法:讨论建筑材料在建筑行业中的重要性1.4 教学资源教案、PPT、参考书籍网络资源:建筑材料的相关文章和视频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建筑材料的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学生对建筑材料分类和发展趋势的掌握第二章:混凝土2.1 教学目标了解混凝土的定义和组成掌握混凝土的性质和应用了解混凝土的施工工艺2.2 教学内容混凝土的定义和组成混凝土的性质和应用混凝土的施工工艺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混凝土的定义、组成和性质实践法:参观混凝土搅拌站和施工现场2.4 教学资源教案、PPT、参考书籍网络资源:混凝土的相关文章和视频实践资源:混凝土搅拌站和施工现场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混凝土的理解和认识实践报告:学生对混凝土施工工艺的观察和分析第三章:钢材3.1 教学目标了解钢材的定义和分类掌握钢材的性质和应用了解钢材的连接方式3.2 教学内容钢材的定义和分类钢材的性质和应用钢材的连接方式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钢材的定义、分类和性质互动法:讨论钢材的应用和连接方式3.4 教学资源教案、PPT、参考书籍网络资源:钢材的相关文章和视频3.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钢材的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学生对钢材分类和应用的掌握第四章:木材4.1 教学目标了解木材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木材的性质和应用了解木材的加工工艺4.2 教学内容木材的定义和分类木材的性质和应用木材的加工工艺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木材的定义、分类和性质实践法:参观木材加工厂和施工现场4.4 教学资源教案、PPT、参考书籍网络资源:木材的相关文章和视频实践资源:木材加工厂和施工现场4.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木材的理解和认识实践报告:学生对木材加工工艺的观察和分析第五章:建筑玻璃5.1 教学目标了解建筑玻璃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建筑玻璃的性质和应用了解建筑玻璃的选择和安装5.2 教学内容建筑玻璃的定义和分类建筑玻璃的性质和应用建筑玻璃的选择和安装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建筑玻璃的定义、分类和性质互动法:讨论建筑玻璃的应用和选择5.4 教学资源教案、PPT、参考书籍网络资源:建筑玻璃的相关文章和视频5.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建筑玻璃的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学生对建筑玻璃分类和应用的掌握第六章:砌体材料6.1 教学目标了解砌体材料的定义和分类掌握砌体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了解砌体结构的施工工艺6.2 教学内容砌体材料的定义和分类砌体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砌体结构的施工工艺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砌体材料的定义、分类和性质实践法:参观砌体施工现场6.4 教学资源教案、PPT、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砌体的相关文章和视频实践资源:砌体施工现场6.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砌体材料的理解和认识实践报告:学生对砌体结构施工工艺的观察和分析第七章:防水材料7.1 教学目标了解防水材料的定义和分类掌握防水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了解防水施工的基本方法7.2 教学内容防水材料的定义和分类防水材料的性质和应用防水施工的基本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防水材料的定义、分类和性质互动法:讨论防水材料的选用和施工方法7.4 教学资源教案、PPT、参考书籍网络资源:防水的相关文章和视频7.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防水材料的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学生对防水材料分类和应用的掌握第八章:保温隔热材料8.1 教学目标了解保温隔热材料的定义和分类掌握保温隔热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了解保温隔热施工的基本方法8.2 教学内容保温隔热材料的定义和分类保温隔热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保温隔热施工的基本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保温隔热材料的定义、分类和性质互动法:讨论保温隔热材料的选用和施工方法8.4 教学资源教案、PPT、参考书籍网络资源:保温隔热的相关文章和视频8.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保温隔热材料的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学生对保温隔热材料分类和应用的掌握第九章:装饰材料9.1 教学目标了解装饰材料的定义和分类掌握装饰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了解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9.2 教学内容装饰材料的定义和分类装饰材料的性质和应用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装饰材料的定义、分类和性质互动法:讨论装饰材料的选用和设计原则9.4 教学资源教案、PPT、参考书籍网络资源:装饰的相关文章和视频9.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装饰材料的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学生对装饰材料分类和应用的掌握第十章:建筑涂料10.1 教学目标了解建筑涂料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建筑涂料的性质和应用了解建筑涂料的施工工艺10.2 教学内容建筑涂料的定义和分类建筑涂料的性质和应用建筑涂料的施工工艺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建筑涂料的定义、分类和性质互动法:讨论建筑涂料的应用和施工工艺10.4 教学资源教案、PPT、参考书籍网络资源:建筑涂料的相关文章和视频10.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建筑涂料的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学生对建筑涂料分类和应用的掌握第十一章:建筑塑料11.1 教学目标了解建筑塑料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建筑塑料的性质和应用了解建筑塑料的环保特性11.2 教学内容建筑塑料的定义和分类建筑塑料的性质和应用建筑塑料的环保特性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建筑塑料的定义、分类和性质互动法:讨论建筑塑料的应用和环保特性11.4 教学资源教案、PPT、参考书籍网络资源:建筑塑料的相关文章和视频1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建筑塑料的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学生对建筑塑料分类和应用的掌握第十二章:建筑陶瓷12.1 教学目标了解建筑陶瓷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建筑陶瓷的性质和应用了解建筑陶瓷的加工工艺12.2 教学内容建筑陶瓷的定义和分类建筑陶瓷的性质和应用建筑陶瓷的加工工艺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建筑陶瓷的定义、分类和性质实践法:参观陶瓷生产和施工现场12.4 教学资源教案、PPT、参考书籍网络资源:建筑陶瓷的相关文章和视频实践资源:陶瓷生产和施工现场1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建筑陶瓷的理解和认识实践报告:学生对建筑陶瓷加工工艺的观察和分析第十三章:建筑石材13.1 教学目标了解建筑石材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建筑石材的性质和应用了解建筑石材的加工和雕刻工艺13.2 教学内容建筑石材的定义和分类建筑石材的性质和应用建筑石材的加工和雕刻工艺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建筑石材的定义、分类和性质实践法:参观石材加工和雕刻现场13.4 教学资源教案、PPT、参考书籍网络资源:建筑石材的相关文章和视频实践资源:石材加工和雕刻现场13.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建筑石材的理解和认识实践报告:学生对建筑石材加工和雕刻工艺的观察和分析第十四章:建筑五金14.1 教学目标掌握建筑五金的作用和应用了解建筑五金的选择和安装方法14.2 教学内容建筑五金的定义和分类建筑五金的作用和应用建筑五金的选择和安装方法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建筑五金的定义、分类和作用互动法:讨论建筑五金的应用和选择14.4 教学资源教案、PPT、参考书籍网络资源:建筑五金的相关文章和视频14.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建筑五金的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学生对建筑五金分类和应用的掌握第十五章:建筑节能材料15.1 教学目标了解建筑节能材料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建筑节能材料的性质和应用了解建筑节能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重要性15.2 教学内容建筑节能材料的性质和应用建筑节能材料在绿色建筑中的重要性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建筑节能材料的定义、分类和性质互动法:讨论建筑节能材料的应用和重要性15.4 教学资源教案、PPT、参考书籍网络资源:建筑节能的相关文章和视频15.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对建筑节能材料的理解和认识课后作业:学生对建筑节能材料分类和应用的掌握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各章节的建筑材料定义、分类、性质和应用。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和基本特性;(2)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能、用途和施工要求;(3)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识别和鉴赏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和基本特性;2. 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能、用途和施工要求;3. 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建筑材料的分类和基本特性;(2)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能、用途和施工要求。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的识别和鉴赏;(2)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特性和应用;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选用和施工要点;3. 实验法:观察和测试建筑材料的性能;4. 小组讨论法:探讨建筑材料的优缺点及环保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和基本特性,引导学生了解各类建筑材料的性能;3. 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选用和施工要点;4.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测试建筑材料的性能;5. 小组讨论,探讨建筑材料的优缺点及环保问题;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列举三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并简要介绍它们的性能和用途;2. 论述环保型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意义;3. 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实际工程,分析其建筑材料选用和施工要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01建筑材料概述Chapter建筑材料定义与分类建筑材料定义建筑材料分类承重作用围护作用装饰作用030201建筑材料在工程中作用建筑材料发展趋势绿色环保高性能化复合化智能化02常用建筑材料介绍Chapter水泥及水泥制品水泥种类与性能详细介绍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常见水泥的种类、性能及适用场景。
水泥制品涵盖水泥板、水泥管、水泥砖等制品的生产工艺、性能特点及应用领域。
选购与使用注意事项提供水泥及水泥制品的选购技巧,如查看质量证明文件、观察外观等,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储存、搅拌、浇筑等。
钢材及钢筋混凝土钢材分类与性能钢筋混凝土选购与使用注意事项木材及木制品木材种类与性能01木制品02选购与使用注意事项03塑料及塑料制品塑料种类与性能01塑料制品02选购与使用注意事项0303新型建筑材料与技术应用Chapter节能环保型墙体材料加气混凝土砌块具有轻质、保温、隔热、防火等性能,广泛用于框架结构和填充墙。
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以陶粒为骨料,重量轻、强度高,适用于多层和高层建筑。
复合墙体板采用多种材料复合而成,具有优异的保温、隔热和承重性能。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与应用高强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构件与体系钢结构构件预制混凝土构件采用标准化设计和生产,具有轻质、高强、环保等优点。
木结构建筑体系01020304具有自动调节、遮阳、保温、通风等功能,提高建筑舒适性和节能性。
智能门窗系统可根据阳光角度和强度自动调节百叶角度,达到遮阳和通风效果。
遮阳百叶系统采用电机驱动,可远程控制窗帘开关和调节窗帘位置。
电动窗帘系统将光电技术与玻璃幕墙相结合,实现发电、隔热、隔音等多重功能。
光电玻璃幕墙智能型门窗和遮阳系统04建筑材料性能评价方法Chapter01020304压缩试验弯曲试验拉伸试验冲击试验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及指标耐久性试验方法及指标测定材料长期浸水后的性能变化,评估其耐水性能。
《建筑材料》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组成、分类及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编号,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能及应用。
2. 掌握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具备对建筑材料进行基本性能测试的能力。
3. 熟悉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提高工程质量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 建筑材料的定义与作用2. 建筑材料的分类与编号第二部分:混凝土及砂浆1. 水泥2. 骨料3.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4. 砂浆第三部分:砌筑材料1. 砖2. 瓦3. 砌块第四部分:保温隔热材料1. 保温隔热材料的基本性能2. 常用保温隔热材料及其应用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和应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 实验教学:进行建筑材料的性能测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使用和质量控制,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建筑材料基本概念、性质、分类和应用的掌握,占总评的60%。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占总评的20%。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占总评的2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作者:张某某,出版社:某某出版社,出版年份:2024年。
2. 实验设备:水泥、砂、骨料、砖、瓦、砌块等建筑材料样品,实验天平、卡尺、湿度计等实验仪器。
《建筑材料》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分类及性能;(2)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及选用方法;(3)能够正确识别和使用建筑材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建筑材料、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性能(1)无机胶凝材料:水泥、石灰、石膏等;(2)有机胶凝材料:沥青、树脂等;(3)块状材料:砖、石、混凝土等;(4)细状材料:砂、石子等;(5)其他建筑材料:玻璃、钢材、木材等。
2. 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与用途(1)水泥:强度、硬度、耐久性等;(2)钢材:强度、韧性、可塑性等;(3)木材:强度、韧性、耐久性等;(4)玻璃:透明度、硬度、热稳定性等;(5)陶瓷:强度、硬度、耐磨性等。
3. 建筑材料的选用与使用(1)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2)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掌握建筑材料的储存和运输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建筑材料的基本分类及性能;(2)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及选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选用时的综合考虑;(2)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能;2. 实验法:观察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选用及使用。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核:测试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及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建筑材料知识及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2. 实验器材:各种建筑材料样品、实验仪器等;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建筑材料的教学课件;4.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建筑材料的资料、图片等。
重大高职(建筑材料)配套教案完整版第一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1.2 教学内容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复合材料等。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力学性质、热学性质、耐久性等。
建筑材料的用途:结构材料、装饰材料、防水材料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建筑材料的实际应用。
1.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建筑材料基本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提交课后作业,巩固对建筑材料的学习。
第二章:无机建筑材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无机建筑材料的种类和性质。
让学生掌握无机建筑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2.2 教学内容无机建筑材料的种类:石灰、水泥、砂浆、混凝土等。
无机建筑材料的性质:力学性质、耐久性、环境适应性等。
无机建筑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施工技术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无机建筑材料的种类和性质。
采用实验法,进行无机建筑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2.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无机建筑材料的理解。
让学生提交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无机建筑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有机建筑材料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有机建筑材料的种类和性质。
让学生掌握有机建筑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有机建筑材料的种类:木材、塑料、涂料、胶粘剂等。
有机建筑材料的性质: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环境适应性等。
有机建筑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施工技术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有机建筑材料的种类和性质。
采用实验法,进行有机建筑材料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3.4 教学评估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有机建筑材料的理解。
让学生提交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有机建筑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能力。
第四章:复合建筑材料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复合建筑材料的种类和性质。
让学生掌握复合建筑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建筑材料》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建筑材料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 学时:72学时4. 学分:4学分5.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等6.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用途和检测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天然建筑材料(如:岩石、矿物、土等)3. 合成建筑材料(如:水泥、混凝土、沥青等)4. 建筑钢材5. 木材及其他建筑材料(如:玻璃、涂料、保温材料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用途和检测方法。
2. 实验:进行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4. 讨论: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的选择、使用和检测等方面的问题。
四、教学要求1. 理论知识: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用途和检测方法。
2. 实验能力:能熟练进行建筑材料的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 工程应用:了解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具备一定的工程意识。
4. 讨论能力:能针对建筑材料相关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30%。
2.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考试,占总评的70%。
3. 实验报告:实验结果及分析,占总评的20%。
4. 小组讨论报告:讨论成果及展示,占总评的10%。
5. 课程设计: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建筑材料选型设计,占总评的1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第四版),作者:张xx,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24年。
2. 实验设备:力学性能实验仪、耐久性能实验仪、样品处理工具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工程案例、政策法规等。
4. 课件:PowerPoint课件,内容包括图文并茂的建筑材料知识讲解。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分配:理论教学:64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2. 教学计划:绪论(2学时)天然建筑材料(8学时)合成建筑材料(16学时)建筑钢材(8学时)木材及其他建筑材料(8学时)建筑材料检测方法(8学时)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4学时)课程设计(4学时)3. 实验计划:岩石、矿物、土的物理性能实验(2学时)水泥、混凝土、沥青的力学性能实验(2学时)建筑钢材的力学性能实验(2学时)木材的物理性能实验(2学时)八、教学注意事项1.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
初中建筑材料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建筑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2. 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常见建筑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2.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建筑材料模型或实物。
2. 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建筑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建筑材料,引发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常见的建筑材料有哪些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用途?二、探究常见建筑材料(15分钟)1. 教师展示PPT或黑板,介绍常见建筑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2.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不同建筑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建筑材料,进行实际操作。
2. 教师提供操作指导,学生根据指导进行操作。
3.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四、创新设计(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建筑场景,要求学生设计一种适合的建筑材料。
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进行设计。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分享设计思路和经验。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提出疑问和建议。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建筑工地或建筑材料市场,深入了解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2. 开展建筑模型制作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实践和设计,使学生了解常见建筑材料的特点和用途,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建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建筑材料》教案.doc 全文免费范本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和特点;3. 理解建筑材料的选材原则和应用范围;4. 学习建筑材料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概念和分类1.1 建筑材料的定义1.2 建筑材料的分类1.3 建筑材料的功能和要求2. 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能和特点2.1 木材的性能和特点2.2 砖块的性能和特点2.3 橡胶的性能和特点2.4 钢材的性能和特点3. 建筑材料的选材原则和应用范围3.1 建筑材料选材的原则3.2 建筑材料的应用范围4. 建筑材料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4.1 建筑材料的施工方法4.2 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要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建筑材料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授课:依次讲解建筑材料的概念、分类、性能和特点3. 讨论: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4.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建筑材料的选材和施工实践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及要点四、评价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讨论质量3. 学生实践成果附件:1. 建筑材料选材表格2. 建筑材料质量控制检查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 建筑法:建筑领域的法律法规,主要规范建筑行为和建筑质量控制。
2. 建筑材料安全法:用于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的法律法规。
范本二:教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材料的种类和特性;2. 掌握建筑材料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3. 了解建筑材料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和特性1.1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概念1.2 建筑材料的分类和特性1.3 建筑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 建筑材料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2.1 木材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2.2 砖块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2.3 橡胶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2.4 钢材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3. 建筑材料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3.1 建筑材料的施工工艺3.2 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要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建筑材料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授课:依次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特性和应用场景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施工工艺4.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建筑材料的施工实践和质量控制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及要点四、评价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讨论质量3. 学生实践成果附件:1. 建筑材料选用指南2. 建筑材料施工流程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 建筑法:规范和管理建筑行为的法律法规。
《建筑材料》教案课程名称:建筑材料教学对象: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和性能特点;2.掌握一些常见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提高材料选择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讲:建筑材料的分类1.常见的建筑材料有哪些?2.根据性质和用途分类建筑材料。
3.不同材料的优缺点。
第二讲:水泥及其制品1.水泥的种类和制备方法。
2.水泥制品的常见类型和应用。
3.选择适当的水泥和水泥制品。
第三讲:砂浆及其制备1.砂浆的组成和分类。
2.砂浆的施工方法和注意事项。
3.砂浆应用的案例分析。
第四讲:混凝土及其应用1.混凝土的组成和性能。
2.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施工要点。
3.混凝土的应用领域和案例。
第五讲:金属材料1.金属材料的特点和分类。
2.常用的金属材料及其性能。
3.金属材料的应用和保护措施。
第六讲:玻璃和塑料1.玻璃和塑料的分类和特点。
2.玻璃和塑料在建筑中的应用。
3.选择适当的玻璃和塑料材料。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和性能特点。
2.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加深对建筑材料的认识。
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讲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和性能特点。
2.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建筑材料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建筑材料的应用,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
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建筑材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闭卷考试:进行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建筑材料的相关知识和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2.多媒体教学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3.实验设备和材料:水泥、砂浆、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实验设备和材料教学参考书目:。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类型。
2、使学生掌握不同建筑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
3、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评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常见建筑材料如钢材、水泥、木材、砖石等的性能特点。
(2)建筑材料在不同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2、难点(1)理解建筑材料性能与建筑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掌握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标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建筑案例分析建筑材料的应用。
3、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建筑材料性能测试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建筑的图片,如埃菲尔铁塔、故宫等,引导学生思考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建筑材料。
2、建筑材料的分类(约 20 分钟)(1)按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无机材料(如钢材、水泥、玻璃等)、有机材料(如木材、塑料、橡胶等)和复合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玻璃钢等)。
(2)按使用功能分类,可分为结构材料(如钢材、混凝土等)、围护材料(如砖、砌块、保温材料等)和功能材料(如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等)。
3、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能特点(约 40 分钟)(1)钢材优点:强度高、韧性好、易于加工。
缺点:易生锈、耐火性差。
应用:广泛用于建筑的框架结构、钢结构桥梁等。
(2)水泥分类:常见的有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等。
性能:凝结时间、强度、耐久性等。
应用: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建筑的基础、梁、柱等结构。
(3)木材优点:轻质、强度较高、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缺点:易腐朽、易燃、各向异性。
应用:用于建筑的门窗、地板、木结构房屋等。
(4)砖石砖:常见的有红砖、青砖、空心砖等,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
石:如花岗岩、大理石等,质地坚硬、美观。
应用:用于建筑的墙体、基础等。
4、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评估(约 20 分钟)(1)考虑因素:建筑的使用功能、结构要求、环境条件、经济成本等。
《建筑材料》课程/项目教案(指导性模板Verl.O版本)课程代码:教案首页教学设计注释及备注【教学进程安排】重点设计教学步骤与具体内容安排。
教学进程:案例引导、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小结复习。
一、课外学习讲评新学期新课程引言。
二、内容导入通过对前导课程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将思路转移到本门课程上来。
三、主要内容设计师生相互介绍(一)课程介绍一一导入新课1.课程定位《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土建类专业的重要课程。
它不仅为后续的建筑工程施工、建筑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等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也为工程实际中解决建筑材料问题和从事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工作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建筑材料和一般装饰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技术性能、基本用途、常见规格、质量标准、检测及验收方法、保管要求,使学生具有材料性能检测、对材料性能品质进行评价和合理选择材料的实际应用技能,满足建筑工程行业或相关行业对施工现场质检员、施工员、材料检测试验员、监理员等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
(二)建筑材料的分类1.介绍材料的常见分类方法1)按化学成分分类根据化学成分建筑材料可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
2)按功能分类建筑材料分类按功能可以分为建筑结构材料,墙体材料和建筑功能材料。
2.学生分组讨论日常材料的所属类别课堂练习:1)教室各构件材料类别2)列出一些材料让学生划分类别,如沥青混凝土、暖气管道、天花板等。
(三)建筑材料的发展1.材料的发展史介绍2.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复合化工业化(四)建筑材料检测与技术标准1.国家标准2.行业标准3.地方或企业标准【归纳总结】1.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是决定材料性质的内在因素,只有了解材料性质与组成构造的关系才能掌握材料的性质。
2.同类材料存在共性;同类材料的不同品种还存在着特性。
学习时应掌握各种材料的共性,再运用对比的方法掌握不同品种材料的特性,便于理解。
3.使用时材料的性质会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学习时要运用已学过的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材料实验是本门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必须上好实验课,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获取感性知识,了解技术标准与检验方法。
【课外学习要求】回顾课堂所学内容,课后查阅关于建筑材料在工程中应用的实例,加深学习印象。
【课后分析及改进】本次课为本课的第一次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案首页教学设计注释及备注【教学进程安排】重点设计教学步骤与具体内容安排。
教学进程:上节回顾、课堂讲授、课堂演示、小结复习。
一、课外学习讲评上节内容问答与讲评。
二、内容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知识的提问引导学生学习本节新内容。
三、主要内容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总结复习上一节介绍的内容或采取师生互动形式,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2.1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补充:材料的体积组成固体材料的体积构成:固体材料的总体积包括固体物质体积与孔隙体积两部分。
女口图1-1所示,孔隙按常温、常压下水能否进入分为开口孔隙和闭口孔隙。
散粒材料的堆积体积构成:散粒材料的堆积体积包括颗粒中固体物质体积、孔隙体积和颗粒间空隙体积三部分。
如图1-2所示。
1 —颗粒中的固体物质;2 —闭口孔隙;3—开口孔隙;4 —颗粒间的空隙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密度。
注意:1、绝对密实体积是指不包括孔隙在内的体积。
2、含孔隙的材料的用李式瓶测定密实体积。
3、测定较密实的不规则的散粒材料时,直接用排水法测其体积。
表观密度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体积密度。
堆积密度:散粒材料在规定装填条件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堆积密度。
教学方法:对以上三种密度,采用对比法,重点分析其体积的区别。
举例:材料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的计算。
密实度: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所充实的程度。
孔隙率:材料中孔隙体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之比的百分率。
填充率:散粒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被颗粒填充的程度。
空隙率:散粒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其中的空隙体积与散粒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之比的百分率。
举例:材料的空隙率和孔隙率的计算。
2.2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亲水性与憎水性亲水性:当水与材料接触时,材料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吸附力)大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内聚力),材料表面吸附水分,即被水润湿,表现岀亲水性,这种材料称为亲水材料。
憎水性:当水与材料接触时,材料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吸附力)小于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内聚力),材料表面不吸附水分,即不被水润湿,表现岀憎水性,这种材料称为憎水材料。
吸水性材料吸收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水性,用吸水率表示。
吸水率有两种表示方法:质量吸水率是材料在浸水饱和状态下所吸收的水分的质量与材料在绝对干燥状态下的质量之比。
体积吸水率是材料在浸水饱和状态下所吸收的水分的体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之比。
【归纳总结】1•土木工程材料的主要种类、组成。
2•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之物理性质。
【课外学习要求】回顾课堂所学内容,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学习印象。
【课后分析及改进】教学团队对课程/项目教学设计的可行性、知识与能力指标的达成度、教与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教与学的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共同研讨确定改进措施与方案。
教案首页教学设计注释及备注【教学进程安排】重点设计教学步骤与具体内容安排。
教学进程:上节回顾、课堂讲授、课堂演示、小结复习。
一、课外学习讲评上节内容问答与讲评。
二、内容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知识的提问引导学生学习本节新内容。
三、主要内容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总结复习上一节介绍的内容或采取师生互动形式,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吸湿性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
干燥的材料处在较潮湿的空气中,便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当较潮湿的材料处在较干燥的空气中,便会向空气中放岀水分。
前者是材料的吸湿过程,后者是材料的干燥过程。
由此可见,在空气中,某一材料的含水多少是随空气的湿度变化的。
含水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所含的水的质量与材料干重之比课堂练习:收到含水率5%的砂子500t,实为干砂多少吨?若需干砂500t,应进含水率5%的砂子多少吨?注意:材料的含水率的定义中“与材料干燥状态质量之比”。
耐水性用软化系数表示,一般说来,材料浸水后,会降低材料组成微粒间的结合力,引起强度的下降。
材料的软化系数K软在0 (黏土)〜1 (钢材)之间变化。
K软的大小,表明材料吸水饱和后其强度下降的程度。
K软越小,材料吸水后强度下降越大,即耐水性越差。
一般称K软> 0.85的材料为耐水性材料。
K软是选用建筑材料的重要依据,经常位于水中或受潮严重的重要结构物,应选用K软》0.85的材料;受潮较轻的或次要结构物,K软不宜小于0.75。
课堂练习:某岩石在气干、绝干、水饱和状态下测得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72 MPa 178 MPa 168MPa该岩石可否用于水下工程。
该岩石的软化系数为所以该岩石可用于水下工程。
抗渗性抗渗性是材料在压力水作用下抵抗水渗透的性能。
抗渗性用渗透系数表示:渗透系数越小,说明材料的抗渗性越强。
材料抗渗性的高低,与孔隙率及孔隙形态特征有关。
开口大孔易渗水,抗渗性最差。
许多材料中常含有孔隙、孔洞或其他缺陷,当材料两侧的水压差较高时,水可能从高压侧通过内部的孔隙、孔洞或其他缺陷渗透到低压侧。
这种压力水的渗透,不仅会影响工程的使用,而且渗透的水还会带入能腐蚀材料的介质,或将材料内的某些成分带岀,造成材料的破坏。
经常受压力水作用的地下工程及水利工程等,应选用具有一定抗渗性的材料。
材料的抗渗性,也可用抗渗等级P表示。
即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材料的最大渗水压力(MPa。
如抗渗标号为P8,表示该种材料的最大渗水压力为0.8(MPa。
抗渗性是决定材料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检验防水材料质量等级的指标之一。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析P6相当于多少米的水深产生的水压力?四、抗冻性抗冻性是指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抵抗多次冻融循环,不破坏、强度也不显着降低的性质。
抗冻等级是以试件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经冻融循环作用,质量损失不大于5%强度下降均不于25%超过规定数值的最大冻融循环次数来表示。
材料的抗冻等级“Fi ”表示,“ i ”表示冻融循环次数(在-15 C的温度冻结后,再在20C的水中融化,为一次冻融循环),如F25、F50、F100、F150等,抗冻等级越高,材料的抗冻能力越强。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材料的孔隙率与孔隙特征对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抗渗性、抗冻性等性质的影响。
2.3材料的力学性质材料抵抗在应力作用下破坏的性能称为强度。
强度通常以强度极限表示。
强度极限即单位受力面积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
材料的强度按受力方式不同,分为抗压、抗拉、抗弯和抗折强度。
注意:对于以力学性质为主要性能指标的材料,通常按其强度值的大小划分成若干等级或标号。
脆性材料(混凝土、水泥等)主要以抗压强度来划分等级或标号,塑性材料(钢材等)以抗拉强度来划分。
强度值和强度等级不能混淆,前者是表示材料力学性质的指标,后者是根据强度值划分的级别。
弹性与塑性弹性变形: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外力消除后,能够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弹性,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而不岀现裂缝,当外力消除后,不能够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塑性,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脆性与韧性脆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直至断裂前只发生很小的弹性变形,不岀现塑性变形而突然破坏的性质称为脆性。
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称为脆性材料。
脆性材料抵抗冲击或振动荷载的能力差,故常用于承受静压力作用的工程部位如基础、墙体、柱子、墩座等。
材料表面抵抗硬物压入或刻划的能力称为硬度。
测定硬度的方法有多种,通常有刻划法、压入法和回弹法三种,对不同材料测定硬度的方法不同。
材料表面抵抗磨损的能力称为材料的耐磨性。
材料的耐磨性以磨损率表示,磨损率越低,表明材料的耐磨性越好。
2.4材料的耐久性耐久性是指材料能抵抗各种内外因素或腐蚀介质的作用而不破坏,保持其原性质的能力。
不同材料耐久性的含义指标不同。
【归纳总结】1.材料的强度、比强度、材料的弹性与塑性、材料的脆性与韧性等。
2.耐久性的定义、分类及特点等。
3.材料热工性能。
【课外学习要求】回顾课堂所学内容,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学习印象,完成课后练习题。
【课后分析及改进】教学团队对课程/项目教学设计的可行性、知识与能力指标的达成度、教与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教与学的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共同研讨确定改进措施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