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流通道内涵的再认识
- 格式:pdf
- 大小:161.34 KB
- 文档页数:2
现在物流系统的内涵从广义上讲,物流泛指物质实体及其载体的场所(或位置)的转移和时间占用,即指物质实体的物理流动过程。
它是在生产和消费从时间和空间上被分离并日益扩大的形势下为有机地衔接“供”和“需”,保证社会生产顺利地进行,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物流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物流活动的机械化、自动化和合理化,以实现物流系统的时间和空间效益。
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输送的物料和包括有关设备、输送工具、仓储设备、人员以及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物流管理系统也从简单的方式迅速向自动化管理演变,其主要标志是自动物流设备,如自动导引车(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存储、提取系统(AS/RS-Automated storage/retrieve system)、空中单轨自动车(SKY-RAV-Rail automated vehicle)、堆垛机(Stacker crane)等,及物流计算机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出现。
发展至今,物流系统是典型的现代机械电子相结合的系统。
现代物流系统由半自动化、自动化以至具有一定智能的物流设备和计算机物流管理和控制系统组成。
任何一种物流设备都必须接受物流系统计算机的管理控制,接受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完成其规定的动作,反馈动作执行的情况或当前所处的状况。
智能程度较高的物流设备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能更好地识别路径和环境,本身带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功能。
现在物流系统的研究背景物流系统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广义内涵分析可以看出它已从以前简单的物料搬运发展到今天的集机械设计、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等于一身的综合技术。
进入90年代末,全世界的制造者和分销商继续承受着各种压力,其中包括:产品定单更小、更频繁,产品需求不断变化且更加用户化和服务价值升高等。
基于关中城镇群产业空间布局的物流通道探析物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早已得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认知。
物流通道作为国家物流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物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迅速、便捷、信誉度高的物流通道系统是国家、企业提高其整体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对物流通道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1.物流通道的定义尽管学术界对物流通道的定义尚未统一,但一条完整的物流通道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理通道,包括由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和管道线路及其物流节点设施组成的系统;另一个是服务通道,包括有航班、车次、班列、班轮组成的系统。
它是完成物流服务的实物载体;最后是信息通道,通过数据库、互联网以及卫星通信等技术,实现物流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掌握与通道中各物流活动的相关信息,为物流活动的管理与决策提供支持。
物流通道与运输通道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二者在功能和内容上互为交叉。
首先,从服务对象上看,运输通道既服务于货物运输,又服务于旅客运输,即运输通道包括客运和货运通道,从这点上说,运输通道的范围大于物流通道。
其次,从功能上看,物流通道除运输功能外还包括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管理等功能,而除运输功能以外的其他物流功能大多在作为货物收与发节点的物流中心或枢纽内进行,所以物流通道实现的物流功能要远不止运输通道所实现的货物运输功能,从这点上说,物流通道的范围要大于运输通道。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物流通道是用于满足货物流动的服务设施的总称。
具体而言,物流通道除应具有货物运输通道的一般功能和结构特征外,还应包括实现货物的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及信息处理功能的物流节点,这些节点即通常所说的物流枢纽或物流中心。
2.物流通道的特征物流通道是交通运输网的骨干,具有全局意义。
因为它承担着区际货物运输联系的大部分或全部任务,物流通道是否畅通对于运输网整体的效益起决定性作用。
对物流的认识与理解对物流的认识与理解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商品或服务从供应商手中流向消费者手中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物品实体的流动,信息的流通,以及资金的转移。
对于物流的理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物流的重要性物流是企业的重要支柱,对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物流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重要桥梁,企业通过物流将商品或服务传递给消费者,实现价值转移。
其次,物流是企业运营效率的关键因素,高效的物流能够减少库存、提高响应速度,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物流也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优化物流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二、物流的构成要素物流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和装卸等环节。
1.运输是指将物品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是物流的核心环节。
运输方式包括陆运、海运、空运和多式联运等。
不同的运输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条件进行选择。
2.保管是物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包括库存管理和仓储管理。
库存管理涉及到库存水平的控制、库存盘点等方面;仓储管理涉及到货物的存放、分拣、打包等作业。
合理的保管能够提高库存周转率,减少库存成本。
3.配送是指按照客户的要求,将商品从仓库或其他地点送达到目标客户手中。
配送涉及到路线的规划、车辆的调度、送货时间等方面的管理。
通过优化配送方案,可以提高送货效率,降低配送成本。
4.包装和装卸是物流过程中的辅助环节。
包装是为了保护商品,方便运输和储存;装卸是将商品装入运输工具或从运输工具中卸下的过程。
合理的包装和装卸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减少货损。
三、物流的现代化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流业也在不断发展变革。
现代物流技术不断提高,推动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1.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技术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之一。
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RFID标签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等,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处理,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选择物流通道作为物流管理者,最需要做到得就是,物流管理中,用最低的利润创造最大的效益。
而怎么样去创造这最大的效益,则是我们所需关注与要做到的。
而在物流管理中,最最重要的便是运输这一方面,就我个人认为,物流通道在物流运输中是很重要的。
选择的物流通道的好坏,能直接影响此次物流运输所获取的利益。
选择好的真确的物流通道,是物流运输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1.什么是物流通道物流通道是指连接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之间,以及它们和外部交通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货运站场)之间的货运道路系统。
物流通道主要是构建快速畅通的货运道路体系,保证物流中心与物流园区、物流结点等各结点之间的各项物流功能顺利实施,达到货畅其流的目的。
2.运输在物流中的作用运输是物质资料,包括原材料的物理性移动,是从供应者到使用者的运输、包装、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以及信息传递的过程,这就是说活动本身一般并不创造产品价值,只创造附加价值。
这样一讲,货物运输是不是多余的了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为什么?因为任何产品都不可能生产出来,不经过搬运装卸、包装、运输、保管就立即消费,充其量可以节省货物运输七大环节中的一个或两个。
所以说,既然货物运输是一个不可省略或者说不可跨越的过程,而且,随着这个过程的发生,就会产生费用、时间、距离以及人力、资源、能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人们只有客观地认识这些问题,正确地对待、科学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才是惟一的正确态度和选择。
笼统地说,货物运输的实质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2.1保值货物运输有保值作用。
也就是说,任何产品从生产出来到最终消费,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一段距离,在这段时间和距离过程中,都要经过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等多环节、多次数的货物运输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可能会淋雨受潮、水浸、生锈、破损、丢失等。
货物运输的使命就是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保证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移动过程中的质量和数量,起到产品的保值作用,即保护产品的存在价值,使该产品在到达消费者时使用价值不变。
对物流的认识和看法物流是指完成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中,物品运输、仓储、配送、理货、装卸、信息处理等各种环节和活动,以实现商品从生产到流通、到销售的有组织的协调过程。
它是现代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几乎所有的企业和行业都离不开物流。
物流的作用不仅仅是流通和分配产品,更是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随着电子商务、全球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物流业迎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时代,物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和高效。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商品的要求也变得要求更高了。
高效的物流服务可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并促进企业与客户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而在企业内部,物流还可以通过提高物流效率、缩短周期、降低成本等方式来增加竞争力。
在物流行业中,物流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有效的物流管理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等。
物流管理不仅包括对物流流程的监控和控制,还包括对物流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仓库设备的维护和更新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与供应商、客户、运输公司等外部合作和沟通,共同解决物流中遇到的问题。
当然,物流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物流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还需要提高;物流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透明现象普遍存在,需要加强信息共享和监管;物流行业参与者之间的竞争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需要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等。
总之,物流对于企业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改进,适应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才能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物流企业可持续发展。
对物流的深刻理解从来到嘉庚学院,涉及物流,直到现在,经过了各种入门指导的讲座和亲临各物流企业学习,三个多月的时间已经让物流这个专业术语在我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每当人们提起物流这个词,人们总是只把它与货物的搬运,包裹的运送,仓库的管理等联系在一起。
在读大学之前,我原本也是这样肤浅的认为。
可是经过了这么多天的学习,物流给我的感觉不一样了。
同时,物流管理这个学科也使我对其产生了极大地兴趣。
物流管理是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在社会主义发展迅速的今天,在发达国家物流发展迅速的今天,物流作为第三服务业也在中国市场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但是目前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远,所以我们对物流领域现阶段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觉得我国的物流教育并不是没有发展前景的,至少我校在这方面对于人才的培养就下了血本。
经过新生与系主任的交流,与企业的亲密接触,接受专业教师的指导,我看到了大家在物流事业中的努力。
因此,我想到把对物流的学习用三个词来概括。
一:理论我们来到嘉庚已经有三个多月了,成功做了三个多月的大学生,虽然现在还处于学习物流的入门阶段,但是我们也算是对物流的专业知识有所涉及。
目前我们只开设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为了让我们先对物流管理这门课程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以便以后能更好的与实践相结合。
进入大学的第一堂专业课,就听到了许多关于物流和供应链的话题,但是处于意识朦胧期的我们,还是不太了解这两者其中的联系,所以我体会到了学习理论的必要性,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加以运用。
如果没有这些理论知识的铺垫,课程体验什么的都是毫无意义的。
总的一句话,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
理论绝不是先验的,是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条件相适应。
围绕铁路物流和内涵发展展开论述铁路物流是指通过铁路进行的货物运输和服务活动。
它作为一种纵向整合的物流方式,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广泛的覆盖面和稳定的运输环境,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铁路物流的发展也日益壮大。
铁路物流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铁路物流的内涵发展体现在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和扩大。
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和改造,铁路运输的速度和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此外,铁路物流还与高速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等形成了多式联运的网络,在国内、国际货运方面具备了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1.铁路物流的内涵发展体现在服务质量的提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铁路物流企业能够实现对货物运输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了运输的可追溯性和货物安全性。
同时,铁路物流还注重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客户对于速度、品质和成本等方面的需求。
2.铁路物流的内涵发展体现在物流管理的创新。
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铁路物流企业不断引入新的物流设备和技术,提升了货运站的自动化水平和线路质量,优化了运输组织和调度系统。
此外,铁路物流还积极推广绿色物流理念,倡导低碳、环保的运输方式,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铁路物流的内涵发展体现在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随着铁路物流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众多的相关产业,如货运代理、仓储配送、信息咨询和智能物流等,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铁路物流与这些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实现产业的协同创新和提升整体效益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综上所述,围绕铁路物流的内涵发展,可以从运输网络的完善、服务质量的提升、物流管理的创新和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铁路物流,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加可靠和高效的物流服务,推动物流行业迈向更加智能、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2015年30期总第805期并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不断减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低碳物流的发展。
3.扩大铁路货运运输比例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铁路货运节约能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最低,且这种方式所能承受的运输负荷较大,投资效益较高。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铁路货运在物流运输中的比例并不大,这与我国铁路运输的滞后性有直接关系。
尤其是在运输煤炭、矿产资源时,采用公路运输,消耗大量石油能源,实际上得不偿失,不仅没有达到低碳标准,高昂的运输费用还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同时加剧了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政府要加大铁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铁路运输能力,鼓励物流企业与铁路部门之间的合作,不断提升铁路货运的比例,实现运输格局的合理调整,一方面可以降低能耗、减小碳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提升运输的安全性,提高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
低碳物流的发展离不开铁路货运,政府、铁路部门以及物流企业自身都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逐步实现运输的“铁路化”。
4.加强物流的信息化建设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物流产业更是如此。
加强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物流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为低碳物流的发展奠定基础。
需要构建一个信息化物流平台,将客户信息、运输商信息、经销商信息以及物流企业信息等在这一平台上有效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物流活动的目的性,加强每个物流节点之间的联系,使信息以及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满足用户要求。
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可以实现集中配送和运输,避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性和运输过程的重复性,实现低碳化目标。
四、总结在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危机下,低碳经济理念应运而生,低碳物流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应当从物流行业、国家政策以及企业本身三个角度探究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结构、积极研发现代物流技术、加强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低碳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1]朱念,梁芷铭.区域物流经济低碳发展路径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物流技术,2013,14(16)03:32-34.[2]李俊涛.低碳经济视域下的低碳物流多元发展路径[J].商业时代,2013,13(12)25:43-44.[3]韩慧敏.我国低碳物流发展的理论研究以及路径探讨[J].中国商贸,2011,10(14)35:145-146.[4]赵胜男.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绿色物流的演化路径与发展策略[J].物流技术,2014,11(13)21:90-92.[5]刘刚.我国低碳物流发展制约因素与实现路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3(10)08:45-46.[6]段向云,张英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物流业低碳化发展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6(14)22:96-99.物流网络在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如,石油工业在物流网络建构过程中物流费用即占据总费用的75%,约为210多元/吨油。
物流内涵的演进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组成,其中流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必要环节。
流通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为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的三大间隔问题,这三大间隔分别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社会间隔、生产地点与消费地点的空间间隔、生产时间与消费时间的时间间隔。
流通消除社会间隔的经济职能是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属交易流通(称为商流);消除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的经济职能是实现商品物理性转移,属物资流通(称为物流)。
从人类开始商品交易的经济活动起,物资的物理性流动就伴随而来。
社会实践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变化,促进人们对物流内涵认识的不断演进和深化。
物流内涵在不同经济阶段,适应不同的经济活动目的,在不断在进化和完善;而且即便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经济发展阶段,也因不同的团体组织和学派,或者因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各有差别。
不过物流内涵的变化过程也恰恰反映了不同时期物流理论、物流管理和物流效率化的进步轨迹。
第一节物流内涵的演进一、PD的物流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迎来了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时代。
这个时期,出现了直接进入流通领域的制造商,开始涉及“Physical Distrib ution(简称PD)”活动领域。
PD汉语意译为“物资配送”或“实物配送”。
“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Arch W.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Problems in Market Distribution,哈佛大学出版社1915年出版)一书中提出了“Distribution”是“与创造需要不同的一个问题,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并指出实物供给(Physical Supply)是流通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活动。
同年,L.D.H.威尔德(Weld)指出市场营销能产生三种效用,即所有权效用、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并提出了流通渠道的概念。
1924年克拉克(Clerk)认为实物供给功能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要素,是由运输和保管组成。
对物流的认识与理解现代物流,从接触到初步认识此概念,时间很短,仓促间阅读了几篇有关物流的文章,感触良多,实有太多不经思考之语,班门弄斧。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改变传统的物流体制,逐渐向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物流和供应链如今已成为企业寻求长远发展、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特别是我国,物流管理已与电子商务和特许经营一起,已作为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科学管理和战略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而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现代物流的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独立的行业,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现代物流已经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现代物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现代交易的不可缺少部分。
本文是我对现代物流的一些肤浅认识和我对现代物流的个人看法,本文我将从三个方面去阐述我对现代物流和中国物流的理解,主要分为现代物流概念的理解,现代物流价值的再认识,中国物流发展的瓶颈。
现代物流概念的理解对于现代物流概念的理解,我在这里首先先引用XXXX年颁布的《物流术语》的国家标准:物流(Logistics)的定义: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这样的定义甚为准确,没任何可敲击之处。
但是我认为这并不能完全体现和表达现代物流的含义,我认为现代物流的概念应该定义为:在仓储空间的极限压缩条件下,转为时间与地点下的物品流动,此是我对现代物流的新的认识。
在这里我想借用一个简单的物理公式V=S/T(V:速度S:路程T:时间),或者此公式与物流有一点点的联系,当然这里并非指以上定义。
对此我做了如下新的定义:V=S/T,V:物流价值.VALUES:地点.SPACET:时间.TIME,即物流价值由两个地点物品状态和中间时间的一定数学关系所决定。
在物流发展上,仓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有时间的量化所代替,而这种趋势也将更加的明显,因此,从这一点上讲,物流的价值产生因素就会由物品本身在目的地与供应地的所处形式以及在运动过程的时间因素决定,而在物流的一个实际定义也就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是否就用V=S/T模型将其阶段分清,同时其反映在物流链中,是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个流动过程,最终的价值也就是企业所追求的价值。
物流网络的内涵分析①徐 杰,鞠颂东(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摘 要:物流网络是适应物流系统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发展起来的,是由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三者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的总称。
物流网络具有服务性、开放性、外部效应和信息主导性等基本特征。
物流组织网络是物流网络运行的组织保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是物流网络高效运作的前提和条件;物流信息网络是物流网络运行的重要技术支撑,这三个子网络各有其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网络;物流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组织网络;物流信息网络中图分类号:F 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05)02-0022-05A Co nnotative Analysis o n MF NetworkXU Jie ,JU Song -do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Ab s tra ct :MF network is developed to meet the demand of MF system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and includes the three organic parts of M F organization network ,MF infrastructure network and MF information network ,that forms the modern MF service network system .The basic characteris -tics of MF network are service_oriented ,open characteristic ,external and information_dominated .M F organization network ensures operation of M F network ;MF infrastructure network is the premise and condition for efficient operation of M F net work and M F information network is an impor tant support to MF network .All of these three sub_networks have their respective connota -tions .Ke y w or ds :network ;MF network ;M F infrast ructure network ;MF organization network ;MF information network收稿日期:2005-01-12作者简介:徐杰(1973—),女,满族,辽宁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
在⽬前对物流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中,有⼀些背离了物流的本质。
其主要原因,⼀是对物流宣⾔的把握上存在偏差,关注的是“物流流动”活动的管理⽽⾮“物资流动”活动本⾝;⼆是在运输与物流的关系上认识模糊,简单地将⼆者等同起来;是混淆了物流与计划经济时期物资流通的概念;四是对物流的发展变化缺乏⾜够的了解,不熟悉物流系统整合范围不断扩⼤的进程。
⽂章提出,准确理解物流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应站在货主企业的⾓度,牢牢把握系统整合这条主线,但研究物流、实践物流可以有不同的视⾓。
⼀、问题的提出 尽管物流概念引进我国已近⼆⼗年,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其中有⼀些反映了物流本⾝的多样性和发展的特点,也有⼀些解释和理解背离了物流的本质。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们头脑中的反映”,概念是界定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基础,系统地掌握⼀门理论也是⾸先从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开始的。
如果对同⼀个概念存在着各⾃不同的理解,那就失去了相互交流的基础。
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步思考。
⼆、物流概念产⽣歧义的根源 由于所处的⾓度不同,实践中对物流活动的感受各异,加之物流宣传上的混乱,导致了⼈们对于物流概念理解上的不⼀致。
其中有些理解并没有反映出物流概念的本质,⽽只是从字⾯上去理解物流。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如下⼀些原因。
1、对物流定义的把握上存在偏差。
如果我匀仔细研读⼀下有关物流的专业资料不难发现,⽆论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营销协会,还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营销协会,其对物流所下定义要、表达的意思,都不是“物资流动”活动本⾝,⽽是对“物资流动”活动的管理。
美国营销协会20世纪50年代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对从⽣产阶段到消费或利⽤阶段物资的移动及货物处理活动的管理。
”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20世纪90年代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为满⾜消费者需求⽽进⾏的对原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