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教案1401建工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12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用途;(2)掌握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3)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2)学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3)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建筑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建筑材料、节约资源的意识;(3)培养学生关注建筑行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1)无机非金属材料:如水泥、砂、石等;(2)有机材料:如木材、塑料、涂料等;(3)金属材料:如钢材、铝材等;(4)复合材料:如玻璃钢、钢筋混凝土等。
2. 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1)密度、强度、模量等物理力学性质;(2)吸水性、透气性、耐久性等环境性能;(3)燃烧性、腐蚀性等安全性能。
3. 建筑材料的正确选择和使用(1)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2)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掌握建筑材料的储存和运输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点;(2)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3)建筑材料的正确选择和使用。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之间的关系;(2)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3)建筑材料的储存和运输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特点、基本性质等基本概念;(2)实验法:观察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4)小组讨论法:探讨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建筑材料的照片、视频等;(2)模型:展示建筑材料的实物模型;(3)实验器材:进行建筑材料的实验;(4)网络资源:查阅建筑材料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的理解;(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建筑材料性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建筑材料发展趋势的探讨。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建筑材料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重要性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物展示、图片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建筑物,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物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
1.4.2 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介绍不同类型的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材、木材等。
1.4.3 强调建筑材料的重要性解释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强调其在工程质量和安全中的重要性。
1.4.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建筑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建筑材料的应用和效果。
1.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列举出常见的建筑材料,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应用。
第二章:混凝土的性质与应用2.1 教学目标了解混凝土的定义、组成和性质,掌握混凝土的应用和施工要求。
2.2 教学内容混凝土的定义、组成、性质、应用和施工要求。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验演示、图片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混凝土的特性和应用。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建筑材料内容,引入混凝土的讨论。
2.4.2 讲解混凝土的定义和组成讲解混凝土的定义,介绍混凝土的组成成分,如水泥、砂、石子等。
2.4.3 讲解混凝土的性质介绍混凝土的力学性质、耐久性和其他相关性质。
2.4.4 讲解混凝土的应用和施工要求讲解混凝土在建筑中的应用领域,介绍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要点。
2.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分析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
第三章:钢材的性质与应用3.1 教学目标了解钢材的定义、分类和性质,掌握钢材的应用和施工要求。
3.2 教学内容钢材的定义、分类、性质、应用和施工要求。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验演示、图片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钢材的特性和应用。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特点和用途;(2)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3)能够识别并正确使用建筑材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建筑材料的性质;(2)学会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3)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工程质量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学生对工程质量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建筑材料概述(1)介绍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分析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2. 第二节:混凝土(1)讲解混凝土的组成、性质和应用;(2)探讨混凝土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
3. 第三节:钢材(1)介绍钢材的性能、分类和应用;(2)分析钢材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4. 第四节:木材(1)阐述木材的特性、分类和应用;(2)探讨木材在建筑工程中的环保优势。
5. 第五节:建筑玻璃(1)介绍建筑玻璃的种类、性能和应用;(2)分析建筑玻璃在现代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建筑材料图片和实物标本;2. 利用实验、演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筑材料的性质;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4.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等;2. 期中考试:测试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建筑材料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2. 多媒体课件;3. 实验设备:例如混凝土、钢材、木材、玻璃等样品和实验工具;4. 网络资源:相关建筑材料的研究论文、新闻报道等。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授课方式: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3. 授课地点:教室与实验室交替进行;4. 实践环节:安排4次实验课,每次实验课2课时。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建工系教学设计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学时: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授课学期:教材名称:建筑材料理论+实践课建筑材料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手段:讲授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绪论(1)掌握建筑材料的定义(2)理解建筑材料对建筑工程质量以及工程预算的影响建筑材料工程的影响建筑材料的定义教学过程授课顺序12模块课前准备复习授课内容教学组织1、检查多媒体教室的设备情况;需要时间(min)23引入世界著名的建筑建筑材料的定义201、建筑材料的概世界著名的建筑引入建筑材料的10念及分类2、建筑材料对建定义及分类分别从建筑材料对建筑工程质量、建筑工程造价及资源消耗分20讲授内容设工程的影响析其对工程的影响3、建筑材料的发对建筑材料的历史回顾,展望建48展筑材料的发展前景4、建筑材料与建联系实际分析新型建筑材料的实10筑技术的关系5、课程学习的目用对施工技术的影响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意义10的讨论答疑提问:新型建筑学生回答;55小结以世界著名的建筑引入课程的内容,对建筑材料进行基本的了解。
56 7作业教学反思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在多媒体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手段:讲授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1、理解材料的有关热工性质2、掌握材料的主要物理性质的含义、影响因素基本物理参数的表达式;与水有关的物理性质的反映意义基本物理参数的表达式;与水有关的物理性质的反映意义教学过程授课顺序模块授课内容教学组织需要时间1、检查多媒体教室的设备情况;1课前准备22、清检学生人数。
2 3复习引入高中物理密度密度的概念密度相关数据的测量35(一)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1、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况下单位体积的质量(ρ=m/v)1、基本物理性质4讲授内容2、表观密度:材料在自然状况下单位25体积的质量(ρ0=m/v)3、堆积密度:散粒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ρ'=mV')(二)材料的孔隙率和空隙率1、孔隙率:P=V-V0V100%2、空隙率:(一)亲水性与憎水性1、定义2、反映意义(二)耐水性1、定义:材料在饱和水作用下,强度没有明显降低的性质2、表示方法:软化系数Kf3、影响因素2、材料与水有关(三)材料的吸水性与吸湿性35的物理性质1、吸水性(Wm):定义、表示方法、影响因素等2、吸湿性(Wh):(四)材料的抗冻性1、定义:材料经受多次冻融循环后,强度没有明显降低、质量没有明显损失的性质2、表示方法Dn3、影响因素(孔隙率及特征)(五)材料的抗渗性1、定义:材料能够抵抗压力水渗透的能力2、表示方法W n3、影响因素(孔隙率及特征)3、材料的热工性1、导热性10质2、热容量耐燃性和耐火性学生回答;讨论答疑5的区别老师补充、答疑1、材料的基本物理参数的表达式5 5小结2、材料与水有关的物理性质的反映意义6作业P281、2、4、7教学反思抽象的概念应该反复讲解,多举实例。
引言: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的结构、性能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将以建筑材料为主题,介绍建筑材料的种类、性能、应用等相关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方面的能力。
概述:建筑材料是指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的各种物质,包括金属、石材、水泥、混凝土、砖瓦等。
建筑材料的种类繁多,每种材料都具有不同的性能和特点,适合于不同的建筑结构和用途。
因此,了解建筑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是建筑工程师必备的基础知识。
正文内容:一、建筑材料的分类1.金属材料a.铁及钢材b.铝及其合金c.铜及其合金d.钛及其合金2.木材a.实木材料b.人造板材c.胶合板材3.石材a.天然石材b.人造石材c.人工复合石材4.纤维材料a.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b.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c.高分子纤维材料5.混凝土材料a.普通混凝土b.高强混凝土c.超高强混凝土二、建筑材料的性能与特点1.强度与刚度a.抗压强度b.抗拉强度c.弹性模量2.导热性与隔热性a.热传导系数b.导热方向c.隔热材料的应用3.防火性a.阻燃材料b.防火涂料c.防火结构构件4.防水性与耐腐蚀性a.防水涂料b.防水材料c.耐腐蚀材料5.施工性和可塑性a.施工方便性b.可塑性与加工性c.适应性和兼容性三、建筑材料的应用1.建筑结构材料a.钢结构材料b.混凝土材料c.木结构材料2.建筑装饰材料a.地板材料b.墙面材料c.天花板材料3.建筑保温材料a.保温隔热材料b.保温装饰一体板材c.外墙保温材料4.建筑防水材料a.防水型涂料b.防水卷材c.防水膜材5.建筑节能材料a.能源节约材料b.节能型玻璃材料c.绿色建筑材料四、建筑材料的选用原则1.结构与载荷要求a.承重性能b.稳定性要求c.抗震性能2.使用环境要求a.抗腐蚀性能b.抗冻性要求c.抗紫外线性能3.经济性与可持续性a.建材成本分析b.使用寿命预测c.建材可回收利用4.施工性与工期要求a.施工工艺要求b.施工周期要求c.施工安全要求5.环保与健康要求a.有害物质排放控制b.甲醛释放限制c.污染排放标准总结: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每种材料都具有不同的性能和特点。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的建筑材料及其特性;(2)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建筑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事业的热爱;(2)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1)无机胶凝材料:水泥、石灰、石膏等;(2)有机胶凝材料:沥青、树脂等;(3)建筑钢材:钢筋、钢管等;(4)其他建筑材料:玻璃、陶瓷、木材等。
2.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1)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2)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2)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特性和使用方法;2. 演示法:展示建筑材料样品,让学生观察和分析;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建筑材料样品、图片、资料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建筑材料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介绍无机胶凝材料、有机胶凝材料、建筑钢材和其他建筑材料的分类和特性。
3. 讲解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讲解如何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增强实践能力。
七、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建筑材料的分类及特性;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评价建议: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实践活动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教案课程名称: 建筑材料系、年级: 建筑工程 系_14 级专 业: 建筑工程专业群任课教师/职称:教研室: 建筑工程石家庄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首页章节课题:第一章绪论 课时:2课时 书写时间: 3-13授课时间:3-17 教师:本章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关系:使学生意识到本门课程是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也为走向社会能正确合理的选用、检验和管理建筑材料。
使同学们大概的了解到本门课程所包含的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建筑材料与建筑物、建筑业的关系。
为学习各个材料的详细内容做了铺垫。
知识、技能传授目标要求:1.了解建筑材料的重要作用和发展趋势。
2.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标准3.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标准2.教学难点: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标准3.解决方法:通过以后的学习及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来掌握各个建筑材料的标准教学手段实施设计:运用现实的民用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和同学讲解,并提示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仔细注意身边的建筑材料都有哪些。
作业辅导计划:无课堂教学小结: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和技术指标,从而掌握学习和分析各类建筑材料性质及应用的工具。
2015年 3月 13 日课后札记:年月日系领导审批:年月日教 案 续 页教学程序及讲授提纲或讲稿 方法手段 时间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建筑材料概述一、建筑材料的定义建筑材料是指用于建造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的各种材料。
(如水泥、混凝土、钢筋、砖、玻璃、涂料)。
二、建筑材料与建筑物业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建筑物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例如:建筑物需要承受荷载的部位(楼面、梁、柱、基础)就要选用强度高、变形小和稳定性高的材料。
、建筑材料与建筑业的关系: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建筑材料是建筑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正因为建筑材料的发展必须适应于建筑业的发展,新型、高效、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和施工方法;(2)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和评价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建筑材料概述(1)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发展历程;(2)建筑材料的作用和要求。
2. 第二课时:水泥(1)水泥的性质、种类和应用;(2)水泥的选购与储存。
3. 第三课时:混凝土(1)混凝土的组成、性质和施工;(2)混凝土的养护与检测。
4. 第四课时:钢材(1)钢材的性能、种类和应用;(2)钢材的选择与焊接。
5. 第五课时:木材(1)木材的性质、种类和应用;(2)木材的加工与防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筑材料的性质和应用;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3. 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4. 采用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2. 课件:相关建筑材料的教学PPT;3. 实验器材:水泥、混凝土、钢材、木材等样品及实验设备;4. 实地考察:建筑工地或建材市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建筑材料基本概念的理解;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建筑材料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32课时,每周2课时,共计16周。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内容,每周安排相应课时进行教学。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建筑案例,引发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2. 讲解:结合教材和课件,详细讲解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和施工方法;3. 实验:安排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建筑材料的变化;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建筑工地或建材市场,了解建筑材料的实际应用;5. 讨论: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和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6. 总结:对本周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和分类;(2)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3)能够分析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建筑材料的性质;(2)学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建筑材料的最新发展动态;(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和分类;(2)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3)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性质的测定方法;(2)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用途等;(2)实验法:观察建筑材料的性质,进行实验操作;(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应用;(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建筑材料的照片、视频等;(2)实验器材:进行建筑材料的性质实验;(3)案例资料:提供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应用的案例;(4)网络资源:查阅建筑材料的最新发展动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建筑材料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建筑材料的作用;(2)简要介绍建筑材料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用途等;3. 进行建筑材料的性质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建筑材料的性质;4. 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等,以便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和基本特性;(2)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能、用途和施工要求;(3)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识别和鉴赏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和基本特性;2. 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能、用途和施工要求;3. 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建筑材料的分类和基本特性;(2)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能、用途和施工要求。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的识别和鉴赏;(2)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特性和应用;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选用和施工要点;3. 实验法:观察和测试建筑材料的性能;4. 小组讨论法:探讨建筑材料的优缺点及环保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和基本特性,引导学生了解各类建筑材料的性能;3. 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选用和施工要点;4.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测试建筑材料的性能;5. 小组讨论,探讨建筑材料的优缺点及环保问题;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列举三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并简要介绍它们的性能和用途;2. 论述环保型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意义;3. 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实际工程,分析其建筑材料选用和施工要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建筑材料》教案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了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和建筑材料技术标准、建筑材料特点。
一、建筑材料的定义和分类人类赖以生存的总环境中,所有构筑物或建筑物所用材料及制品统称为建筑材料。
本课程的建筑材料是指用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地面、墙体、梁、板、柱、屋顶和建筑装饰的所有材料。
建筑材料的分类:1、按材料的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无机材料又分为金属材料(钢、铁、铝、铜、各类合金等)、非金属材料(天然石材、水泥、混凝土、玻璃、烧土制品等)、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钢筋混凝土等);有机材料有木材、塑料、合成橡胶、石油沥青等;复合材料又分为无机非金属—有机复合材料(聚合物混凝土、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等)、金属—有机复合材料(轻质金属夹芯板等)。
2、按材料的使用功能,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结构材料——用作承重构件的材料,如梁、板、柱所用材料;功能材料——所用材料在建筑上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如防水、装饰、隔热等功能。
二、建筑材料的特点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使用必须有以下特点:具有工程要求的使用功能;具有与使用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耐久性;具有丰富的资源,满足建筑工程对材料量的需求;材料价廉。
建筑环境中,理想的建筑材料应具有轻质、高强、美观、保温、吸声、防水、防震、防火、无毒和高效节能等特点。
三、技术材料的类型我国常用的标准有如下三大类:1、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有强制性标准(代号GB)、推荐性标准(代号GB/T)。
2、行业标准如建筑工程行业标准(代号JGJ)、建筑材料行业标准(代号JC)等。
3、地方标准(代号DBJ)和企业标准(代号QB)。
标准的表示方法为:标准名称、部门代号、编号和批准年份。
第二章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本章主要了解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构造对性质的影响;重点掌握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一、材料的组成、结构及构造对性质的影响材料的组成:包括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
它是决定材料各种性质的重要因素。
《建筑材料》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建筑材料》是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组成、分类及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和编号,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能及应用。
2. 掌握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具备对建筑材料进行基本性能测试的能力。
3. 熟悉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提高工程质量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 建筑材料的定义与作用2. 建筑材料的分类与编号第二部分:混凝土及砂浆1. 水泥2. 骨料3.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4. 砂浆第三部分:砌筑材料1. 砖2. 瓦3. 砌块第四部分:保温隔热材料1. 保温隔热材料的基本性能2. 常用保温隔热材料及其应用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和应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 实验教学:进行建筑材料的性能测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使用和质量控制,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建筑材料基本概念、性质、分类和应用的掌握,占总评的60%。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占总评的20%。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占总评的2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作者:张某某,出版社:某某出版社,出版年份:2024年。
2. 实验设备:水泥、砂、骨料、砖、瓦、砌块等建筑材料样品,实验天平、卡尺、湿度计等实验仪器。
《建筑材料》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分类及性能;(2)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及选用方法;(3)能够正确识别和使用建筑材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建筑材料、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及性能(1)无机胶凝材料:水泥、石灰、石膏等;(2)有机胶凝材料:沥青、树脂等;(3)块状材料:砖、石、混凝土等;(4)细状材料:砂、石子等;(5)其他建筑材料:玻璃、钢材、木材等。
2. 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与用途(1)水泥:强度、硬度、耐久性等;(2)钢材:强度、韧性、可塑性等;(3)木材:强度、韧性、耐久性等;(4)玻璃:透明度、硬度、热稳定性等;(5)陶瓷:强度、硬度、耐磨性等。
3. 建筑材料的选用与使用(1)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2)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掌握建筑材料的储存和运输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建筑材料的基本分类及性能;(2)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用途及选用方法。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选用时的综合考虑;(2)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能;2. 实验法:观察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选用及使用。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核:测试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及应用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建筑材料知识及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2. 实验器材:各种建筑材料样品、实验仪器等;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建筑材料的教学课件;4.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建筑材料的资料、图片等。
《建筑材料》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建筑材料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 学时:72学时4. 学分:4学分5.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等6.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用途和检测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天然建筑材料(如:岩石、矿物、土等)3. 合成建筑材料(如:水泥、混凝土、沥青等)4. 建筑钢材5. 木材及其他建筑材料(如:玻璃、涂料、保温材料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用途和检测方法。
2. 实验:进行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等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4. 讨论: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的选择、使用和检测等方面的问题。
四、教学要求1. 理论知识: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性质、用途和检测方法。
2. 实验能力:能熟练进行建筑材料的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 工程应用:了解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具备一定的工程意识。
4. 讨论能力:能针对建筑材料相关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30%。
2. 期末考试:理论知识考试,占总评的70%。
3. 实验报告:实验结果及分析,占总评的20%。
4. 小组讨论报告:讨论成果及展示,占总评的10%。
5. 课程设计: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建筑材料选型设计,占总评的1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建筑材料》(第四版),作者:张xx,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24年。
2. 实验设备:力学性能实验仪、耐久性能实验仪、样品处理工具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工程案例、政策法规等。
4. 课件:PowerPoint课件,内容包括图文并茂的建筑材料知识讲解。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分配:理论教学:64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2. 教学计划:绪论(2学时)天然建筑材料(8学时)合成建筑材料(16学时)建筑钢材(8学时)木材及其他建筑材料(8学时)建筑材料检测方法(8学时)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4学时)课程设计(4学时)3. 实验计划:岩石、矿物、土的物理性能实验(2学时)水泥、混凝土、沥青的力学性能实验(2学时)建筑钢材的力学性能实验(2学时)木材的物理性能实验(2学时)八、教学注意事项1.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特点及应用;(2)掌握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3)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建筑材料的性质;(2)学会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和爱好;(2)增强学生对建筑行业的认识;(3)培养学生节能、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应用(1)混凝土:水泥、砂、石子等;(2)砌体材料:砖、砌块等;(3)木材:结构木材、装饰木材等;(4)金属材料:钢材、铝材等;(5)无机胶凝材料:石灰、石膏等。
2. 建筑材料的性质(1)力学性质:强度、弹性、塑性、韧性等;(2)热学性质:导热性、热膨胀系数等;(3)耐久性:抗渗性、抗碳化性、抗腐蚀性等;(4)环境适应性:抗冻性、抗风化性等。
3. 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1)满足工程功能需求;(2)考虑经济、环保因素;(4)确保工程安全、耐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质及应用;(2)建筑材料的选择原则。
2. 教学难点:(1)建筑材料性质的深入理解;(2)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性质及选择原则;(2)实验法:观察建筑材料性能实验;(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建筑材料应用;(4)小组讨论法:探讨建筑材料选择问题。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建筑材料图片、实验视频等;(2)模型教具:展示建筑材料实物模型;(3)实验设备:进行建筑材料性能实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及应用:(1)讲解各类建筑材料的性质及特点;(2)举例说明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材料》教案.doc 全文免费范本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和特点;3. 理解建筑材料的选材原则和应用范围;4. 学习建筑材料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概念和分类1.1 建筑材料的定义1.2 建筑材料的分类1.3 建筑材料的功能和要求2. 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能和特点2.1 木材的性能和特点2.2 砖块的性能和特点2.3 橡胶的性能和特点2.4 钢材的性能和特点3. 建筑材料的选材原则和应用范围3.1 建筑材料选材的原则3.2 建筑材料的应用范围4. 建筑材料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4.1 建筑材料的施工方法4.2 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要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建筑材料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授课:依次讲解建筑材料的概念、分类、性能和特点3. 讨论: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4.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建筑材料的选材和施工实践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及要点四、评价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讨论质量3. 学生实践成果附件:1. 建筑材料选材表格2. 建筑材料质量控制检查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 建筑法:建筑领域的法律法规,主要规范建筑行为和建筑质量控制。
2. 建筑材料安全法:用于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的法律法规。
范本二:教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建筑材料的种类和特性;2. 掌握建筑材料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3. 了解建筑材料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
二、教学内容1. 建筑材料的分类和特性1.1 建筑材料的定义和概念1.2 建筑材料的分类和特性1.3 建筑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 建筑材料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2.1 木材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2.2 砖块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2.3 橡胶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2.4 钢材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3. 建筑材料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3.1 建筑材料的施工工艺3.2 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要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建筑材料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授课:依次讲解建筑材料的分类、特性和应用场景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建筑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施工工艺4.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建筑材料的施工实践和质量控制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及要点四、评价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讨论质量3. 学生实践成果附件:1. 建筑材料选用指南2. 建筑材料施工流程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 建筑法:规范和管理建筑行为的法律法规。
建筑材料》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建筑材料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建筑材料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掌握常见建筑材料的特点和应用。
1.2 教学内容1.2.1 建筑材料的定义与分类1.2.2 建筑材料的作用与要求1.2.3 常见建筑材料的特点与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材料的兴趣。
1.4.2 讲解建筑材料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
1.4.3 分析建筑材料的作用与要求,使学生明白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重要性。
1.4.4 讲解常见建筑材料的特点与应用,让学生熟悉各类建筑材料的使用场景。
1.4.5 案例分析:挑选几个典型的建筑材料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优缺点。
1.4.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建筑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经验。
1.4.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混凝土2.1 教学目标掌握混凝土的组成、分类、性能和应用,了解混凝土施工工艺。
2.2 教学内容2.2.1 混凝土的组成与分类2.2.2 混凝土的性能与评价指标2.2.3 混凝土的应用与施工工艺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混凝土结构图片,引发学生对混凝土的兴趣。
2.4.2 讲解混凝土的组成与分类,让学生了解混凝土的基本知识。
2.4.3 实验演示:现场演示混凝土的配制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混凝土的制作。
2.4.4 讲解混凝土的性能与评价指标,使学生掌握判断混凝土质量的方法。
2.4.5 讲解混凝土的应用与施工工艺,让学生熟悉混凝土在工程中的使用。
2.4.6 案例分析:挑选几个典型的混凝土工程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优缺点。
2.4.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混凝土施工中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