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史柏年)
- 格式:ppt
- 大小:823.00 KB
- 文档页数:78
《社会保障》教学大纲英文名称:Social security system学分:3学分总学时:48学时先修课程:社会学、心理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对象::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具体掌握: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功能和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社会保障的管理、基金、法规等基本理论和知识。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改革进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新体系,以及改革深化所面临的新问题。
3.外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知识,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发展的新趋势,以及中外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和研究。
要求学生深人理解和掌握现代社会保障的理论和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问题。
要求学生较好地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与专业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能把社会保障和专业社会工作的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于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实践中。
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4学时)第一节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征一、社会保障概念的出现和不同界定1·社会保障概念的出现及广泛使用2·社会保障概念的不同界定二、社会保障的定义1·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保障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2·社会保障的依据是国家立法3·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4·社会保障的获益主体是全体公民5·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三、社会保障的特征1·社会性2·福利性3·互济性4·强制性第二节社会保障的功能一、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1·维持劳动力再生产2·促进资金市场发展二、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1·体现社会公平2·保持社会稳定第三节社会保障体系一、社会保障体系的涵义1·社会保障是众多制度、计划、项目结合而成的整体。
1.社会保障的学科性质:是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科学。
2.社会保障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社会保障关系、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条件、表现的形式及其实质内涵,阐明社会保障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为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保障关系提供理论依据,以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3.社会保障概论的内容⏹(1)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2)社会保障的历史⏹(3)社会保障的管理⏹(4)社会保障制度4.社会保障学的研究方法(1)社会保障研究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逻辑方法、系统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2)社会保障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各种专门技术和工具:比较法、分类法、类比法、归纳法、综合法、演绎法、分析法、个案法、典型法、抽样法、问卷法、统计法等。
专门技术包括观察、访问、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面。
4.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一章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1.1.1 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的词源Social Security⏹现代社会保障的基本含义•国际社会对社会保障的定义⏹英国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社会保障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是保护个人及其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在收入上所受的损失,并通过公益服务(如免费医疗)和家庭生活补助,以提高其福利。
社会保障可包括:社会保险计划、保健、福利事业和各种维持收入的计划。
⏹德国学者的定义是:社会保障旨在使竞争中失败的人不致遭受灭顶之灾,并能获得重新参与竞争的机会;并为那些由于失去劳动能力或遭受意外困难而不能参加竞争的人,提供生活保障。
美国的《社会保障法》对社会保障的具体的理解是:“根据社会保障法制定的社会保险计划,对于年老、长期残废、死亡或失业而失掉工资收入者提供保障;同时对老年和残废期间的医疗费用提供保障。
老年、遗属、残废和健康保险计划对受保险的退休者和残废者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受保险者的遗属,按月提供现金保险待遇。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总论一、社会保障概述1、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的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的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保障的对象应当是全体社会成员;(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政府;(3)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为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2、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1)保障性;(2)强制性;(3)社会性;(4)互济性;(5)公平性;(6)福利性。
3、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来保证社会成员在面临社会经济风险时能够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权益。
4、社会保障的功能:(1)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2)社会保障的建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1社会保障具有十分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2社会保障还体现了其对投融资的调节功能;○3社会保障也体现了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3)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社会保障体系与类型(一)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制度。
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各有特点: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社会保险;○2社会照顾。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五大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补贴;○3社会服务;○4社会救助;○5医疗保健。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
法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补贴;○3公务员福利待遇。
瑞典;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公共福利;○4医疗保健。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适应专业:社会工作课程编码: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必修课总学时/学分:48/3开课学院:政治与社会学学院制订单位:社会学教研室执笔人:王迎朝审定时间:2016年 6月审定:政治与社会学学院一、课程说明(一)课程简介《社会保障概论》这门课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有关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包括社会保障结构和功能、产生发展、保障基金、保障管理及政府责任等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现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就业保障制度、工伤保障制度、残疾人保障制度、军人优抚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员工福利等。
(二)课程性质《社会保障学》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必修。
本门课既有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又有中国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规定,既有理论讲授,又有课程实践。
只有通过本门课的学习,才能掌握国家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社会成员的现行帮扶政策,才能运用政策以助人自助的理念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专业社工帮扶。
所以,本门课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必修课。
(三)课程教学目标及任务本门课的总体目标在于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顺利使用社会保障工具开展社会工作打基础。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掌握社会保障的含义、特点及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层次内容等基本理论,掌握我国养老、医疗、住房、优抚、员工福利、残疾人保障、女职工生育等各种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和具体规定,了解我国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可能改革的方向,从而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社会保障制度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对社会工作帮扶帮扶弱者、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会有更深层次认识,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都会得的提升。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社会保障概论》是学生在学习完《社会学概论》、《哲学概论》、《职业沟通》、《公共管理学》和《高等数学》等学科基础课以及《社会工作导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的一门社会工作核心专业课。
社会保障研究中文书目(一)社会福利思想主要研究著作1.柏拉图著:《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2.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3.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发:《圣经》,南京,1996年版。
4.拉蒙德著:《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5.克鲁泡特金著:《互助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布瓦松纳著:《中世纪欧洲的生活和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金志霖著:《英国行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8.加林著:《意大利人文主义》,三联书店1998年版。
9.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洛克著著:《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1.莫尔著:《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康帕内拉著:《太阳城》,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3.马布利著:《马布利选集》,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14.圣西门著:《圣西门选集》,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5.傅立叶著:《傅立叶选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6.欧文著:《欧文选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7.温斯坦莱著:《温斯坦莱文选》,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8.布朗基著:《布朗基文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9.魏特林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20.伯恩斯著:《世界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1.霍布豪斯著:《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2.霍布森著:《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3.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24.李嘉图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25.马尔萨斯著:《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6.边沁著:《政府片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7.穆勒著:《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8.斯宾塞著:《社会静力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社会保障概论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论第一节社会保障界定一、各国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的语源社会保障的一词(social security)来源于拉丁语,security的语源是SE=without CUR=care意思是没有烦恼、担心和忧虑。
social security的意思就是没有因社会原因引起的烦恼、担心和忧虑。
最早出现于1935年美国的一部法律——《社会保障法》(Social Security Act of1935)。
后美英两国在《大西洋宪章》中使用了该词,国际劳工组织(ILO)第26届大会于1944年5月通过的《费城宣言》和1948年联合国《人权宣言》中也使用过该词。
德国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是为竞争中不幸失败或失去竞争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具有互助性质的安全制度,起到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的作用。
英国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是一项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福利计划,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它应该遵循普遍性原则,对全体国民实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的安全保障。
美国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安全网”,对国民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如年老、失业、疾病等加以防护。
日本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安全网”,对国民可能遭遇的各种风对疾病、负伤、分娩、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以保险方法和直接的国家负担,寻求经济保障途径.险如年老、失业、疾病等加以防护。
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的界定社会保障可理解为一个社会在出现规定的事件或在规定的情况下向其成员提供的保护,其目的是:①尽可能防止使收入丧失或收入锐减的意外出现;②当意外确实发生时,尽可能提供医疗并对引起的经济后果提供财政保护;③尽可能为遭受意外者身体康复和职业恢复提供便利;④尽可能为抚养儿童提供福利待遇。
二、本课程对社会保障的定位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实施的、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绪论一、社会保障的涵义我国: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强制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
史柏年: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1、普遍性2、强制性3、共济性4、不可逆性(刚性)三、社会保障的功能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两个方面。
(一)社会功能第一,社会稳定功能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而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安全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第二,社会补偿功能主要体现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两个方面。
(1)天灾使人丧失劳动力,政府提供资助;(2)自身的生老病死、社会的失业等使收入中断。
第三,社会公平功能首先,社会保障强调社会成员参与机会的公平性,在社会保障的实施中,不存在特殊阶层,只有建立在权利平等基础上的机会平等,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都被强制地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其次,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社会成员发展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
最后,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了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不公平。
(二)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第一,调节经济功能(1)社会保障有助于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2)社会保障有助于调节收入差距。
第二,投入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种保险费、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每个国家经济的增长都离不开资本积累)。
第三,保护和配置劳动力社会保障通过提供各种帮助而使这一部分社会成员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从而保护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要素的有效配置。
思考:社会保障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有何帮助?第一章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流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一、社会思想渊源1、西方理想社会思想——最早体现资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反对私有制,强调分工与互助,追求财产共有,主张确立公正原则,消除暴力和贫困。
课程名称:社会保障概论课程名称:The Theory of Indemnification课程编号:113361课程类型:基础课学时:54学时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先修课程:保险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社会保障概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社会保障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社会保障的内涵、社会保障的功能、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保障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及经济条件;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过程;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基础;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与使用;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成,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的构成要素;社会救济制度;社会优抚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改革的趋势。
通过《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学习,能够使该专业的学生了解社会保障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使学生比较广泛、系统地学习和理解社会保障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社会保障诸范畴的概念、性质、作用以及运用社会保障范畴解决如何进行收入分配才能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保障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管理的需要。
二、课程的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及学时分配:第一单元社会保障概述(学时数:2学时)目的和要求:在于透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和理论的差异,寻求对于社会保障的一般的、共性的理解和认识,使学习者从宏观上把握社会保障的含义、特征、功能和内容体系。
重点和难点:理解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确保国民生活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制度安排,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掌握各国各地区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和理论表述。
第二单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学时数:4学时)目的和要求:通过对中外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历史的梳理,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原因以及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的了解,从而形成在社会保障问题上的历史观和发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