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德 董克用 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2.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40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现实生活中,人总会遇到生、老、病、死,以及就业、各种自然灾害等情况,面临这些困难和风险,依靠什么?当学生毕业走上社会以后,作为一名即将从业的人员,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如何保护?作为一名从事社会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的从业领域,发展空间是什么?能干什么?这些都与社会保障制度相关。
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已有170多年的历史。
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实施的社会政策。
它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稳定器”、“安全网”的作用。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社会保障作为一个概念(理论概念)的出现,源于1935年的美国颁行的《社会保障法》中的Socialsecurity,通常被解释为社会保障或社会安全。
在实践中,社会保障源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社会,1938年,社会保障一词出现于新西兰的一项法案中,1941年《大西洋宪章》中也使用了社会保障一词,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费城宣言》,国际组织开始正式作用社会保障的概念。
198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首次提出“我国将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雏形”,“社会保障”一词在我国开始广泛作用。
经过170多年的发展,现已推行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性的一项制度,成为各国政府治国安邦的一项基本手段。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社会保障在各国实践中也就有着较大的差异,从而使其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念义,但综合起来,社会保障有着如下共同特征:(1) 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与政府,需要国家与政府统一管理。
(2) 社会保障的目的是稳定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而需要依法实施,体现出强制性。
(3) 社会保障保障采用的是经济或物质援助手段,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成员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并体现公平性。
第2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社会背景——生产社会化、经济市场化(见教材17页)一、社会保障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的产物。
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愈低,人们的基本生活就愈靠家庭解决。
生产力愈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愈高,既为社会保障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也为其产生提供了必要。
首先,社会保障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需要。
因为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原有的很多个人风险已转化为社会风险,这就客观上要求社会给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经济保障。
这是因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者不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而是雇佣劳动者,其一旦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就会失去生活来源;社会化大生产竞争的激烈,导致大批失业;劳动节奏的加快,工伤和职业病增加;技术进步,要求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生产社会化引起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家庭服务的社会化。
这都足以说明,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社会风险,家庭保障的职能已无法解决,只能由社会保障解决。
其次,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保障提高了经济可能。
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保障基金完全来源于国民收入,而生产力水平愈高,人均国民收入便愈高,则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基金便愈多,社会保障的项目便愈多、标准便愈高。
如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一般为30%左右;而欠发达国家则不到10%。
第二,生产力愈发达,也为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供了可能。
因而,生产力的提高,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经济迅速发展,从而为保障基金提供了重要来源。
最后,社会化大生产过程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导致劳资矛盾尖锐,为增加“社会稳定器”,从现实上要求建立社会保障,以保证社会的稳定。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周期性,在经济增长时期,生产规模扩大,会吸纳大批劳动者;在经济收缩或停滞时期,会出现企业破产,大量工人失业。
即使在经济正常发展时期,由于市场调节带有自发性、滞后性,也常常会有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存在。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第一节早期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在资本主义社会前的形式:氏族保障:原始社会中•首先,让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子吃饱•其次,是让这些人的妻子吃饱•再次,才轮到孩子和老人。
主从保障:奴隶社会中•奴隶的生活保障完全由其主人奴隶主负责。
家庭保障:封建社会中•依靠血缘关系的家庭提供的对家庭成员的生活保障“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家庭既是生产实体,又是消费实体。
•社会保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但是以上的氏族保障、主从保障和家庭保障这三种经济保障,其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还是极为有限的,与现代社会保障有着本质的区别,只能看做是社会保障的雏形。
第二节现代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阶段•(一)时代背景“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二)萌芽标志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1601年《伊丽莎白43号法》--旧济贫法内容:•1、贫民救济由地方教区举办,教区每周向地主和房产所有者征济贫税•2、立法将贫民分为三类并规定相应的济贫办法:健壮贫民,做工自给,这是最早的以工代赈法;对失依儿童,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无工作能力的老病残者,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并辅以院外救助。
•3、救济工作分为院内救济和院外救助两种•4、提倡父母子女的社会责任;1834年新《济贫法》•1、规定领取救济的贫民必须接受三个苛刻的条件:一是丧失个人尊严二是丧失个人自由三是丧失政治自由•2、社会救助是公民应该享受的合法权利,也是政府应尽的义务。
(三)主要思想理论依据古典学派的反社会救济思想•代表人物:亚当·斯密、马歇尔等•主要观点1、贫困是个人原因造成的,与懒惰有关,懒惰是不值得怜悯的,对穷人的救济应让位于对穷人的压制2、济贫行为不是使穷者富而使富者穷,它反而制造了一个穷人的世界,使人人都变得懒惰而傲慢。
二、产生时期(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一)现代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1、经济条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工业生产取代农业生产、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职工成为社会阶层的主体。
第2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市场经济(market-directed economy)答:市场经济是指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
2.济贫法(Poor Law)答:济贫法是指英国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和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济贫法修正案》,前者被称为“旧济贫法”,在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规范济贫事业;后者首次明确对穷人的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在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旧济贫法的主要内容有: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场所;资助老人、盲人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收容场所;组织穷人和儿童学艺;提倡父母和子女的社会责任;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
新《济贫法》的主要原则是: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认为救济不是消极行动,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并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此类工作。
3.互助组织(mutual—aid organization)答:互助组织是指多种多样的群众自发、自愿建立起来互助合作的组织。
组织成员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按规定缴费的方式聚集资金,以使参加者在遭遇各种风险处于危难时得到救助。
互助组织产生于17世纪末,是产业工人为抵御劳动风险而创立的互助互济基金会组织,它聚集会员的力量,组织会员之间的扶危济困。
这种以抵御劳动风险为目的的互助组织,从制度属性、管理形式、项目设置、责任承担等方面,为后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组织经验和基础。
4.商业保险(commercial insurance)答:商业保险是指通过订立保险合同运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由专门的保险企业经营。
孙德光《社会保障学概论》课件讲义社会保障学概论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1、社会保障:以政府职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生活发生困难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障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十六届六中全会:2020年要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1年“十二五”规划: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3、社会保险(核心)A、社会保险: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因失去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B、为什么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劳动者最多最重要、风险最多、周期最长、占用资金最大部分C、自身特点:强制性;互济性(风险共担,互助互济);储备性;补偿性(给付≠工资)D、社会保险包含老年社会保险(年金制度)、医疗社会保险(缴费最多,时间跨度大)、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不实行个人缴费,补偿不究过失原则)、生育社会保险(带薪休假,生育补偿)、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
4、社会救助A、社会救助: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B、社会救助的对象:(1)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2)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因意外灾害降临而暂时生活困难的人;(3)有收入来源,但是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个人和家庭。
PS:20世纪80年代,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农村地区为扶贫地区。
2011年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
C、社会救助的内容:贫困救济;灾害救济。
救灾工作的主要形式:紧急救助、灾害预防、灾害预警。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基本教材: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社会保障概论[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版。
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重点)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一、课时分配:3课时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各自的含义、内容,对比把握三者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理解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要求联系经济学知识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
三、主要内容:第一节社会保障的定义及其基本体系结构(一)定义: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结构第二节社会保险(一)定义:要重点把握社会保险的含义:就是以国家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是指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二)地位:知道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
原因有三点::1、它的保障对象是劳动者,即人口中最主要的部分;2、它承担的风险最多;3、它所占用的资金也是社会保障中最大的部分;(三)特点:强制性、储蓄性、互济性、补偿性;(四)内容:老年社会保险、疾病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
第三节社会救济(一)定义及地位:社会救济亦即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二)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险不同:1、对象不同;2、目标不同;3、经费来源不同;(三)对象:无依无靠、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由于意外灾害一时困难的人;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生活标准的人;(四)内容:归为两大类:贫困救济和灾害救济,其中灾害救济工作的主要形式包括紧急救济行为、灾害预防、灾害预警服务三种。
《社会保障概论》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历史发展一、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制度2、“投保资助”型3、“福利国家”型4、“国家保险”型5、“储蓄保险”型二、填空题:1、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目标是,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
2、19世纪末,德国新历史学派(亦称讲坛社会主义者)的、等人提出了福利国家理论。
20世纪初,英国费边主义者设计了“福利国家”的蓝图。
3、1912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财富和福利》一书,1920年又把该书扩展为《》。
4、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935年国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5、社会保险并不等同于商业保险,二者之间的区别表现为、、、、、。
6、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包括、、、。
三、选择题:1、东欧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前苏联的型社会保障模式。
A、“投保资助”B、“国家保险”C、“福利国家”D、“储蓄保险”2、为全体英国公民设计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的是。
A、庇古B、凯恩斯C、贝弗里奇D、罗宾逊夫人3、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重要的社会保障法规是 .A、《劳动保险条例》B、《社会保障法》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D、《社会保险暂行条例》4、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规定保障公民的生存是政府的义务。
A、旧《济贫法》B、新《济贫法》C、《公共健康法》D、《退休金法》四、论述题1、为什么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安全网?2、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和发展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什么?第一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的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险费用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负担,以劳动者和雇主的社会保险缴费为主,国家财政给予适当的支持,即个人和雇主投保,国家资助,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险的权利与社会保险缴费的义务相联系,同时体现互助互济、共担风险的原则。
社会保障学概论第一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1、社会保障:以政府职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生活发生困难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障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十六届六中全会:2020年要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1年“十二五”规划: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3、社会保险(核心)A、社会保险: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者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因失去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B、为什么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劳动者最多最重要、风险最多、周期最长、占用资金最大部分C、自身特点:强制性;互济性(风险共担,互助互济);储备性;补偿性(给付≠工资)D、社会保险包含老年社会保险(年金制度)、医疗社会保险(缴费最多,时间跨度大)、失业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不实行个人缴费,补偿不究过失原则)、生育社会保险(带薪休假,生育补偿)、残障社会保险、死亡社会保险。
4、社会救助A、社会救助: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B、社会救助的对象:(1)无劳动能力、无人赡养、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2)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因意外灾害降临而暂时生活困难的人;(3)有收入来源,但是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个人和家庭。
PS:20世纪80年代,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农村地区为扶贫地区。
2011年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
C、社会救助的内容:贫困救济;灾害救济。
救灾工作的主要形式:紧急救助、灾害预防、灾害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