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臂指数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踝肱指数(ABI)测定方法及意义踝肱指数(ABI)测定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为一侧肢体的最高踝部压力与最高的肱动脉压之比。
患者仰卧,用12 cm×40 cm气袖分别置于双侧踝部及上臂,用多普勒听诊器协助测取足背或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肱动脉收缩压,两者之比即为踝肱指数。
正常时ABI≥0.97。
0.97~0.9为临界值,临床上可无或仅有轻微缺血症状。
踝肱指数<0.9可出现明显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甚或坏疽。
踝肱指数可提示患肢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一般低于0.6即可有静息痛。
另外,踝部灌注压亦是反映肢体存活的重要指标,一般>6.67 kPa(50 mmHg)可以满足末梢肢体的灌注,<4.00 kPa(30 mmHg)时,则坏疽可能大。
一般情况下,踝肱指数能大致反映下肢动脉的狭窄程度,但在糖尿病、严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脉壁广泛钙化,当气袖内压力超过动脉压时动脉仍不能关闭,所以测得的压力明显升高,踝肱指数也会相应升高或正常,即造成假象。
某些患者同时合并上肢动脉病变,肱动脉压可能降低,也导致踝肱指数升高或正常。
Fontaine分类法Ⅰ期:患肢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麻木、发凉自觉症状,检查发现患肢皮肤温度较低,色泽较苍白,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踝/肱指数<0.9。
但是,患肢已有局限性动脉狭窄病变。
Ⅱ期:以患肢活动后出现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
根据行走后出现疼痛的最大间歇性跛行距离,分为:Ⅱa,>200m;Ⅱb,<200m。
患肢皮温降低、色泽苍白更为明显,可以出现皮肤干燥、脱屑、趾(指)甲变形、小腿肌萎缩等现象。
足背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下肢动脉狭窄的程度与范围较Ⅰ期严重,肢体依靠侧支代偿而保持存活。
Ⅲ期:以缺血性静息痛为主要症状。
疼痛剧烈且为持续性,夜间更甚,迫使病人屈膝护足而坐,或辗转不安,或借助肢体下垂以求减轻疼痛。
除Ⅱ期所有症状加重外,趾(指)腹色泽暗红,可伴有肢体远侧浮肿。
踝臂指数(ABI)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相关性研究摘要】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外周动脉病变(PAD)的发病情况,踝臂指数测定可作为早期诊断PAD的首选和常规检查手段。
可较准确的评估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病变的病情。
【关键词】踝臂指数下肢动脉病变1 ABI与PAD概述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 ABI)是踝部动脉收缩压与双侧肱动脉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
ABI所基于的原理是动脉狭窄达到临界水平并导致狭窄远端灌注压的降低程度大致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其临床应用价值在国外已得到广泛认可,国内应用现已较多[1]。
下肢外周动脉病变(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PAD)广义上是指除冠状动脉和颅内动脉以外的其他动脉的闭塞性疾病。
通常所说的PAD多指下肢动脉疾病,是导致糖尿病足部溃疡和糖尿病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
使用ABI检测下肢动脉疾病,目前已得到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等组织的认同,2003年,ADA专门就PAD问题发表了指导性文章,推荐下列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ABI的测量:(1)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2)小于50岁,同时有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患者;(3)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如ABI正常,应定期进行复查。
2 ABI与PAD相关性ABI检测是一项良好的无创检查,安全、价格低,是诊断早期PAD的重要检查。
杨进刚等[2]赞同以ABI<0.90为标准,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为95%,可重复性较好。
Norman等[3]在FDS研究中发现,在1294例患者中,PAD的发病率为13.6%,并且以每年3.7%的速度增加。
管珩等[4]进行整体抽样入选大于50岁、并伴有1项以上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结果表明,在1397例患者中,PAD的平均检出率为19.47%,在年龄大于70岁的糖尿病患者中,PAD发生率高达31.9%;血糖控制欠佳者发生PAD的危险性是血糖控制达标者的2.44倍。
踝臂指数、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在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张硕祺;王健健;刘佩芳;王丽华【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18(031)002【总页数】3页(P154-156)【作者】张硕祺;王健健;刘佩芳;王丽华【作者单位】15008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15008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15008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15008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外周动脉疾病(PAD)包括一系列由脑部、内脏器官和肢体结构和功能改变而导致的非冠状动脉综合征,即指除冠状动脉之外的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狭窄、闭塞或瘤样扩张。
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从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综合征。
PAD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据报道[1-2]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PAD的患病率高达40%以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患PAD大大增加了患者卒中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PAD与缺血性卒中具有密切的关系,究其原因可能是PAD与缺血性卒中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脑血管和四肢供血不足,从而引发脑血管病、PAD。
因此监测缺血性卒中患者PAD的发病率有助于了解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并对治疗及预防起指导作用。
踝臂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是监测PAD的可靠工具。
本综述主要探讨ABI、BAPWV在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1 ABI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1.1 ABI概述 ABI是踝部动脉(通常取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收缩压最高值与双侧肱动脉收缩压最高值之比。
ABI的正常范围为1.0~1.4。
ABI通常作为PAD的诊断工具,可以很好的反映肢体远端的缺血情况。
Guo等[3]研究表明ABI≤0.9是诊断PAD的标准。
另外荟萃分析[4]表明ABI≤0.9诊断外周动脉≥50%的狭窄率敏感度达75%而特异度达86%。
血管无损伤检查的临床意义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由于动脉管腔的狭窄或闭塞造成肢体血流动力学障碍,产生诸如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和坏疽等一系列症状,重者可致残。
放射介入或旁路转流术可解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障碍,使患者重建生活信心和恢复生活能力。
但由于常规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本身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不易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价,故而血管无损伤检查技术(NoninvasiveVascularTechnique)成为一种常规的、可反复进行的检查手段。
通过对疑有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进行无创检查,可了解:(1) 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与否、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2) 肢体溃疡治愈的可能性或截肢平面的判断;(3) 疑有血管损伤的病例,明确有无手术探查的指征;(4) 区别功能性和病理性动脉闭塞。
无创检查是唯一适用于间歇性动脉闭塞的检查方法,例如陷迫综合征(EntrapmentSyndromes)。
血管无损伤检查仅是对患者病史、体检和动脉造影等资料的补充,全面评价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需要对上述各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 压力测定动脉压力的测定可判断有无动脉病变和其严重程度,优于动脉血流速度的测定。
在动脉狭窄的病例,即使血流速度正常,也存在狭窄两侧的压力差改变。
踝压(Ankle Pressure)在判断动脉闭塞性疾病严重程度方面,踝部压力测定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将气体袖带绕于踝部,多普勒超声探头置于足背或胫后动脉处,测取血压。
正常人群,这两个部位压力差不超过10mmHg。
压力差大于15 mmHg,提示低压力动脉近段有狭窄或闭塞。
用这个部位中高的压力数值作为踝压。
偶尔,胫后和足背动脉处都没有探及多普勒信号。
此时,可用置于足部或足趾的容积描记器来测定踝压。
正常情况下,踝部收缩压超过上臂压12±8到24±9mmHg。
这个差异反映了血流在外周血管中运行产生的收缩压的增加。
在狭窄的远端,踝压明显降低,常提示:(1)动脉管径减少超过50%的单纯的狭窄:(2)轻度的、多平面的动脉病变,踝压至少降低10mmHg。
浅谈踝臂指数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踝臂指数( ankle-brachial index,ABI),又称踝肱指数或踝肱压力指数,是踝动脉(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
ABI在国外已被广泛接受,国内应用尚不多。
现对ABI及其在临床的应用、主要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踝臂指数;临床应用1ABI的测量ABI测算方法不够统一,容易导致结果的偏倚,AHA公布了他们推荐的测算方法:先测量双侧肱动脉收缩期血压并取其平均值,若两侧血压差值大于10mmHg则以高值作为肱动脉收缩压;再测同侧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取其中的高值作为踝部收缩压;最后用选定的踝部收缩压除以选定的肱动脉收缩压,所得的值即这一侧的ABI。
双侧下肢的ABI均需测量,选择较低的ABI值用于预测临床疾病风险。
ABI测量可以用听诊器、光传感器或带血管探头的多普勒(Doppler)超声探测仪等多种仪器测量,但以Doppler法最为简便和准确,是测量ABI的金标准。
Doppler测量血压的具体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休息至少5min,选择宽度为所缚肢体直径1.5倍的袖带缚于所测肢体(测踝部动脉收缩压时,袖带缚于小腿远端靠近踝关节处),Doppler探头置于动脉搏动处,调整探头直到清晰闻及动脉音,不断打气,在动脉音消失后再将水银面提高20~30mmHg,然后以2~4mmHg/s的下降速度放气,再次听到动脉音时的血压即为收缩压。
2ABI判定标准及影响因素目前临床和科研上进行测量的主要是静息状态下的,正常值应大于 1.0;0.8~0.9为可疑下肢动脉狭窄;0.5~0.8为中度缺血,可能发生间歇性跛行;0.8为正常,<0.8为严重动脉狭窄。
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疾病,但因为血管僵硬而检测不可靠的患者(通常是糖尿病史多年或高龄),进行趾臂指数(TBI)检查。
3踝臂指数的临床应用荟萃3.1在糖尿病中的应用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且严重,其病理学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但因其早期无症状,临床表现不如心脑血管病变突出,而易被医务人员和病人所忽视,从而丧失早期诊断和干预的机会。
踝臂指数的研究进展【Keys】踝臂指数研究进展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疾病,占我国疾病死因的首位。
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贯穿其中的病理基础,最终发生器质性的动脉硬化,导致靶器官的缺血或出血性损害。
但动脉硬化是一个漫长的、弥漫性的、进行性的过程,如果能在早期发现血管病变,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提前干预,防患于未然。
美国心脏协会(AHA)和ATP-Ⅲ在指南中强调,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者是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人群,应做好一级预防,并建议使用无创、简便、可诊室应用的筛查方法[1]。
近年来,血管病变的检测技术迅速发展,比较成熟的技术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踝臂指数、脉搏波传导速度、血流量介导的肱动脉扩张等。
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 ABI)为踝部动脉收缩压和双侧肱动脉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
ABI基于的原理是外周动脉狭窄达到临界水平并导致狭窄远端灌注压的降低程度大致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成正比[2]。
近年来,国外多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ABI检测是诊断外周动脉病(PAD)的有效、无创的手段;ABI异常是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ABI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国外已得到广泛认可。
本文就踝臂指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ABI测算方法及正常值AHA公布的测算方法:先测量双侧肱动脉收缩期血压并取其平均值,若两侧血压差值大于10 mmHg(1 mmHg=0.133 kPa)则以高值作为肱动脉收缩压;再测同侧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取其中的高值作为踝部收压;最后用选定的踝部收缩压除以选定的肱动脉收缩压,所得的值即这一侧的ABI[3]。
双侧下肢的ABI均需测量,取较低的ABI值用于预测心血管风险。
ABI测量可以用听诊器、光传感器或带血管探头的多普勒(Doppler)超声探测仪等多种仪器测量,但以Doppler法最为简便和准确,是测量ABI的金标准[4]。
通常认为ABI≥1为正常,研究中常取<0.9为异常,数值为0.6~0.9时,预示着轻度异常,若<0.6则意味着明显异常[4]。
ABI是判断下肢动脉是否硬化及硬化后狭窄、阻塞程度的指标。
众所周知,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致残和致死的“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世界上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并有年年升高的倾向,动脉硬化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类寿命的延长,心脑血管及大动脉病变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动脉硬化是一种无自觉症状的疾病;早期检测发现无自觉症状动脉硬化日显重要,而且也很必要。
因此,如何早期诊断血管病变,积极干预治疗,改善愈后,提高生存及生活质量成为医学观注的热点。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无创周围血管检测技术)对血管性疾病,尤其是动脉硬化程度及管腔闭塞性情况,可进行有效的评价。
动脉硬化检测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以动脉脉搏波波普理论为基础的检测技术,为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无创的检测手段。
此项检测技术对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判断;心血管疾病患者支架、造影、用药后的康复、疗效评估;心脑血管药物疗效的评估;确诊外周动脉血管疾病;指导新药的研制开发等血管病变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很大的意义。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无创周围血管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对于血管病变早期筛查,积极干预,改善予后,提供了技术依据,该项检测具有无创、耐受性好、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动脉硬化检测仪性能先进,可进行踝肱脉博波传导速度(baPWV评估动脉硬化的参数)、踝臂指数(ABI评估动脉阻塞的参数)、趾臂指数(TBI)等多项指标的进行测定;一、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了检测动脉硬化的“金标准”——动脉波传导速度(PWV)和踝臂指数(ABI)等。
1、动脉波传导速度(PWV):是指脉搏波在动脉内的传导速度,能很好的反映大动脉的弹性,是评价动脉硬度的经典指标。
正常值<1400cm/s,大于该值提示动脉硬度增高,它是心血管疾病发生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能反映动脉硬化的程度。
2、踝臂指数(ABI):是足踝收缩压和肱动脉收缩压比值,能反映下肢动脉狭窄和阻塞的程度,正常值0.9<ABI <1.3。
无创周围血管检测技术即将应用于临床众所周知,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致残和致死的“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世界上致残率和致死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并有年年升高的倾向,动脉硬化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类寿命的延长,心脑血管及大动脉病变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动脉硬化是一种无自觉症状的疾病;早期检测发现无自觉症状动脉硬化日显重要,而且也很必要。
因此,如何早期诊断血管病变,积极干预治疗,改善愈后,提高生存及生活质量成为医学观注的热点。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系统(无创周围血管检测技术)对血管性疾病,尤其是动脉硬化程度及管腔闭塞性情况,可进行有效的评价。
动脉硬化检测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以动脉脉搏波波普理论为基础的检测技术,为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无创的检测手段。
此项检测技术对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预后判断;心血管疾病患者支架、造影、用药后的康复、疗效评估;心脑血管药物疗效的评估;确诊外周动脉血管疾病;指导新药的研制开发等血管病变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很大的意义。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无创周围血管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对于血管病变早期筛查,积极干预,改善予后,提供了技术依据,该项检测具有无创、耐受性好、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我院新近购进的动脉硬化检测仪性能先进,可进行踝肱脉博波传导速度(baPWV评估动脉硬化的参数)、踝臂指数(ABI评估动脉阻塞的参数)、趾臂指数(TBI)等多项指标的进行测定;一、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了检测动脉硬化的“金标准”——动脉波传导速度(PWV)和踝臂指数(ABI)等。
1、动脉波传导速度(PWV):是指脉搏波在动脉内的传导速度,能很好的反映大动脉的弹性,是评价动脉硬度的经典指标。
正常值<1400cm/s,大于该值提示动脉硬度增高,它是心血管疾病发生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能反映动脉硬化的程度。
2、踝臂指数(ABI):是足踝收缩压和肱动脉收缩压比值,能反映下肢动脉狭窄和阻塞的程度,正常值0.9<ABI <1.3。
踝臂指数(ABI)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LEAD) 是指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使下肢组织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的疾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
ABI是目前诊断LEAD最常用、最普遍的无创性辅助检查,低ABI值(<0.9)对评估LEAD的病变程度、病程进展、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ABI测定意义
1.1判断从心脏到踝部之间是否存在严重循环阻塞性疾病;
1.2对阻塞严重程度提供初步评估的依据;
1.3有助于鉴别诊断,如患者存在其他原因引起的下肢疼痛,则ABI可以正常或踝部动脉压力与症状不符;
1.4可用于预测肢体存活程度,伤口愈合情况和患者生存率;
1.5可用于检测无症状肢体的血管病变。
2ABI的诊断标准
2.11988年Fowkes FGR制定的一个详细的ABI诊断标准
2.1.1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0.9~1.1是正常;
2.1.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0.7~0.89是轻中度动脉度动脉硬化狭窄;
2.1.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小于0.7提示中重度狭窄。
2.21993年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学会(ACC/AHA)指南推荐ABI<0.90作为诊断外周动脉疾病的界值标准
其判断标准为:
2.2.10.9<ABI<1.3为正常;
2.2.2ABI≤0.9为有动脉阻塞的可能性;
2.2.3ABI≤0.8为动脉阻塞的可能性极高;
2.2.40.5≤ABI<0.8为至少有一处动脉阻塞;
2.2.5ABI<0.5为有多处动脉阻塞存在;
2.2.6ABI≥1.3为血管有疑似钙化。
2.32007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中,ABI的诊断标准:
2.3.1静息ABI<0.9:通常可确诊LEAD,其检出血管造影阳性的周围动脉疾病的敏感性为90%左右,特异性约95%;
2.3.2ABI;0.4~0.9:提示轻一中度周围动脉疾病;
2.3.3ABI<0.4:提示重度周围动脉疾病;
2.3.4ABI>1.3:需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周围动脉疾病,如用二维超声或血管功能仪检查;
2.3.5ABI0.9~1.3:属临界值,需行平板运动试验。
3ABI运动实验评估ABI临界值(0.9~1.3)人群LEAD的临床价值
运动平板试验作为动态客观观察运动负荷情况下血管功能反应的敏感工具,静息情况下及运动后即刻进行踝压或ABI检测能客观定量评估血管动力学功能意义的狭窄病变,即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或长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阻塞病变但已建立丰富侧支循环的病变。
临床主要适应征:诊断静息ABI值正常的下肢动脉疾病患者、鉴别跛行和假性跛行、对跛行患者开始正式运动训练计划前,提供客观安全的运动依据并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并客观评估跛行的治疗措施效果。
检测方法:让患者在设定标准速度和级数的步行机上行走,直到患者出现下肢疼痛或达到限定时间。
目前公认的ABI运动试验对LEAD的诊断标准:运动平板结束后检测ABI值,当持续几分钟踝压显著降低>50mmHg提示存在LEAD;《2007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中推荐,静息ABI为0.9以上,运动后1min,ABI下降20%可诊断LEAD。
我们采用运动平板试验(Bruce方案)结合ABI检测,对ABI临界值(0.9~1.3)LEAD 的高危人群进行下肢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评估。
与静息ABI比较,按运动平板后1minABI值的变化分为ABI下降≥20%组、ABI下降<20%组及ABI升高组。
结果显示:①经下肢动脉超声结果证实:运动试验后1minABI下降≥20%的患者的下肢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最为严重,主要以动脉粥样硬化大斑块(面积>20mm2)病变为主;运动后1minABI升高的患者主要以弥漫性点状病变为主。
②随着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加重,运动后ABI下降的幅度增大。
③运动诱发的ABI值变化对下肢动脉存在粥样斑块>20mm2大斑块的病变诊断准确性最高。
④运动平板试验(Bruce方案)结合ABI检测对ABI临界值(0.9~1.3)LEAD高危人群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评估不仅是一项非常安全可行的检测方法,还可以在评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情况下,早期发现心肌缺血病变。
4ABI≥1.3在LEAD中的诊断价值
ABI≥1.30,或测得的下肢收缩压异常增加,超过生理情况下从心脏到下肢动脉节段收缩压的增加时(通常大于20mmHg或高于上臂收缩压的20%),考虑可能存在动脉僵硬的情况。
如长期患糖尿病、年老以及终末期肾病正在透析的患者,因为血管中层的钙化,下肢动脉僵硬,ABI值异常升高(≥1.3)。
多项研究显示,ABI≥ 1.30的LEAD患者与ABI<0.9的LEAD患者一样,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与病死率密切相关。
ABI≥1.30的患者可以通过测定趾收缩压和趾臂指数(TBI)进行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通常趾臂指数<0.7即可诊断下肢动脉疾病。
《2007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中指出,ABI≥1.3:需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周围动脉疾病,如用二维超声或血管功能仪检查。
我们的实验以ABI≥0.9的LEAD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并根据ABI值将该人群分为不同的ABI值分组,详细分析比较了各组人群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结果显示:
①ABI≥0.9的LEAD高危人群中57.7%的患者下肢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其中临界低值组(ABI: 0.91~0.99)及高值组(ABI:≥1.3)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最重。
临界低值组患者主要以动脉粥样斑块(III级和IV级病变,67.7%)为主,而高值患者中以弥漫性病变(II级病变,43.8%)为主,而且,两组患者内中膜增厚比例均显著增高(p<0.05)。
②临界低值组患者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位点以膝上动脉病变为主(84.2%),而高值患者以膝下动脉病变为主(57.1%)。
综观以上结果,临床医生不应忽视ABI≥1.3的高值组人群,其病变表现为弥漫性动脉病变,病变位点主要位于膝以下远端动脉。
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及病变基础,及早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遏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将有助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