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和命题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章 集合与命题 (一)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集合的基本概念】❖ 知识点归纳 1. 集合的定义: 2. 集合的特征: 3. 集合的表示法: 4. 集合的分类: 5. 数集: 6. 集合的关系: 7. 集合的运算: 8. 集合的运算性质:❖ 例题讲解 例1(1) 已知集合{}3M x x n n ==∈Z ,,{}31N x x n n ==+∈Z ,,{}31P x x n n ==-∈Z ,,且a M ∈,b N ∈,c P ∈,设d a b c =-+,则( ).A. d M ∈B. d N ∈C. d P ∈D. 以上都不正确 (2) 若集合2442k k A x x k B x x k ⎧⎫⎧⎫ππππ==+∈==+∈⎨⎬⎨⎬⎩⎭⎩⎭Z Z ,,,,则( ).A. A B =B. B ⊂≠AC. A ⊂≠BD.AB =∅例2 写出满足{},M a b ⊆的所有集合M .例3 已知集合{}2340A x x x x =--<∈R ,,求A N 的真子集的个数.例4 已知全集{}1,2,3,4,5,6,7,8,9U =,{}2A B =,∁{}()1,9U A B =,∁{}4,6,8U A B =,求集合A 、B .(1) {}{}2223213A y y x x x B y y x x x ==--∈==-++∈R R ,,,;(2) {}{}22(,)23(,)213A x y y x x x B x y y x x x ==--∈==-++∈R R ,,,;(3) {}{}2223213A y y x x x B y y x x x ==--∈==-++∈Z Z ,,,.例6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①{}1,2,3,4,5M ⊆,②若a M ∈,则6a M -∈,这样的集合M 有多少个? 写出这些 集合. 例7 已知集合{}{}222280320A x x x x B x x ax a x =--<∈=-+=∈R R ,,, (1) 实数a 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B ⊂≠A ?(2) 实数a 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时,AB =∅.❖ 回顾反思 1. 主要方法:① 解决集合问题,首先要分析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 ② 抓住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对互异性要注意检验;③ 弄清集合元素的本质属性,正确进行“集合语言”和“文字语言”的相互转化; ④ 了解空集的意义,在解题中强化空集的意识; ⑤ 借助数轴和文氏图进行求解. 2. 易错、易漏点:① 辨清: 子集、真子集、非空真子集的区别。
数学中的集合与命题逻辑关系分析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集合论和命题逻辑是其重要的基础理论。
本文将对数学中的集合与命题逻辑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在数学推理和证明中的应用。
一、集合论基础集合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由一些确定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
集合论研究的是集合的性质、运算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集合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比如用大写字母A、B、C等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a、b、c等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集合间的关系包括等于、包含、相交等。
两个集合相等表示它们具有完全相同的元素。
一个集合包含另一个集合,表示前一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属于后一个集合。
两个集合相交表示它们有共同的元素。
二、命题逻辑基础命题逻辑是研究命题与命题间关系的数学分支。
命题是陈述性句子,其可以被判定为真或假。
命题逻辑通过符号和运算符号来表达、连接和分析命题。
命题之间有与、或、非等常见的逻辑连接词。
与运算表示两个命题同时为真时整体命题才为真。
或运算表示两个命题中至少一个为真时整体命题为真。
非运算表示对命题的否定。
三、集合与命题逻辑的关系1. 集合与命题的关系集合中的元素可以看作是命题,而集合本身可以看作是表示多个命题的逻辑组合。
比如,集合A可以表示为{a, b, c},其中a、b、c是具体的命题。
这样,集合A就表示了这些命题的逻辑组合。
2. 集合运算与命题逻辑的关系集合运算和命题逻辑运算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并集运算可以看作是命题的或运算,表示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交集运算可以看作是命题的与运算,表示两个集合中同时满足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补集运算可以看作是命题的非运算,表示集合中不满足某个条件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3. 集合与命题逻辑在数学推理中的应用集合与命题逻辑在数学推理和证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集合中的元素进行逻辑分析,可以推导出集合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通过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可以证明一些数学定理和命题。
集合论与命题逻辑的结合,为数学推理提供了一个严密的逻辑基础。
高一集合与命题知识点在高中数学学科中,集合与命题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深入学习与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并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集合和命题两个方面展开,介绍高一阶段的相关知识点。
一、集合集合是数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它是由若干个元素组成的整体。
在集合中,我们最常用的操作有并、交、差、补和集合的关系等。
下面将一一介绍这些操作:1. 并集:设有集合A和集合B,A和B的并集表示为A∪B,它包含了A和B的所有元素。
2. 交集: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表示为A∩B,它包含了同时属于A和B的所有元素。
3. 差集:集合A和集合B的差集表示为A-B,它包含了属于A 但不属于B的所有元素。
4. 补集:集合A的补集表示为A',它包含了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
5. 子集:若集合A的所有元素都属于集合B,则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表示为A⊆B。
在集合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集合的运算来构建更复杂的集合,例如幂集和笛卡尔积:1. 幂集: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为n,那么A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合称为A的幂集,记作P(A)。
幂集的元素个数为2^n。
2. 笛卡尔积:设有集合A和集合B,A和B的所有有序对组成的集合称为A和B的笛卡尔积,记作A×B。
除了基本的集合操作外,我们还需要了解集合的性质和定理,例如:1. 并、交、差的运算规律: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等。
2. De Morgan定律: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和B,有(A∪B)'=A'∩B'和(A∩B)'=A'∪B'。
通过深入学习集合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二、命题命题是指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命题,因此了解命题的基本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1. 命题的逻辑联结词:命题可以通过逻辑联结词进行组合,常见的逻辑联结词有与、或、非、蕴含和等值等。
2. 命题的真值表:我们可以通过真值表来判断命题的真假,真值表是由逻辑联结词和命题变元构成的表格。
1.1 集合与命题一、解答题。
1. 集合与元素(1)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________或________关系,用符号________或________表示.(3)集合的表示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集合间的关系(1)子集:对任意的x∈A,都有x∈B,则A________B(或________).(2)真子集:若A⊆B,且A≠B,则A________B(或B________A).(3)空集: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即⌀⊆A,⌀________B (B≠⌀).(4)若A含有n个元素,则A的子集有________个,A的非空子集有________个,非空真子集有________个.(5)集合相等:若A⊆B,且B⊆A,则________.3. 集合的运算4. 命题的概念在数学中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________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________的语句叫真命题,________的语句叫假命题.(常见结构:若p,则q)5.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命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逻辑联结词.含逻辑联接词的命题称为复合命题.(2)简单复合命题的真值表:记忆口诀:“p∧q命题”________;“p∨q命题”有真为真;“¬p命题”________.6. 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7. 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________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或互为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________关系.8. (2019·河北衡水中学模拟)已知集合A={x|y=√x2−2x},B={y|y=x2+1},则A∩B=()A.[1,+∞)B.[2,+∞)C.(−∞,0]∪[2,+∞)D.[0,+∞)9. 已知集合A={x|−1<x<2},B={y|y=x+a,x∈A},C={z|z=x2,x∈A},若B⊆C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10. 已知p:方程x2+mx+1=0有两个不相等的负实数根;q:不等式4x2+4(m−2)x+1>0的解集为R.若“p∨q”为真命题,“p∧q”为假命题,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11. 命题p:函数y=3x−3−x是R上的增函数.命题q:函数y=3x+3−x是R上的减函数.则在命题p∨q,p∧q,(¬p)∧q,p∧(¬q)中,真命题个数是________.12. (2019·济南一中模拟)原命题:“a,b为两个实数,若a+b≥2,则a,b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逆命题为:a,b为两个实数,若a,b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则a+b≥2,为假命题B.否命题为:a,b为两个实数,若a+b<2,则a,b都小于1,为假命题C.逆否命题为:a,b为两个实数,若a,b都小于1,则a+b<2,为真命题D.a,b为两个实数,“a+b≥2”是“a,b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的必要不充分条件13. 设A={x|x2+px+q=0}≠⌀,M={1,3,5,7,9},N={1,4,7,10}.若A∩M=⌀,A∩N=A,求p、q的值.14. 小结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15. 已知集合A={1,2,3,4},B={y|y=3x−2,x∈A},则A∩B=()A.{1}B.{4}C.{1,3}D.{1,4}16. 设集合A={x∈N|14≤2x≤16},B={x|y=ln(x2−3x)},则A∩B中元素的个数是()A.1B.2C.3D.417. 命题“若x,y都是偶数,则x+y也是偶数”的逆否命题是()A.若x+y是偶数,则x与y不都是偶数B.若x+y是偶数,则x与y都不是偶数C.若x+y不是偶数,则x与y不都是偶数D.若x+y不是偶数,则x与y都不是偶数18. 已知集合A={1,3,√m},B={1,m},A∪B=A,则m=()A.0或√3B.0或3C.1或√3D.1或319. 已知c>0且c≠1,设P:函数y=c x在R上单调递减;Q:不等式x+|x−2c|>1的解集为R,若“P或Q”是真命题,“P且Q”是假命题,则c的取值范围是()A.(12,+∞) B.(1,+∞) C.(0,12] D.(0,12]∪(1,+∞)20. 已知命题“若函数f (x )=e x −mx 在(0,+∞)上是增函数,则m ≤1”,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否命题“若函数f (x )=e x −mx 在(0,+∞)上是减函数,则m >1”是真命题B.逆命题“若m ≤1,则函数f (x )=e x −mx 在(0,+∞)上是增函数”是假命题C.逆否命题“若m >1,则函数f (x )=e x −mx 在(0,+∞)上是减函数”是真命题D.逆否命题“若m >1,则函数f (x )=e x −mx 在(0,+∞)上不是增函数”是真命题21. 下列命题:①“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逆命题;②“若ab =0,则a =0”的否命题;③“正三角形的三个角均为60∘”的逆否命题.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把所有真命题的序号填在横线上)22. 已知M ={(x,y)|y−3x−2=a +1},N ={(x,y)|(a 2−1)x +(a −1)y =15},若M ∩N =⌀,则a 的值为________.23. 非空数集A 如果满足:①0∉A ;②若对∀x ∈A ,有1x ∈A ,则称A 是“互倒集”.给出以下数集:①{x ∈R |x 2+ax +1=0};②{x|x 2−4x +1<0};③{y|y =ln x x ,x ∈[1e ,1)∪(1,e]};④{y|y ={2x +25,x ∈[0,1)x +1x,x ∈[1,2]}. 其中“互倒集”的个数是________.24. 已知集合A ={x|x 2−2x −3≤0},B ={x|x 2−2mx +m 2−4≤0,x ∈R ,m ∈R } 若A ∩B =[0,3],求实数m 的值;若A ⊆∁R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25. 已知集合A ={y|y 2−(a 2+a +1)y +a (a 2+1)>0},B ={y|y =12x 2−x +52,0≤x ≤3}.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当a 取使不等式x 2+1≥ax 恒成立的a 的最小值时,求(∁R A)∩B .26. 已知全集U=R,非空集合A={x|x−2x−(3a+1)<0},B={x|x−a2−2x−a<0}.当a=12时,求(∁U B)∩A;命题p:x∈A,命题q:x∈B,若q是p的必要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1 集合与命题一、解答题。
第一讲 集合与命题知识归纳:1 理解集合的四种关系(子,交,并,补)以及真子集和全集的概念。
2 理解集合概念中的各种关系:N,,N *Z ,R,C,Q,,,,, ∉⊆u C ,∈Φ等等。
3 理解四种命题的相互转换关系及逻辑关联词(且,或)。
4.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必要条件是的充分条件,是则a b b a b a ,⇒ 互为充要条件ab b a ,⇔专家指导:设二次函数,)(2q px x x f ++=集合A={R x x x f x ∈=,)(|},B={R x x x f x ∈+=-,1)1(|},且A={2},求集合B若有数列{n a },{n b },则n n a ∞→lim 和n n b ∞→lim 分别存在是nn n b a ∞→lim 存在的 () A 充分非必要条件B 必要非充分条件C 充分且必要条件D 非充分且非必要条件实战演练:1.下列四组条件中,甲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的是( )A . 甲 a >b ,乙 a 1 <b1 B 甲 ab <0,乙 ∣a+b ∣<∣a -b ∣ C 甲 a=b ,乙 a +b=2ab D 甲 ⎩⎨⎧<<<<1010b a ,乙 ⎩⎨⎧<-<-<+<2120b a b a 2.给出下列命题:(1)存在实数.23cos sin =+a a a 使 (2)直线x y x sin 2=-=是函数π图像的一条对称轴。
(3))cos(cos x y =的值域是[1,1cos ](4)若βα, 都是第一象限角,且βαβαtan tan ,>>则其中正确命题的题号为 ( )A (1)(2)B (2)(3)C (3)(4)D (1)(4)3.平面内“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是“动点轨迹为椭圆”的( )A 充分非必要B 必要非充分C 冲要条件D 既不充分又不必要4.已知集合M=(0,1) (3,+∞),P=[a,b] M P=(0,+∞),M P=(3,4],则集合 P=5.已知",1",1,0是增函数那么如果则命题x a y a a a =>≠>的否命题是 。
集合与命题一、集合1、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征:①无序性②互异性③确定性这三个性质在解题时要注意应用,特别是互异性。
例1:下列事件可构成集合的有____①优秀的学生;②老年人;③漂亮的衣服;④方程x2+x+1=0的实数解;⑤|x+y|=|x|+|y|的实数解。
例2:集合P={1,a,b},Q={1,a2,b2},若P=Q,则a+b=__注意到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则只能是2ba=且2ab=可能多数同学都是解出a,b,再得a+b的,结果a,b还是虚数,其实只要两式相减就有a-b=(b-a)(b+a)∵a≠b ∴a+b=-1例3:①设A={x|x=2k-1,k∈N且1≤k≤10}B={y|y=3k,,k∈N且1≤k≤10}求A∪B中所有元素之和。
(高二、高三的同学可以将k的范围改为1≤k≤100)②设Sn 数列{an}的前n项和,an=sin5πn,n∈N,且1≤n≤100,i)设集合A是由数列{an}中的所有的值构成的集合,求集合A。
ii)设集合B是由数列{Sn}n∈N,且1≤n≤100,中的所有的值构成的集合,求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和。
2、集合的表示法:①列举法②描述法③图示法说明:1)在描述法中,必须弄清楚在“|”的前后各表示什么?如下面的问题:①已知A={y|y=x2,x∈R},B={y|y=8-x2,x∈R}求A∩B;②已知A={(x,y)|y=x2,x∈R},B={(x,y)|y=8-x2,x∈R}求A∩B。
2)图示法虽然不能准确表达集合中元素情况,但它能简单明了把两个集合的关系等表示出来。
例如:例:A 、B 、C 三厂联合生产一种产品,哪个厂生产的就盖上哪个厂的厂名,如果是两个或三个厂联合生产的就盖上两个或三个厂的厂名。
今有一批产品,发现盖过A 厂、B 厂、C 厂的厂名的产品分别有18件、24件、30件,同时盖过AB 厂、BC 厂、CA 厂的厂名的产品分别有12件、14件、16件,问这批产品最多有多少件?最少有多少件? 解:设盖有三个厂的厂名的产品有x 件,如图: 则12-x ≥0,16-x ≥0,14-x ≥0,x ≥0且18-(12-x+x+16-x )≥0,24-(12-x+x+14-x )≥0 30-(16-x+x+14-x )≥0,∴10≤x ≤12而总数为:18+[24-(12-x )-14]+[30-(16-x )-14] +14-x=30+x所以这批产品最少有40件,最多有42件。
集合和命题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它们在逻辑推理和问题求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集合和命题的基本概念,并以“step by step”的思维方式进行解释。
集合在数学中,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这些对象可以是数字、字母、符号或其他事物。
我们可以用大写字母来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例如,集合A可以表示为 A = {1, 2, 3, 4},其中1、2、3和4是A的元素。
集合可以通过包含和不包含元素的方式进行描述。
如果一个元素属于某个集合,我们可以说它是该集合的成员。
如果一个元素不属于某个集合,我们可以说它不是该集合的成员。
例如,如果 B = {2, 4, 6, 8},我们可以说2是B的成员,但5不是B的成员。
集合可以有无限多个元素,也可以只有一个元素或者没有元素。
一个没有任何元素的集合被称为空集,用符号 {} 或者∅ 表示。
集合之间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操作,包括并集、交集和补集。
并集表示两个或多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总和,交集表示两个或多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补集表示一个集合中不属于另一个集合的元素。
命题命题是陈述语句,可以被判断为真或假。
例如,“1 + 1 = 2” 是一个命题,因为它可以被判断为真。
命题可以用字母或其他符号来表示,例如 p、q 或者 P、Q。
命题之间可以进行一些逻辑操作,包括否定、合取、析取和条件。
否定操作表示一个命题的相反,合取操作表示多个命题同时为真,析取操作表示多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条件操作表示一个命题的条件是另一个命题。
命题之间的逻辑操作可以通过真值表来进行表示和计算。
真值表列出了命题和逻辑操作的所有可能组合,以及它们的结果。
通过真值表,我们可以确定逻辑操作的结果是真还是假。
step by step 思维“step by step”思维方式是一种逐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部分,逐步解决。
这种思维方式在数学推理中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组织思路,避免错误和混淆。
集合和逻辑用语
集合和逻辑用语在数学和逻辑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描述和分析对象、关系和推理过程非常有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集合和逻辑用语:
集合:
1. 元素:集合中的个体,表示为 a ∈ A。
2. 子集: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都是另一个集合的元素,表示为
A ⊆ B。
3. 空集:不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表示为∅或 {}。
4. 并集:两个或多个集合的所有元素的集合,表示为A ∪B。
5. 交集:两个或多个集合共有的元素的集合,表示为A ∩ B。
6. 补集:一个集合中不属于另一个集合的元素的集合,表示为
A -
B 或 A\B。
逻辑用语:
1. 命题:陈述句,可以被判断为真或假。
2. 真值:命题的真假状态。
3. 否定:对一个命题的真假状态进行取反。
4. 合取:两个命题同时为真的组合命题,表示为 p ∧ q。
5. 析取:两个命题至少有一个为真的组合命题,表示为 p ∨ q。
6. 蕴含:如果条件 p 成立,则结论 q 也成立的组合命题,表示为p → q。
7. 等价:两个命题具有相同真值的组合命题,表示为p ↔ q。
这些用语被广泛应用于数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用于描述集合、定义关系、推理和证明等。
第一讲 集合与命题【例1】(1)若非空集合{}135X x a x a =+≤≤-,{}116Y x x =≤≤,则使得X X Y ⊆成立的所有a 的集合是( )A .{}07a a ≤≤B .{}37a a ≤≤C .{}7a a ≤ D .空集 (2)设集合(){},loglog 0aa A x y x y =+>,(){},B x y y x a =+<.若A B =∅ ,则a的取值范围是( )A .∅B .0,1a a >≠C .02,1a a <≤≠D .12a <≤(3)设X 是含()2n n >个元素的集合,A 、B 是X 中的两个互不相交的子集,分别含有m 、(),1,k m k m k n ≥+≤个元素,则X 中既不包含A 也不包含B 的子集的个数是( )A .222n m n k n m k ----+-B .2n m k --C .2222n n m n k n m k ------+D .12222n n m n k n m k +------+(4)设集合X 是实数集R 的子集,如果点0x ∈R 满足:对任意0a >,都存在x X ∈,使得00x x a <-<,那么称0x 为集合X 的聚点.用Z 表示整数集,则在下列集合:①,01n n Z n n ⎧⎫∈≥⎨⎬+⎩⎭,②R {}\0,③1,0n Z n n ⎧⎫∈≠⎨⎬⎩⎭,④整数集Z 中,以0为聚点的集合有( )A .②③B .①④C .①③D .①②④ (5)条件甲:1sin a θ+=,条件乙:sincos22a θθ+=,则( )A .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B .甲是乙的必要条件C .甲是乙的充分条件D .甲不是乙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6)对于原命题“单调函数不是周期函数”,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 A .逆命题为“周期函数不是单调函数” B .否命题为“单调函数是周期函数” C .逆否命题为“周期函数是单调函数” D .以上三者都不正确(7)棱柱成为直棱柱的一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是( ) A .棱柱有一条侧棱与底面垂直B .棱柱有一条侧棱与底面的两条边垂直C .棱柱有一个侧面与底面的一条边垂直D .棱柱有一个侧面是矩形且它与底面垂直 (8)若{}{}{}2,11,2,1,2,3,a a a ⊂⊂,则a 的值是_______________.札 记合*111log 2,23n n n N ⎧⎫-<<-∈⎨⎬⎩⎭的真子集的个数为___________.(10)从集合{},,,U a b c d =的子集中选出4个不同的子集,需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U 都要选出;②对选出的任意两个子集A 和B ,必有A B ⊆或A B ⊇. 那么,共有________种不同的选法. (11)11220a b a b ≠是二元一次方程组111222,a xb yc a x b y c +=⎧⎨+=⎩有解的__________条件. (12)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重合三种.已知α、β是两个相交平面,空间两条直线1l 、2l 在α上的射影是直线1s 、2s ,1l 、2l 在β上的射影是直线1t 、2t .用1s 与2s ,1t 与2t 的位置关系,写出一个总能确定1l 与2l 是异面直线的充分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设集合(){}M x f x x ==,()(){}N x f f x x ==.(1)求证:M N ⊆;(2)若()f x 是一个在R 上单调递增的函数,是否有M N =?若有,请证明.札 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l 与抛物线22y x =相交于A 、B 两点.(1)求证:“如果直线l 过点()3,0T ,那么3OA OB ⋅=”是真命题;(2)写出(1)中命题的逆命题,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并说明理由.【例4】已知2113x A x x +⎧⎫=≥⎨⎬-⎩⎭,3arctan ,1,03B y y b t t b ⎧⎫⎪⎪==-≤≤≤⎨⎬⎪⎪⎩⎭,A B =∅ ,求b 的取值范围.札 记已知()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且当0x <时,()f x 单调递增,()10f -=.设()2s i n c o s2x x m x m ϕ=+-,集合()0,,02M m x x πϕ⎧⎫⎡⎤=∈<⎨⎬⎢⎥⎣⎦⎩⎭对任意的,()()0,,02N m xf x πϕ⎧⎫⎡⎤=∈<⎨⎬⎢⎥⎣⎦⎩⎭对任意的,求M N .【跟踪训练】1、设集合{}1,2A =,则从A 到A 的映射f 中满足()()()ff x f x =的映射的个数是( )A .1B .2C .3D .42、在坐标平面上,纵横坐标都是整数的点叫做整点.我们用I 表示平面上所有直线的集合,M 表示恰好通过一个整点的直线的集合,N 表示不通过任何整点的直线的集合,P 表示通过无穷多个整点的直线的集合,给出表达式①M N P I = ,②N ≠∅,③M ≠∅,④P ≠∅,其中正确表达式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 3、设(){}22,,,S x y xy x y R =-∈为奇数,()()(){22,sin 2sin 2T x y x y =π-π=()()}22cos 2cos 2,,xy x y R π-π∈,则S 与T 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4、已知集合A 和集合B 各含有12个元素,A B 含有4个元素,试求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集合C 的个数:①C A B ⊂ ,且C 中含有3个元素;②C A ≠∅ . 札 记。
集合与逻辑命题理解集合与逻辑命题的关系在数学和逻辑学中,集合和逻辑命题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集合是指由一定规则确定的一组特定对象的整体,而逻辑命题是根据逻辑规则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虽然集合和逻辑命题属于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集合的基本概念是指由一定规则确定的一组特定对象的整体。
集合的元素是集合中的个体,可以是数字、字母、名词等。
集合之间可以有交集、并集、差集等运算。
例如,集合A={1,2,3},集合B={3,4,5},则它们的交集为A∩B={3},并集为A∪B={1,2,3,4,5},差集为A-B={1,2}。
二、逻辑命题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逻辑命题是陈述句,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逻辑命题有真命题和假命题两种状态,它们分别表示陈述句的真实和虚假。
逻辑命题可以进行与、或、非等逻辑运算。
例如,命题A:“今天是晴天”,命题B:“明天下雨”,则它们的与运算为A∧B:“今天是晴天且明天下雨”,或运算为A∨B:“今天是晴天或明天下雨”,非运算为¬A:“今天不是晴天”。
三、集合与逻辑命题的关系集合和逻辑命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一方面,集合可以用来定义逻辑命题中的真假情况。
例如,集合A表示全体男性,集合B表示全体成年人,命题P:“张三是男性”可以表示为P∈A,意味着命题P属于集合A,即P为真命题。
另一方面,逻辑运算可以用来描述集合之间的关系。
例如,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A∩B不为空,则可以表示成A∩B≠∅,意味着集合A和集合B存在公共元素。
通过集合和逻辑命题之间的相互运用,可以更加清晰地描述和分析问题。
结论集合与逻辑命题是数学和逻辑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集合通过定义和运算可以描述对象的整体和关系,而逻辑命题通过真假判断和逻辑运算可以描述陈述句的真实情况和关系。
集合与逻辑命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们共同为我们理解和分析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高中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高中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名目第一章集合与命题 (1)一、集合 (1)二、四种命题的形式 (2)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第二章别等式 (1)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 (2)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 (3)一、幂函数 (3)二、指数函数 (3)三、对数 (3)四、反函数 (4)五、对数函数 (4)六、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4)第五章三角比 (5)一、任意角的三角比 (5)二、三角恒等式 (5)三、解歪三角形 (7)第六章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8)一、周期性 (8)第七章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9)一、数列 (9)二、数学归纳法 (10)第八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12)第九章矩阵和行列式初步 (14)一、矩阵 (14)二、行列式 (14)第十章算法初步 (16)第十一章坐标平面上的直线 (17)第十二章圆锥曲线 (19)第十三章复数 (21)第一章集合与命题一、集合1.1 集合及其表示办法集合的概念1、把可以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简称集2、集合中的各个对象叫做那个集合的元素3、假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做a∈A,读作“a属于A”4、假如a别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做a ? A,读作“a别属于A”5、数的集合简称数集:全体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即自然数集,记作N别包括零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记作N*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即整数集,记作Z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即有理数集,记作Q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即实数集,记作R我们把正整数集、负整数集、正有理数、负有理数、正实数集、负实数集表示为Z+、Z-、Q+、Q-、R+、R-6、把含有有限个数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数的集合叫做无限极7、空集是指别用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集合的表示办法1、在大括号内先写出那个集合的元素的普通形式,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之后写上集合中元素所共同具有的特性,这种集合的表示办法叫做描述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1、关于两个集合A和B,假如集合A中任何一具元素都属于集合B,这么集合A叫做集合B 的子集,记做A?B或B?A,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2、空集包含于任何一具集合,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3、用平面区域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的办法叫做集合的图示法,所用图叫做文氏图相等的集合1、关于两个集合A和B,假如A?B,且B?A,这么叫做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读作“集合A等于集合B”,假如两个集合所含元素彻底相同,这么这两个集合相等1.3 集合的运算交集1、由交集A和交集B的所有公共元素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并集1、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B 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补集1、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这些集合往往是某个给定集合的子集,那个确定的集合叫做全集2、U是全集,A是U的子集。
初中数学教案集合与命题的逻辑关系教案是教师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而在教学中,命题则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设计的一种工具。
教案和命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将探讨集合与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具体介绍教案中如何合理设计与运用命题。
一、集合的概念与分类集合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指由一定规则确定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元素的全体。
根据元素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可以将集合分为很多种类,比如空集、单元素集合、有限集合和无限集合等。
对于集合的分类,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渗透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各类集合的概念。
二、集合间的关系及运算在初中数学中,集合间的关系有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等。
并集是指两个或多个集合合并后的集合,交集是指两个或多个集合公共元素的集合,差集是指从一个集合中减去与另一个集合共有的元素得到的新集合,补集是指一个集合中除去另一个集合的元素后得到的新集合。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集合间关系的掌握。
三、集合的表示方法在初中数学中,集合可以通过列举法、描述法和扩展法等方式来表示。
列举法是指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描述法是指通过描述集合中元素的特征来表示集合;扩展法是指通过规律或者模式来表示集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以及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和运用不同的表示方法。
四、命题与逻辑推理命题是指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初中数学中,命题被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命题,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题思路的培养。
通过合理设计命题的难度和类型,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五、教案设计中的命题运用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命题。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命题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巩固基础。
集合与命题逻辑知识点总结
集合是由一组特定元素组成的整体。
元素可以是任何事物,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其他集合。
2.交集(n):找出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构成的新集合,表示为 $A \cap B$。
3.差集(Difference):在一个集合中去除另一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表示为 $A - B$。
给定一个全集 $U$,集合 $A$ 的补集表示为 $A'$ 或 $A^c$,表示在全集中去除集合 $A$ 中的所有元素。
命题是陈述句,可以判断其真假。
命题可以用符号 $P$ 代表。
2.合取(n):表示两个命题的合取(同时为真),用符号 $P \land Q$ 表示。
3.析取(n):表示两个命题的析取(至少一个为真),用符号$P \lor Q$ 表示。
4.条件(n):表示一个命题蕴含另一个命题,用符号 $P
\Rightarrow Q$ 表示。
5.双条件(Equivalence):表示两个命题相互蕴含,用符号
___ 表示。
真值表是用来给定命题及其逻辑运算的所有可能情况下的真值。
根据真值表,可以推导出命题的逻辑值。
以上是集合与命题逻辑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详细的内容和更复
杂的推导过程可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数学中的集合与命题逻辑关系分析数学是一门严谨而又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学科,其中集合论和命题逻辑作为数学的基础,对于各个领域的研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数学中的集合与命题逻辑关系进行分析,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一、集合与其元素的关系在数学中,集合是由一组明确定义的对象所组成的。
集合与其中的元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1.1 包含关系在集合理论中,一个集合可以包含另一个集合。
若集合A中的每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可以用符号表示为A ⊆ B,其中“⊆”表示子集关系。
举个例子,假设集合A为自然数的集合{1, 2, 3},集合B为正整数的集合{1, 2, 3, 4, 5}。
可以看出A的每个元素都是B的元素,因此A 是B的子集,即A ⊆ B。
1.2 相等关系集合中的元素完全相同时,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可以用符号“=”表示。
以前述例子为基础,若集合C为自然数的集合{1, 2, 3},则A = C,因为A和C中的元素完全相同。
二、命题逻辑中集合的应用命题逻辑是研究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和逻辑结构的学科,而集合论在命题逻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1 命题与真值集合命题是陈述性语句,其要么为真,要么为假。
在命题逻辑中,集合论常用来表示命题的真值集合。
以“p:今天是晴天”为例,它可以是一个命题。
假设集合S为所有使得p成立的条件,那么S就是p的真值集合。
2.2 命题之间的关系在命题逻辑中,各个命题之间有不同的关系,包括与、或、非等关系。
集合论可以用来表示这些关系。
以两个命题p和q为例,可以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1)p与q的合取,即p和q都为真的情况。
可用集合论表示为p ∩ q。
2)p与q的析取,即p和q至少一个为真的情况。
可用集合论表示为p ∪ q。
3)非p的否定,即p为假的情况。
可用集合论表示为S - p,其中S为全部可能的命题。
三、集合与命题逻辑的相互引用虽然集合论和命题逻辑是独立的学科,但它们在数学中经常相互引用,互为补充。
集合与命题演算知识点总结
1. 集合
1.1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
- 集合是由一组确定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 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表示集合的元素。
1.2 集合的运算
- 并运算:将两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合并成一个集合。
- 交运算:取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
- 差运算:从一个集合中去除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
- 补运算:对于给定的全集,用全集减去一个集合得到另一个集合。
1.3 集合的性质和关系
- 空集:不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 子集:如果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都是另一个集合的元素,那么它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
- 幂集:由集合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合。
2. 命题演算
2.1 命题和命题变量
- 命题是陈述性语句,可以判断为真或假。
- 命题变量是用来代表命题的符号。
2.2 逻辑运算与真值表
- 与运算:当且仅当两个命题都为真时,结果才为真。
- 或运算:当且仅当两个命题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结果才为真。
- 非运算:将一个命题的真值取反得到另一个命题。
- 异或运算:当且仅当两个命题不同时为真时,结果才为真。
2.3 命题联结词和逻辑等价式
- 命题联结词是用来建立命题之间关系的词语。
- 逻辑等价式是具有相同真值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等价关系。
总结
本文简要介绍了集合与命题演算的基本知识点。
集合包括定义与表示、运算、性质和关系等内容。
命题演算涵盖了命题和命题变量、逻辑运算与真值表、命题联结词和逻辑等价式等内容。
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解决相关问题和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第1章集合和命题
一集合
集合及其表示法
集合的概念
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之间的关系
子集
相等的集合
真子集
函数的运算
函数的基本性质
定义域、值域
奇偶性
单调性
最值
零点存在定理与二分法
第4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一幂函数
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形如的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图像的对称性、作图的平移与翻折二指数函数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借助计数器观察函数递增的快慢
三对数
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对数的概念
对数的运算
换底公式
任意角及其度量
任意角()
弧度制
诱导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和正切
诱导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三角函数线形组合
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余弦与正切
二倍角公式
半角公式
万能置换公式
(理科)半角公式的应用
三角比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
三角比的积化和差
三角比的和差化积
三解斜三角形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三角形的边、角、面积与外接圆半径
解斜三角形
第6章三角函数
四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像
的图像、性质
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前项和
二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归纳—猜想—论证
三数列的极限
数列的极限
数列的极限
极限的运算法则
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分数化循环小数
阅读材料:几何分形
第8章平面向量及其坐标表示
向量
向量的加减法
实数与向量的乘积
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
三阶行列式
三角形面积的行列式形式公式
三阶行列式及其对角线展开
按行(列)展开三阶行列式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行列式解法
第10章算法初步
算法的概念
程序框图
Scilab计算机语句和算法程序
输入语句
输出语句
条件语句
循环语句
第11章坐标平面上的直线
一直线的方程
直线的方程
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
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
圆的一般方程
椭圆的标准方程
椭圆的性质
对称性
顶点
范围
阅读材料:椭圆焦点的光学性质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双曲线的性质
顶点
范围
渐近线
阅读材料:利用双曲线进行导航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抛物线的性质
对称性
顶点
范围
阅读材料:坐标系平移
的周期性
复数的除法
的立方根
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第14章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
一参数方程
曲线的参数方程
参数方程
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
直线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直线的参数方程
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二极坐标方程
极坐标系
极坐标与普通坐标的互化
复数的三角形式
第15章空间直线与平面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
空间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多面投影法
轴测法
轴测图
轴测图的画法
正等测图的画法
斜二测图的画法
三视图
投影平面和试图
三视图的结构
简单多面体的三视图
由三视图还原为空间几何体
第18章空间向量及其应用
空间向量
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
空间直角坐标系
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
空间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
空间向量在度量问题中的应用
空间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空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
分层抽样
统计估计
概率估计
参数估计
实例分析
概率统计实验
抽样调查案例
假设检查案例
列联表独立性检查案例
第22章优选与统筹一实验设计的若干方法
二分法
0.618法
二统筹规划
统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