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迪斯尼动画中的中国元素
- 格式:docx
- 大小:14.78 KB
- 文档页数:3
美国影视动画中的中国元素
美国影视动画中经常出现中国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是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历史、中国风景等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在美国影视动画中常见的中国元素。
中国文化在美国影视动画中经常被引用。
在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中,故事背景是古
代中国,影片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如汉服、功夫、中国戏曲等。
在电影《功夫熊猫》
系列中,描绘了一个围绕中国功夫和中国哲学的故事,通过插图风格和角色造型,展现了
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在美国影视动画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迪士尼电影《美女与野兽》中,主人
公贝尔在古代中国风格的城堡中生活,既有中国元素的建筑、家具和装饰品,也有中国传
统戏剧的影子。
中国历史也是美国影视动画中常见的元素之一。
电影《功夫熊猫》系列中,武术大师
们都是以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为原型创造的角色,如中国古代将领曹操、中国传统女子侠盗
花木兰等等。
这些角色的设定和剧情都带有浓厚的中国历史色彩。
中国风景也经常出现在美国影视动画中。
在动画片《疯狂动物城》中,故事发生在一
个由人和动物共同生活的现代城市,动画片通过色彩绚丽的中国城市风光来展现城市的多
样性和美丽。
在迪士尼电影《香奈儿与梦想》,主角在云南的神秘丛林中寻找魔法草药,
观众可以欣赏到云南独有的山水风光和神秘的氛围。
美国影视动画中的中国元素丰富多样,既有中国文化的引用,也有中国传统的影响,
还有中国历史和中国风景等。
这些元素的出现,既展示了中国的独特魅力,也带给观众更
多的文化体验。
这也有利于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特征及其启示迪士尼动画电影是一种以世界各民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儿童文学等为主要题材,以音乐、歌曲、画面为主要表现手段,采用幻想、想象、童话等元素构造出一个有色彩、有故事、有情感、有价值观、有特色的世界。
1. 温馨的情感迪士尼动画电影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温馨的情感。
大多数电影都展现了家庭和友谊的重要性,以及团结和互助的力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2. 多元的文化元素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另一个特色是多样性的文化元素。
他们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通常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地区。
例如,阿拉伯故事《阿拉丁》、中国传说《花木兰》、泰国传说《狐狸与猴子的故事》等。
3. 强烈的音乐元素音乐是迪士尼动画电影的一大特色。
这些电影通过形象化的歌曲和乐曲来深化和表达情感,使观众能够产生共鸣和联想。
这些歌曲也成为动画电影的经典配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4. 想象力和奇幻色彩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另一个特色是想象力和奇幻色彩。
他们的故事情节中常常包含神秘的魔法、美丽的仙女、神奇的生物等等。
从迪士尼动画电影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迪士尼动画电影注重家庭、友谊,强调团结和互助的力量。
这提醒我们要珍视亲情和友情,尊重彼此,鼓励大家积极向上,互相帮助。
其次,迪士尼动画电影贯穿了不同文化的元素,这提醒我们要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惯。
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我们应该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去认识和接触其他文化,学习从中汲取文化营养。
另外,迪士尼动画电影强调音乐元素和奇幻色彩。
我们可以从这个方面发掘我们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想象,我们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开拓我们的视野,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的来说,迪士尼动画电影是一种充满了温馨、多元、音乐和奇幻色彩的艺术形式,它们不仅能够传达给我们各种情感和价值观,而且还能够鼓舞我们积极向上、探索世界的热情。
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为中国动画电影提供了鲜明的独特性,更加增加了观众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首先,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在故事情节中。
许多中国动画电影都选择了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以及民间传说作为创作的主题。
这些故事充满了神秘、奇幻的色彩,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比如,由迪士尼与中国动画公司合作制作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牺牲的神话故事,故事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打动了很多观众的心灵。
另外,动画电影《大圣归来》讲述了孙悟空与朝圣者的故事,以中国古代名著《西游记》为原型,通过动画的方式重新演绎了这一古老的故事,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的视听效果相结合,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这一经典的故事。
其次,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在角色形象设计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角色形象,如仙女、神话中的动物、历史人物等,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比如,动画电影《白蛇:缘起》,讲述了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影片中的白蛇形象将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白蛇精形象与现代动画技术完美结合,遵循了传统文化中对于白蛇形象的设置,同时在造型上也加入了现代时尚元素,使得白蛇形象更加立体、具有现代感。
另外,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也是中国动画电影中的经典形象之一,孙悟空的形象设计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孙悟空形象的一些特点,又增加了新的元素,使得角色形象更加鲜活、富有个性。
第三,中国动画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在艺术风格上。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国家,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中也运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
比如,动画电影《大闹天竺》中的美术风格就充满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影片中的舞台设计、色彩运用以及人物形象都将中国传统美术风格发挥到了极致,使得观众在观影时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的魅力。
从动画影片《花木兰》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认知从动画影片《花木兰》看中美文化的相互认知导言:《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英雄故事,在1998年被迪士尼改编为动画电影。
该影片讲述了一个敢于追求自己梦想的中国女孩花木兰假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作为一部诠释中国文化的动画片,它成功地将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美国电影制作技巧相结合,展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相互认知。
本文将从人物塑造、价值观念、艺术表现等方面探讨《花木兰》中所体现的中美文化之间的相互认知。
一、人物塑造中的文化认知《花木兰》中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同时也融入了美国电影制作的元素。
女主角花木兰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女性的坚强和勇敢,她顽强地追求梦想,为了父亲代替其从军。
她不仅表现出典型的中国女性柔情,还展示了坚毅,与传统中国女性形象相符。
然而,在花木兰的塑造上,影片也融入了一些美国化的元素。
比如,花木兰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定的意志,这与传统中国女性形象有所不同。
这种塑造方式使得《花木兰》在中美文化的传播中更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奠定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
二、价值观念的展示与对比《花木兰》中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中国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这在影片中得以体现。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行为既表达了她对家人的责任感,也展示了父女情深的感人场面。
通过这种方式,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中亲情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理解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
与此同时,影片也展示了西方价值观念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由追求。
在花木兰与训练队友相处的过程中,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队友们的尊重和认可,展示了个人价值的重要性。
这种展示方式凸显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认知与尊重。
三、艺术表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融合《花木兰》在艺术表现方面融合了中美文化的元素,体现了中美文化之间相互认知的特点。
在影片中,无论是细节的描绘还是场景的刻画,都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比如,中国传统的音乐、服饰和建筑都得以充分展现在影片中,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具有浓厚中国风的世界。
解析美国动画电影中的中国背景元素
1. 《大闹天竺》
《大闹天竺》是一部由美国制片方拍摄的动画电影,故事讲述了几只动物前往印度寻找失踪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在电影中,出现了很多中国背景元素,例如佛教寺庙、大佛像、金色的佛塔、舞狮表演等。
2. 《功夫熊猫》
《功夫熊猫》是一部由美国制片方制作的动画电影,讲述了一个大熊猫通过练习功夫成为了一个传奇的大师的故事。
在电影中,出现了很多中国的背景元素,例如竹林、中国庭院、中国的字画、传统的铜鼓等。
3. 《花木兰》
《花木兰》是迪士尼公司制作的一部动画电影,讲述的是中国传说中的女将军花木兰的故事。
在电影中,出现了很多中国的背景元素,例如中国的宫殿、青花瓷瓶、匾额、红木床、唐装等。
4. 《鸟的故事》
《鸟的故事》是由Pixar公司制作的一部动画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团结协作的鸟群如何应对外来侵袭的故事。
在电影中,出现了很多中国的背景元素,例如山峰、中国的红灯笼、中国的
瓷器、中国的书法、古代的青铜器等。
总的来说,在美国动画电影中,中国背景元素的运用非常广泛,这些元素既具有文化特色,又可以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体验到电影的剧情和氛围。
美国影视动画中的中国元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影视产业之一,美国影视动画在其作品中常常融入各种文化元素,其中也不乏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不仅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还包括中国风俗、建筑、服饰等,这些元素都为美国影视动画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美国影视动画中的中国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对影视动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影视动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逐渐受到重视,其文化价值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可。
许多美国影视动画公司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其作品中,以吸引更多的受众。
迪士尼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以中国古代传奇故事为蓝本,将中国文化与动画完美结合,深受观众喜爱。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等也经常在美国影视动画中出现,比如春节、端午节等。
这些元素的融入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为西方观众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中国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也成为了美国影视动画中的热门题材。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诸多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美国影视动画公司看中了这一点,将中国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搬上了荧幕,比如《大闹天宫》改编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以及《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等,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西方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享受。
中国风俗、建筑和服饰在美国影视动画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中国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古代建筑风格,这在美国影视动画中也得到了精彩的展现。
动画片《功夫熊猫》中通过描绘中国的传统古街和宫殿,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而许多动画片中的角色也是穿着中国的传统服饰,或者是以中国的服饰为灵感设计而成的。
这些元素的融入不仅为影视动画增添了美的视觉享受,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
美国影视动画中的中国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随着中美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多,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出现在美国影视动画中,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引言:迪士尼电影《花木兰》是一部众所周知的经典动画电影,旨在向观众传递坚韧、勇敢和女性力量的价值观。
这部电影向全球范围的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卓越地进行了跨文化传播。
本文将从电影的制作及设计,角色塑造和故事文化因素等方面来探讨《花木兰》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成功。
一、制作及设计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在制作和设计方面充分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具有浓厚中国风格的画卷。
从场景建筑物的风格到服饰的设计,都将中国传统文化溶入到电影中。
例如,电影中的建筑物采用了传统的层级设计,灵感来自中国的武术场景,呈现了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
同时,人物服饰的设计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如华丽的汉服、绣花和配饰等,为整体氛围增添了浓重的中国特色。
二、角色塑造《花木兰》这部电影塑造了一个勇敢、坚强和独立的女主角,给予了观众一个全新的形象,突破了传统对女性在家庭中角色的限制。
花木兰被塑造成一个追求自主和追求平等的女性形象,通过她的军事训练和英勇战斗的经历,观众体验到了女性与男性一样具备勇敢和冒险精神。
这种独特的角色塑造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中关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力的观念。
三、故事文化因素《花木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古代中国,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情节,电影向观众传递了中国文化中关于家庭、荣誉和对家国情怀的价值观。
在中国文化中,尊敬长辈、道德观念和民族荣誉感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花木兰带着家庭使命踏上战场的故事情节,电影深入地展现了中国文化中这些价值观念。
四、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花木兰》这部电影在跨文化传播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
它通过制作和设计中的中国元素、角色塑造和故事文化背景的描绘,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传递给全球观众。
观众通过电影中真实而生动的表现,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及其价值观念。
同时,电影中展现的女性力量和性别平等的主题,也促使了全球范围内的观众对这样的价值观念的思考和讨论。
浅析美国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一、中国元素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从四大发明到四书五经,再从民间工艺到西学东渐,深深感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中国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的根本特征是注重于整体和谐。
目前在中国无论是文化界、影视界还是广告界,大家都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元素的重要性,甚至开始肩负中国元素的复兴使命。
有更多的中外设计师开始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它演化成美轮美奂的时尚潮流。
“中国元素”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寻找“中国元素”除了内部保护之外,还要向世界传播。
二、中国动画的发展及传统因素1. 中国动画的发展我国的动画片历史渊源流长,从60 年代开始一直到80 年代中期,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和艺术性都远高于同一时期的日本和美国。
诞生了《大闹天宫》、《八仙过海》、《哪吒闹海》等经典的国产动画片,然而改革开放之后,欧美和日本的动画片大规模进入并迅速占据了我国的动画市场。
随着《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蜡笔小新》等日本动画片在国内各个电视台的热播,观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相当一部分成年人也成为这些动画片的忠实观众,国产动画则在这个时期倍受冷落,尽管国家相关部门在政策上给予了一定扶持,也已经认识到动画片的商业前景,但是由于观念上的保守、专业人才的缺乏等种种原因,国产动画始终无法在观众中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原创动画影片的产量有了“井喷式”的增长,动画相关企业以及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广大的观众依然看不到丰富的优秀动画影片,特别是那些从思想、内容以及形式上,都能让人感同身受的艺术作品。
究其原因,如今的中国原创动画影片无论在主题内容的思想性,还是在视觉造型的艺术性方面,与20世纪的“中国学派”时期相比都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产动画影片无论在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还是在国内电影市场的占有量上,既没有达到专业人士对国产动画片的期望,也没有满足国人对动画片欣赏的需求。
浅析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Ⅰ》巢琦14策划摘要: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Ⅰ》改编自中国民间乐府诗《木兰辞》,这是迪士尼公司第一次将中国民间故事改编成电影。
为了让这部封建传统意识浓厚的电影能被全世界观众所接受,迪士尼公司在保留了电影的中国元素的同时,又为其添加了不少西方文化色彩。
这位存在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中的“木兰”,放在了西方人的笔下,经过他们的另一番解读和创造,又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形象歌舞中国元素细节“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中国人眼中,木兰只是一名为了孝顺父亲而易装从军的中国传统妇女。
然而,经过迪士尼公司改编过的《花木兰Ⅰ》,却并没有体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中木兰对父亲的担忧,取而代之的是木兰与父亲的争吵,也没有体现木兰归家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中女子的温柔娇羞。
更多的是描绘了木兰从军之后的所遇到的重重艰险与考验。
为了迎合各种文化意识形态背景的观众,故事的重点由“孝”变为了“忠”①,而电影中的其他方面也做了相应的改变。
一、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点电影中“木兰”的形象与迪士尼另一位亚裔公主——《阿拉丁》中的茉莉公主有几分神似,可能是因为都是亚裔的缘故,却又有各自的特点:茉莉公主有着高鼻梁,身着异域风情的服装,相比之下,木兰的形象就真的是朴实无华,小眼睛、粗眉毛、塌鼻梁、厚嘴唇,腿肚子还尤其壮实②。
一身素色襦裙,头发随意散落在耳后,①丹鹤有宇.迪斯尼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形象解读.https:///view/e7cc4f0c6bd97f192279e9d9.html?pn=2&pu=usm@0,sz@320_1003,ta@iphone_2 _5.1_1_11.4,2017–04–16.②F小姐.迪士尼的“非主流”小公举们四位皮肤不那么白的公主背后的历史与文化./story/1KEnDHVefH6/,2015–07–18/2017–04–16.中国古代美人的特点在木兰身上全然看不到。
从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分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从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分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崛起,中国文化和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中国文化内涵,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那么,《花木兰》这部电影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呢?本文将从故事背景、文化内涵和人物塑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故事背景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花木兰》中,故事背景设定在古代中国。
这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被生动地展现出来,观众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的风貌和文化氛围。
电影中呈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服饰、武功、军事行动等元素,使观众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故事背景也贯穿了中国思想和价值观念,如尊重家庭、忠诚、勇敢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全球观众所认同和追求的。
其次,文化内涵是《花木兰》成功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
电影中融入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如传统的亲子关系、家族责任感、尊重长辈等,这些元素与中国文化的根基相契合,并通过木兰和她的家人之间的关系得到生动展现。
此外,电影还巧妙地描绘了中国的婚姻观念和女性地位,通过木兰的冒险和自我奋斗,打破了传统观念下的性别界限,体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气。
这些文化内涵的展现不仅让观众了解中国文化,还能激发观众共鸣和情感共鸣,使故事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最后,人物塑造也是《花木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之一。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尤其是木兰这个角色,她的坚毅、勇敢和顽强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观众。
她不仅代表了中国女性的倔强和独立,也代表了每个面对困境时都能坚持自我的人。
此外,电影还巧妙地通过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友情,展现了中国文化中重视亲情和友情的特点。
这样的人物塑造使观众产生共鸣,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同故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花木兰》成功地讲好了中国故事。
论迪斯尼在中国“本土化”策略——新媒体时代与跨文化传播一议【本文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跨文化传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为了进一步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为了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受众,迪斯尼制作的动画片决定推行“本土化”策略,先后推出了如《小龙大功夫》、《花木兰》等红遍中国的动画片。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本土化迪斯尼动画早在1928年,一只活泼、可爱、聪慧、勇敢的小老鼠被美国动画艺术的伟大先驱华特·迪士尼创造出来。
这个可爱的小精灵的诞生,一下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随着卡通电影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迪斯尼也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品牌。
2005年,好莱坞迪士尼与中影公司合作真人与动画电影《宝葫芦的秘密》,标志着迪士尼正式进军中国。
此后,陆续退出了《小龙大功夫》、《花木兰》等具有浓郁中国本土风情的影片,并取得了成功。
迪士尼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张志忠表示:“全球化视野,本土化行动”是华特迪士尼公司成功开拓中国市场的核心策略,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务使作品在文化和情感上与中国消费者产生共鸣”。
此外,历经6年波折,世界第六个迪斯尼乐园——上海迪斯尼项目终于正式破土动工,是我国现代服务业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
中国也成为除美国本土以外,全球唯一拥有两个迪斯尼乐园的国家。
一、迪斯尼成功原因(1)当好把关人,满足受众需求作为一家跨国公司除了研究和了解市场需求这两种关系之外,如果媒介不开发其自身机制,以弥合这里所有显示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差距的话,媒介就不可能有效地运作。
有一些把关人角色,与参与和表达受众的利益和要求有关。
把关人能够为生产者—消费者关系中的任何一方服务,也常常同时服务于双方。
①对于迪斯尼来说,迪尼斯的领导层就成了把关人角色,他们把呈现给世界各国孩子们的是一个梦幻的、美丽的世界,影片中展现的唯美的画面、浪漫的情节,对于细节的刻画无不在孩子们单纯的内心世界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中国元素在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中的运用中国元素在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中的运用引言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于2020年上映,该电影改编自1998年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勇敢的中国少女花木兰代替父亲加入军队,并成功保卫家园的故事。
本文旨在探讨《花木兰》这部电影中如何运用中国元素,以及这种运用对电影的整体效果和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中国元素的运用1. 服装和道具电影中,花木兰穿着传统中国服装,如汉服和旗袍,以凸显她的中国身份。
此外,影片中还出现了许多中国传统服饰和道具,如扇子、牌楼和龙灯等,这些元素增加了电影的视觉吸引力,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2. 场景和建筑电影中的场景和建筑也运用了丰富的中国元素。
影片中描绘了中国的传统村落、庙宇、城市和军营等场景。
这些场景和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美丽和庄严,给观众带来了浓厚的中国风情。
3. 音乐和音效影片的配乐采用了中国音乐元素,如古筝、二胡和笛子等。
这些乐器的独特音调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旋律相结合,为电影增添了一份浓厚的中国情怀。
此外,影片还通过音效展示了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元素,如鞭炮声和龙吟声等。
4. 功夫和武术《花木兰》中的动作戏份融入了中国的功夫和武术元素。
花木兰在电影中展现了她的武艺和勇敢精神。
影片中的武术动作精彩绝伦,充满了中国功夫的魅力和阳刚之气。
二、中国元素对电影的整体效果的影响1. 创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电影中运用的中国元素,如服装、建筑和音乐等,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观众能够通过影片中的中国元素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且更容易融入故事情节中。
2. 强调角色的中国身份和价值观电影中的中国元素有助于强调主角花木兰的中国身份和价值观。
她坚守家庭和国家的传统观念,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勇敢和顽强精神。
这种塑造形象能够增强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同时也向观众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
2502018年41期总第429期ENGLISH ON CAMPUS从东方主义视角对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的批判性解读文/张晓晖1998年,根据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改编制作的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首映,受到全球观众的好评,引起极大轰动。
电影中的诸多典型中国古代元素,如舞龙、烟花、杂技、祖先崇拜和散发着强烈的东方魅力的背景音乐,使得这部电影看起来极具中国古典风韵。
然而电影同时植入了一些浪漫约会、个人奋斗的情节,极大地削弱了民歌中凸显人物孝顺父母、忠君爱国的主题和集体主义的文化内涵。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将中国传统民歌《木兰辞》中所蕴含文化内涵用西方个人主义和女性主义价值观进行了重塑。
理查德·金(Richard King)指出,东方主义是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东方的想象,以及把世界简单地分为东方和西方的倾向。
西方文化掌握着定义的话语权,而东方只是异于西方的一种镜像。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 Said)在他的经典学术著作《东方主义》一书中,引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作品将“东方主义”宽泛地定义为“一种西方式的支配、重构、西方对东方享有的特权”。
萨义德提出“东方主义”指的是三个互相关联的现象,即对东方的学术研究;基于“东方”和“西方”严格二分法的僵化心态或思维定式;被授权支配、控制和征服东方人和东方文化的制度。
萨义德被公认为是后殖民主义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东方主义》研究了自18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对于东方概念和表述的发展演变。
在这部书中,萨义德通过他本人在美国的经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极力挑战西方传统的东方主义。
在他看来,许多西方著作中对东方主义的表述没有真实地呈现历史上的东方,而只是西方想象出来的文化意象和人为话语。
一、忠孝伦常vs.自我实现千百年来,儒家思想中的“孝悌”之义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伦理思想中,儒家学说主张孝顺父母与忠君爱国的一致和统一。
论迪斯尼动画中的中国元素大纲 : 中国文化的广博精深,使得各国荧屏上频频出现中公民族文化的影子。
近来几年来,动漫也越来越碰到人们的喜爱,而随着中国动漫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走红,作为美国动漫产业巨头的迪斯尼,也把目光投到了中国。
从几年采纳中公民间哄传的花木兰的故事成功的制作了一部浓郁中国元素的动画《花木兰》到昨年红遍中国,热达全球的《功夫熊猫》,迪斯尼的几次以中国文化被背景的动漫试一试,几乎都获取了成功。
要点词:迪斯尼,动画,中国元素中国题材,中国故事被外国引用其实其实不是迪斯尼的专利,如红极日本一时的《铁臂阿童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迪斯尼绝不会忽略历史永久,颇具深度的中国文化。
于是几年前,他们第一次波及了中国题材的动画片,把哄传于中公民间的木兰辞改编成一部兼具中西风采的动画片《花木兰》,获取了全球 3 亿美元的票房佳绩。
而迪士尼的《长发公主》则被称为一个外国童话中国元素多多的动画。
昨年,迪斯尼巧妙构思出一部由几个典型中国动物形象演绎的动漫《功夫熊猫》,更是一举夺下金球奖和奥斯卡最正确动画提名。
可以说,中国元素的成功运用,是这几部迪斯尼动画的点睛之笔。
1.从《花木兰》看中国元素迪斯尼动画中最具中国风的电影之一即是《花木兰》,但完好由现代美国式精神理念构成电影中心,表达主人公花木兰勇于打破传统意识框架拘束,追求个性释放,努力挑战自己,抗击社会及外来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
该片巧妙的将现实的内在立意,与富于奇异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获取不相同文化、不相同年龄观众集体的宽泛接受,在全球范围获取巨大成功。
1.1 整体风格与迪斯尼常有动画风格不相同,该片整体风格借鉴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虚实结合,工笔水墨结合,境地悠长,颇富东方风采。
片中同时还将这种虚实画法与镜头散焦原理结合,从而避开了水墨动画不易和三维写实动画相融的矛盾,达到了写意与写实的协调平衡。
1.2 剧情结构依照悉德‐菲尔德的剧情结构法,从开始到木兰离家为第一幕建置部分,该部分包括:介绍主要人物:以木兰见红娘表现角色性格和状态。
美国影视动画中的中国元素近年来,中国元素逐渐进入了美国的影视动画作品中。
这些中国元素包括了中国文化、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历史故事等,通过美国影视动画的表现形式,为观众们呈现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中国文化在美国影视动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迪士尼的电影《花木兰》中,讲述了一个中国女子替父从军的故事,描绘了中国古代军事礼仪、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元素。
中国的武术和功夫也经常出现在美国影视动画中,比如《功夫熊猫》系列,通过可爱的熊猫角色,展现了中国功夫的魅力。
这些影视作品让观众更加了解中国文化,增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艺术也在美国影视动画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示。
在迪士尼的动画片《魔雪奇缘》中,主要角色艾尔莎的衣服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汉服,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同样,在电影《驯龙高手》中,主人公希卡普的头盔造型灵感也来自于中国的古代装饰品。
通过这些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美丽和独特性得到了全球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中国历史故事也经常成为美国影视动画的题材。
《功夫熊猫》中运用了中国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将一个平凡的熊猫变成了守护和平的英雄;而电影《大圣归来》则讲述了中国著名神话故事《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传奇经历。
这些电影通过将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变成动画电影,让观众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中国元素在美国影视动画中越来越多地被运用。
这些元素不仅让观众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也增加了影视作品的多样性和可看性。
通过中国元素的融入,美国影视动画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户,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和了解。
【摘要】:动漫作为一种文化,其受众群已经很广,而在这个基础上添加了中国的元素,形成的中国动漫元素,由于独具特色,也在世界的范围内都开始走红,而迪士尼作为美国在动漫产业的巨头,对于中国的动漫元素也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早在几年前,迪士尼就把我国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花木兰,在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后,成功的制作了一部叫做《花木兰》的动画片,该动画片里面有着浓郁的中国元素,而在去年,红遍了全球的动画《功夫熊猫》,则是把我国的国宝大熊猫作为了原创动画对象的一个原型,这几乎就是一部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的动画片,由此也可以看出,迪士尼的这几次把中国的文化作为创作背景的尝试,基本都成功了。
【关键词】:迪士尼花木兰中国化元素我国的这些民间故事以及题材等,在被国外引用,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也并非是只有迪士尼才这样做。
现如今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早已打开,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文化输出,而对于眼光独到的迪士尼来说,是断然不会放过这个绝佳的机会的。
因此在几年前,就开始了第一次的接触中国题材的动画片,而后创造出的《花木兰》除了在全球的票房上创了佳绩之外,去年所构思创造出的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动漫,甚至获得了金球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动画的提名。
而这是为何在使用中国动漫元素进行创作时,屡战屡胜呢?以下的内容就把花木兰这部动画作为研究和分析的对象,去分析迪士尼使用中国元素得以成功的原因。
一、制作团队对中国文化的潜心研究通常我们都把导演作为一部电影的灵魂,主要还是因为导演所扮演的多重角色,承担的责任也很多,除了进行片场的监制外,不管是选材、选角以及后面的一系列拍摄工作,导演几乎是贯穿了电影制作的整个始终的,而在进行花木兰的创作和拍摄时,尽管其导演为美国人,但是也对中国文化下了很大的功夫去理解,因此在该动画中对于中国元素,把握都是比较成功的。
而花木兰是迪士尼制作的第一部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的动画片,因此在开拍前,就已经做好了长足的准备,对这个形象进行了长达几年的研究。
论迪斯尼动画中的中国元素
摘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各国荧屏上频繁出现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子。
近年
来,动漫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而随着中国动漫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走红,作为美国动漫产业巨头的迪斯尼,也把目光投到了中国。
从几年选用中国民间盛传的花木兰的故事成功的制作了一部浓郁中国元素的动画《花木兰》到去年红遍中国,热达全球的《功夫熊猫》,迪斯尼的几次以中国文化被背景的动漫尝试,几乎都获得了成功。
关键词:迪斯尼,动画,中国元素
中国题材,中国故事被外国引用其实并不是迪斯尼的专利,如红极日本一时的《铁臂阿童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迪斯尼绝不会忽略历史永久,颇具深度的中国文化。
于是几年前,他们第一次涉足了中国题材的动画片,把盛传于中国民间的木兰辞改编成一部兼具中西韵味的动画片《花木兰》,获得了全球3亿美元的票房佳绩。
而迪士尼的《长发公主》则被称为一个外国童话中国元素多多的动画。
去年,迪斯尼巧妙构思出一部由几个典型中国动物形象演绎的动漫《功夫熊猫》,更是一举夺下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动画提名。
可以说,中国元素的成功运用,是这几部迪斯尼动画的点睛之笔。
1.从《花木兰》看中国元素
迪斯尼动画中最具中国风的影片之一便是《花木兰》,但完全由现代美国式精神理念构成影片核心,讲述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束缚,追求个性释放,努力挑战自身,抗击社会及外来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
该片巧妙的将现实的内在立意,与富于神秘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获得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群体的普遍接受,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成功。
1.1 整体风格
与迪斯尼常见动画风格不同,该片整体风格借鉴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虚实结合,工笔水墨结合,意境悠远,颇富东方韵味。
片中同时还将这种虚实画法与镜头散焦原理结合,从而避开了水墨动画不易和三维写实动画相融的矛盾,达到了写意与写实的协调平衡。
1.2剧情结构
依照悉德‐菲尔德的剧情结构法,从开始到木兰离家为第一幕建置部分,该部分包括:介绍主要人物:以木兰见媒婆体现角色性格和状态。
提出戏剧性前提:征兵。
戏剧性情景:社会对女人的要求与木兰自我观念的冲突。
1.3角色设计
按美式动画惯例为主角配备了多话、滑稽、多动的配角——龙,是中国的一个重要代表元素。
片中正面角色的马,借鉴了中国汉唐时期的马匹艺术造型风格,写意神骏,是该片一亮点。
1.4总结
单眼皮、瓜子脸的一个女孩儿坐在溪边,看着自己的水中倒影。
这是个处在青春期
阶段的少女,是迪斯尼版的中国古代替父从军的女中豪杰花木兰。
在中国,花木兰是孝道、爱国、有责任感、有勇有谋的象征,在迪斯尼版《花木兰》中,这个中国文化中“勇敢、刚毅”的女子,摇身一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少女,拥有少女敏感的神经,有对爱情的渴望。
片中花木兰面对心仪的将军会脸红心跳,得到皇帝嘉奖会拥抱皇帝。
显然,中国传统花木兰形象相比,迪斯尼版《花木兰》更像一个美国文化中的邻家女孩。
除了花木兰的形象外,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是随木兰从军的龙,这个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形象,这个形象本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是没有的,但迪斯尼却用这样一个龙诠释着他们眼中的中国文化。
虽然迪斯尼在花木兰等想象中掺入了美国元素,但影片不离中心思想“孝”字,使得影片“模仿”中国元素并不只是体现在表面,而是深入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2.从《长发公主》看中国元素
在童话里,长发公主有着世上最长、最美的头发,却被邪恶的巫婆困在城堡里。
一个王子顺着她从高塔搭下来的头发,爬上塔顶去营救她。
这个故事用了很多中国的元素:
孔明灯:三国时期。
战马:古代不可少的。
拱桥:中国古代常见的建筑。
女主人公父母很恩爱。
一次,母亲生了一场病要靠传说中的花来治病。
从而女主人公就带着神奇的魔力。
而女巫失去了花得知女主有这神奇的魔力,将女主人公偷回自己养。
父母思念女儿,每年女儿生日都放孔明灯。
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3.从《功夫熊猫》看中国元素
主角之一的阿宝是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地位上,是中国最有重量级的动物。
在片中阿宝本是一家面馆的学徒,但是他却梦想着能打遍天下无敌手。
于是拜师学艺之后成为龙战士,最后还担负起对抗邪恶的太郎入侵的使命。
而师傅这一个角色的中国色彩相对较浓,师傅浣熊是武林高手,立志选取真正的龙战士,刚正不阿,即使自己曾经最心爱的徒弟太郎武功盖世,但因其不是正宗的龙战士而坚决不让其“篡位”。
除了两位主角外,片中选取的虎、鹤、猴、蛇、螳螂也是典型的中国形象。
另外,观众肯定忘不了贯穿影片的功夫,虎、鹤、猴、蛇、螳螂五大高手各自拥有的绝技,竞选龙战士的场景,师傅在日常生活中教阿宝的功夫以及最后阿宝与太郎打斗的场面,选择一部如此“功夫”的题材,也体现了美国社会对中国武术的神往。
除开功夫熊猫中的几个逗趣的角色外和对中国功夫的诠释,《功夫熊猫》背景体现了中国水墨画风格,清新自然,颇有几分写意特质。
片中重要场景“玉皇宫”与“和平谷”代表了中国宫殿建筑与山水风光两种景观。
影片不仅展现了中国秀丽淡雅的山水风景,还描绘了一幅幅具中国风俗的生活画面。
例如阿宝家祖传的面馆、筷子、青釉瓷碗、斗笠、卷轴、擀面杖、面板,还有颇具质感的貌似中国绸缎缝制的衣服,以及神龙勇士选拔大赛时燃放的鞭炮和天空盛开的礼花、螳螂为阿宝疗伤时使用的针灸,以及诸多中国特色的食物如饺子、包子、馒头和阿宝家传的“秘制汤面”等等。
从中心思想来说,影片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例如阿宝的自强不息和几个正面角色的侠义精神就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影片还反映的了一个凭借努力从普通人变成英雄的典型的“美国梦”。
从个人角度来看,《功夫熊猫2》并不及第一部精彩,但仍然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如孔雀、炮弹等。
这部影片展现了正义的力量。
4.制作团队对中国文化的潜心研究
都说导演是整部电影的灵魂,这是因为导演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片场监制,而是涉及到影片从选材,选角色到拍摄后期制作的几乎个个环节。
虽然这些影片的导演都是美国人,但相信每个看过这两部动画片的人都会惊讶导演们在这“美国人看中国文化”的动画片中对中国元素的较为成功的把握。
《功夫熊猫》的导演之一,是个十足的中国迷,研究中国文化长达数十年。
除了导演之外,《功夫熊猫》的成功也与台前幕后众多制作人的密不可分。
《功夫熊猫》拍摄了两年多,制作周期更是长达5年。
而作为第一部取材自中国民间传说的动画片,迪斯尼公司在开拍花木兰之前就下足了功夫,研究这个形象长达几年之久。
正是因为制作团队的严谨态度和科学方法,我们才能在两部片中感受到浓郁的“中国风”。
5.好莱坞式的宣传方式
迪斯尼之所以会把眼光放到中国,其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后的突飞猛进,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动画制造商,迪斯尼又怎么可能忽视中国如此大的市场呢?专家在解释动漫形象的生命力时说:“动画能够创造出虚拟形象,而且不会像演员一样青春易逝。
”经典的动漫形象变成品牌,品牌又变成商标,商标则用于各个领域和方面。
更重要的是,动画是一种文化符号,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同时宣传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价值观。
而迪斯尼正是利用中国化的美国动画片,打开中国市场。
《功夫熊猫》中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乍看甚至会觉得是咱中国人自己拍的,足以见影片蕴含着浓浓的、意蕴深刻的中国味儿。
迪尼斯的电影素材来源于各种文化,如《阿拉丁神灯》来自阿拉伯神话,《小美人鱼》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则来自丹麦安徒生童话。
这些影片都大获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对这些国家以及中国文化内涵的处理上。
也了这个基础,《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动画片能在中国观众的心中引起共鸣也不足为奇。
6.总结
总之,迪斯尼对中国元素的成功运用也值得国人深思。
其实,迪斯尼早在1940年就拍摄过一部颠覆的试验卡通影片《幻想曲》,它因极大的想象力和新颖的艺术形式取得空前的成功,然而迪斯尼清醒地意识到,吃饭赚钱离不开商业市场。
他逐步退隐出动画电影的江湖,寻找更具盈利潜力的模式,收购ABC电视台,1955年在加州的阿纳海姆建立起迪斯尼乐园,把动画世界变成了现实,很快成为游客如潮的旅游景点。
另外,迪斯尼还将卡通人物无孔不入地衍生成各种玩具、学习用品、电子游戏等系列商业产品,既获得了巨大利润,又扩大了全球影响力。
对比中国,对商业意识的否定,必定会误导中国动画事业,走上一条越来越窄的“悬空阁楼”之路。
偏倚看重国际上争荣,只是博取华而不实的虚名,要生存、图发展,还得要依靠厚积的实利。
以现在的眼光看,中国动画制作因循守旧仍沿习了手工作坊模式,运用的是旷日持久的“人海战”,显然跟不上迅捷向前的新时代。
不过依然对中国充满信心,相信有一天中国会带着自己的动画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