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33.63 KB
- 文档页数:4
李清照词风变化研究
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被誉为“婉约诗人”。
她的历史地位和精湛的技巧令学者们不得不研究她的词风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李清照词风的变化,以期于阐明其独特的诗词创作魅力。
首先,李清照因其对语言和句式的拿捏,使得她所写的诗篇充满了鲜明的情感。
她极具创新能力,词句精致,每句都彰显着古典诗词的艺术性。
李清照的诗句常用押韵的句式,十分有节奏感,增加诗的魅力。
此外,她还完美结合了文言文和白话文,突出了当时诗歌的发展趋势。
此外,李清照诗词中有许多富有抒情性的元素,彰显一种清雅的抒情风格。
她歌颂着爱情,描绘出美丽的画面,以此来表达对于生活美好的怀念。
诗句柔婉,抒发着情思,彰显着诗人的古典情怀。
李清照的诗词,如同精美的画卷,给人以沉醉与感悟。
此外,李清照的诗词中还包含着对于自然的热爱。
她以点染的手法,描绘出自然之美,把大自然的风景与人情相结合,形成自然风格的诗歌。
李清照的诗句空灵清新,彰显出她对于大自然的宁静之情,她的作品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风变化极具特色,一方面,她对于古典诗词的善理,掌握了押韵句式,使诗歌充满抒情韵味;另一方面,她运用大胆的创新,融合了文言文和白话文,使诗歌既有新颖性又有古典风格。
此外,她还抒发出对于大自然之爱,用情蕴涵的文字,给诗歌塑造出优美的画面,以至于她的诗词依旧延续至今。
因此,研究李清照的词风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她是如何以其当时文化背景和技巧,塑造出如此独特而精巧的诗歌作品。
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第一篇: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试论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的风格作者:山菊花[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李清照在不同时期的词风的论析,如少女时期的词清新鲜丽、明快活泼;新婚时的词婉媚秀逸,真挚缠绵;乱世中的词孤独寂寞、感世伤怀;且倜傥有阳刚气的她,在词中所表现的俊爽开朗,超脱豪迈。
说明了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和个性心理的影响下,使李清照的词风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率真美,柔情美,凄冷美和阳刚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词博采众长,而不与流俗苟同,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且下开南宋婉约词风,人称“易安体”、“漱玉词”,以及她的词对人类感情反应的深度,所表现的鲜明个性与风神,和对艺术技巧的完美追求,都充分展示了一个旷世女词人超迈尘俗的才华.[关键词] 清新率真柔情凄冷俊朗[层次]一、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少女时代的词风二、婉媚透逸,真挚缠绵,柔情似水的少妇情怀三、孤独凄清,感世伤怀,颠沛流离的中年女性形象四、俊爽开朗,超脱豪迈,倜傥有丈夫气的阳刚之美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名宦之家,官宦门第及政治环境的濡染,文学艺术的熏陶,她才高学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在灿如繁星的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催粲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见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既有一般女子的温柔,又有文化女性的多愁善感;从她诗词中所流露出的神韵,不仅表现在她作为一位女词人,所具有的卓越超群的才华和孤傲超旷的气质,还表现在她的不同时期的风格迥异的词中,她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正是从这些“别是一家”的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才华横溢、忠于爱情,在悲苦屈辱面前不低头的光彩动人的女性形象。
一、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少女时代的词风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
李清照的词风变化“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作为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名声可谓家喻户晓,流芳百世。
一个“愁”字不仅贯穿了她的整首词,更笼罩了她的一生。
其前后期的词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
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的,多表现身世之苦,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
一、前后期词风转变的原因(一)社会背景因素虽然李清照在文学史上评价为“南宋词人”,但她的确出生并生长在北宋,北宋的社会历史状况对她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宋朝的财政收入数量是惊人的,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百姓生活得并不坏,社会也比较祥和安定。
宋徽宗时期,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足以彰显那时国泰民安的光景。
在这优越社会背景的照耀下,李清照所作的词自然是积极向上、爽朗明快的。
以《如梦令》为例:“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她开朗、清纯、多情、善感的性格。
在这国泰民安的祥和氛围下,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自然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婉转而略带忧伤的词中也透出淡淡的喜悦之感。
而社会的动荡引发了李清照词风的转变。
金人的金戈铁马冲破了词人“浓睡不消残酒”的平静幸福的生活。
公元1127年是宋代政治变化巨大的一年,也是李清照生活命运的转折。
金军攻陷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赵构仓皇南逃,在临安建立了南宋小王朝,政局的巨大改变使李清照由前期闲适的书斋生活转变为后期颠沛流离的生涯,这种苦难的经历丰富了她的后期创作,并使之发出积极的光芒,这是她前期创作所不能比拟的。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转变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尤其是她那自成一格的词作,最为后世人所称道,是宋代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被后世称为婉约派的“一代宗师。
她的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语言清新自然、淳朴易懂。
李清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经历中,个人的心里历程也经历了前后不同的变化,这表现在她的词作中,就是前后期词风的巨大差异。
其前期的词风表现为清新明快、活泼婉媚、真挚缠绵的特点;而后期的词风则表现为苍凉沉郁、凄咽悲楚、浓哀苦愁的特点。
一、李清照前期的词创作1、婚前部分在北宋末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父亲仕途稳步升迁的稳定家庭环境下,她的爽直、自由不羁的个性逐渐被培养起来。
相对宽松开明的家庭环境,使她天真少女的身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
率真的心灵较少受到扭曲。
明辨这一点,方能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苏轼的影响。
表现在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李格非并不轻视或束缚女性,任随李清照自由发展身心,为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母亲是名门闺秀出身,博雅能文,不仅传授给她渊博的学识,同时也培养出作为一个大词人所必须具备的艺术才能。
在父母人格性格的潜移默化和文学艺术方面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天赋得以充分挖掘。
书香门第的耳濡目染和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使得她视野开阔、气质高贵、性格洒脱、性情率真、超越尘俗,也同样铸就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与卓尔不凡的文学修养。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阁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到大自然的环抱之中,因此,她少女时期写出来的词,语言欢乐明快,感情清新自然,具有天真烂漫的率真美。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一首作者以白描手法引出新意、用淳朴语言度入音律的脍炙人口的小令。
08 春汉本学号:081160379 姓名:岳梅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清新明丽哀怨淡雅 (2)沉郁感伤凄凉哀婉 (5)参考文献 (11)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内容提要】: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是首屈一指的,她的一生以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后期多伤时感世之作,词风沉郁感伤,凄凉哀婉,这一切都与其个人遭遇有关。
【关键词】:词风明丽沉郁遭遇在宋代文坛中,李清照算是一个相当突出的文人,除了她的女性身份外,在她的作品中,有着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特色。
古代女性文人不多,能够在文坛上留名又是屈指可数,李清照以一个女性,能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扬名立传,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也证明了她不仅有着不亚于当代文人的才华,更有着过人的文学才气,明代杨慎说她:“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①,李清照不但是宋代词坛中首屈一指的女性词人,就算比起当代的男性作家,也毫不逊色。
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
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词风清新明丽,意境优美,略带哀婉淡雅的相思;南渡后,伤于自己的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伤时感世,悼亡思乡,风格“沉郁感伤”②,然而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这都与其身世遭遇及个人的性格命运有关。
一、清新明丽‘哀怨淡雅’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生活比较优裕,那时正值北宋后期,虽然社会潜伏着危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还有一抹回光返照,是暴风雨到来之前宁静的黄昏。
女词人常常流连于山川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秀美的大自然陶冶了这位女词人的情操,赋于了她灵气。
因此李清照在这期间的词轻快活泼,富于浓烈的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感受。
且看下面的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李清照是中国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史学家认为是宋代女词人中的代表性人物,具有深远的文学影响力。
她的诗词以自然淳朴的情感、浪漫主义的倾向和艺术表现力强而著称。
以下是对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的赏析:一、自然淳朴的情感李清照的诗词情感表达自然、淳朴,没有底蕴深邃、状况复杂的复杂情感。
她的情感如白沙献瑶池一般,简单的表达中透露着深刻的情感思想,反映了她自然而然的情感感受。
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通过对昨晚的自然变化进行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失恋的痛苦和回忆。
她把自己的感觉流露出来,而没有表现出欲盖弥彰的姿态。
二、浪漫主义的倾向李清照的诗词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
她常常表现出对自由、爱情等主题的追求和渴望,充满了个人主义的情感色彩。
她的诗词内容深入浅出,富有幻想性和遐想性,把私人的感觉融入到舒展的自然图景之中。
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这一句就是流露出对失恋的痛苦和对追求爱情的向往的表达。
三、艺术表现力强李清照的诗词具有良好的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成就。
她运用极富感染力的情感语言,把婉约、柔媚的情感深入人心。
她的诗词对于色彩的表现尤为绚烂,常用色调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如《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表现了诗人对失恋的幻灭,悲伤.而此时的海棠花带给人一种跌宕、悲凉的感觉,在敌我之间,更多了一份孤独感,衬托出诗人更深的失意与万分难过的感情。
总之,李清照的诗词把自然特征和人的主体性结合起来,不同的情感感受不同的自然背景产生不同的诗情,所表现的情感和表现方法,是文学创新的蓝本,她的文艺风格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对于后人的文学原创有着深远的影响。
浅谈李清照词风之转变李清照(约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还是词。
她被尊为“蜿约之宗”,其词被誉为“易安体”。
清代文学家王士祯之评:“蜿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1]。
不同的社会生活与不同的个性心理历程,使李清照的词前期有清新、明快、活泼的率真美和蜿媚真挚缠绵的柔情美;后期的词具有乱世孤独寂寞、感实伤怀的凄冷美。
一、前期词风(一)婚前词风不同于传统大家闺秀“一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培养方式。
李清照生活成长环境十分轻松,无拘无束。
她不拘于闺阁女工,而像男子一般投身大自然游山玩水,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经常想起一次郊游,玩得十分尽心。
不知不觉间到了日暮时分,沉醉美景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致尽了才登舟返回。
不小心误入荷花深处,想要把船划出去。
划啊划啊,惊起了沙滩上休憩的一群鸥鹭。
全词以悠闲地游兴开始,中间溪亭沉醉,急切想要回舟,不料误入藕花深处。
动作情绪起伏变化,富有节奏感。
从中可以看出李清照生活的非同一般,天真快乐与自由赋予其创作以无限灵感。
词风欢快明朗,清新直白。
有一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最是一回眸间,有无尽娇羞,无尽可人之态。
清晨少女荡完秋千,薄汗涔涔,露珠晶莹。
突然走来了一位客人,慌乱间匆忙逃走,金钗落地也不顾。
但是摁不住好奇激动的心绪,偷偷回顾来访客人。
为了掩饰失态她又假装嗅着青梅。
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词人明快清新笔下,一种青春快乐气息扑面而来。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生活的快乐与无忧。
还有一首《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写的是女子和心上人约会又写信与其再次相约的情形。
人物肖像采用比拟、衬托。
浅谈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
李清照,一位著名的女性诗人,出生于宋朝末期。
她主要创作于南宋,以其独特的诗
风而闻名,因此又称为“宋派诗体”。
该诗风具有流畅、活泼、洒脱、气韵悠扬的特点,
抒情思路以并重对仗著称。
并且她的前期诗歌更多地抒发空灵浪漫的情怀,后期诗歌则多
以抒情的表达更加深入。
李清照的前期诗作主要体现了自我表达的情怀,以及浪漫歌颂的语言风格。
她追求心
灵的自由,主张社会规范之外的自由行为,描述脱离现实世界,在理想世界里任心所欲,
强调情怀、内心的展现。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表达的痴缠的思恋几乎可以感
受其不舍的心境。
李清照的后期诗作逐渐表达深沉的感情,表达出整个生活当中的眼泪和欢乐,强调追
求爱情的真实性,表现的是一种沉重的感受。
它将情感和现实生活深深结合起来,描述出
弥留之情及小情小致的抒情效果。
如《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把感情世界与现实世
界紧密地结合起来,完美地表现出思念、深情、牵挂的情愫。
和前期诗作相比,李清照的后期诗作更加抒情,表达的深情更甚,意境也更加沉重。
她借助比喻的手法,力求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从而在诗歌中营造出一种凝重、醉
人的感受。
《声声慢》以一种凄惨悲凉并又叹息不已的语调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思念情绪,
表达出无情家国和可遇不可求的爱情之间的矛盾。
总之,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表现了有着巨大变化的文体特点,也一直影响着现当今
中国文学发展。
在语言上,抒情型的语言更能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全面展示她的诗歌成就,给后世的文字创作带来灵感。
成绩等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西安思源学院教务处制二〇一年月摘要李清照,宋代婉约派词人,号称易安居士,其词被称为易安体,现存诗词虽然仅有50阕左右,但是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和显著的地位。
李清照生活在宋朝历经了两宋时期的巨变,以靖康之难为界就不难发现她的词有了显著地变化,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前后期生活的坎坷经历,这些经历造成了她前后期词风上的差异。
究其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词的风格的变化绝对不仅仅是偶然, 本论文认为造成李清照词作风格变化的原因不仅仅国破家亡、漂泊他乡,具体来说应该有六个方面,而这些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从而了解到因为李清照历经的颠沛流离和各种磨难,使得她的词突破了前期的闺怨和思念的桎梏,超越了文学史上其她女性,使得后期的词变得豪迈奔放、词境开阔在文学史上流芳千古。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期原因目录简议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转变........................................................................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绪论 (4)(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4)二、前后期词风差异的表现 (6)(一)南渡前词风差异 (6)1、李家有女初长成 (6)2、初为人妇的幸福 (7)(二)南渡后词风差异 (8)(三)前后期词风差异的比较 (11)三、变化原因的具体分析 (12)(一):主观原因的影响 (12)1、家庭环境的因素 (12)2、个人天赋的影响 (12)3、个人性格的重要性 (13)(二)客观原因的影响 (13)1、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13)2、年龄渐长对个体心境的影响 (14)四、简要的人物评价 (15)(一)在文学上的历史成就 (15)(二)李清照诗词对中国文学的时代意义 (16)参考文献: (18)李清照前期词与后期词的比较一、绪论(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落于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乃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2023年度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及词风前后的变化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不仅表现出当时社会变革和文艺风尚的特点,同时也突显了她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
本文将从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和词风前后的变化两方面为读者做出简要的阐述。
一、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李清照的词作具有很强的女性气质和表现力,她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形象描写,用声情并茂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和感情体验。
同时,她的词作在语言风格和结构上也比较独特,具有很强的自我风格。
1. 语言风格在读李清照的词时,你会发现她的词作语言韵律优美,凤鸣虽美不如无声,提笔难入万重山,这些美妙的句子容易让人陶醉其中。
李清照善于用寓言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通过细腻的线条、生动的色彩和独特的音乐性,她的词作展现出一种红尘中对生命的理解和对感情的追求。
2. 结构特点李清照的词结构特点比较明显,首先她的词作多是由四句组成,其次,她在词中采用了大量的换景手法,善于将词的不同部分互相呼应,形成了一种整体的美感。
比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惊回首、见绿杨阴里,有人散乱如麻”和“入时、相帖皆错、荒烟依旧平楚”,这两句词语虽然看似离散,但是却能够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感。
二、李清照词风前后的变化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李清照的词风也有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与宋代社会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高有着一定的关系。
1. 早期词风李清照诞生在男权社会中,她的早期词风也受到了这种思想体系的影响。
在此阶段,她的词多半表现出对人生苦难和荒唐的感叹,饱含着对世态炎凉的绝望和无奈,比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惊回首、见绿杨阴里,有人散乱如麻”,这种对人生的悲凉的描写,反映了她个人对于社会形态的认识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2. 中期词风随着宋朝时期史蒂芬氏人物的崛起和市井文化的发展,李清照的词风开始出现了一些转变。
她的词作呈现出更浓烈的个性和女性情感,比如《声声慢》中的“千万恨,恨极在、成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出了李清照个人的感情体验和审美情趣,并在宋代女词人的词作中独领风骚。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期和后期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前期作品风格细腻婉转,后期作品风格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李清照是一位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
时代的动荡,个人生活经历的改变,使得她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公元1126年,北宋为金所灭,史称“靖康之变”。
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浪漫欢乐,因此词作内容多表现自己的个人生活,词风活泼清新、细腻婉转,后期词作因丈夫的离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词风则转向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1、李清照南渡前的个人生活经历。
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年间。
她的父母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她的成长受家庭影响较大,良好的文学创作基础也由此奠定。
少女时代的她生活得无忧无虑,于是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由此形成。
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为夫妻,期间,她与丈夫共研金石书画,一度生活幸福美好。
2、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
南渡前,李清照过着美好欢乐的生活,偶尔的“愁”也只是强说的“闲愁”,所以她前期词风多为:清新自然,细腻婉转,色调明快。
前期词基本分为三类:一是赞颂自然青春;二是惜春和伤春;三是对爱情的自我独白。
(1)赞颂自然青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约写作于李清照十六岁时,当时她刚来汴京不久。
词里,她回忆昔日游玩溪亭的情景:天色将晚,在溪亭尽情游玩喝酒,直到沉醉不醒,于是也就忘了回家。
以至于后来玩得尽兴了,酒也醒了,天色也已晚,匆忙返回。
不经意,竟又把小船划进藕花丛中,迷了路。
焦急彷徨之际,惊动了滩边的沙鸥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透过词作,一位天真浪漫的少女出外游玩的画面跃然于纸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少女时代的那种无忧无虑、快乐和自由。
(2)伤春情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首词作表达的是少女伤春的情怀。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前期生活幸福美满、思想积极向上,主要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闺中的生活,表现了她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与丈夫别离时的愁闷心情。
作品题材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游玩、饮酒、赏花闺情之类,具有流丽明快、沉婉自然的风格特色。
南渡后,面对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倍感身世的凄凉,李清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她把自己的人生遭遇之感抒发在作品里,风格突变,词风变得沉郁悲苦,平易忧愁。
不难看出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精美雅洁的艺术风格,再加上丰富深刻的内含,使宋代词坛放射出奇异的光环。
词是宋代最为值得骄傲的样式。
词中的主人公多是红粉佳人,但其作者绝大部分都是男性,述说女性的幽怀多少让人感受不太真切。
而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则彻底打破了这一现状。
她以自己独特的情感历程,写下了“别是一家”的词作,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生活颇为坎坷。
既享受过甜蜜生活的幸福,也饱经苦难的折磨。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抒发自我情感的新形象,一般认为,她的词可以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期,前后期不同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不同风格特色。
因为她“能够直抒胸,写真情实感”。
所以只要把握住李清照的情感变化,自然就能比较她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一、李清照的前期词风清丽深婉。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指她在少女、少妇的一段时间,作品多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闺情词,词风清丽深婉。
(一)、“鹭”,自然流畅的画面童年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在济南,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才,“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童荣并称为“宋代后四学士”。
李清照后来的词所表现出来的婉约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受苏轼词风的影响。
当然,更直接的是受父亲熏陶。
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臣的孙女,也善文。
父母双方的家学渊源,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缪先生因此称“易安承父母两系之遗传,灵襟秀气,超越恒流。
简述李清照词的特点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少女时期、婚姻生活时期和南渡时期,接下来我们就沿着她的人生轨迹来体会她作品风格的变化
1、李清照少女时期词风清新自然,欢快爽朗,词作之间满溢着生活情趣,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也充分表现出了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2、新婚时期的李清照词作散发着一种花好月圆、轻松浪漫、和谐无忧的味道。
婚姻后期充满了离愁别绪,婉转缠绵,也充满了相思的愁苦。
3、南渡时期,李清照的词由青春活力迅速转变为了深愁惨痛,词风沉郁顿挫凄惨流离,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
与婚后时期的相思之愁不同,这一时期充满了身世之愁,家国之愁。
纵观李清照的人生经历,社会变迁和人生变故不断影响着她的词风。
她不管是少女时的生动清丽,抑或婚后的缠
绵悠思,还是老年后的惨痛悲凉,都把古典的词作精髓连着一颗至真至纯的心揉进了作品中,纵使浪花淘尽,亦千年不朽。
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原因
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家和词人,她的词风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
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情感体验的变化:李清照的词作主要表达了她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人生经历和感受也发生了变化,从年少时的天真烂漫到中年时的世故和沧桑,随之她的词风也发生了转变。
2.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李清照的家庭状况和社会环境也影响了她的词风。
她的早年婚姻不幸,丈夫去世后,她经历了丧偶之痛,这种变故和不幸使她的词作表现出更多的忧伤和无奈情感。
此外,她也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变革和政治压力也对她的词风产生了影响。
3.创作技巧的改变:随着文学创作水平的提高,李清照的词作技巧也发生了改变。
她从早年的模仿和跟随先辈的风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风。
她的词作风格趋向于清新、细腻,具有个人特色,并且更加注重形象的描绘和意境的构建。
总的来说,李清照词风的变化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情感体验的变化、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创作技巧的改变。
这些因素使得她的词作从一开始的少女情怀到后来的成熟和沧桑,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魅力。
试述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的变化谈李清照词的风格变化一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作家,在诗、文、赋方面都很有成就,尤其是她自成一格的词作,更给历代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曾被前人推为“婉约之宗”。
尽管她总的创作风格是婉约的,但由于生活经历的变化,使得她词的创作风格形成了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人正直,博学能文,有诗文四十五卷,被称为“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王拱辰状元的孙女,亦工藻翰。
这样的家庭氛围给童年的李清照以极好的影响,她博闻强识,谙金石,工书画,晓音律,诗词文赋无不擅长。
后遇赵明诚,两人感情甚笃。
赵明诚亦善诗文,好金石,曾作《金石录》。
良好的家庭教育,美满的婚姻保留和发展了李清照青年时期个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这一切都是李清照前期创作的生活基础。
李清照前期的词,从总体上看,表现的是词人南渡前的安定美好的生活,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三类内容。
(一)游兴、感时。
李清照前期的一些词叙写了出游的情景,歌咏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美好的生活乐趣,更多的则是通过描写景物的繁衰和季节的更换,抒写对于美景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表达词人对大自然和人生无比珍惜的情愫。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当一夜急风暴雨过后,女主人从深醉浓睡中醒来,非常关切地问侍女:院子里的花怎么样了?侍女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依旧。
”极有情趣的问话,得到的是极淡漠的回答。
女主人不由得愠怒,质问侍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句质问,不仅描写了女主人对春色观察之细,喜爱之深,而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其惜花惜春的心情和对于红颜易老的感叹,由于词人对春色变化观察之敏感,描绘之细腻,怜爱之真切,成为历代称颂的名作。
(二)咏物、述志。
这类作品在李清照前期词中为数不少。
她最长的词《多丽》就是通过吟咏白菊,赞颂白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生丽质,表现了自己鄙视流俗、高洁自好的品格。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V1李清照是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不仅有着诗情画意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李清照的词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她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变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一、情感表达的变化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以情感的抒发为主,表现出的情感较为单纯,从中也能够感受到她年少时的热情与浪漫。
例如《如梦令》,其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与“试问闲愁都几许,不归十日心两忙”等句子中,透露出了年少时的轻狂与忧愁。
而到了后期,李清照的情感表达更趋复杂,通常是情感的交织与矛盾,反映了她的人生经历和成长。
例如《声声慢》,其中“深院静,小窗深掩,人去音还在。
偏宜秋色起于南楼”等句子,显现了李清照深情与无奈的心境。
二、意境描写的变化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中,意境多以清新优美为主,展现出她灵秀的文学天分。
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而到了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却多以丰富的想象与象征意义为特点。
如《一剪梅》中以一剪梅为意象,抒发出李清照对于生命短暂的感概,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担忧。
因此,相较于前期的清新和稚嫩,后期的词作更显她深邃的思考。
三、艺术手法的变化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也体现在艺术手法上。
李清照前期的词作语言简洁,转折自然,韵味深长,具有唯美与柔韧的艺术风格。
例如《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其中“巴山夜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雨蒙蒙的心境,饱含意境。
而到了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则变得工于心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更能表现出主题和情感。
如《声声慢》中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其中“杨柳堆烟”、“玉勒雕鞍”等都是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让词作呈现出浓烈的画面感。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较清新、浪漫,而后期词作则较深邃、复杂。
在艺术手法运用以及意境描写上也有明显差异。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一、李清照的前期词风清丽深婉。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指她在少女、少妇的一段时间,作品多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闺情词,词风清丽深婉。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如梦令》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水。
水光水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
《怨王孙》但李清照毕竟是封建社会的妇女,只能被束缚在寂寞的深闺之中,虽有杰出的才学却无法施展,无非是荡荡秋千、赏花饮酒、游玩、“斗草”(《浣溪沙》)之类的少女乐事。
这便给她带来说不出的幽怀,以花草的眷恋衬托自己的闲愁。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二、“黄花”清丽深婉的画面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恩爱,情投意合。
在艺术上他们也找到共同点,都喜欢收集赏玩金石文物,但他们也有短暂的别离,这无疑深深触动了李清照细腻入微的情感。
对丈夫的钟情,使此时的她像微风中瑟瑟怜人的“黄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她无所顾忌地大胆吐露自己的真挚爱情,相思之情成为词的主旋律。
词风明显受这种生活和情感的影响,而有所变化。
但这并没有改变前期的整体风格,恰恰相反,是前期词风趋于成熟的表现。
由于少女时期的自然流畅发展为清丽深婉,写出了不少爱情名篇,《醉花阴》就是其中之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中反映了词人在重阳节的离愁心情。
这样好的节日,更能衬托出李清照的离情别绪。
开头句用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面对香炉的缕缕轻烟,半夜里凉气透人的枕头纱厨,更是愁上添愁,比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重阳节这天,词人浓厚的愁思无法消除,只得独自久坐在“东篱”下饮酒,一直喝到傍晚时分,希望借酒消愁,然而酒不解愁愁更愁。
中国古代文学浅谈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班级:2014级秘书学班学号:*********姓名:栗玉贞浅谈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内容摘要】李清照,后人眼中的“婉约之宗”,其创作成就仅在辛弃疾之下,为古今第二词人。
综观李清照的作品,题材并非单一,体裁更为丰富。
欢愉与悲苦、闺情与伤国,每一种风格都有很多佳作。
而李清照的一生,以南渡为风水岭,前后两个时期的生活大相径庭,所创作的诗歌风格也发生巨大变化。
在先后经历亡国丧夫之痛后,其诗词中的闺阁之音渐淡,男子般的气概与意境增多。
正如王国维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易安词最能代表宋一代之文学,李清照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词人”。
【关键词】婉约派闺阁之音夫妻伉俪分居悲叹南渡爱国情怀【正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一般我们很难想象这两首风格差异迥大的诗词是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但它们又确实是同出自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之手。
两首诗词分别创作于新婚初期与靖康之难后,从起初的闺中小儿女心态到之后的忧国情怀,李清照用她的作品诉说着生平所历。
一、待字、初嫁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亦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其母王氏出身名门,文学修养极高。
父母家学渊源,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她幼年丧母,在父亲擢至汴京时,她跟随其他亲人在明水长大,生活的无拘无束养成了她“倜傥有丈夫气”的爽朗性格,明水的秀美风景也为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最初的素材。
李清照的《如梦令》虽只用了三十三字,却为后人留下了别具一格的、豪迈倜傥的小令。
人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李清照的词风总的虽属婉约派,但她的作品中却没有过多的脂粉气,有些尚可归为豪放一列。
恰如她的小舟驶入“藕花深处”而“惊起一滩鸥鹭”一般,她的出现也在当时的文坛中荡起一层涟漪。
云英未嫁时她的诗词中无不洋溢着少女的烂漫与恣意。
“知否,知否?因是绿肥红瘦”这种恣意的慵懒也只有李清照能准确的表达了。
中国古代文学
浅谈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
班级:2014级秘书学班
学号:*********
姓名:栗玉贞
浅谈李清照诗词风格变化
【内容摘要】李清照,后人眼中的“婉约之宗”,其创作成就仅在辛弃疾之
下,为古今第二词人。
综观李清照的作品,题材并非单一,体裁更为丰富。
欢愉与悲苦、闺情与伤国,每一种风格都有很多佳作。
而李清照的一生,以南渡为风水岭,前后两个时期的生活大相径庭,所创作的诗歌风格也发生巨大变化。
在先后经历亡国丧夫之痛后,其诗词中的闺阁之音渐淡,男子般的气概与意境增多。
正如王国维所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易安词最能代表宋一代之文学,李清照是当之无愧的“一代词人”。
【关键词】婉约派闺阁之音夫妻伉俪分居悲叹南渡爱国情怀【正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一般我们很难想象这两首风格差异迥大的诗词是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但它们又确实是同出自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之手。
两首诗词分别创作于新婚初期与靖康之难后,从起初的闺中小儿女心态到之后的忧国情怀,李清照用她的作品诉说着生平所历。
一、待字、初嫁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亦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其母王氏出身名门,文学修养极高。
父母家学渊源,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她幼年丧母,在父亲擢至汴京时,她跟随其他亲人在明水长大,生活的无拘无束养成了她“倜傥有丈夫气”的爽朗性格,明水的秀美风景也为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最初的素材。
李清照的《如梦令》虽只用了三十三字,却为后人留下了别具一格的、豪迈倜傥的小令。
人称“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李清照的词风总的虽属婉约派,但她的作品中却没有过多的脂粉气,有些尚可归为豪放一列。
恰如她的小舟驶入“藕花深处”而“惊起一滩鸥鹭”一般,她的出现也在当时的文坛中荡起一层涟漪。
云英未嫁时她的诗词中无不洋溢着少女的烂漫与恣意。
“知否,知否?因是绿肥红瘦”这种恣意的慵懒也只有李清照能准确的表达了。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仅仅十二字就将调皮小儿女的心态清晰展现,没了大家闺秀的架子,却多了些真实的欢愉。
如果说待字是的易安是颗青梅,那初嫁后的她便如蜜枣一般了。
与赵明诚新婚之处的岁月可谓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具了。
《减字木兰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淡淡的羞涩之意,浓浓的呢喃之音,而“徒要教郎比并看”更是将夫妻间的撒娇昵意表露无遗。
二、党争、分别;重聚、初叹
在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的第二年,“元祐奸党”四字将一切的美满打破,因为李清照父亲李格非被编入“元祐党”,李清照不得不被迫“归宁”。
“云中谁寄锦书来”将对丈夫的思念与期盼和盘托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又将内心的苦闷、无奈尽显。
那一种缠绵,呈现出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娇柔。
这个时期的李清照是多愁的,她敏感的才情因为思念一发不可收,于是大量的悲苦之篇出现。
因为思念,她“人比黄花瘦”;因为思念,她“憔悴春窗底”。
在党争结束后,李清照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汴州,本该是夫妻重逢,欢欣的时刻,她却发出了“婕妤初叹”。
在《小重山》中李清照用“长门”称自己待字时期的闺房,“长门”之意不言而喻。
试想,贵族公子哥盛年离偶,难免会开始寻花问柳,新婚的蜜枣便长成了枯萎的杏子,于是李清照的“长门怨”便不难理解了。
《多丽》一词中“汉皋解佩”、“纨扇题诗”两个典故分别指男子有外遇、女子被捐弃。
至此李清照内心的创伤已难以掩饰。
三、青州十年
大观元年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卒,他的家人受到诛连,无辜被捕入狱。
李清照真正做到了为与之同甘,却与之共苦。
在无罪释放后,一家人“屏屏居乡里十年”。
夫妇二人的感情逐渐升温,“猜书斗茶”的佳话由此传出。
多年后,李清照在《偶成》诗再忆起这段岁月道:“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洵为“夫妇擅朋友之胜”。
宣和三年,赵明诚复出始知莱州,本可带着李清照一同前去的他选择独自前往。
在李清照送别赵明诚所作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多少事,欲说还休”一句表明她想跟他同去的本意,但对赵明诚的不解与不愿,她也只能“休休”了。
李清照独留青山时便作了《念奴娇》、《点绛唇》(寂寞深闺)等思妇伤情诗,每日的沉醉间、酒醒后皆是对他的思念与埋怨。
四、南渡前后
当李清照难耐青州的寂寞,赴莱州寻夫后,却发现丈夫刚刚纳妾,夫妻开始分居生活。
她的心被彻底伤透,词开始深入到内心深处的痛苦中,变得细腻敏感。
《声声慢》开首连用七个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下子将一种特殊的感情氛围营造出来,此后一层层铺写,直到用对“愁”的否定,把愁写到极顶。
清代词人孙原湘凭吊此词有云:“满纸凄风,如闻欲语又咽。
”《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一词在抑郁寡欢中开篇,“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等可以看出她此刻的插花赏春,举杯畅饮不过是故作姿态。
而《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一词虽有对丈夫纳妾的描写,却好似已经看开,“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完全是一种品赏的态度,怀着轻松的心态写出。
整首词景观雅致,画面清丽,不见一丝浮躁,可见李清照已经淡然洒脱,诗词更上一种境界。
随着时局的动荡,赵明诚失职被罢,途径和州乌江县时,李清照触景生情,写下《乌江》一诗讥讽不图恢复的南宋王朝。
虽只有四句,却发人深思。
李清照在战乱中为保护夫妻俩共同收藏的金石文物忧心。
建炎三年,赵明诚因病逝世,已四十六岁的李清照大病一场,随后她拖着病体,携着文物追随宋高宗,却一次次与之失之交臂。
最后费力保护的文物烧的烧,丢的丢,所剩已无几。
此时的她已处于极度疲劳期。
五、晚景惨淡
李清照的一生像极了杏子,开头极尽灿烂、美好,结出的果子却极酸。
绍兴二年,李清照改嫁张汝州,可此人却是“驵侩下才”。
时常打骂李清照,更将她保存下来的不多的金石文物据为己有。
为了和他离异,李清照宁愿入狱两年,但由于綦崈费力礼的帮助她只在狱中待了九天。
《摊破浣溪沙》“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一句可以看出她此时大病未愈,又因离异之事承受着“多口”之谤,但“枕上诗书闲处好”又道出了她此刻内心的安静、平和。
《上枢密韩公诗》八句诗中两次引用与收复失地、维护国家尊严有关的《诗经》之典,时至今日此诗仍能激发自立自尊的民族信念。
李清照的词比之秦观那类寓有个人政治悲感的词具有了更加深广的社会内容。
作为一个女性词人,她可以无愧的跻身于宋词一流大家的行列,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李清照的诗词风格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而逐渐变化,诗词创作日趋成熟,使易安词成为代表宋一代之文学,而她本人也从未辜负诗人对其“一代词人”的褒奖。
【参考文献】
《婉约词》周笃文
《唐宋词史》杨海明
《李清照诗词选》诸葛忆兵
《简明中国文学史》骆玉明
《李清照诗词文评选》陈祖美
《李煜李清照词品读》周仕惠、徐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