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 格式:docx
- 大小:22.33 KB
- 文档页数:7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1、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竹席的美称,指光洁如玉的竹席。
这句指红色的荷花已经枯萎凋零,坐在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天的凉意。
2、罗裳:锦罗制成的裙子。
3、兰舟:用木兰制成的华美小舟,后用作小舟的美称。
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川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
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
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
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4、锦书:指夫妻间诉说思念之情的书信。
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之。
根据不同排序,可以读出许多首怀念远人的诗歌。
后代遂以“锦书”、“锦字”代指思念的书信。
5、雁字:大雁飞行时,排成“一”或“人”字,故称。
这里指信使,相传大雁能够传递书信。
据《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赏析: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暗含对轻易别离、独自登程的怨苦之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之情。
下片写别后的相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别离已成事实,令人深感无奈。
丈夫应该也是如此,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对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
相思之情从外在的“眉头”深入到内心的深处,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解脱了。
这首词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语言自然流畅,清丽俊爽,明白的叙述中包蕴了无尽的情思。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1,轻解罗裳2,独上兰舟3,云中谁寄锦书来4,雁字回时5,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1.玉簟(音dian)秋:从竹席上感到秋天的凉意。
玉簟,华贵的竹席,光泽如玉的竹席。
2.罗裳:质地轻细丝织的衣裳,一般指女子所用,但也可指男子衣物,如《黄庭内景经》:“同服紫衣,飞罗裳。
”3.兰舟:即木兰舟。
因木兰的舟紧而且香,诗家遂以为舟的美称。
4.锦书:即帛书。
锦是彩色花纹的丝织。
这里是书信的美称。
相传鸿雁能传书信。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以系帛书。
”5.雁字:雁群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雁字”。
【译文】粉红的荷花凋谢了,只有一缕芳香残留,如玉的竹席有了凉意,使人感受到了新秋。
换下轻柔的夏日丝裙,独自登上美丽的木舟。
云中的鸿雁呵,你可否带来对我的问候?你排成人字在云头,却空有月光洒满西楼。
花儿凋谢了,水儿在流,同样的相思惹起两处的闲愁。
这种情意呀,无法消抹,才平整了眉头,却悄然上了心头。
【赏析】李清照是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与太学生赵明诚成婚。
传说婚后不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此说多为今日之学者所不取。
如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说:“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陈祖美认为写作于崇宁二年(1103)深秋,时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父格非已被列入奸党,清照被迫回娘家济南府章丘明水,可成一说。
清人梁绍壬评此词一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寻常不经意语出”。
以“寻常不经意语”(红藕玉簟本寻常物象),一加“香残”,一加“秋”字,便觉满目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
“轻解罗裳”见季候、见人物。
“独”字见心情。
“兰舟”与“罗裳”相似,皆为美好之物以衬美好之人。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
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译文与鉴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先写清秋时节与爱人别后,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西楼望月恨雁来无书,再以两地相思之情如同花飘零、水流东那样出之自然来说明此情无由消除,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译文,方便大家学习。
本文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
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而现代词学家王仲闻编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见:“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而李清照之父称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见芜陋。
《琅嬛记》乃伪书,不足据。
”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
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文学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文学赏析引言:《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来阅读!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
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
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
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
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
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
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及赏析古诗词鉴赏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
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
【全宋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词赏析【作品介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原文】一剪梅红藕香孤玉簟[diàn]秋①,轻解罗裳,富豪之家上兰舟②。
云中谁递锦书去③?雁字回去时,月八十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解】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太平广记》卷下谓:木质柔软而存有香味的木兰一棵就是制作舟船的不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道“兰舟”特指呼吸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词牌格律】[词牌说明]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存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片各三仄韵,应属其变体。
每句用收平,声情低抑。
此阳入因李清照这首词而又名“玉簟秋”。
[格律对照]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元显恭。
红藕香残玉簟秋。
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中平中仄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元显恭。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中平中仄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中仄差强人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格律表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加黑体字有韵脚所在。
【白话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一剪梅》李清照词全文及译文《一剪梅》李清照词全文及译文《一剪梅》是费玉清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娃娃作词,陈信义作曲,最早收录于费玉清1983年4月推出的专辑《长江水·此情永不留》中。
下面小编带来的《一剪梅》李清照词全文及译文。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
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
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
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
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
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一剪梅》翻译及赏析篇1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作品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品注释: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作品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创作背景: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鉴赏 李清照 《一剪梅 》鉴赏文学 作品 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 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 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 去研究的必修课。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鉴赏,希望对 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 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 《花庵词选》 中题作别愁, 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 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 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 (婚)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 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 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 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 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 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 冷之意境。
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 不失人间烟火气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 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 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 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 逸致的游玩。
【导语】此词是宋词婉约派的名作,写的细腻深情,在写作⼿法上颇为⼈称道。
该词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最后⼀句,既是对偶句,⼜浅⽩易懂,读之琅琅上⼝,声韵和谐。
下⾯是⽆忧考分享的宋词:李清照《⼀剪梅》原⽂赏析。
欢迎阅读! 《⼀剪梅》 李清照 红藕⾹残⽟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满西楼。
花⾃飘零⽔⾃流。
⼀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头。
【译⽂⼀】 红藕⾹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泛⼀叶兰⾈。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在地飘零,⽔,⾃在地飘流,⼀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隐隐缠绕上了⼼头。
【译⽂⼆】 红⾊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丝残⾹,素⽩的⽵席⾥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
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
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样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样⼀去不回头。
同样⼀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
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到了烦乱的⼼头。
【评点】 这是⼀⾸别离词,是词⼈和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
词的上半部分写词⼈怀远念归。
开篇⼀句点出时令,⼤概在清秋时节。
“红藕⾹残”写户外的莲藕,“⽟簟秋”写室内的凉席,这两处描写都是在渲染节⽓。
此句⾊彩明丽,含蓄深沉,景中含情。
花的开落,是⼤⾃然的规律使然,⼈⽣也是如此,悲欢离合才是世态常情;⽟席变凉,这⼀⽅⾯是肌肤所感,另⼀⽅⾯更是⼼中所感。
这⼀句内涵丰富,为全词营造出⼀种凄凉的氛围。
随后五句交代词⼈⼀天的⾏动。
“轻解罗裳”两句,写词⼈⼼事满怀,于是泛⾈河上。
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因为那首凄绝千古、惊艳四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而被众人熟知。
作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她的词作清新绝美、意蕴深长,更重要的是,她还是公认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学成就最高的女性。
她的作品中充斥着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索然寂寥,能够很轻易地深入读者心里,牢牢钳住那个最隐幽的自我。
女词人,宛然化身千秋忧郁的代言人。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李清照《一剪梅》赏析,希望你喜欢。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历史背景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1 】红藕喷鼻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荡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清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一首倾吐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本身茕居生涯的孤单热闹,急切怀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境.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迟钝捕获电光石火的逼真感触感染,将抽象而不轻易捉摸的思惟情感,以素淡的说话表示出具体可感.为人懂得.耐人寻味的器械.词的上阕首句“红藕喷鼻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零.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含蓄.“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巧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硕,它不但点清楚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并且衬着了情况氛围,对作者的孤单闲愁起了衬托感化.概况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平常工作,本质上暗含芳华易逝,朱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漫笔》赞扬此句“有吞梅嚼雪,不掉人世炊火气候”.“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日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划子去游玩.“轻解”与“独上”,维妙维肖地表示出她的神志.举措. “轻”,写四肢举动动作的轻捷敏锐,表示出生怕轰动他人,当心而又有几分大方的少妇心境.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清楚明了下阕“愁”字的关键. “独上兰舟”,恰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不是闲情逸致的游玩.往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旦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想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信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急切心境,忽然自现的外在表示. 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奇,画面清楚,形象光鲜,它衬着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妙夜景,然而在喜悦的面前,储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标清楚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 希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联想.难怪她掉落臂夜露浸凉,呆呆鹄立注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下阕“花自漂荡水自流”,言面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境若何,自是漂荡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漂荡”,是说她的芳华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细心玩味,就不难觉察,李清照既为本身的朱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克不及和本身共享芳华而让它白白地消失而伤怀.这种庞杂而奥妙的情感,恰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示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慨“花自漂荡水自流”的关键地点,也是她俩真诚爱情的具体表示.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拜别,均给人以无可若何怎样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怀念,这是有恋人的心灵感应,互相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必定也同样因拜别而忧?着.这种奇特的构想表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伉俪二人心领神会.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克不及相见的无奈思路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清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覆盖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刚刚伸展,而思路又涌上心头,其心坎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诚的情感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感变更打破了故作镇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示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屋的孤单与热闹充满字里行间,动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总之,《一剪梅》笔调清爽,作风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表现了她的心境,显示着她的形象特点.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融合,耐人寻味.。
李清照的《一剪梅》赏析李清照的《一剪梅》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的《一剪梅》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粉红色荷花。
“玉簟”,精美的竹席。
荷花凋残,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人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象征;秋意渐深,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深闺秋寒独处的内心感受。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赵明诚久仕不归,郁郁寡欢,如今面对这样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深秋景象,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内心之苦不言而喻。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为排遣愁思,词人脱下绫罗长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然而昔日夫妇双双泛舟,吟诗唱和,如今形单影只,怎不教她更添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三句写得委婉曲折,凄楚动人。
自从夫妻分手之后,李清照经常翘首遥望“云中”。
满怀的希望和而又时时的'失望,但是,李清照坚信丈夫对自己的爱情,坚信丈夫牵挂自己如同自己对他的思念。
当“月满西楼”的时候,大雁会捎来丈夫的书信。
“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
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的意境。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飘零的落花和东逝的流水很容易引起人青春渐老,芳华易逝的感慨,而且柔情细腻的李清照还着两个“自”字,似乎带有一丝嗔怪:落花和流水就这样不解风情,放任自流,伤人心魄。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夫妇二人心心相印,彼此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紧锁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先写清秋时节与爱人别后,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西楼望月恨雁来无书,再以两地相思之情如同花飘零、水流东那样出之自然来说明此情无由消除,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全词不饰雕饰,明白如话,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一剪梅【原文】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一剪梅:词牌名。
此词牌以周邦彦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取为调名。
又名“玉簟秋”、“腊梅香”。
重头六十字,平韵。
②金沟:御沟,御河,上有金鳌玉蝀桥,故简言之,水即沟中水。
③陈宫:陈朝宫殿。
④隋宫:隋朝宫殿。
隋炀帝曾筑长堤植万柳。
⑤一晌:一转眼。
晌:不多久,读若“赏”。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文言文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1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
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
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
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
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
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
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
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
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
“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
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
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
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
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