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鉴赏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520.00 KB
- 文档页数:28
李清照经典诗词赏析李清照词全集赏析闺怨诗是汉族古典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大致来说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
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
女人本身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感情细腻,容易入诗,加上些幽怨,就更让人哀怜了。
一个欢乐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可能要少一点,一个感情细腻,而处境又不佳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就要多一些。
当她在思念自己的丈夫或者情人的时候,诗的意味就更多,更加缠绵,更加动人心弦。
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鉴赏: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李清照主要诗词1. 李清照的相思之苦:她那些诉说思念的诗词就像一把把小锤子,一下下敲打着人心。
像“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把思念丈夫的那种憔悴和哀怨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词句里,她仿佛就是那风中瑟瑟的黄花,孤独又无助。
2. 李清照的少女情怀:她的诗词就像一幅幅清新的少女画卷。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写得多妙啊!就好像看到一个害羞的少女,靠着门偷偷看心仪的少年,然后装作嗅青梅来掩饰自己的紧张。
这是多么纯真又美好的情感呀。
3. 李清照的国仇家恨:她的诗词在国家动荡时充满了悲愤。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简直就是对那些懦弱之人的怒吼。
她就像一只愤怒的小鸟,面对国家的衰败,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4. 李清照的悠闲时光:有些诗词描绘了她悠闲的生活片段。
就像“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嘿,感觉她就像一个贪玩的小丫头,在溪边玩到天黑,醉醺醺地都不知道回家的路了。
多惬意的画面啊。
5. 李清照的孤独晚年:她晚年的诗词弥漫着深深的孤独。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一连串的叠词,就像她孤独的脚步,在空荡荡的屋子里走来走去。
她就像一片在寒风中飘零的树叶,无依无靠。
6. 李清照的爱情甜蜜:她也有诗词记录爱情的甜蜜时刻。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是多么俏皮可爱的女子呀,就像在对爱人撒娇说,你看我和花谁美呢?充满了小女人的幸福。
7. 李清照的文化才情:她的诗词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就拿“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来说,这用词多巧妙,把那种无法消除的情感表达得细致入微。
她就像一座文化宝库,随时能掏出这些璀璨的珠宝。
8. 李清照的悲秋之叹:她写秋的诗词总有一种淡淡的哀伤。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看到大雁飞过就伤心,就好像那些大雁是她往昔回忆的使者,带来的都是痛苦。
她像一个在秋雨中哭泣的人,哀伤地看着周围的一切。
9. 李清照的离情别绪:她写离别时的诗词能让人感同身受。
李清照诗歌及解析5篇经典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李清照诗歌及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词牌名:浣溪沙|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
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词牌名:菩萨蛮|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以寻常词语抒写作者曲折多致的心绪变换。
上片写黄昏后的室内外的景象,及永夜思念家乡的情景;下片写拂晓室内外的景象和女主人难以看到梅花的惆怅,不言愁而愁自见。
全词语言精美,不假雕饰,意境幽远。
满庭芳·小阁藏春词牌名:满庭芳|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难留。
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小阁藏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李清照诗词解析摘要:一、李清照概述二、李清照诗词赏析1.如梦令2.一剪梅3.声声慢三、李清照诗词的艺术特点四、李清照诗词的价值和影响正文:一、李清照概述李清照(1084 年- 约1155 年),字易安,号称秋爽斋主人,生于北宋晚期,是中国古代著名女词人。
她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为进士、知名诗人,因此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
李清照的词作主题丰富,包括爱情、离别、闺怨、忆旧、寓言等,以豪放、清新、婉约、含蓄等多种风格交织,充满了女性的柔美和坚韧,成为宋词的一朵奇葩。
二、李清照诗词赏析1.如梦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一剪梅《一剪梅》本篇抒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作者为怀念其夫赵明诚所作。
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词中以秋景、秋声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故国、故人、往事的深切怀念。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三、李清照诗词的艺术特点李清照的诗词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如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绘、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
她的词作既有豪放的气魄,又有婉约的柔美,展现了女性独特的审美和情感世界。
李清照的诗词诗歌及赏析李清照论词强调协律,崇尚高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关于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关于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11点绛唇·蹴罢秋千李清照?〔宋代〕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这首词写少女状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2鹧鸪天·桂花李清照?〔宋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深一作:轻)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阑通:栏)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
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谈论中,形象地呈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迷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行的写照。
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尝,值得专心玩味。
3清平乐·年年雪里李清照?〔宋代〕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际,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此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借赏梅自叹身世。
词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快乐,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
关于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21武陵春·春晚李清照?〔宋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这首《武陵春》是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李清照是中国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史学家认为是宋代女词人中的代表性人物,具有深远的文学影响力。
她的诗词以自然淳朴的情感、浪漫主义的倾向和艺术表现力强而著称。
以下是对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的赏析:一、自然淳朴的情感李清照的诗词情感表达自然、淳朴,没有底蕴深邃、状况复杂的复杂情感。
她的情感如白沙献瑶池一般,简单的表达中透露着深刻的情感思想,反映了她自然而然的情感感受。
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通过对昨晚的自然变化进行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失恋的痛苦和回忆。
她把自己的感觉流露出来,而没有表现出欲盖弥彰的姿态。
二、浪漫主义的倾向李清照的诗词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
她常常表现出对自由、爱情等主题的追求和渴望,充满了个人主义的情感色彩。
她的诗词内容深入浅出,富有幻想性和遐想性,把私人的感觉融入到舒展的自然图景之中。
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这一句就是流露出对失恋的痛苦和对追求爱情的向往的表达。
三、艺术表现力强李清照的诗词具有良好的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成就。
她运用极富感染力的情感语言,把婉约、柔媚的情感深入人心。
她的诗词对于色彩的表现尤为绚烂,常用色调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如《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表现了诗人对失恋的幻灭,悲伤.而此时的海棠花带给人一种跌宕、悲凉的感觉,在敌我之间,更多了一份孤独感,衬托出诗人更深的失意与万分难过的感情。
总之,李清照的诗词把自然特征和人的主体性结合起来,不同的情感感受不同的自然背景产生不同的诗情,所表现的情感和表现方法,是文学创新的蓝本,她的文艺风格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对于后人的文学原创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的诗词注解解读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今天本店铺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李清照的诗词注解解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李清照的诗词注解解读1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简析】:这首词为作者早年所作,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
“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
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
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
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
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
“山枕”谓枕形如山。
“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
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
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
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
这几句不事修饰,淡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
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
“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
时节已到寒食,为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是多么欢畅。
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在飞花。
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当此时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
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动态,更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尽堡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
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
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
李清照经典诗词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全词寥寥数语,句句含有深意,语言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里的“沉醉”,并非真的醉态迷离,而是李清照对生活的深深热爱与投入。
她沉醉于溪亭日暮的美景,沉醉于与友人的欢聚时光,以至于忘记了归家的路。
这种沉醉,是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视,是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词人游玩尽兴后,乘舟而归,却误入荷花深处。
这里的“误入”,不是真正的迷失,而是对生活的无畏探索与随性而为。
她并不畏惧未知,反而享受这种探险的乐趣,展现了她的率真与活泼。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人急于从荷花深处划出,却惊起了滩头栖息的水鸟。
这一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诗意,也展现了词人惊慌失措后的兴奋与好奇。
《点绛唇·闺思》(宋) 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赏析】春天即将过去,一场雨下过,花瓣落了一地,到处都散发着湿漉漉的感伤与无奈。
独守闺房的女子看着这般落寞光景,怎能不被勾起心中的凄楚?她幽幽地望着窗外,目送春天渐渐远去。
曾经的“归来堂”到处是他们夫妻二人携手相伴的身影:品茗酌酒,赏花望月,读书论诗,创作切磋,把玩藏品,其乐融融。
如今空留她与寂寞为伴。
《一剪梅》(宋)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首词是写李清照对远游丈夫赵明诚的相思。
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共度10年田园时光后,赵明诚被任命为莱州太守,两人一个青州,一个莱州。
《一剪梅》原作: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
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
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
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
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
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
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
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
李清照诗词艺术赏析李清照诗词艺术赏析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她在创作上也实践了自己的主张。
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如《一剪梅》表达对爱情的追求;《醉花阴》表现了她对闭锁的闺门生活的不满,显示了她的知识分子情怀。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优裕宁静,这样的环境把年轻时期的她培养成一个才华焕发、充满理想和抱负、性格纯真而豪爽的人。
作品中这个天真、爽朗的年轻女子的形象,很可能就是她自己的写照。
可是,李清照生活在封建社会里,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处于无权的地位,被剥夺了参预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而且她所处的年代恰是理论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控制女性的时代。
因此,李清照不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的活动世界的愿望不可能得到实现,也就迫使她把自己局限于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喜爱上。
所以,她前期创作的主要内容只有这两个方面,且总带有一些抑郁、伤感的成分。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浪漫的幻想,表现了她豪迈的抱负和对于自由、美好的理想的追寻。
虽然她的抱负只是企求艺术上的成就;她所追寻的也不过是缥缈的神仙境界;但她那要求摆脱狭小、寂寞的生活樊笼而渴求着更壮丽更广阔的精神世界的愿望是强烈的。
李清照前期所作的描写自然景物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敏锐感触,描写春花秋月等对人的影响,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宲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
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渐逝的烦闷与苦恼。
词的主题是“愁”,她通过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含蓄地吐露出来。
李清照词鉴赏一、背景介绍李清照(1084年—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
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词人之一,其词作深受后世喜爱和推崇。
李清照的词作以爱情、离别、田园、哀怨等主题为主,表达了她对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情调。
二、李清照词的特点李清照的词作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1. 爱情主题李清照的词作以爱情为主题,表达了她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思考。
她对爱情的描绘细腻而深刻,不仅表达了爱情的甜蜜和美好,也表达了爱情的痛苦和无奈。
她通过对爱情的描写,展示了女性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2. 抒发离别之情李清照的词作中常常抒发离别之情,表达了她对别离和分别的思念之情。
她通过对离别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朋友和爱人的思念之情,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3. 展现田园风光李清照的词作中常常展现田园风光,描绘了大自然美景和人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她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李清照的田园词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4. 特殊的笔触和韵律李清照的词作中常常使用特殊的笔触和韵律,以达到表达情感和艺术效果的目的。
她善于使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词作的形象更加生动、感人。
她的词作节奏感强,音乐感强烈,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李清照经典词作欣赏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词作以描写夕阳下的田园景色和主人公的情感为主线。
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情感的矛盾。
2.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悲黄花渡头杨柳青青送别去。
这首词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表达主人公游子的乡愁,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游子身世的关切。
四、总结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性词人之一,其词作以爱情、离别和田园为主题,表达了她对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李清照的诗词全集赏析李清照的诗词全集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的诗词全集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李清照的诗词全集赏析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①瑞脑:龙脑香。
②金兽:兽形铜香炉。
③纱厨:有纱帐的小床。
【评解】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
上片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
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艳传;不惟句意秀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
【集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语亦妇人所难到也。
伊士珍《琅嬛记》:易安作此词,明诚叹绝,苦思求胜之,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消魂”三句绝佳。
柴虎臣《古今词论》: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
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之感人。
换头,言向晚把酒。
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
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注释】①将息:将养休息。
②怎生:怎样,怎么。
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评解】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李清照的词精选十首赏析一、《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中以“寻寻觅觅”开头,表达了清晨清冷的感受,又表示凄凄惨惨的心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暗指对秋天的思念,又形容夜里难以安息,“三杯两盏淡酒”,暗示酒足饭饱,却无法抵挡夜晚的寒风。
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以“常记溪亭日暮”开头,表达了对晚上景色的留恋,“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沉醉在美景中的心情,“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暗示把景物流连忘返,“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出晚上湖面上的清晰景象。
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以“红藕香残玉簟秋”开头,描写出秋季清凉的气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孤独的景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表达了对那位未知的恋人的思念之情。
四、《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以“塞下秋来风景异”开头,描绘出秋天到来时的美丽景色,“衡阳雁去无留意”,暗示孤独的心情,“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萧索气氛。
五、《永遇乐·谁家新燕啄春泥》谁家新燕啄春泥,散入碧云九霄。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程。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以“谁家新燕啄春泥”开头,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美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程”,暗示离别的悲痛,“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表达了对苍老的恐惧之情。
李清照诗词的赏析李清照诗词的赏析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作家,李清照的作品数量极少,仅算收录在《全宋词》里的词,精确到字数是3052。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李清照诗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
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李清照诗词赏析李清照诗词赏析李清照诗词赏析篇1孤雁儿李清照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
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也。
藤床纸帐①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②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③。
注:①藤床纸帐:据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
纸帐,亦名梅花纸帐。
据宋林洪《山家清供》云,其上作大方形帐顶,四周用细白布制成帐罩,中置布单、楮衾、菊枕、蒲褥。
②吹箫人去:化用的是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的故事,见《列仙传》。
(1)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4分)(2)这首词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最少指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
(4分)答案:14、(1)《孤雁儿》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自己的凄冷孤苦之情,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2)《孤雁儿》①以哀景衬哀情,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
②伴我情怀如水一句,用比喻手法,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③衬托,以雨催泪,以雨衬泪,写感情的变化。
④用典,两处用典,点明怀念丈夫的主旨,表达了深重的哀思。
(或答借景抒情等均可给分)【译文】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
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
《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
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赏析】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唐诗三百首之李清照解析李清照,北宋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清照的作品占有很大比例。
下面,我们将对李清照的诗歌进行深入解析。
一、《如梦令》《如梦令》是李清照最有名的词作之一。
这首词描绘了清瘦的蒹葭在秋风中摇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词中的“露似的苹风馨香”和“空回首,低徊处,青楼薄幸长如昨”的描写手法独特而细腻,使人产生一种迷离感和深深的遗憾之情。
二、《一剪梅·舟过吴江》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条小舟从吴江上经过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船如青龙使晚风”的比喻,给人一种清新而动人的感觉。
整首词情感真挚,构思巧妙,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三、《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词是李清照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抒情词之一。
这首词描写了诗人对爱人失散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千回百转,凄凉别离,为谁泪流”和“寻觅着,寻觅着,那庭前春色无。
花落知多少”的抒情描写使人陷入对爱情的无尽思念之中。
四、《如是》《如是》是李清照的一首哀思词。
这首词以“如是”作为重复句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逝去事物的无尽眷恋之情。
词中的“不能相忆,为惜昨日之痛”和“倘若,并无疾病,即不离他方”的表达方式简洁而富有哲理,使人陷入对人生的深思之中。
五、《夜寒林中探梅花 / 江城子·夜雨寄北)这首词创作于李清照的晚年。
词中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表达了李清照对北方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以描写北方的自然景色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离故乡已久的眷恋之情。
这首词的诗意和音调和谐,构思巧妙,是李清照晚年创作的经典之作。
总结:通过以上对李清照的诗作进行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她的词作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构思上的独特之处。
她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逝去时光、离故乡人的深深眷恋和对爱情的无尽思念之情。
李清照诗词赏析及解释李清照,号“小谢安民女”,是一位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作家,也是宋代著名的女作家,宋朝后期的“诗人”和“文艺家”。
她是宋朝南宋诗文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历史上第一位以女性身份发表多部文集的女性作家。
她以卓越的文学天赋成就了南宋诗文,创作了许多经典的爱情诗篇和花鸟诗篇,使李清照诗歌成为宋诗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李清照诗歌的风格柔美,情调悠远,语言平实,叙事动人,注重抒情,强调情感,有较强的叙述力、感染力。
她的诗歌既经典又多变,语言清新流畅,对后世影响极大。
李清照的作品包括其代表作《诗稿》、《闻见歌》及《歌仙窦晋谢草》等等,其作品蕴含的情感深刻,艺术性极高,令人动容。
读李清照的诗,既可欣赏其情调柔美又动人心魄,可以深深感受到李清照的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她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充满着对生活种种美好的期待,她的诗作表现出她独特的视角,以及丰富的思想内容,里面充满了豪迈、智慧、淡雅、谦虚等思想性质,使人不禁叹为观止。
李清照的诗词提倡简洁之美,追求真情实感,表达的是一种充满特有的宁静、抚今追昔的情调,而且可以看出李清照对自然认知的深度与独到之处。
她的诗句不但简明而且精辟,犹如杳无踪迹,但又浸润着醇厚的果实,使人不禁惊叹不已。
例如:“莫许平生一遇尘,故园无此乱花春”,此句真情实感,表现出李清照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眷恋,而“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表达出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充满了美的憧憬。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其诗词有清新的语言,深刻的思想,简洁的语言,抒情的情感,淡雅的调调,既表现着宋朝的文化特色,又对后世影响深远。
正如著名诗人苏轼所说:“凭良言聊叙清照,断肠声里忆锦城”,可见李清照诗歌在古典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