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3.13 MB
- 文档页数:28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材内容全解新人教版必修2【教材内容全解】Array要点一染色体1.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是指在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如右图中的1与2,3与4分别是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是指形状和大小不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
如右图中的1与3,2与4,1与4,2与3分别是非同源染色体。
2.联会与四分体(1)联会特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2)四分体是指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上图中含有两个四分体,1与2组成一个四分体,3与4组成一个四分体。
(3)数量关系: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
3.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是指连在同一个着丝粒上的两条染色单体。
如上图中的a与a′,b与b′;非姐妹染色单体是指不同着丝粒上的染色单体。
如上图中的a与b(b′),a′与b(b′)。
要点二减数分裂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规律性变化2.每个细胞中核DNA、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例1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B.C.D.解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答案:C例2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是()①同源染色体分离②细胞质分裂③联会A.③④①②B.C.③①②④D.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此时,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发生交叉答案:A要点三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2.分裂图像的比较3.曲线的判断主要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DNA的变化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DNA的变化四种曲线的比较。
(1)判断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的曲线:看起点和终点,起点和终点在同一直线上(数量不变)的为有丝分裂(图3与图4),不在同一直线上(数量减半)的为减数分裂(图1与图2)。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有丝分裂细胞在进入减数分裂之前要经过一个较长的间期,称前减数分裂间期(premeiotic interphase)或前减数分裂期(premeiosis)。
前减数分裂期也可分为G1期、S期和G2期,在G1期和S期把麝香百合的花粉每细胞在体外培养,则发现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将G2晚期的细胞在体外培养则向减数分裂进行,说明G2期是有丝分裂向减数分裂转化的关键时期。
和有丝分裂不同的是,DNA不仅在S期合成,而且也在前期合成一小部分。
D. E. Wimber和W. Prensky(1963)认为合线期-粗线期合成大约2%的DNA。
Y. Hotta等人(1966)在百合属(Lilium)和延龄草属(Trillium)中发现,粗线期合成大约0.3%的DNA。
称为合线期DNA(zyg-DNA)或粗线期DNA(P-DNA)。
这些DNA的合成可能与联会复合体的形成有关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减数分裂的特殊过程主要发生在前期,通常人为划分为5个时期:①细线期(leptotene)、②合线期(zygotene)、③粗线期(pachytene)、④双线期(diplotene)、⑤终变期(diakinesis)。
必须注意的是这5个阶段本身是连续的,它们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1)细线期:染色体呈细线状,具有念珠状的染色粒。
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学习的是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梳理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部位:动物的精巢、卵巢;植物的花药、胚珠2、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四、注意:(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
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1.减数分裂的发现:(1)1883年,比利时学者比耐登在研究马蛔虫受精作用时观察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中具有数目相等的染色体。
(2)由于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是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后代的,因此科学家们推测,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们陆续发现无论动物还是植物的生殖细胞,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都要减半,并且将这个过程命名为减数分裂。
注意:1883年,比利时学者比耐登在研究马蛔虫受精作用时,没有发现减数分裂的过程,也没有发现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
仅仅观察到了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中具有数目相等的染色体。
以后的推论,以及推论的验证工作是其他科学家以比耐登的工作为基础陆续完成的。
2. 减数分裂的概念: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原始生殖细胞发展为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了一半。
母细胞(细胞内含2N条染色体):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子细胞(细胞内含N条染色体):成熟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例如:人的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各含46条染色体。
人的精子和卵细胞各含23条染色体。
3. 精子的形成过程(1)精子产生场所:睾丸中曲细精管(2)进行时间:雄性动物性成熟后(3)产生过程:一个精原细胞(2N)↓染色体复制一个初级精母细胞(2N)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同源染色体分离两个次级精母细胞(N)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四个精细胞(N)↓变形四个精子(N)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模块《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如细胞学、染色体和有丝分裂的基础之上,并与第一章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密切相关,因此,其在模块二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通过对减数分裂的学习,学生对细胞分裂的方式、实质和意义产生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加深对前面所学的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积极探索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并且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进行主动思维、参与并且活动、同时经历一个从具体的动手实践和不断创新到知识的归纳和升华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2.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2.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精子的形成(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2.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四、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细胞、染色体、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在学习本节时还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如空间想象及思维能力、兴趣、动机、毅力、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
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实验法。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知识梳理1.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之间的关系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复制的结果是形成两条完全一样的子染色体,每一条子染色体都叫染色单体,此时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上,由于着丝点的数目决定着染色体的数目,因此一条染色单体不等于一条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是指能联会的染色体,一般它们的大小、形状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形成四分体(每对同源染色体形成一个四分体),然后在后期分离,移向细胞两极。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1)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2N),DNA分子数目加倍(2N→4N)。
(2)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先联会,形成四分体,后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裂完成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2N→N),DNA分子数目随之减半(4N→2N)。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与有丝分裂相同,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是N→2N→N;DNA分子数目减半(2N→N)。
3.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以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的细胞质以后,卵的细胞膜会发生生理反应,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与卵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到一起。
这样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知识导学1.减数分裂是生物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历年的高考中都是考查的重点,尤其是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更是必考内容。
在学习减数分裂之前,要先复习一下细胞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尤其是要复习一下有丝分裂过程的图像和遗传物质的变化规律。
2.减数分裂是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却连续分裂两次的分裂方式,分裂的结果是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性原细胞(或体细胞)减少了一半。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Ⅰ)1.阐明减数分裂的概念。
2.阐述同源染色体、四分体、联会等概念。
(重点) 3.阐明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
4.描述精子形成过程中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重、难点)知识点 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学生用书P20]阅读教材P16~19 1.减数分裂的概念点拨 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一般有三种,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依靠减数分裂,体细胞的增殖主要依靠有丝分裂,其次依靠无丝分裂。
2.精子的形成过程 (1)形成场所:睾丸。
(2)细胞名称的变化⎭⎪⎬⎪⎫ 精原细胞――→染色体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初级精母细胞 ――→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精细胞――→变形 精子变形过程 (3)形成过程1.减数分裂中的相关概念(1)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①同源染色体概念: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上图甲中A 和B ,C 和D 为同源染色体。
②非同源染色体概念:形状和大小一般不相同,来源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连在同一个着丝点上的染色单体。
上图乙中1和2、3和4、5和6、7和8为姐妹染色单体;而1和3、4、5、6、7、8为非姐妹染色单体。
(3)联会和四分体①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②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
③相互关系:同源染色体――→复制、联会四分体④数量关系: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 分子。
2.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个分裂阶段的比较项目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间期DNA 复制与否复制 不复制(无间期)同源染色体 有,分离 无 着丝点变化不分裂分裂染色体主要行为①同源染色体联会;②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染色体数目 2N →N (减半) N →2N →N (不减半)DNA 数目 2N →4N →2N 2N →N 染色单体数0→4N →2N2N →01.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B.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能互换对应部分C.在人的正常精子中没有同源染色体D.减数分裂中联会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解析]选A。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二、精子的形成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2.减数第二次分裂(1)间期:通常没有或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2)分裂期:2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细胞两极,最终形成4个精细胞,每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减少一半。
3.精子的成熟4个精细胞经复杂的变形形成4个精子。
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卵细胞的形成场所:卵巢。
2.写出图中各种细胞的名称a.卵原细胞,b.初级卵母细胞,c.极体,d.次级卵母细胞,e.卵细胞,f.极体。
3.染色体的行为:与精子的形成过程相同。
4.结果: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三个极体都退化消失。
四、受精作用1.定义:卵细胞与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过程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4.意义(1)子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2)对于维持每种生物(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减数分裂概念理解1.观察教材P16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分析配子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有何关系。
提示:配子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2.判断下列生物能否进行减数分裂并说明理由:(1)大肠杆菌:提示:不能。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2)果蝇:提示:能。
果蝇是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3)变形虫:提示:不能。
变形虫是真核生物,但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1.观察教材P17图2-2,讨论分析下列问题:(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后,其数目和形态结构有何变化?提示:染色体数目不发生变化;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一条染色体中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哪个分裂期?减半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