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利益相关人的共生
- 格式:pdf
- 大小:281.71 KB
- 文档页数:6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hai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 第6卷第4期2008年7月 Vol_6 No.4 Ju1.2o08
企业与利益相关 人的共
成 刚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上海200237) 生
摘要:企业的使命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为此必然会与他人发生交易关系,企业是在与利益相关人的互动中 i 4盈利目的的。商场不是战场,商业活动中的价值观是双赢和多赢。企业与利益相关人的共生是商业活
动的新的伦理观,企业在战略中必须重视利益相关人的利益。
关键词:企业公民;利益相关人;价值观;战略;共生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88(2008)04—0022—06
在自由经济中,企业这种组织是被设计来创造利润的。盈利对于企业而言,就像人活着需要呼吸一样 正常和必需。在商品社会里,企业要赚钱必须通过与他人进行商品交换,在这一活动中,企业必然会与其
他的个人和组织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
一、企业的环境与利益相关人
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与交换活动的。从宽泛意义上讲,在目前快速发展的格局中 仍然可以找到规律;在过去的历史中存在着寓意深远的逻辑,改变企业环境的是那些主要的历史力量,这
些力量变化的趋势是可以预测的。这些历史的力量包括:产业演化、主导意识形态、生态环境、科学与技 术、国家制度、伟大的领导和机会等。
管理学界有许多对环境分类的结果,笔者把企业的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如图1所示,并用 波特的图来表示企业所处的环境,如图2所示。
以下五个方面的环境因素对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包括许多方面,从经营的角度来看,经济力量包括总体的经济活动,可以通过 GDP反映,也包括一个局部市场上的竞争行为。
(2)技术环境。新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整个生活、思考方式、价值判断、习惯,甚至国家的政治过程。 (3)政府环境。包括本国政府对企业活动的干预和通过各种立法处理相关的问题,也包括来自外国的
政治与法律约束。 (4)文化环境。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信仰、态度、思想、习惯、行为方式以及人的礼仪组成的体系。不
同文化环境中的国家对诸如“自由竞争”、“私有化”和“利润”等概念的认识可能有所不同。 (5)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空气和水污染、危险的废物处理、不安全的杀虫剂、汽车废气、土地使用、
招标课题:本文系本院2007年“企业社会责任”招标课题。 收稿日期:2007-07—12 作者简介:成 ̄(1965-),女,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一
2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营管理 成刚企业与利益相关人的共生 第6卷第4期
企业 环境 I ・经济环境 l ・科学技术环境 广一般环境I・社会文化环境 I f ・政治、法律环境 I I ・自然环境 外部环境f .供应商 L
一具体环境f:霎霉者 I
・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 l ・合作者 1....一
厂有形要素(产品、技术、资金、人员) 内部环境I L无形要素(组织文化、管理制度) 图1 图2
生物的保护等。相关利益人团体迫使企业改变有关的影响。在经营决策中,公司的经理们必须在这两者中 求得平衡:既要生产出人们需要的商品,又要顾及自然保护方面的呼声。
任何企业的活动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在其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和组织目标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过程。
与组织的内部环境相比,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对环境管理的核心是防范环境中蕴含 的不确定性。为此,在处理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上,企业必须首先主动了解、发现、认识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不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调整组织内部的资源及对各类资源的配置机制和水平。主动地去适应外部环
境,努力寻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避开环境造成的威胁。 但是,企业也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否则只能是永远受到环境变化的制约,落在竞争对手的后
面。某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有实力的企业,能够对环境实施影响,使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朝着有利
于实现本组织战略目标的方向运行。以此削弱环境对企业管理的限制力量。
一般来说,企业对具体环境相对易于采取对策,企业可以利用广告、签定长期合同、建立战略联盟等 方式,通过影响自己与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合作者的关系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企业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将会与其内、外部环境中各种主体发生利益关系,我们把这些主体称为利益 相关人(Stakeholder)。利益相关人是指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或目标的个人或团体,或是受组织行
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个人或团体。他们或持有股票、有表决权,或者能够从企业的日常运行
中获得既定的利益。这种关系通常是互利互惠的,即企业与个人、群体也总是利益相关的,企业在运行中
需要利用这些利益相关人的资源或影响力。 利益相关人最早出现于斯坦福研究中心(现称SRI)1963年内部备忘录中的一篇管理论文。最初被定
义为“没有它们的支持,组织就不再存在的团体”。利益相关人最早包括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和社团。
企业的利益相关人分为初级利益相关人和次级利益相关人。初级利益相关人包括员工、股东、消费
者、债权人、供应商、经销商和竞争者;次级利益相关人包括社区、本国政府、外国政府、特殊利益团体、大 众媒体、支持团体和大众。这样分类并不在于其重要性的高低。前者的关系多建立在市场交易的资源分配
机制上,而后者的关系则建立在政府公共政策及社会公益团体资源分配机制上。
二、共生:一种新的商业价值观
共生(1iving together)首先出现在生物学领域。第一个提出广义生物共生概念的是德国医生、著名的真 菌学奠基人de Bary,他在1879年明确提出:“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1884年,他又论述了生
一
2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营管理 成刚企业与利益相关人的共生 第6卷第4期
物共生、寄生、腐生的问题,并且描述了许多生物间的各种共生方式。1969年,Scott提出,共生是两个或多
个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程度达到平衡状态。原生动物学家Dale s. is指出:“共生被定义为几对合作者
之间的稳定、持久、亲密的组合关系”。1970年,美国生物学家马格里斯(Margulis)提出“细胞共生学”,共生
学说由此盛极一时。他在1981年又从生态学角度指出:“共生是不同生物种类成员在不同生活周期中重
要组合部分的联合”。 普通的生物学者深刻地体会到群落中生物相互关系的复杂性,鲜明地揭示了个体或群体胜利(成功)
的奥秘在于它们在这个群体中密切联合的能力,而不是强者压倒一切的本领。自然界如此,整个人类社会
亦是如此。 企业与利益相关人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一方面,企业的发展要借助这些相关人的力量,另一方
面.后者要通过企业来谋求自身的利益。 企业需要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消费者渴望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需要所有者的投资,所有者指望高的投资回报率;
企业需要员工尽心尽力地工作,员工向往工作保障、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成长的空间;
企业需要供应商提供资源,供应商期望获得高的报酬; 企业需要竞争者,否则就会因垄断而受到制裁,后者也是这样;
企业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要求企业纳税、保护环境、提供就业机会等;
企业需要社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社区希望企业为社区建设提供资源的
支持; 企业需要公众的理解、支持,公众希望企业成为一个“好公民”。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方面,企业与其利益相关人谁也离不开谁,另一方面,企业及利益相关人无不 希望自己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怎么办?通常有两种对策:一是讲究企业伦
理,即充分地考虑到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另一个是只顾自身的利益,对利益相关人的利益置之不理。究竟
哪一种策略对企业更有利呢?我们来看两个假设。 第一个假设:“零和游戏”与“均胜游戏”假设。 “零和游戏”,又称“胜对负游戏”,意味着一方赢,另一方必定输,不可能同时有利。大多数体育比赛都
属于这一类。“均胜游戏”,又称胜对胜游戏或负对负游戏,如果不能均胜,结果则为均负。
有个人死了,被送到地狱,他发现那里的人,吃饭是被指定使用一个比手臂还要长的汤匙,地狱里的
人,费尽心思如何曲折手臂、如何调整使用的角度,却终不得食。后来,他去了天堂,天堂也使用同样的汤 匙,只是天堂里的人相互喂食,每个人都吃得饱饱的。他感慨,原来天堂与地狱存乎一念之间。这个故事说
的就是“均胜或均负游戏”。
企业与利益相关人的交往也是一种均胜游戏。既然以击倒另一方为游戏主旨会导致双方皆输的结
果,那么,赢得均胜游戏的唯一途径就是帮助另一方获得至少足以使其满意的收益。
第二个假设:报恩、报复假设。 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企业维护利益相关^的利益,后者自然会投桃报李。如果企业损人利己,肯定会招致
利益相关人的不同形式与不同程度的报复,必将直接或问接地损害企业的利益。企业的不良行为与利益相关人
的报复之问有时存在着—个时间差。在短期内,企业可能获得了不义之财,但不可能骗人一世。
中国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现正处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迫使
一
2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营管理 成刚企业与利益相关人的共生 第6卷第4期
人们不得不思考:商业活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企业的使命究竟是什/i-,?我们有必要认真反思和改变一些传统的
固有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
(一)商场不是战场 中国改革开放后,为了把竞争机制引人传统的国有企业,“商场如战场”主导了人们的思维,这句话到
现在仍然极有市场。这种价值观是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的。商场不是战场,因为两者的游戏规则是
完全不同的。战场是“零和游戏”,而商场是“非零和游戏”。在商场上,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的同时,其利益
相关人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企业与其利益相关人可以达到共生、共赢的目的。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公民 2O世纪6O年代以前。企业被理解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组织,除了赚钱,企业什么都不用顾
及。7O年代初,遍及全球的石油危机使人们首次觉醒,许多明智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的第二目标才是利
润,它的第一目标是生存,而企业的生存则离不开它所依附的社会。从此人们对“企业单纯是追求利润最
大化的经济组织”的提法产生了疑问,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观点,即企
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最大限度地兼顾员工、消费者、社会公众、国 家的利益,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一观点提出后,一时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企业伦理(business ethics)
就是要求企业在处理与组织内外部的“人”的关系时,包括员工、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政府和其他公众
的关系中,不断改善自己,更有效地满足人们和社会的需要,做一个追求平等互利、诚信经营、尊重他人、 关心公益的优秀“企业公民”。 “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这一概念最初来自欧美,其基本内容是指: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
分的企业,同样是“国家的公民”之一,它有着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权利,又承担着“积善扬德、助困
相济”、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波士顿学院企业公民研究中心的定义是:“企业公民是指一个公司将社会基
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一个企业公民认为公司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和 福利密切相关,因此,他会全面考虑公司对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影响,包括雇员、客户、社区、供应商和自然
环境。”
2004年全球CEO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企业公民包括四个方面:
(1)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价值。主要包括遵守法律、现存规则以及国际标准,防范腐败贿赂,包括道德
行为准则问题,以及商业原则问题。
(2)对人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安全计划、就业机会均等、反对歧视、薪酬公平等等。
(3)对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维护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
(4)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主要指广义的对社会和经济福利的贡献,比如传播国际标准、向贫困社 区提供要素产品和服务,如水、能源、医药、教育和信息技术等,这些贡献在某些行业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
战略的一部分,成为企业社会投资、慈善或者社区服务行动的一部分。
(--)从孙子兵法到《薄伽梵歌》
近两年来,美国企业界热衷于对《薄伽梵歌》的研究,《薄伽梵歌》成了哈佛、沃顿商学院的必修课程,
欧美大企业的高管们也纷纷读起了这部印度古书。
中国的《孙子兵法》主要适用于敌我双方对垒时奉行零和游戏法则的军队。从整部书来看,无论是其
中的各种计谋,还是它奉行的最高原则——不战而屈人之兵,都离不开一个话题:征服。兵法的运用就是 为了征服对手。
一
2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