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章第二节水的组成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725.02 KB
- 文档页数:15
水的组成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重点: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实验辅助教学。
课时:一课时实验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试管、酒精灯、火柴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空气的组成如何?2、情景导入: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今天我们学习探究水的组成。
3、讲授新课:想一想:1、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留意过我们身边的天然水都是纯净物吗?3、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一、介绍氢气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验纯方法:如图所示实验:思考:通过上面的学习,你知道可以怎样检验氢气呢?学生讨论回答氢气的检验方法。
下面我们通过电解水实验来研究水的组成。
二、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现象:1、两极都产生无色的气体2、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3、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4、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讨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
结论1、有氢气和氧气生成,说明电解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H2O −−通电 H2+O2分解反应−→讨论:氢气(H2)氧气( O2)水(H2O)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结论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简单分类,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物质的分类,请大家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物质的分类认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区分方法。
4.2《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水的组成》选自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四章第二节,本节内容是既学习了氧气之后,化学课标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第二种具体物质的学习。
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对水的颜色、味道、触摸的感觉、三态的转化、用途等物理性质并不陌生,本节着重由水的化学式(第三章已学习过)从宏观角度理解到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然后通过水的电解实验现象的观察、产物的验证、分析、讨论验证水的组成;再从微观的角度讨论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结合水分子的微观示意图的分析、讨论,理解到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结合比例为1:2,确定水的化学式为H2O。
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建起了宏观到微观的桥梁,加深学生从微观角度对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渗透了分子、分子之间的关系,在实验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过程。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推断水的元素组成;(3)通过微观示意图的分析,确定水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经验和物理学知识,说出水的物理性质;(2)利用H2O2和H2O的对比,猜想水的元素组成,并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实行验证;(3)通过水电解微观示意图分析,确定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结合比例,得出水的化学式,进一步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猜想、实验、分析、总结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利用化学史的渗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重点】:(1)电解水的实验及根据实验现象确定水的组成;(2)水的微观构成。
四、【教学难点】:利用水电解微观示意图,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确定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结合比例,得出水的化学式。
五、【教学过程】:【导入】:科学家已经发现了适合人类居住另一星球——“火星”,那么判断人类能够居住的关键物质是什么?如何判断火星上有水,科学家从水的宏观元素组成和水分子的微观原子构成,通过实验实行了验证?让我们走进今天课堂一起学习。
饮用水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位于《第四章生命之源--水》的第二节,是在学习完"我们的水资源",了解了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后,来学习"饮用水"的。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学生在日常生活里了解一些水的知识,但对河流中的水是否可以饮用以及硬水软水的认识比较模糊。
通过本节的学习,真正对水有本质上的了解,同时对水及硬水软水有新的认识,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水的"三化-净化、纯化、软化"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水的净化之过滤、纯化之蒸馏、软化之煮沸较为常见,但具体的操作、涉及的原理以及相关细节性的东西还很陌生,尤其涉及化学性的东西。
通过引导分析学生能大部分读懂,通过相互交流、合作学生能自主学会本节知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水与纯净水、矿泉水、井水、河水等天然水的区别;②了解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③学习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④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过滤、蒸发);⑤初步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课堂上的各种师生讨论,生生讨论,培养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②通过过滤的操作实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③通过对水的各种净化方法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过滤的装置及操作过程,体验化学的“实验美”,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②通过各种水的净化方法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③通过对自然界各种水的了解,增强学生饮用水卫生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了解纯水和自然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②自来水的净化过程,过滤操作的原理。
难点①过滤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②净化水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由于种种原因,自然界的水里混有多种杂质、细菌和病毒,日常生活中常用静置沉淀的方法加以净化,但还不能将全部杂质去除,我们怎样才能用到卫生、健康、安全的饮用水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更好地将水净化。
4.2 水的组成-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水的化学式和分子式。
2.了解水的组成。
3.理解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能够进行实验验证水的组成。
教学重点1.水的组成。
2.水的理化性质。
3.水的实验验证。
教学难点1.化学式和分子式的理解。
2.水的化学性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与水有关的事例,如洗澡、洗碗等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思考:“水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特性和组成?”2. 讲授1.水的化学式和分子式水的化学式为H2O,分子式为O=H-O。
2.水的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3.水的理化性质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它的密度为1g/cm³,它的沸点是100℃,其凝固点是0℃。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可以溶解大部分的无机物和有机物。
4.水的化学性质水的化学性质主要表现在它的酸碱性和参与化学反应。
例如,水和金属反应可以产生金属氢氧化物和氢气。
3. 实验1.实验材料氢氧化钠固体,苏打粉固体,硫酸铜固体,锌粒,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2.实验步骤(1)实验一:用苏打粉和硫酸铜固体混合加水反应。
观察到起初混合物为蓝色,加水后变成了淡蓝色,发生了化学反应。
(2)实验二:用苏打粉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加水反应。
观察到起初混合物为白色,加水后变为透明,发生了化学反应。
(3)实验三:用锌粒和硫酸反应,观察到有气体释放。
4. 总结教师可以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回答问题:“水的化学式和分子式是什么?水由什么原子构成?水有哪些理化性质?水有哪些化学性质?”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解了水的化学式和分子式,水的组成以及水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水的化学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水的组成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水的组成》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水的组成》是初中化学第四章《生命之源—水》的第二节内容,是在继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基础上学习的另一种常见物质,学习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章内容包含两部分:水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计算。
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的净化及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
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
为了分散难点,教材在第二节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上,并未直接提出水的化学性质。
在探究水的组成时采用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后编排的。
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
通过实验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本课题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教学目标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及平时实施课堂的经验,针对本节课,我设置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a、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c、在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b、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a、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培养其实事求是的态度;b、揭示水的组成健全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
2).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三、教法创设学习情景→学生自学总结→演示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生命之源水4.2 水的组成(教案)4.2 水的组成【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课题】:4.2探究水的组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水的物理性质;2)认识水的组成,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微观的观点【教学重点】:认识水的组成【教学难点】:从元素的角度理解水的组成【教学工具】:水电解器、氢氧化钠溶液、挂图【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分析法【知识点】1、水的物理性质2、水的组成元素3、水的电解实验【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教学情景导入水是生命之源,你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吗?◆教学过程问题情景:1.你已知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有些什么性质?2.你能列举出水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吗?3.水、冰和水蒸气相互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学生交流: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2二、师生互动:探究一:水的组成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
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B.实验所得数值与理论值相差不大,可以认为实验已成功C.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D.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答案及解析:B 做实验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实验所得数值与理论值相差不大就认为实验已成功了2、下列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A.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B.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C.水分子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D.水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答案及解析:A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
3、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怎样用化学实验证明水的组成(填实验名称)_______;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答案及解析:电解水水——→氢气 + 氧气4、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填名称...)。
班级初三·班科目化学教学时数课时课题第四章第二节水的组成教学目的和要求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3、学会用微观概念解释水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2、通过观察实验, 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2、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教学方法问题导思、实验探究等方法教具实验所需仪器、药品复习检查1、物质依据其组分的不同可分为哪些类?2、纯净物依据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可分为哪些类?3、水属于以上的哪类?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板书设计§4.2 水的组成1、水的物理性质:纯水通常为无色、无气昧、无味道的透明液体,1 大气压下, 凝固点为0℃, 沸点为100 ℃,4 ℃时密度最大, 为1克/立方厘米2、探究水的组成①电解水的反应式:(H2O)(H2)(O2)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
③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即:H2O④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为新分子。
西安市教育委员会监制课堂练习见教案中西安市教育委员会监制西安市教师教案专用纸副页(乙种)[演示]实验4-6:将电解器下端的两个电极与直流电源相连接,接通直流电源,引导学生观察两电极上的现象及产生气体的体积,气体少的一管产生约10mL气体时停止实验。
[提问]1、接通电源后两极各有什么现象?2、分别与正极、负极连接的两支玻璃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怎样?3、通电后, 产生的分别是什么气体?4、如何通过实验进行检验?[演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体积少的气体。
使体积较多的气体通过干燥管,在玻璃尖嘴外点燃。
第四章生命之源——水4.2 水的组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了解氢气的性质。
3.认识水的组成。
4.了解化合物、氧化物和单质的概念及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电解水实验;水的组成。
1.对化合物、氧化物和单质概念的理解。
2.研究化合物组成的基本方法。
[展示图片]湛蓝的大海、奔腾的长江、巍巍的雪山、清澈的山泉、洁白的云朵、多彩多姿的水世界;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各种不同的饮用水。
[设问]自然界中以不同形式存在的水,是否都有相同的组成?如何探究水的组成?[设置情景]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种生物体内也都含有水,一般都在60%以上。
水这么常见,你们了解它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水的组成”。
[简史导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水都被看成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科学家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最终认识了水的组成。
我们就沿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一起揭示水的组成的奥秘吧!1.氢气的燃烧实验[演示]教师展示预先收集的一瓶氢气,让学生观察并归纳氢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
[教师补充]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小。
[讲解]氢气是一种能燃烧的气体,但若氢气不纯,在空气中点燃后会发生爆炸,因此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演示实验]氢气纯度的检验及氢气在空气里燃烧。
[教师]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氢气能够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触摸烧杯外壁,感到发烫。
[补充]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所以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如果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就有可能会发生爆炸。
氢气可以燃烧,所以氢气可以用点燃气体来检验,若气体燃烧则生成的气体为氢气。
水的组成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从化学的角度通过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并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进行推理和判断。
二、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 体验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在认识事物中的重要性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提问:1第三单元我们学习过世间万物是有什么组成的?2、水是有什么元素组成的?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引入新课,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水的组成(二)讲解新课水的组成的实验与探究:猜想:依据水的化学式,猜测水的组成。
提问:如何证明水是由氢样两种元素组成的?学生讨论设计方案(预设两个方案:一、氢气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水的实验来证明。
二、电解水生成氢气氧气的实验来证明)演示方案一:点燃简易氢气发生装置中产生的氢气,将点燃氢气的尖嘴导管伸入充满氧气的干燥集气瓶内。
展示集气瓶,请学生仔细观察集气瓶内壁发生什么现象。
讲述:实验表明: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
提问:这能证明水是由氢样两种元素组成的吗?演示方案二:在水电解器玻璃管里注满水[这里的水是用氧气饱和的、含有5%~15%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接通直流电,一个电极接电源正极,另一个电极接电源负极。
观察: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
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两支玻璃管里汇集了无色气体,液面降低,其中连接正极一端产生的气体比连接负极一端产生的气体少。
)演示:片刻后,用准备好的划有刻度的纸,比较两支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
提问:水电解后两支玻璃管中得到的气体是同一物质,还是不同物质?电解得到的物质究竟是什么?我们通过实验来鉴定。
演示: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开启活塞。
提问:这种气体能使木条余烬复燃,当燃着木条远离尖嘴口时火焰渐灭。
这种能使余烬复燃的气体是什么气体?演示: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开启活塞。
《水的组成》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使学生认识物质由宏观进一步深入到微观,由教材的说理到学生自己推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和要求。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概括出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推断水的元素组成,结合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微观角度分析水分子的构成,推断出水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水电解的实验,进行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培养。
②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①用分子、原子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法学习方法:通过对比方法学习氢气、氧气的鉴别,通过宏观物质的变化,引申到微观粒子的转变;用数学推理的方法探究水分子的构成。
教学手段:多媒体三、说教学过程与环节[复习导入]1.请说出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与联系;2.请写出水的化学式;3.请说出H 2O 表示的意义。
质疑:为什么水的化学式是H 2O ?而不是H 2C 或H 3O ?引出课题4.2水的组成。
[讲授新课]一、水的物理性质1.自主学习,概括水的物理性质有哪些?2.水结冰有无益处?二、水的组成(一)准备实验阅读P108水的组成和观察活动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名称:水的电解实验2.实验仪器:水电解器3.实验药品:水、烧碱或硫酸4.加烧碱或硫酸的原因:增加导电性5.通入电流是 (填直流电或交流电)(拓展延伸:电解水的电源必须是直流电源,不可用交流电源,因为只有用直流电源,才可以在两个电极之间形成稳定的电势差,从而使水中的带电粒子定向移动,即带正电的H +向负极移动,带负点的OH -向正极移动。
粤科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它的符号为H2O。
1.观察实验,结合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子的微观构成,得出水的化学式;
2.培养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验探究水平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水的组成的理解,了解人类理解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乐于探究身边的物质世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
1.电解水的实验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分子的构成;
2.水的微观构成。
►教学难点分析:
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得出水的化学式,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的推理过程。
【教学策略】
1.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2.设计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深化学习用化学用语对物质组成的描述以及科学探究物质组成的思路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生活经验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并完成导学案;预习电解水的实验;
教师:电解器等实验用具;设计实验讨论提纲;课件制作等。
【板书设计】
4.2 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液体、冰的密度比水小,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二、水的组成
1.宏观组成: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微观组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常满军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2×0.089):(1×1.429)=1:8进一步推出:水分子中氢和氧的原子个数比为2:1,O。
水的化学式为H2结论(水的微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两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讲解]:水在通电条件下.一个水分子首先分解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于再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同样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大量的氢气分子聚集成氢气,大量的氧气分子聚集成氧气。
[副板书]: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分子+氢分子[讲述]:所以水电解的反应用化学式表示为:[板书]:通电H2O ——→ H2↑ + O2↑[讲解]:这个反应也证明了这样一个理论: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总结板书】(三)验证结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却不能再分,原子只能重新组合。
三、知识检测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是一种氧化物B.电解水的反应是分解反应C.水是一种混合物D.通常状况下,纯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在正极收集到了20 mL的气体,则他们在负极可以收集到的气体体积大约为( )A.10mLB.20mLC.30mLD.40mL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降低温度到0 ℃以下,水结冰B. 除去水中的泥沙滴C.水电解D. 在玻璃片上的盐水,蒸发后留下白色痕迹4.关于水的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由水元素组成B.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 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5.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如右图,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气体放出,试管A得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试管B得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两者的体积比约为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反应。
4.2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掌握水的组成3,掌握水的构成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掌握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电解水实验以及根据电解水实验确定水的组成难点:电解水实验以及根据电解水实验确定水的组成,根据微观解释确定水的构成,从而确定水的化学式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式自主探究式讨论交流自学板书4.2水的组成一,水的物理性质二,水的组成电解水探究水的组成文字表达式:2H2O2H2↑+O2↑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二,水的微观可以得出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O三,水的化学式:H2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水资源,我们知道水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那么水有哪些物理性质呢?一,水的物理性质请大家填空过度:知道了水的物理性质后我们看看水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请大家思考这几个问题?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怎样设计实验并验证水的组成呢?学生分组讨论并得出这两个问题结论二,水的组成解释:我们用电解水实验来验证所用到的装置是电解水装置,大家眼前放的就是一套电解水实验装置,两边是两个玻璃导管,下面为两个电极,里面装的是水,为了增强导电性,水里面添加了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室时,将电解器下端的两个铂电极与直流电源相连接,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产生的实验现象。
实验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一种新的物质氢气,请大家观看视频看完视频我们发现:1,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是什么?生成了什么物质?如何去检验?同学们做完实验,请大家说说自己的实验现象是什么?正负极分别产生的是什么物质?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呢?它们的体积比是多少?解释:正极实验现象有气泡产,产生量少,能够使代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产生量多,放出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体积比为一比二。
请大家思考这几个问题:电解水是什么变化?为什么?怎样表示?解释:电解水是化学变化,有氢气和氧气生成文字表达式::2H2O2H2↑+O2↑请问:氢气由什么元素组成?氧气由什么元素组成?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而氢气和氧气是水电解后得到的,所以水中还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那么从微观如何去解释?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水分子由什么构成?电解时候,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哪位学生到讲台上给大家演示一下,其他学生在自己的导学案上将微观变化画出来请大家观看水分子分解(图解)从而得出:根据水的微观构成,可以得出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二,水的微观根据水的微观构成,可以得出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水的化学式为:H2O课堂小结通过电解水我们发现: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体积比为一比二,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水的组成【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3.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4.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是的成分元素。
2.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水电解器、直流电源;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水属于哪一类物质?它是由那些元素组成?本节将通过实验来研究水的组成。
[讲解]为什么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会将瓶子冻裂?冰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高原地区烧开水为什么要用高压锅?二、水的物理性质:纯水通常为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
101.3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温度为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
[设问引入]我们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什么构成?水由哪些元素组成?怎样证明水的组成?[探究活动]实验1:电解水现象:通电后两个试管内产生气泡,液面下降,说明产生气体。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大,它们的体积比约为1∶2。
检验:将气体体积小的试管取出后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将气体体积大的试管取出后用火柴点燃,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这是氢气。
结论: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
三、探究水的组成[讲述]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而且是氧化物。
[讲解]经科学研究证明,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
这个实验验证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九年级化学(粤教版)说课稿第四章生命之源——水《§4.2 水的组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水的组成》,下面我从说教材和课标、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和练习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课标和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说课标(课标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如何要求的,要求到什么程度。
有哪些活动与探究建议)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③了解氢气的性质。
④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②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③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二、说学生九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
其次是知识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初步的对水的物理性质有所了解。
最后是能力水平: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初步具备了与人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一、课题内容本节选自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水的组成。
二、课型实验探究课.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水的组成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理解水的组成,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
所以,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重点应该让学生通过检验确定两种气体,以及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点,清晰的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在科粤版教材《水的组成》这个节,首先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介绍了水的物理性质。
在水的组成专题下,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明确水的组成,之后再通过验证实验的方式实行活动探究,并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问题供学生填写。
而在水分子化学式的确定部分,教材中给出了阿伏伽德罗定律供学生利用,从而推理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我认为这个部分对学生的信息综合水平要求较高,教师理应予以适当简化。
最后,教材简要的说明也能够通过氢气的燃烧证明水的组成。
通过度析,我认为应该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水分解产物的检验,以及水的元素组成的推理上,同时,我大胆的在本节课中引导鼓励学生从分解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水的组成。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缺乏设计实验的思路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所以需要教师的有意培养。
而且学生在由实验现象提升到实验结论这个部分存有较大的问题,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
而在水分解的微观过程中,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感知与理解,通过动画及图片的设置,能够增强他们实行多视角的理解,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理解水的组成。
(3)能结合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子的微观构成,得出水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1)结合资料,从人类理解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理解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通过电解水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