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叙文阅读(主题与标题)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上语文期末复习十一——记叙文阅读冬日观鸟一悟①入冬以来,我一直窝在二楼书房内看书。
书房向阳的一面,通体都是玻璃房,采光极好,冬季的阳光可以照到北墙的书柜上。
②一到冬天,小院内全靠一树火红的柿子独撑天下,恰似张灯结彩一般,把小院点缀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这棵柿子品种极好,皮薄如纸,瓤甜如蜜。
那个红,那个圆,看了就诱人。
小外孙乐乐吵着要摘一个吃,我把压弯枝条的那些摘下来,其余都不摘,留着,冬天喂鸟。
我说,我们一家人衣食已经无忧,小鸟们过冬艰难哪。
③最先来啄食柿子的是喜鹊。
那时树叶尚未落尽,满树的柿子都已红了,但还很硬、很涩。
喜鹊们就有这本事,能在满树硬涩的柿子中找出最先软熟的一只。
它们鹊鹊叫着,飞旋一圈,停在近旁几棵树上,观察四周动静。
“喳!”胆子最大的一只飞了过来,双脚吊在柿树梢尖上,倒挂金钟,去啄那只早熟柿子的软腹部。
“喳喳!”它告诉同伴,它已经尝到了甜头。
“喳喳喳!”另一只来了,以同样的悬吊姿势啄食。
每只喜鹊都啄几口就飞开,都是先尝尝甜头,然后兴高采烈地一起飞走了。
“喳!喳喳!喳喳喳喳!”它们似乎在互相提醒:“谁也不许说,保守秘密!”喜鹊讨人喜欢,是因为它们从来报喜不报忧。
其实一到冬天,小鸟们都在为觅食而忧。
④随着气温一天寒过一天,这里有一树甜柿的秘密,还是被越来越多的鸟儿们知道了。
一场大雪之后,小院里唧唧喳喳汇集了八九种鸟,最多时有二三十只,都来啄食柿子。
有两只羽毛通体乌黑的鸟儿,胆子最小,也最机警。
我想看个究竟,刚从椅子上欠身,它们已“嗖”的一声飞出小院,如两位黑衣飞侠,一男一女,一前一后,向上一蹿,一个俯冲,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时我就想,人对小鸟应该克制一些欲念,如果总想把每一只惊恐小鸟的行止全都弄个明白,小鸟们都。
后来,只要觉察到这两只“黑衣飞侠”进了小院,我便稳坐不将活得极其艰难..动,埋头看书,但愿它们多啄几口甜柿。
有一天午后,我午睡刚起,坐下看书,忽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低低的鸟鸣,轻轻的,悄悄的,小曲儿唱得千回百转,我内心漾起一阵激动,难以言表。
中考复习难点专题突破标题的作用一、知识提要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1、概括主要内容(情节)2、表明写作对象3、点明线索4、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5、揭示主旨6、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7、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8、引起读者思考、注意(快速记忆标题作用口诀:“吸读”“线”“象”,概括“情”“神”。
其中“吸读”是指吸引读者,“线”是线索,“象”是“象征”,概括即概括内容,“情”指文章中心,“神”是指“作者情感级精神风貌”。
)二、在中考题型:1、问题目的含义:从表层义、深层义、蕴含的情感、主题等几个角度考虑。
2、问题目的作用:除了上述的几个角度外,再从结构上考虑是否是线索。
有以下几种种问法:1)、运用“xxxxx‘做标题的好处是什么?2)、.用“xxxxxx”的标题有什么作用?3)、.作者运用“xxxxx‘做标题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用“xxxxx‘做标题)4)、.怎么理解‘xxxxx’这一标题的的含义?三、方法指导回答这种题型,要从“内容、主题、修辞、写法、线索、人称、”个方面来思考,一个特定的标题,往往有以上几个个方面中的两三个方面。
做到全面考虑全面、答案完整才能不遗漏得分点。
四、典型考题答题解析1)、.怎么理解‘xxxxx’这一标题的的含义?(1)联系表层含义: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深层含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文章内容相关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学生痛点能够找到表层含义,但深层含义的分析欠缺;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曲解。
;答案要点不全;语言组织不规范。
(3)例题解析例1:《走一步,再走一步》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深层含义: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一个个击破,取得最后成功。
解析:揣摩标题关键字“走”,联系文章内容看文题指的是: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结合文末主旨句分析,“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记叙文阅读方法题型一:标题的作用(含义)1.文章为什么以……为题目?说说你的理解。
2.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一、答题思路分为两部分:内容+结构1.内容:(1)浅层①本身意或字义②文章内容概况(2)深层①修辞或描写+其内容方面的对应作用;②其比喻义或引申义(3)分析深层含义的方法: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把握文章情感出发点;③分析标题修辞义;④理清文章标题的象征义;⑤从文章主旨及揭示道理来分析。
2.结构✧散文:①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②点明文章主旨,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奠定感情基调;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小说:①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②点明文章主旨,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二、答题模板参考:标题的意思是……,揭示(暗示)……(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题型二:标题的含义说说标题的含义。
一、答题思路以上“题型一”所有内容去掉结构(济南市历史上出现过,结构也算分,具体加不加视情况而定,大部分不加)。
题型三:赏析词语结合语境赏析第几段中加点的词语。
一、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本意,点出运用修辞或人物描写手法或特殊词性(感官、叠词、拟声词)。
2、解释在文中的含义。
3、分析词语写出了什么?往往是一个场景或一个特点。
4、分析词语用在此处的作用,往往是人物的精神或品质。
5、表达作者情感。
二、答题模板参考:某某词用得好,采用……的修辞或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或人物的……特点(词语的表面意思),把……(动作、形态等,根据文章内容来写)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题型四:赏析句子从……角度,赏析第某段划线的句子。
一、答题思路1、点出修辞、描写说法(环境或人物);2、具体运用:①从修辞方面来写,如比喻:以……比作……。
2024年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全国通用)记叙文阅读(十一)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
它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有议论和抒情。
新版课程标准提到了“核心素养内涵”,其中有:1.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这里首次提到了“革命文化”,这是一个新亮点,必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考试中有所体现。
近年来对记叙文阅读的考查,主要有以下特点。
1. 阅读材料均来自于课外,不仅注意记叙文类型的多样化,而且注重文章的审美意趣、价值取向。
2. 题型更加灵活。
注重对阅读材料的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考查,尤其是开放类试题,包括评说、感悟、联想与想象、仿写、比较、探究、赏析等。
3. 主观类试题及开放性试题的比例逐渐加大,适当考查知识积累,侧重考察学生的理解及感悟、表达等能力,突出学生个性化体验。
考点一:文本赏析【考向 1 选材特点】①选材真实:选取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件,具有真情实感。
②选材典型/切题:围绕中心选取事例,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针对性。
③选材新颖:选取的材料具有时代气息/视角独特。
④选材多角度:从几个方面来叙述,全面性。
【考向 2 语言品析】(1) 遣词造句方面:长短句结合、句式富于变化、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运用反问增强语言气势(2)语言风格方面:①典雅而有韵味、含蓄凝练②清新雅洁、灵活生动活泼、③幽默风趣④富有生活气息、质朴自然【考向 3 人称作用】(1) 第一人称:①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第二人称: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专题04 记叙文阅读之标题的含义及作用(解析版)(一)考点讲解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不少文章的标题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
(二)常见考题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3、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4、拟写文章标题。
窑变余显斌(1)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可是,他的店里,有时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2)他开一爿(pán)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名瓷之家。
各种瓷器,琳琅满目。
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道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一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hù)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
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幽幽蓝光,让人眩晕。
(3)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4)买家只许看,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
在他这买瓷的,尤其是鲁山花瓷的,一般都信任他。
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
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要放大镜,他用手一摸,鼻子一嗅,嗯,宋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
一查,果然是宋代的。
也因此,他的那家店,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5)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
以他的说法,不为挣钱,只为交友,志同道合嘛。
(6)有人出三万元钱,想买他这个罐。
那天,是个细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沿地下着。
他用纸盒随手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7)由于路近,他没有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
这时,一辆三轮车冲了出来,他躲闪不及,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8)三轮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没事吧,大哥?”他火了:“没事?瞧我这罐。
”三轮司机说:“不就一个罐吗?多少钱!”(9)就在这时,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没送来?他将电话让司机听了。
三轮司机顿时结结巴巴道:“三——三万元啊?”他眼一翻:“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了吧?”三轮司机呆了一会,一咬牙:“我赔!”他哼了一声:“民工吧,你有钱吗?算了算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点串讲专题11 记叙文阅读(一)一、记叙文及六要素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现代文中的小说、散文、传记、回忆录、游记、通讯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运用多种表达方,包括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1)人物(2)时间(3)地点(4)事件起因(5)经过(6)结果二、记叙文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一)理解重点词语重要词语是指文中有助于揭示主旨,或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人物情感,或表达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
这个词可能不再具备词典里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句中的特殊含义(语境义)或表达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
1.常见题型(1)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义,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2)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3)“××”段中“××”词语的用意是什么?(4)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词可否删除,或把句子中的“××”词改成“××”词好不好?为什么?2.解题思路(1)理解词语含义方法。
①表层含义(词典义+结合文章内容);②深层含义(词不离句,结合语境;区别词典义,不离词典义;关注手法的运用;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2)赏析词语的妙用①用词角度(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拟声词……词义大小、感情色彩);②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反语、……);④表现手法(化动为静、化静为动、象征、对比……)。
专题11 记叙文阅读【2020年中考重庆A卷】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赔偿余显赋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
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
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
”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
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
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
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
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
”我倒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
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
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
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盘:“这就是啊!”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大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
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
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
简直是极品!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
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
”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
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
但是,绝不能是棉团。
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
“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
”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
“那……年轻人?”“是我儿子。
”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
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专题11 情感类类记叙文(二)一、(2019·湖北黄冈)阅读下面小说,完成28—31题。
(14分)你的指尖是我一生的温暖韩逸萌①儿时的记忆里,奶奶的手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②想起奶奶的手,恍惚中就觉得香气四溢。
在那个物质不甚充裕的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足的家庭里,我(奶奶的孙女)的童年却充满着香甜酥脆的回忆。
③暮春时节的榆钱,奶奶煮在粥里。
我的碗里便漂了一片片的小荷叶,我像捉小鱼一样吞下,奶奶说,吃了榆钱,一生富足。
初夏的傍晚,浓郁的槐花香笼着整个小院,我穿着奶奶做的豆绿色的小裙子,看她洗净采下的槐花,撒上盐和面粉,上锅蒸熟,晚上就能吃到唇齿留香的槐花饭。
锅里还煮着绿豆稀饭,煮开了花的绿豆和大米也像一朵朵盛开的小槐花,令我小小的心里久久着迷。
那时的夏天竟可以如此清香和清凉。
④冬天是我最爱的。
奶奶用坏了的脸盆扣住火炉口,漏洞的地方用白菜叶盖住,不到饭点,烤地瓜的香味就把在街上疯玩的我“勾”了回来。
滚烫的地瓜我拿不住,奶奶一边叫我小馋猫,一边帮我剥皮。
“奶奶的手怎么不怕烫?”我奇怪。
奶奶笑着说:“奶奶的皮厚啊!”那香喷喷的味道,时时想起,时时垂涎不已。
⑤奶奶的手如此灵巧呵!童年时,我是小伙伴里的孩子王,得此殊荣唯一的原因就是我有最多最好玩的玩具。
我没有布娃娃,但我有奶奶缝的布老虎,张着大口,额头上用黑毛线绣着“王”字,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偶,高兴时才给别的小朋友抱一下。
⑥包装箱上的封条,奶奶一根根洗净攒着,攒得够多了,在一个木头盒上缠缠绕绕,一横一竖,不同颜色的封条就在奶奶的手指尖穿梭纷飞。
奶奶编的篮子小巧精致,除了自家用,还送给邻里乡亲,整条街上的人都提着奶奶编的篮子去赶集。
人人见了都夸奶奶编得好,有人让奶奶再编了就拿去卖。
奶奶笑笑,再编好了仍旧是送人。
⑦在村里口口相传的还有奶奶做虎头鞋的手艺。
亲戚里谁家生了孩子,奶奶总要做一双虎头鞋送去。
鞋底是奶奶亲手纳的布底,小孩子穿着轻巧又舒服。
奶奶做的虎头鞋针脚细密,“老虎”的眼睛炯炯有神,眼珠是特意找了亮面的皮革剪下的,眉毛、胡子、耳朵,个个都精致。
考点11 标题理解考点针对练二十一、(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1~5题。
(22分)木头开花叶瑞芬①走出商场大门,蒙蒙细雨迎面扑来。
看着雨势渐大,张伟没有回商场楼上的办公室,而是返身走到一楼的铺面。
他惊奇地发现,员工阿木居然还在店里。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商场晚上是不许留人的,而这个来自大山里的男孩正在灯下默默地画着图纸。
①阿木见到张伟进来,连忙支起身子。
“对不起,我知道这个时候我不该在这里,可是……”阿木语带尴尬地说道。
①张伟理解地笑笑,他以为正值青春年少的阿木肯定是跟女朋友吵架了才会下班不走的。
①门外的雨越下越密集,张伟的愁烦也跟着泛上来。
原以为挺过了几年前那场金融危机,自己的家具店能够幸存下来就必能迎来转机,然而眼下店里的生意却每况愈下,再不升级转型恐怕只能坐以待毙了,怎么办呢?①“旧的商机消失后,新的商机肯定会出现……机会机会,我的机会在哪里?”烦恼的张伟抛开手机,从橱柜里拿出一瓶红酒,准备邀阿木一起喝一杯。
①“别画了。
”张伟斜睨着阿木手中的笔,带点嘲笑的语气说,“再怎么画,也画不出钞票来!”①阿木憨憨地笑笑:“俺这画不是给人看的,是给自个儿看的,外人还真看不懂哩。
”①“什么画还留着自己看?”张伟的好奇心升起来。
①“俺这是图纸,只要按着图纸做,木头也可以开花的。
”①“这么神奇?”张伟立马找来工具箱扔到阿木面前,“你这就叫木头开个花给我看看!”①不消片刻,奇迹发生了,阿木手上的边角木料经过一番锛刨斧锯后,居然..............成了一朵玫瑰形状的木头花儿,在那里娇娇俏俏.........地盛开着。
张伟大喜,拍着阿木的肩膀问:“你怎么会懂这个?”①阿木憨憨地笑道:“我打小就喜欢侍弄木头,所以我爸才把我的名字改为阿木。
这些木头也确实跟我有缘,别人要弄很久的活儿,我依着自己画的图画,不用很久就能摆弄出来。
我那女朋友正是看上了我这一点,本来我俩谈得好好的,可是她父母非要我买房子才肯把她嫁给我。
(一)阅读《卖面包的小女孩》,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16分,11、13题各2分,其余每小题3分)卖面包的小女孩马海霞①我被护士领着离开病房,准备去八楼手术,一位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口,她把两大袋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
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②我从手术室出来后,老公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去公司打理业务去了。
③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这次她没有打哑语,而是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④哎哟,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嘛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
“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
”大家纷纷指着桌子上的面包对她讲。
⑤她没有离开,依旧呆站在原地,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
我躺在病床上暗自庆幸:幸亏老公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见儿。
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任她站在那里,也不会和她目光对接,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⑥第二天,我能下地自己走动了,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
”说完便立在原地,不待够五分钟她是不会离开的,但大家这次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是对她最大的冷遇。
我看不下去了,走到她面前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
”她仿佛没有听见我的话,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你越这样,我们越不买。
”她退出病房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⑦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房里的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嘭”的一声把她关在病房门外。
一、老海棠树史铁生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
“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
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
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
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
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
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
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
”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
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
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
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
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标题的作用是什么?2、标题的含义是什么?1 型题、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好在哪里?3 一、分析标题的含义;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1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2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深刻含义。
二、理解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总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往往是: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线索;透露情感主旨。
此外还有作用: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记叙文阅读方法之理解题目的含义及作用”眼睛“如何分析文章的记叙文标题含义揣摩——【考点透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综观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
不少文章的标题与中心意思、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年中考阅读试题,关于文章标题的考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因此,有必要来2008探究此类题的设题类型和答题技巧。
【中考链接】【设题类型】标题的含义是什 1.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此类题目的主要题型有三个:2008从评价标题的好处。
3.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2.么。
【解题指导】一、分析标题的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定格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
再如《,标题的表层含义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姿势被固定在废墟里,深》一种倒下的姿势层含义是他们壮烈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永驻人们心中。
附例文:一格定姿势的下倒种也许根本就定格他们到在废墟里的姿势。
迄今没有见到为他们流行的影像,没有人为他们留下过影像。
但是,随着搜救人员一点点挖开瓦砾、水泥和砖块,我们依旧记住了这样一种倒下的姿势:岁的幼儿园老师瞿万荣,被扒出废墟时,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21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自己怀里的一个孩子。
专题11 七年级上册记叙文阅读入门(一)标题的作用●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5)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常考的题型:题型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
题型2: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题型3: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答题技巧: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
深层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
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一)【2021·山东烟台市·中考真题】莽昆仑墨村①中士下岗的时候,“白毛风”刮得正紧,雪雾弥漫,雪山冰峰若隐若现,利刃般的寒气,如钻心之虫剥皮噬骨。
中士不管,似乎听得见自己周身血液撞击管壁的声音。
②中士抱紧枪,裹紧大衣,顺石阶路往下走。
风声尖啸着,撕扯他的皮大衣,雪团也纷纷横着往身上扑,吹得眼睛生疼。
中士不反抗,反抗也无望。
雪团狠命亲中士的嘴巴、鼻孔,堵得他喘不过气。
③一排石头砌成的营房在山坡背风处,包括中士在内,驻守着八九个兵。
中士顺石阶路一级级往下走,岗楼便被扔在了脊背上。
岗楼上的五星红旗,刚换上的旗面又被风咬碎了。
接岗的士兵持枪而立,如雕塑,生根般稳。
④中士走近石头房,跺跺脚,抬手推了一下门,结了冰的木门闪开一条缝。
⑤巡逻归来的兵们正围在火炉边取暖,侧身而入的中士摘下了皮手套,一只手便去抓怀中的枪,猛然醒悟了似的急缩手,但为时已晚,冰冷钢蓝的枪身已生生啃去手掌内的一层皮肉。
这一切,被走出厨房的军士长看个真切,“嗤”地笑出了声,“又不是新兵!”中士抬起手掌,用嘴吮吮,翻眼瞅着,“我想提前退伍,就今年。
一、《向日葵》阅读答案①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
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②早上出门时,气候温凉,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
天色愈暗,气温愈低,到了傍晚,气温居然降至6°C。
我和老公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寂寥的小公园,那种刺骨的寒风夺命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
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③晶莹剔透的寒气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
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
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
“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④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老公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耶!⑤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⑥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安排着各种美食。
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叶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⑦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⑧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
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
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
”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⑨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
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情节与线索-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一、(2022·贵州安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拾叶者言李国文①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①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很慢,生长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
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
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①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
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转移到银杏树叶了。
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
在所有的树木中,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①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
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
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
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①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
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
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①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①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现出来。
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①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
考点跟踪突破11 记叙文阅读(主题与标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导学号:76392038)树是故乡的旗帜曹春雷①友从故乡归来,闷闷不乐,问之,他说老家村庄的一棵古树被村里人卖了。
他从小在这棵树下长大,对这棵树很有感情。
现在这棵树没了,总感觉内心失落落的,故乡不再是完整的故乡了。
②我理解他对这棵树的感情。
如果说故乡是他储存童年、少年记忆的仓库,那么这棵树,就是一把钥匙,能打开这个仓库的门。
③似乎每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人,心里都有这么一棵或几棵树吧。
反正我就有。
那是一棵柏树,古柏,两抱之粗,树龄究竟有几百年,村里没人能说得出来。
即使村里如今最年长的康田大爷,也只是说,他小的时候,树就这么粗。
④古柏立在村口,守望着通往村外的路。
每次回故乡,远远看到这棵树,我总会念叨一句:到家了。
在我心里,这棵树就是故乡。
⑤村里人通常把村口说成“西门”。
西门的来历,娘曾告诉过我,解放前村子附近的山上有土匪,经常下山来打家劫舍。
为抵御土匪,村子建起了一周寨墙,东南西北留了四个寨门。
西门就是西寨门。
如今,历史的烟云散去,寨门不见,只剩下古柏,依然巍然而立,见证了那段岁月。
⑥奶奶曾说过,当年土匪在西门前的树下堆了柴火,打算火烧寨门。
但火刚刚点燃,就来了一场大雨,将火扑灭。
土匪害怕了,以为这是上天的告诫,仓皇而散。
听奶奶这样讲过以后,这棵树在我心里更具有了神秘感。
⑦村里人对这棵树都很敬畏。
很多人家让自己的孩子认这棵柏树当“老干娘”,烧香叩拜后,拿红绳系在树上,这棵树从此就成了孩子的干娘,保佑孩子的一生。
我虽没有认这棵树当干娘,但我常常去看那些认干娘的仪式。
看过之后,就真的认为这棵树是位沉稳慈祥的老人了。
⑧古柏曾经遭过磨难,有一年刮大风,将树刮歪了,根从土里拔了出来,全村人为此忧心忡忡。
后来,全村的壮劳力齐下手,用了一天的时间,将树扶正,用钢丝绳固定好。
不出一个月,古柏茁壮依然,村里人的心才放了下来。
在全村人眼里,古柏不仅仅是一棵树。
⑨那些年,我还没走出村庄,总喜欢到古柏跟前站站。
在树下,闻着柏树叶淡淡的香,仰头,看它虬枝曲干,刺向苍穹,心会安宁下来。
一直以为,它是无言的智者,能洞悉一个人全部的秘密,虽然,它从不言说。
⑩现在每次回故乡,依然喜欢到古柏树下站站,它依然苍劲,一如当年,而我却不再是当年的少年。
但从古柏身上,我能依稀看到那些流逝的时光。
⑪漂泊在外时,每次回望故乡,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古柏。
对我来说,它已成为故乡的旗帜,无论我离开有多久,走得有多远,都能让我穿越城市的繁华,看到故乡的方向,找到回家的路。
1.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章标题“树是故乡的旗帜”的理解。
树是一种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让迷失在城市繁华之中的我们看到故乡的方向,找到回家的路。
2.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如今,历史的烟云散去,寨门不见,只剩下古柏,依然巍然而立,见证..了那段岁月。
这里指古柏目睹了村民们抵御土匪的那段岁月。
(2)一直以为,它是无言的智者,能洞悉..一个人全部的秘密,虽然,它从不言说。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指古柏能清楚地知道一个人的全部秘密,刻画了古柏的智者形象。
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如果说故乡是他储存童年、少年记忆的仓库,那么这棵树,就是一把钥匙,能打开这个仓库的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树在人生记忆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4.文章开头段从朋友家乡的古树被卖写起,有何作用?通过写朋友家乡古树被卖的失落引出下文对作者家乡古柏的描写,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文章第⑧段说:“在全村人眼里,古柏不仅仅是一棵树。
”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古柏不仅是一棵树,还是村庄历史岁月沧桑的见证,是人们精神的支柱和依靠,是在外漂泊的游子回家的指引。
二、(2016·海南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那年花开钱海燕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
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
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
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
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他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
”我小心翼翼地说。
⑦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
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
”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
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
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
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
“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
”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⑪“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
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
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
”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⑫“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
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⑬“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⑭“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
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⑮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
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
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⑯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2期,有删改)1.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了信心,获得了成功。
(或:“我”重拾了信心,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
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
(2)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
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3.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示例:A.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
B.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之情。
4.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
(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5.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三、(2016·泰安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导学号:76392039)旷野与城市毕淑敏①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
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②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③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
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
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血缘....的兄长。
④唯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
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⑤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
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
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是喧嚣不已的;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⑥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
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
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⑦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
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
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
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⑧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
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是文明的痕迹,以至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披甲执兵,无坚不摧。
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