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本色分析吴宇森暴力美学
- 格式:docx
- 大小:22.72 KB
- 文档页数:3
对吴宇森电影中暴力美学的再认识
孙鲁涛
【期刊名称】《戏剧丛刊》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一、吴宇森电影的特点“暴力美学”在电影史上最早发源于美国,但香港电影在这方面对于世界电影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吴宇森所导演的电影。
从早期的对暴力的描述到20世纪八十年代的“英雄系列”影片,吴宇森影片中对暴力的风格化处理成为电影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他是香港“英雄片”教父,被称为“暴力美学大师”。
烛光中的圣母像,背景中突然飞过的白鸽都成为了吴宇森电影中的标志性的美学元素。
【总页数】3页(P111-113)
【作者】孙鲁涛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探索吴宇森电影暴力美学的特点 [J], 武丽丹
2.东方暴力美学的浪漫诗意——浅析吴宇森早期作品中的暴力美学意象 [J], 杨甜子
3.吴宇森动作电影的暴力美学分析 [J], 李青梅
4.暴力中的浪漫--暴力美学大师吴宇森电影探究 [J], 蔡青
5.浅议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以吴宇森电影为例 [J], 夏小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吴宇森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摘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崇尚和平与祥和。
暴力是一种极端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它始终伴随着肉体的伤害甚至是失去生命。
但是在电影中,暴力被人们所利用,得以发展至美学的境界,吴宇森的电影就特征鲜明的体现了暴力美学的价值,并且以此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电影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吴宇森电影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特征和影响的叙述,发掘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电影重要意义,探讨了暴力美学电影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暴力美学吴宇森特征影响美学价值暴力美学这个概念在电影发展的历史中只算得上是个新词,它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流行起来的一种电影风格。
总体来说暴力美学其实就是把暴力和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
但是就电影中打斗、枪战的一个整体的体系来说,它就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形式主义趣味。
而暴力美学作为一种具有电影美学意义的风格形态的成型和发展,则是由香港电影人来完成的,吴宇森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一、吴宇森电影的暴力美学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吴宇森师从香港新派动作电影导演张彻,从张彻的电影中吴宇森学到了很多的暴力美学因素.张彻的电影着重表现了男人间的友情的主题,从那些古代大侠侠骨中成就了他的个人风格,就像电影《马永贞》的结束部分,马永贞和四爷的一帮兄弟为了给四爷报仇都是浑身绑满了炸药,俨然一副同生同死的大义凛然。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张彻作品和新派动作电影是香港暴力美学得以发展的一个开端。
吴宇森在他的电影中从冷兵器时代转向热兵器时代,从而开辟了枪战中的浪漫和唯美的表演。
吴宇森延续了张彻的“利用西方的技法去表达中国的特色文化”,并且承继了张彻动作电影中的阳刚之气。
因此吴宇森暴力美学电影与香港新动作电影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另一个对吴宇森暴力美学风格有深刻影响的是法国著名的黑色电影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他的电影作品中在暴力中透着浓浓的人情味,这些在吴宇森的电影之中都有突出表现,比如在《变脸》片尾处,男主角将仇人的儿子收养就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在《喋血双雄》中就有很多模仿《独行杀手》的感觉,可见吴宇森受其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英雄本色Ⅰ》基本信息片名英雄本色Ⅰ导演吴宇森主演周润发张国荣狄龙石天上映 1987年12月17日类型犯罪片惊悚片剧情片动作片暴力一提到暴力,人们就会联想到很多的东西,例如血腥,斗争,枪战等等。
的确暴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很多遐想,而且,不仅如此,暴力,作为现在的一个社会的重大问题,甚至是能够涉及到生死的一个问题,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暴力美学暴力美学电影起源于美国,但是兴盛于香港,是对电影的一种艺术趣味的和形式的探索,简单的说,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就是将暴力的场面仪式化。
运用后现代的手法,比如将影片中枪战、打斗的场面消解成无特定意义的游戏,或者将其符号化,将其变成能够与影片内容相结合的审美元素,并且能很好的与视觉听觉相结合。
暴力美学电影,更加充分的挖掘关于枪战、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它们将其中的的形式美感发挥到了极致,从而,弱化了影片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使之不能单纯的成为暴力电影,甚至,在观影中,思维会随着精彩的场面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忘记了影片中的暴力,或是,认为在情节的发展中,“好人”就是应该对“坏人”使用暴力,在这时,暴力不是会引起人反感的存在,而是成为了激发人们心底的血性的存在,随着现代人的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社会的不断的发展,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的交流,使得暴力渐渐地成为了一种电影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吴宇森导演的作品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早期的作品《英雄本色1》就是其暴力美学的代表。
在《英雄本色1》中,宋子豪去台湾送货的场面,虽然充斥着大量的枪战和暴力、血腥的场面,但是给人的感觉确实宋子豪的英雄末路,为一名本该我们所不齿的黑社会老大的末路,而感到悲哀,而在小马哥为宋子豪报仇时,当红色的鲜血溅落到白色的西装上时,我们感到的不是血腥,而是鲜血的妖艳,和整个人的热血沸腾,在阿成报复小马哥时,阴暗的环境,红色的背景霓虹灯,还有小马哥不时喷出的鲜血,如果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见到这一场面时,恐怕第一反应就是离开这,但是,在影院中,观众是不会动的,所以通过将打斗的场面形式化,并且加入前后的情节,就使得原本暴力的血腥的画面,成为了人们心中对小马哥的同情,对阿成等人的无情的更深入的了解,并加深了对其的仇恨心态,使得下面小马哥的背叛和宋子豪的帮助成为了观众心中的正义的表现,同样是背叛组织,阿成出卖宋子豪,令人感到愤恨和同情,而小马哥的背叛则让人感到了正义,同样的暴力场面,宋子豪和小马哥往往是正义的代表,阿成则是邪恶的代言人,这就是吴宇森对暴力的完美控制,使暴力成为了美学,使得影片中虽然充斥着暴力,但是观众却只能感受到其中的情节而非暴力,这时,暴力就成为了电影表现形式的一种,暴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带动了观众的情绪,这就是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体现。
是唯美还是暴力美学——电影《英雄本色》每一次看香港电影,当我们看到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时是否会会心一笑,我们可以在电影里看到我们经历过的青春,我们曾经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纯粹的梦想。
而香港电影所带给我们的不止欢笑和快乐,更多的是电影人塑造的感动。
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在这个年代已经很难找到但是在在香港电影中得到了很多的体现:有情有义。
《英雄本色》是香港电影史上一个重大里程碑,承载着重大的文化及电影意义。
它不仅以近三千五百万票房,打破香港票房纪录,更开创了一个新的电影类型英雄片。
吴宇森凭此吐气扬眉,荣获金马奖最佳导演,成为日后进军好莱坞的踏脚石;周润发、狄龙、张国荣亦攀上事业另一高峰。
其后,《英雄本色》接连拍成三部曲,每部票房均过千万。
该片的导演吴宇森被称为“杀手教父”、“暴力美学大师”。
吴宇森亦树立了其独特的暴力美学风格,为香港电影制定了更高的美学标准。
而身兼监制及导演的徐克,在《英雄本色III》中更能承先启后,将枪战的浪漫主义发挥至极点,影响及其深远,连带好莱坞导演都纷纷效仿。
当香港电影达到辉煌过后,而随之而来的是衰败和寒冷,这时人们不会再谈论功夫影片,因为太多的功夫影片,反而使人感到了厌恶。
在这个时候的香港电影导演人,就应该思考,我们怎么做才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我们怎么做才能增加票房收入?而正当香港导演人,在苦苦思索时,吴宇森与徐克合作拍摄的电影《英雄本色》在香港上映,《英雄本色》在香港第一次上映,就打破了香港票房纪录,轰动了香港影坛。
从此吴宇森和徐克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我想吴宇森对我们来说应该并不陌生,徐克我想大家应该也不会太陌生,吴宇森可能与徐克相比,吴宇森的名气可能要比徐克名气稍大一些!吴宇森和徐克相比,吴宇森是暴力美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徐克则是传统武侠最具有代表性代表人物之一,吴宇森开创了一个新的电影流派,暴力美学电影,而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英雄本色》。
唯美与暴力相比好像有着很大的差距,暴力就意味着血腥,意味着仇杀,什么事正义,什么是善恶,多年前吴宇森老师已经给我们了答案!到现在我还记着电影《英雄本色》的经典对白:高英陪对龙四说的话,到现在我还都记忆忧新,他说“你做人太认真了,你以为好人就会有好报吗?”而龙四反驳他的话,更加经典,“你以为坏人就会有好报吗”。
吴宇森之“暴力美学”暴力,可能是大多数人最早、最持久的观影记忆。
暴力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关乎生死的哲学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又是世界电影长廊中的重要景观。
从早期电影人对暴力的叙述直到20世纪80年代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吴宇森影片中对暴力的风格化中暴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以往好莱坞对电影的一系列限制性的法规都是针对暴力和色情提出来的,都是仅从道德层面出发将暴力当成一种对社会或未成年人有危害的因素加以限定,而这些限制是与当时电影中暴力的呈现方式密切相关的。
吴宇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现使得他以暴力为题材的影片不再被当成是“暴力影片”来看,因为他给全世界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东方美学视角,第一次使暴力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语),其后的北野武、奥利弗·斯通、大卫·林奇、昆廷·塔兰蒂诺等人对暴力进行的风格化探索在世界影坛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掀起了一个“暴力美学”的热潮。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绚烂。
他十分迷恋充满浪漫气息的、唯美诗意的高速摄影,让观众观后产生一种浪漫、神圣、悲壮、崇高的感觉,借以强调力量感和侠义的情怀,把武打场面拍得像舞蹈场面一样优雅,从而把暴力场面从现实提升到超现实的审美境界,提高了打斗的美学价值,形成了一种“武打综合艺术”,从这个角度上讲,吴宇森的暴力可以说是“为艺术”的暴力。
同时,因其“暴力美学”的浪漫气质,使他的暴力最接近伦理和人性要求,是失落世界里最后一抹人性的光辉。
因此,他对暴力进行高度风格化的目的是反暴力,他的暴力是“仁慈”的。
“暴力美学”在《英雄本色》中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更加暴力更加唯美,也更加切中了时代与社会的脉搏;吴宇森也终于在半生的拼搏和摸索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使吴氏电影和香港电影一起踏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在此之前,没有人想过现代兵器的交锋可以和中国传统武侠精神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没有人想过古装功夫片中所倡导的江湖道义、兄弟情怀可以在时装警匪片中得到如此的升华,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黑与白,有的只是情与义;没有风花雪月,浅唱低吟,有的只是鲜血与枪声中充满阳刚之气的浪漫。
“子弹贝多芬,暴力莫扎特”——吴宇森早期英雄电影中的暴力美学风格摘要:1986年,《英雄本色》票房大卖成为吴宇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正式奠定了他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
这之后,他拍摄了一系列或多或少带有暴力美学风格的电影。
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去好莱坞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他作品中的暴力美学风格有别于美国暴力美学大师昆汀·塔伦蒂诺、日本暴力电影新锐导演北野武等外国导演的暴力美学风格,也与同为东方动作导演的李安、张艺谋在暴力电影上存在不同的视听风格。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吴宇森早期的暴力美学风格进行阐述:一、暴力美学与英雄片的有机结合。
纵观吴宇森在香港拍摄的一系列英雄题材的电影,总带有暴力美学的风格。
风衣、墨镜、白鸽以及鲜血已经成为了吴宇森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二、暴力美学的人物塑造。
从《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到《喋血双雄》的杀手小庄,再到《辣手神探》的警察袁浩云,虽然都是由周润发一人扮演,但每个角色都演出了不同的味道,发哥的精湛演技是原因之一,吴宇森对人物的刻画与情景设置之高明手段也是重要因素。
三、中国传统侠义精神在暴力美学的注入。
在吴宇森的暴力电影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肝胆相照的义气英雄和至死不渝的信义精神。
忠诚、信义——中国传统侠义精神在吴电影中的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关键词:暴力美学;吴宇森;英雄电影;暴力;《英雄本色》一、暴力美学与英雄片的有机结合。
吴宇森,中国香港导演、编剧、监制、演员,被尊为暴力美学大师。
1986年执导《英雄本色》一炮而红,而且奠定了其独特的暴力美学风格。
其后1987年导演的《英雄本色2》,1989年导演的《喋血双雄》延续了这一风格,并且发扬光大。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吴氏暴力美学与英雄电影是相互依存的。
《英雄本色》中,周润发在枫林阁酒家内手持双枪与仇家火拼一幕,是吴宇森电影中最经典的枪战场面之一。
整个场面以慢镜拍摄,小马哥单刀赴会,在乐曲声中搂着一个舞女漫步,黑色风衣,嘴叼牙签,在走廊的花盆中藏下一支又一支的手枪!,当他微笑着将舞女送走后,拉开旁边房间的日式纸门,手执双枪扫射,弹无虚发,能把枪战戏拍得如此浪漫、随意,恐怕是后人难以超越的吧。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神话“暴力美学”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新的美学概念。
它源自美国的暴力电影,逐渐在香港电影中发展成熟,尤其是吴宇森导演的系列英雄电影。
电影中武力至上、激烈冲突的刀剑枪战,赛车追逐,赤手搏击等暴力动作场景,让觀众在形式美感的冲击下获得愉悦。
此类电影表面上摈弃了传统审美中应有的道德伦理与价值判断,但却给观众自由选择判断的机会,不再受已知教条的束缚,充满着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与反理性。
在此基础上,吴宇森又将具有中国古典浪漫唯美的审美意蕴与自己的情感寄托融入其电影中,形成具有“吴氏特色”的暴力美学艺术趣味与形式探索,创造了属于他的暴力美学神话。
一、形式美感与情感美学的和谐统一吴在其暴力电影拍摄中大量运用慢镜头和定格,镜头运动和剪辑是诗歌般流畅且韵味十足,同时辅以景物色彩的调和及音乐枪声的交响。
而在剧情方面,暴烈的枪林弹雨中配合人物舞蹈般洒脱快意的打斗的,一张一弛,完美契合。
人物设置中敌人对手间的暴力冷酷,兄弟间的情深似海,和谐演绎。
在《纵横四海》中占和钵仔糕去盗古堡名画时的硝烟战火,枪弹追逐,但是两人与敌人的慢镜头打斗却带有唯美的画面感,吴宇森在吸收现代枪战的暴力呈现中融入传统东方的武功打斗,使这两种形式的融合极具浪漫色彩。
最后钵仔糕所在的船只在江面爆炸,水火交融,画面极致炫目,人们在红色火光水柱冲击中不仅为英雄无畏的主人公们扼腕叹息,更在强烈的画面冲击下感受到了只有在古典小说中才得以窥见的江湖儿女间的侠义柔情。
观众在杂耍蒙太奇形式的艺术符号下将暴力的自觉接受柔化,在视觉盛宴下进行审美,消解真实的暴力,感受艺术美的暴力,在无限快感中进行各自情感爆发,实现精神世界的自由蕴藉。
再者,吴宇森的暴力电影并不是单纯的暴力形式,更有深层意蕴的情感表达。
电影不同于文学文本,作者在语言和叙事中通过文本达到与读者进行精神沟通。
而电影不同于文学作品甚至和戏剧的区别也泾渭分明。
它需要创造表象,调动人们各种感官,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