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森
- 格式:ppt
- 大小:2.77 MB
- 文档页数:27
名人故事:认定目标不放弃童年险些因病夭折1946年,吴宇森在广州出生。
幼时的他身体不错,不料三岁那年,背上却长了一个脓疮。
本来只是小小的一粒,看起来没什么特别,谁想竟日渐长大,最后扩散到了整个背部。
大夫说,那是背痈。
当时,广州的一个中医对吴宇森的父亲吴倬云说,这个孩子没救了,劝他不要再浪费金钱。
吴倬云没有理会中医的劝告,他对人说:“这是我的儿子,不管要花多少钱,我也要把他医好。
”吴倬云变卖了家产,四处寻访名医,给儿子治病。
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留学德国的西医,这才医好了吴宇森的“不治之症”。
生病的那段时间,吴宇森的背又脓又肿,疼得死去活来,昼夜啼哭。
幸好当时吴倬云还有些积蓄,就雇了个佣人,让她和妻子二十四小时轮流抱着吴宇森,让他趴在她们手臂上睡觉。
父亲的爱,不仅令吴宇森重获新生,更为他奠定了一生的性格基石——坚毅不屈。
父母禁止吴宇森进入电影圈有一段时间,吴宇森每天看晚场电影,回到家已接近午夜时分。
吴倬云身上带有很多中国旧时文人的气质,他从来就不喜欢电影,曾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吴宇森,搞话剧可以,拍电影则绝对不行,因为电影是虚假的,而话剧才是真实的。
母亲也是同样的立场。
由于初到香港吴倬云便患上了肺病,一直不能工作,整个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母亲身上。
母亲凭借她勤劳的双手,白天到石矿场敲石头,晚上则挑灯替人补衫、织毛衣,将四个儿女拉扯大。
因为尝透了生活的艰辛,她明白知识的重要,望子成龙之心非常强烈。
眼看吴宇森有书不好好读,整日痴迷于电影,十分担忧。
母亲每次发现吴宇森看电影晚归,都伤心欲绝,悲愤地拿起藤条狠狠地打他,直把他打得跪到地上,紧接着便是长达五六个小时的罚跪。
但即使如此,吴宇森也从没动摇过看电影的决心。
父母无可奈何,只好寄希望于吴宇森长大后可以慢慢改变志向,干些比较稳当的行业——因为电影对那一代香港人而言,确实是很不靠谱的玩意儿。
牵着母亲的手进戏院有意思的是,母亲虽然反对吴宇森干电影这一行,但她本人却是个资深影迷,而且正是她把对电影的迷恋传染给儿子的。
电影特点他通常被称为“暴力美学大师”,实际上他的电影在暴力这层外衣下,着重的是描写人物之间的情谊,以及人与时代关系,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迷茫,但是最好还是积极的,他善于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像在他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白鸽”,“教堂”都是美好的象征。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
文艺作品中,暴力的呈现可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
又如,在美国的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
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
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呈现方式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
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导演那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世界观。
在这方面吴宇森的作品的表现无疑是相当突出的。
尽管他的所有作品都拥有强烈的商业片色彩,但与那种在商业行为中导演个人风格受到极大限制的情况相比,吴宇森的电影呈现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它的个人化色彩被渲染到了极限,吴宇森活脱脱就是个张扬的作者导演。
吴宇森于1948年出生于广东省,后随家人移居香港。
他的童年在生活的艰辛中一天天的捱过。
一家大小居无定所,父亲染上痨病,家里一贫如洗。
所幸在教会的帮助下,吴宇森才有机会读完中学。
吴宇森的青年时代始终处于暴力和信仰两种力量的纠葛当中,因而这两种力量在后来也成为他的作品的重心,他是一名基督徒,在他身上有着基督教和中国古代侠义精神的双重影响,这一点无疑造就了他的影片的最主要气质。
直到如今,具有古典侠士风范的杀手出现在教堂中的情景仍然是他的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面。
1971年吴宇森进入香港影业巨无霸——邵氏公司旗下,当时的香港电影正是新武侠电影风起云涌的时代,大导演张彻是邵氏公司拍摄武侠电影的抗鼎人物。
吴宇森名言名句大全吴宇森,导演。
目前收集到其名言名句有以下56句。
1、大馍泡在稀饭里,对就是周润发。
2、瞬间的光辉并不代表永恒。
3、一个电影就是等于一幅画,一个画家画完一个画之后,就不再属于这个作者了,应该以后就是属于观众的,属于观赏的人,他们能够感受到什么就感受到什么这样。
4、大丈夫作错了事~要挺起胸膛走进去!再挺起胸膛走出来!5、第一下掌声可能要等很久,只要你尽了力,一定会有人欣赏。
6、我希望能够除了自己拍电影之外,也监制多一些电影,帮助一些年轻导演,给他们机会。
就像当年,有人支持我拍戏一样。
中国的电影要发展得好,还是要多元化一些,不要大家都去拍古装片,应该让年轻人多一点不一样的尝试。
7、我十年的心血也一样被炸掉,我从来没有后悔,也不需要人同情,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失败,如果你不承认失败,就和我一起打出去,这世界上没有被逼着回去!8、做人有原则就什么都不怕。
9、在人性的方面,中国和美国有很多的共同点:有同样的喜怒哀乐,有同样的真善美的追求,也同样有理想的人生,还有正义感。
10、话不是这样讲的占兄,酒乃穿肠之物。
11、社会越来越发达,很多人都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种侠义精神,不一定是动刀、动枪、动武的方面。
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热心肠的人,在汶川大地震、甘肃泥石流等大灾难面前就能看到,太多的例子。
所以这个社会是存在这种精神的,只是我们能不能放得开,能不能那么容易相信别人。
12、以前我的电影里出现的都是悲剧英雄,现在年纪大一些,人生观改变了很多,反而更加乐观一点。
我想,观众所想的,想做的,或者态度,都和三国人物的距离并没有那么远。
13、电影不光要注重国内市场,其实也应该注重海外市场。
因为如果能打开海外市场的话呢,那么我们的电影事业也会有维持的动力和创造力,也就能更长久。
14、拍戏拿不到钱,也无所谓了。
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很多人以为我有很多钱,其实我赚的钱不多,也不是很强求,生活过得去就是了。
浅谈吴宇森电影的美学特征[]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门类,暴力与美学本是不同概念,吴氏电影右其明显的美学特征。
吴宇森导演的影片中视觉与听觉完美地融为-体,带给人震撼与优雅的视觉美感,也展示了吴的美学理想。
因其多拍现代枪战片而被赞誉为“暴力美学大师”。
吴宇森导演的电影是成功的,源于艺术家对电影的热爱和对电影语言的把握。
表现出人性的善与恶。
本文解读吴宇森电影所产生的视觉与听觉美感的因素,并分析其电影语言方面的运用特点。
[关键词]暴力;美学;电影吴宇森,1946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广州,4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现移居美国。
著名华裔电影导演。
吴小时候家庭贫困,到了读书年龄,家里无力交纳学费,幸而得到教会的帮助。
才使他念完小学。
这期间,基督教所宣扬的仁爱和牺牲精神,曾经对他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自幼喜欢看《水浒传》、《三国演义》、《刺客列传》、《两游记》等充满豪情侠义的小说,这些作品中的英雄豪情为他以后在他导演的影片中的情感世界奠定了基调。
吴的主要作品有香港片《喋血街头》(1990)、《英雄本色》(1986)、《英雄本色2》(1987)、《纵横四海》(1991)、《喋血双雄》(1989),美国片《终极标靶》、《断剑》、《变脸》(1997)、《碟中谍2》(2000)、《风语战士》等,在这些影片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吴氏影片惊心动魄的场面与主角具存侠义心肠的浪漫情怀组成的特殊美感!电影主要是运用画面、音响塑造银幕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综合艺术门类,它的形式与内容因导演与演员的审美风格不同而呈现千姿百态的面目。
吴氏电影有其明显的美学特征。
因其多拍现代枪战片而被赞誉为“暴力美学大师”。
通过影片,也展示了吴的美学理想。
那么是什么让人们在多年前中国电影市场低迷的状态下像潮水般拥进影院去观赏《碟中谍2》呢?1986年拍摄的脍炙人口的《英雄本色》,直到今日还被称为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人们喜爱看吴宇森与周润发合作的影片,自有它的道理吧。
吴宇森作品《英雄本色》经典语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实习报告、自我鉴定、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教学设计、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internship reports,self-evaluation, early childhood lesson plans, prim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designs, other sample articles, and so on.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吴宇森作品《英雄本色》经典语录这是一部关于兄弟情的影片。
吴宇森1951年,吴宇森从广州移居到香港。
1973年,执导首部电影《铁汉柔情》,正式开始其导演生涯。
1977年,执导并编剧了喜剧电影《发钱寒》,之后以喜剧电影为发展主线。
1986年,他返回香港后执导了枪战电影《英雄本色》,该片获得了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同时也奠定了吴宇森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
1990年凭借《喋血双雄》获得第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1993年赴美国好莱坞发展。
2000年执导动作电影《碟中谍2》。
2002年,吴宇森成为第一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下手印的华人导演。
2006年,回归华语影坛发展,并担任电影《天堂口》的监制。
2009年6月,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电影杰出贡献奖金爵奖;8月凭借《赤壁》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境外华裔导演奖。
2010年获得第6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2014年执导电影《太平轮》吴宇森的电影极富个人特色,在未到好莱坞发展时,他的电影作品已呈现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的电影常出现枪战的慢镜头,暴力美学非常浪漫,男性情义观念亦令人感动。
吴宇森的镜头调度成熟,影响了后辈的电影风格;即使去到外国发展,从作品《夺面双雄》亦可见其电影风格可驾驭中外市场。
吴宇森在电影中十分注重表现人的情感——尤其是同性之间的生死情义:父子之情、兄弟之情、患难之情等等。
虽然吴宇森的电影作品虽然充满了暴力,但是吴宇森式的动作英雄总是既流血又流泪的英雄。
他创作的影片就是再凶险的境遇,再残酷的场面也不会失去人性的慈爱与悲悯。
激烈的枪战,剧烈的爆炸,惨烈的打斗,尽管这些场面在吴宇森的电影中依然存在,但是吴宇森在表现暴力情景时,在叙事中加入了一系列修辞性的成分:通过升格画面改变影像的叙事时间。
他把一种以表现杀戮为目的的电影叙事形态演变成为一种以动作表演为目的的舞台化电影空间,进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动作电影中暴力的存在方式。
吴宇森: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吴宇森是最成功的华人电影导演之一。
他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华语电影和世界电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成为一代人共同的青春记忆。
他在香港和好莱坞的电影生涯又集中体现着一个电影人的心路历程。
吴宇森于1948年出生于广东省,后随家人移居香港。
他的童年生活在艰辛中一天天捱过,一家大小居无定所,父亲染上痨病,家里一贫如洗。
在教会的帮助下,吴宇森读完中学。
他的青年时代始终处于暴力和信仰两种力量的纠葛当中,这两种力量在后来成为他作品的重心。
吴宇森是一名基督徒,在他身上有着基督教和中国古代侠义精神的双重影响,这一点造就了他的影片的最主要气质。
直到如今,具有古典侠士风范的杀手出现在教堂中的情景,仍然是他的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面。
腥气在香港拍电影的二十年是吴宇森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时期,在这二十多年中,吴宇森从片场的一个小角色,一步步打拼成为威霸一方的大导演。
吴宇森的电影总离不开“海”这个强烈的视觉符号。
在他的镜头中,海总是同恩怨、命运、杀戮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
血腥的画面是吴宇森电影最为人所熟悉的特点,同时也是他被人指责最多的原因。
因为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长时间的人被击伤后流血的镜头,吴宇森显然是在刻意地,甚至是夸大其词地去表现人的流血与死亡。
在《英雄本色1》中,周润发饰演的小马冲进酒店的包房快枪扫射,而中枪的人则缓慢地倒下,两件同时发生的事情在电影中却呈现了不同的速度。
吴宇森在拍摄这种场面时,习惯用多台摄影机同时拍摄,尽量地去捕捉动作的细节,尤其是死亡――这一暴力最绚烂的那一刹那,更是被高速摄影机收录下来。
于是呈现出的结果就是,杀手的迅猛和被杀者死亡过程由于速度的不同而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由此更加突出地去展现这个惨烈的屠杀场面。
吴宇森电影中的许多动作场面都是发生在以白色为基调的场景当中,目的是让中枪倒地的人流出的血显得更加醒目。
《喋血双雄》中的教堂大战是吴宇森暴力美学系统中最为突出的例证。
《分析吴宇森电影中的暴力美学风格》——以《英雄本色》、《变脸》、《赤壁》为例摘要以冯小刚的转型作品《夜宴》,再有张艺谋和巩俐在二十年后再度携手得大作《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有新生代导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以及姜文的“野心”之作《太阳照样升起》的中国电影得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相对于内地电影而言,香港电影显得多少有些平静,吴宇森在沉寂已久多年后的《赤壁》换角中渐入人们的视线。
本文通过对吴宇森不同时期段的暴力美学电影进行一个笔者自己的分析,来简单分析一下吴宇森“暴力美学”风格、还有吴宇森代表的影片的具体发展和转变以及影响吴森宇的人物。
从笔者自身的角度来解析吴宇森“暴力美学”中所蕴含的深刻美学内涵,更好地认识吴宇森所进行的艺术创新,以及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暴力美学;吴森宇;香港电影The violence in the analysis of John woo film aesthetic style ——To the "hero", "suddenly turn hostile", "red cliff" as anexample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works "Feng Xiaogang" the banquet, and Zhang Yimou and Gong Li again after twenty years together to make "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 director Jia Zhangke on behalf of more new "Three Gorges" and Jiang Wen's "ambition" for "the sun also rises" the Chinese film has been a new development stage. With respect to the mainland film, Hongkong film seems somewhat calm, Johnwoo was quiet for a long time after years of "Chibi" in angle of gradually into people's sight.This paper analyzes a of the author by Johnwoo in different period of the aesthetics of violent film, to analyze simple Johnwoo "Violence Aesthetics" style, and Johnwoo on behalf of the film's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Wu Senyu. To a profound aesthetic connotations of Johnwoo "Violence Aesthetics" from the author's own point of view,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istic innovation by Johnwoo, and hi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cinema.Key Words:Violence aesthetics; Wu Senyu; Hong Kong目录一、什么是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采访:王曼丽 ,吕建伟 撰文:成有康国际著名导演吴宇森接受采访4 | CULTURE 文化2008年二月中旬的一天,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决定对吴宇森做一个专访,王曼丽是该纪录片的执行导演。
此时的吴宇森正在北京望京地区的一个公寓里,紧张的做电影《赤壁》的后期。
该电影是2008年吴宇森执导的一部史诗电影,由梁朝伟、金城武、张震、张丰毅、赵薇、林志玲、胡军、中村狮童主演。
编者按:中央电视台科技教育频道人物专访纪录片《 吴宇森》即将播出,笔者有幸采访到了该片的执行导演王曼丽。
访《人物》导演王曼丽:我眼中的吴宇森CULTURE 文化Modern weekly | 5该片分为《赤壁Ⅰ》和《赤壁Ⅱ决战天下》上下两部,分别将于于2008年7月10日和2009年1月7日上映。
拥挤的公寓里,摆放着满满的后期制作设备,吴宇森坦诚自己每天工作时间差不多十四个小时。
在王曼丽拍摄的人物专访中策划中,有一个关于吴宇森创作的关键问题,作为一个国际华裔导演,吴宇森拍摄的是一部中国历史故事,而如何兼顾中国观众跟国际观众,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对此,吴宇森首先阐述了自己在台词方面的预先设计,《赤壁》的投资巨大,如果仅凭国内票房很难回收成本,这 就要继希望于海外市场(尤其是北美市场)。
曾经有张艺谋等许多中国导演试图用中国历史故事来打开国际市场,但是这些中国大片在海外的票房非常有限,国内票房收入占比绝对是主角。
在王曼丽的专访中,吴宇森导演说首先在台词上设计了不少美式幽默,当然在中国人看来这些美式幽默不一定真的幽默,也有可能完全无法理解。
幽默需要有共同的文化底蕴。
在王曼丽的纪录片中,对于吴宇森将《赤壁》西化——包括它的幽默也有一些担心,事实上两全其美的市场很难做到。
采访中吴宇森阐述了自己如何看待电影中的历史。
他设计的戏里面无论是周瑜,小乔,诸葛亮都相对年轻,他们既有一些传统的美,又有一些现代的气质,吴宇森希望观众看了这部电影能后有一种历史代入感,在许多采访中,吴宇森都说到自己其实也像是周瑜,他坦诚自己性格中有非常天真的一面。
晓玲么么哒1. 兄弟情义吴宇森的电影中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兄弟情义, 影片中的主人公除了警察之外,多为混迹于黑社会帮派中的边缘人物、职业杀手或江洋大盗。
但是他们身上都凝聚着重情重义的侠义精神, 相逢一笑泯恩仇。
在猫捉老鼠的同时,他们往往还要共同面对着更加凶恶残暴的黑道势力。
在这个过程中,英雄与英雄惺惺相惜,抛弃身份与成见,互助抗恶,重然诺轻生死,身殉道义屡见不鲜。
对男人而言,“兄弟”二字是止于口中,藏在心头的。
《英雄本色》展现了彼此生死与共的友情、不怕牺牲的胸怀。
刻画了主人公重然诺、轻生死的侠义精神。
英雄有风光之时,也有落难之日。
在影片结尾前,火光冲天的海边,小马哥驾着快艇冒着枪林弹雨来接应受伤的子豪和阿杰,当身中数弹的小马哥缓缓倒地时,阿成疯狂的扫射与子豪、阿杰悲愤的冲向小马哥之间的交叉剪辑,配以沉重的交响曲伴奏,将小马哥与宋子豪之间的至死不渝、肝胆相照的的兄弟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满足了男儿身上那股万丈胸襟和热血豪情[2]。
观众忘不了小马哥掉转船头的决绝与果敢, 是生是死, 早已置之度外。
最后兄弟俩背对着观众走进硝烟弥漫和警灯闪烁的夜空,这一段将暴力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导演想要告诉观众:真正的兄弟,根本就不会在乎自己付出了多少,只要能为兄弟做到的,他们义无反顾在所不惜,他们从来就不后悔。
我想这就是暴力美学大师吴宇森在电影中所要诠释的人性之美的部分。
2. 暴力的诗意呈现吴宇森是个唯美主义者,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动态美。
在表现不同环境的枪战时,他大量运用慢镜头、停格,营造了悲壮的诗意情境。
吴宇森曾说:“电影中的枪并不是用来杀人,而是一种讲述人生的方式”。
吴宇森正是用这种方式把暴力美学诗意化地呈现给观众,在给观众快意恩仇的同时,带来视觉与情感上的冲击。
电影《喋血双雄》片尾教堂里枪战的画面快速的交叉剪辑,气氛凄丽华美,于神圣与浪漫之中展现暴力之美。
吴宇森用极为自信的手法让暴力世界中弥漫出无法言语的浪漫,华丽而控制自如的镜头、精练的对白以及舞蹈般的枪战动作令人为之倾倒,让暴力电影中弥漫着一种无以言表的悲壮诗意[3]。
探索吴宇森电影暴力美学的特点作为为数不多能走出国门,在好莱坞有一席之地的中国导演,吴宇森的电影究竟有何独到之处,既能吸引中国本土观众的眼球,还能抓住西方观众挑剔的心。
除了故事本身的精彩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吴宇森用自己的不断改变和创新,使得暴力美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光辉时期,也是暴力美学成就了吴宇森的雄心壮志,让更多的人认识他,给他更广阔的导演空间。
吴宇森,是将暴力美学发挥到极致的导演。
童年时,虽然父亲早逝、家庭贫困,使他经常饱受白眼,但他却依旧在母亲的带领下对西洋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坚持自己的梦想投身到电影行业后,吴宇森遇到许多的良师益友,这些心怀电影梦想的人很快就在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电影语法守则,这其中就有吴宇森不断完善的暴力美学理论。
暴力和美学本来是相冲突的一个组合,并不符合我们传统意义上美学观念,在西方的美学史上对于美本质的探寻都是真善美。
这些无疑都和暴力毫无关系,不仅仅西方传统的美本质观的基本中心有一个和谐和道德的观念贯穿始终,东方对于美的理解也是基于和谐及平衡的统一之感,暴力无疑是破坏这种道德的。
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感念、艺术的形式都呈现出多元化、日常化,这些艺术理念的产生催生了暴力美学这一概念。
教堂、白鸽、枪支、花朵一样绽放的血,这所有的画面元素展现的无一不是导演吴宇森内心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的来源与支柱皆是这位大名鼎鼎的导演心中的信仰——基督教,以及他从小接受熏陶的东方文化。
从开始时的《英雄本色》《喋血双雄》到进军好莱坞的《变脸》《碟中谍Ⅱ》,还有重返国内的《赤壁》《剑雨》。
吴宇森的每一部电影都带着强烈的个人风采,这些电影不仅仅让观众大饱眼福,对电影本身津津乐道,更是奠定了电影史上一个新的流行趋势——暴力美学。
擅长暴力美学的大师们纷纷开始成为各个国家电影历程上的里程碑,其中就包括导演了《杀死比尔》的昆汀·塔伦蒂诺、导演了《黑客帝国》的沃卓斯基兄弟、导演了《花火》的北野武。
吴宇森碟中谍外媒评价引言《碟中谍》系列电影是一部备受全球观众喜爱的动作冒险片,自1996年首部电影上映以来,该系列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标志性的品牌。
其中,第二部电影《碟中谍2》由中国导演吴宇森执导,这也是他首次参与该系列的创作。
本文将就吴宇森执导的《碟中谍2》在外媒中所获得的评价进行分析和总结。
1. 吴宇森的导演风格吴宇森是享有盛誉的中国导演,他以其独特而华丽的视觉效果和精彩而紧凑的动作场面闻名于世。
他在《碟中谍2》中运用了大量的特技和爆破场景,使整个电影充满了紧张刺激感。
外媒对于吴宇森在电影制作方面的专业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称赞他对于动作镜头和节奏掌控的出色表现。
2. 故事情节《碟中谍2》讲述了特工伊森·亨特(由汤姆·克鲁斯饰演)与其团队为了阻止一名疯狂科学家制造一种能引发全球灾难的生化武器而展开的冒险故事。
外媒认为,吴宇森在故事情节上的把握非常出色,他成功地将紧张刺激的动作场面和人物情感融合在一起,并通过精心设计的转折点和高潮迭起的剧情使观众紧张兴奋。
3. 角色塑造吴宇森对于角色的塑造也得到了外媒的赞赏。
他通过细腻而深入的刻画,使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而立体的个性。
尤其是对于主角伊森·亨特这一形象,吴宇森成功地将其塑造成一个既勇敢又富有智慧、机智幽默的特工形象。
外媒认为,吴宇森在角色塑造方面做到了恰到好处,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投入到故事中。
4. 动作场面《碟中谍2》是一部充满了大规模动作场面的电影,吴宇森在这方面的表现也得到了外媒的一致好评。
他运用了大量的特技和爆破场景,制造了许多惊险刺激的动作镜头。
外媒称赞吴宇森在动作场面的设计和拍摄上非常出色,他通过精心策划和精确掌控节奏,使得每一个动作场面都充满张力和视觉冲击力。
5. 视觉效果吴宇森擅长运用华丽而独特的视觉效果来增强电影的冲击力。
在《碟中谍2》中,他运用了许多特效和摄影技巧,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世界。
吴宇森的坚守贺晓闽我整理吴宇森先生历年导演的四十四部片单,发现他出品的数量和心智的增长几乎在同步提升。
从1973年第一部影片《过客》开始,到1982年《八彩林亚珍》的近十年时间里,他拍了十多部讨好市场的喜剧片,却一直没有进入事业的拐点。
其实,从教会学校走出来的吴宇森,最喜欢的是好莱坞的黑帮片、西部片以及黄金时期的歌舞片,这些电影的共同点是画面充满动感,故事跌宕起伏。
而拍摄喜剧片,并不是他的追求,而且饱受争议。
分析当年商业营销的影响,吴宇森慢慢明白,确定自我风格,才是对理念的一份坚持。
回到现实生活中,吴宇森的内心似乎被照进了光,光无法言说,但通过挽留,可以多呆在心中,使作品的光影与情感的温度融合。
四年之后,吴宇森决定进行一场冒险赌博,他选用了一群被称作“票房毒药”的男人,如周润发、张国荣等,执导了《英雄本色》。
该片在徐克的帮助下大获成功。
这次冒险是值得的,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从此奠定了吴宇森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让他把多年来在影坛积郁已久的失意与强烈的表现力浸透到每一个画面,其酣畅如行云流水般的剪接,在今天看来也是无可挑剔的。
这不仅成为他的人生丰碑,也成为香港的电影丰碑。
那年吴宇森四十岁,正是一个男人的青壮年,生命的春天和事业的春天一起到来。
冒险未必就是实实在在的危险。
它牵涉到人的认知模式,也牵涉到人的诸多观念,比如自信、决断。
央视记者李小萌在《面对面》栏目中采访吴宇森时说,在《英雄本色》创作现场,吴宇森豪气毕现,他是进行了一场赌博,并且赢了,他和“票房毒药”的男人们征服了命运,相互迸发出了无比耀眼的光芒。
我想说,证明自信的不仅需要实践,更需要时间。
后来,吴宇森的影片让人们认识到,他的电影每次获得殊荣,都是内心历练的结果。
他知道,达摩克里斯之剑依旧高悬头顶。
1989年的《喋血双雄》也是吴宇森的重要代表作。
在影片中,他用极为自信的手法让暴力世界中弥漫出无法言语的浪漫,华丽而控制自如的镜头、精练的对白以及舞蹈般的枪战动作都令人为之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