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点-15页文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考点-15页文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的二重性

A.物质性或者技术性

B.社会性(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生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的社会性,生产与外部的关系,生产者与生产者的关系

生产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白然和控制白然的能力,它反映人和白然界之间的关系。

三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是指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劳动资料是指人们在劳动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生产条件。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白己的劳动加于其上,借以实现劳动目的的物质载体。劳动要素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共同构成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财产权

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所有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

财产权:表现为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财产权利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

生产和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对象和方式;通过消费,产品才能现实化,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生产和交换:生产性质决定交换性质,生产发展程度决定交换发展程度;生产前要进行生产要素的交换,生产出产品之后需要进行交换

生产和分配:生产决定分配对象及方式;生产要素决的分配定生产社会经济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经济史观谈的是一个社会的结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人们的物质生广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意识。经济基础,我们的生广活动在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和主流的意识形态。社会的运动,是在经济基础的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着经济基础发生变化、变革,经济基础的变革,再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历史与逻辑一致的方法

逻辑方法即从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过程建立逻辑体系,历史方法即按照历史发展真实进程把握发展规律,要坚持两种方法相统一,逻辑的进程要符合经济发展历史进程,是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用本质来说明现象的叙述方法。运用已研究出来的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规律对经济范畴进行深刻科学的理论叙述

二商品与价值

冏品经济的基础与性质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白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白然经济相对应的形式。

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这里方敏讲的与一般教材有出入,教材中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抽象形式)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白然属性决定。

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是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

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②即使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没有耗费人类的劳动,那它也不具有价值,不能成为商品;③即使有的东西,既有使用价

值又是劳动产品,但只要它们不用于交换而是用于白己消费,就不具有交换价值,也不是商品。

矛盾:①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白然属性,反映的是人和白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而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②任何买者或卖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同一个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能同时兼得,只有买卖成功,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才能解决。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二者在时间、空间上不可分割

⑴统一:二者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⑵对立:二者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意义,具体劳动反映人与白然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

史范畴。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个人性质,是商家按照个人利益从事的劳动

社会劳动:由于社会分工,生产商品具有社会性质,试生产为他人或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劳动

二者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个别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导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导致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所有这些矛盾只能是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价值和价值量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单位商品价值量=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

商品拜物教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三货币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价值形式的发展教材p46 (注意具体的公式)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从另一种商品上表现出来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3.一般价值形式

出现了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

4.货币形式

当某种商品(一般指金、银)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该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的发展p50

1.金属货币向纸币转化

金块或银块重量成色存在差别,易磨损,于是出现了纸币,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

2.信用货币

存款货币: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货币

银行券是信用货币主要形式

货币对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作用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加深了商品经济内在矛盾。货币出现之前:W1-W2买

卖在时间空间上统一,出现之后:W1 — G—W2,打破了商品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中出现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买卖脱节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货币的主要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用货币作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之所以有此功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交换媒介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支付手段:货币在赊销赊购过程中的延期支付功能,以及用来偿清债务,交纳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

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简单的货币流通规律

即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基本内容为:货币流通必须适应商

品流通。

一定时间内流通需要的货币数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考虑到货币支付手段:上述分子应改成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一赊售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一互相抵消支付总额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及数量=流通中必要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通货膨胀:纸币供给量大于纸币需求量,导致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紧缩:。。。。。小于。。。。。。,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下降

四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

资本的原始积累与劳动力成为商品

(1)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

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2)劳

动力成为商品:(a)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白由,可以白由出卖白己的劳动力;(b)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白身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劳动,创造价值

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白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雇佣劳动xx的内容与性质

内容:资本和劳动力的使用权达成xx关系

性质:形式平等,实质不平等

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过程中不改变白己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v):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会价值增值

剩余价值率(m‘ )=m/v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指劳动者为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

剩余劳动:劳动者生产白己和家属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靠延长工人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