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十版)知识点整理1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十版)知识点整理1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十版)知识点整理1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十版)知识点整理1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10版)知识点整理

1~33页

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第一章

一、物质资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

2.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3.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的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通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的物质条件。

二、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1.生产力

(1)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的基本构成因素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能动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

(3)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联系,因此生产力中也包含科学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2)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3)政治经济学不能脱离生产力而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生产关系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一、商品经济的内涵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2.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三.商品的二因素

1.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就是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3)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①是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②是社会的使用价值;③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

(1)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二者是商品缺一不可的因素;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同一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不可兼得。

四、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就是具有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

(2)抽象劳动就是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大意义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一,它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它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它还为其它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客观规定,对商品生产者的命运至关重要。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或效率。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二是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2)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方式、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的优劣。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这样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六、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私有制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私人决定。而社会分工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是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生产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却使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直接相一致,这就产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对矛盾的根源。

(2)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3)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归纳专题总结典型例题分析整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基础知识点归纳 1.质点(A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 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 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 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 置。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v=s/t 。速度 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 )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 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A ) (1)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 匀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和v-t 图象(A ) (1)位移图象(x-t 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B A B C 图1-1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 做复分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 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 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 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8、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H2O 3、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 + SO3 = Na2SO4 +H2O 4、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 使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5、氢氧化钠跟稀硫酸反应: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6、氢氧化钠跟稀盐酸反应:NaOH + HCl = NaCl + H2O 7、生石灰跟水反应:CaO + H2O =Ca(OH)2 (三)盐的性质:(1)盐+某些金属=另一种盐+另一种金属。 (2)盐+某些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3)盐+某些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4)盐+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盐 1、硫酸铜溶液跟铁反应:CuSO4 + Fe = ZnSO4 +Fe 铁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 蓝色变浅绿色 2、碳酸钠跟盐酸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 少 3、碳酸氢钠跟盐酸反应: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 减少 4、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 减少 5、硝酸银跟稀盐酸反应:AgNO3 + HCl = AgCl↓ +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6、氯化钡跟稀硫酸反应: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 有白色沉淀产生 7、氢氧化钙根碳酸钠溶液反应:Ca(OH)2 + Na2CO3 = 2N a OH + CaCO3↓有白色沉淀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知识点总结 本章可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常见几何体的性质与分类 1、常见几何体:圆柱、棱柱(长方体、正方体)、棱锥、圆锥、球体。 2、性质:底面的个数与形状、侧面的个数与形状、是否含有曲面。 3、分类依据:底面数(柱体、椎体、球体);是否含有曲面;是否含有顶点等。总结时注意类比与对比。 4、棱体(棱锥)的命名以及N棱柱棱数、面数、顶点数求法(尝试总结N棱锥的棱数、面数、顶点数)。简单逆向思维应用,根据棱数、面数、顶点数判断是何种几何体(注意数学思想之分类讨论)。 第二大板块常见几何体的组成与形成 1、组成:点、线、面。 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能说出常见几何体中侧面与底面相交得到几条线,分别是什么形状。顶点处有几条棱,几个面。 2、形成:面的旋转。常见几何体可以看作哪些平面图形旋转得到。 第三大板块体与面之间的转化关系(体会数学思想之转化化归思想)。 1、展开与折叠: 一般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展开时注重动手操作到空间想象的转变,折叠时注意结合几何体的性质来判断。 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对展开图的观察总结,掌握对面、邻面以及有共同顶点的几个面在展开图中的关系,并能利用逆向思维还原。 截面:截面的形成(面截体),截面的本质(面截面所得线围成的平面)。 正方体、圆柱、圆锥等所能得到的截面类型并能通过空间想象做出截面,逆向思维通过截面判断是由什么几何体截得。 2、三视图:主视图(长与高)、左视图(宽与高)、俯视图(长与宽) 会画单独几何体和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简单应用之求组合体面积。 根据数字俯视图画出主视图与俯视图(答案唯一),体会三视图之间的联系。 逆向思维根据三视图还原几何体(理解答案不唯一),从而得到简单应用之根据三视图推测组合体中小方块数目。 本章贯穿的几大思维: 逆向思维 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转化的思维 学习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空间想象‘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十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按劳分配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②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③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因而也是分配的主体。 2、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投资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3、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 国有经济生产经营方式: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有经营的单一经营方式;在现阶段,主要包括:股份制经营、国有经营、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制等。 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方式: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①分配结构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②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也决定着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此仅述要点,须详细阐述) 6、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按个体劳动分配、按经营收益分配和按福利制度分配。 ③实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为:同5 ④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时应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须坚持两个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219-223)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㈠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㈢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才标志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②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发展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一切物质都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分子组成。分子是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分子 直径:10-10米=1埃。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信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 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即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它们同时存在。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 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十倍时,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缘故。第二节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 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2.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内能就越大。内能还与分子数目和种类等有 关。 3.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与物体的机械运动 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5.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6.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等温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现象的实 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 7.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由于热传递 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8.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9.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 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10.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的。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 多少热量”。即“温度不能传,热量不能含”。 11.单位质量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热值。热值只与物质的种类有 关,用q表示,单位是J/Kg和J/m3,它的计算公式为Q=mq和Q=vq。 第三节比热容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 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2.比热容的单位是焦/(千克·℃),符号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3.水的比热容是 4.2×103J/(kg·℃)。它表示1千克的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 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4.与比热容相关的计算公式:Q=cmΔt,式中的Q是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是 J;c是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J/(kg·℃);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Δt是温度的变化量,取正值,单位是℃。

(完整版)初中数学第一章有理数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思维路径: 有理数 数轴 运算 (数) (形)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分数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 a-b 的相反数是b-a ;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 ???≤-≥=)0()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二下) 导论: 一:经济制度一般原理(经济制度含义,功能,演变): 含义: 社会经济制度:概括了全部经济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财产关系。 经济制度可分为: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指具体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包括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制度等。功能: 既可推动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承认制度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同时更承认生产 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认为制度功能主要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构建激励机制。 忽略非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制度演变: 马克思主义制度演进理论:1、经济制度不具有永恒性,它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形态的发 展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3、人在制度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改良与革命是经济制度 演变的两种基本形式;5、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经历社会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是可变的;2、制度变迁原因在于主体追求利益最 大化;3、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均衡之间的转化;4、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5、 制度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统一,对立,转化) 统一性: 两种经济制度的共存共处必然要发生联系和关系。两种经济制度具有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 益要求两种性质不同的国家之间协同行动。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之处。 对立性: 政治上:社会主义国家在现阶段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执掌政权;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本家及其代理人执掌政权。 经济上: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财产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的财产制度和按资分配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 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自 由主义。 转化性: 两种转化趋势:资本主义具有前进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性;社会主义也具有倒退到资 本主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当前两种经济制度共处的优势:在资本主义一方,但是并不具有永久性。 第一讲:课堂讨论的三个问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之我见 思路(1)立论基础的正确性。(2)理论揭示的合规律性。(3)主体与途径选择的科学性 (4)与实践进程的关联性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早产儿”吗? (兼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原理的“不在场”) (1)理论的界说。(2)矛盾综合的(历史)现实体现——历史必然性。(3)生产力的“发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科学九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酸碱盐 一、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 溶液 指示剂 在酸溶液中在碱溶液中 石蕊溶液红色蓝色 酚酞溶液无色红色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1)检验溶液是酸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 (2)检验溶液为碱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或者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思考:指示剂只能反映某种物质的酸碱性,不能确定该物质一定就是酸或碱。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二、常见的酸 酸和碱都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闻溶液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许气体飘进鼻孔 (如右图所示),千万不要直接凑近鼻子闻,因为这样做很危险! (一)、打开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无色黏稠、油状液体打开瓶盖现象瓶口有白雾无明显现象 原因有挥发性无挥发性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刺激性气味 敞口久置现象质量减小质量增加 原因有挥发性有吸水性 分析: (1)①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浓盐酸易挥发。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后,看到有白 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②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的,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杂质Fe3+而略带黄色。 (2)浓硫酸的质量增加,原因是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有吸水性。因此,实验 室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如右图所示)。 状元笔记 浓硫酸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都会变稀,但原因不一样。浓硫酸变稀,是因为吸水性,溶剂增加,溶质不变;浓盐酸变稀是因为挥发性,溶质减少,溶剂不变。因此,浓盐酸和浓硫酸都要密封保存。(二)浓硫酸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实验探究2】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步骤浓硫酸在纸上写 字用木片蘸浓硫酸写字将浓硫酸滴到纱布上将浓硫酸滴到蔗 糖上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蘸有浓硫酸的部 分变黑 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黑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 黑 由黄变黑 结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使纸张、木条、布甚至皮肤脱水被腐蚀 启发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将浓硫酸滴在皮肤和衣服上,因为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

高一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高一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有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展开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 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 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 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 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 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 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 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 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新北师大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优选)

新北师大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平行四边形 ....., .....的定义:两线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做它的对角线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邻边之和等于周长的一半 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对角线互相平分,共有4对全等的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 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 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被对角线分成了4个面积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所以菱形的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对称轴是对边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且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利用对角线相等且平分) 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鹏翔教图3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 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注意:B 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

作A B(或B A) ③如果A?B, B?C ,那么A?C ④如果A?B 同时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运算 类型 交集并集补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 于B的元素所组成 的集合,叫做A,B的 交集.记作A B (读作‘A交B’), 即A B={x|x∈A, 且x∈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 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 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并集.记作:A B (读作‘A并B’), 即A B ={x|x∈A, 或x∈B}). 设S是一个集合,A是 S的一个子集,由S中 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 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 子集A的补集(或余 集) 记作A C S ,即 C S A=} , |{A x S x x? ∈且 韦恩图示A B 图1 A B 图2 S A

政治经济学考点梳理

政治经济学考点 第一章 1.何为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的经典分类如何? 资源:在经济学上称为禀赋和要素,是指人们可资利用,投入利用后能生产出满足人们欲望的经济物品的各类财货。 经典分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2.何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请解释不同的体制类型。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从本质上看,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的资源占有与配置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它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按照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不同,经济体制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基本不存在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不存在产品过剩或短缺,但生产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由中央计划部门统筹规划,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地下达生产指标,完成资源配置的生产组织方式。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因决策失误,会出现产品过剩或短缺,而且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市场经济:分散的经济主体受利益驱动,自发地响应市场信号,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完成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方式。 3.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主的市场主体:自由企业制度是自主的市场体系的核心。为保证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企业必须具备独立的财产权和自主的决策权。 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应该是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有序的。 健全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制化和契约化;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间接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体现为宏观调控,它是一种间接的、运用经济杠杆实施的总量调控。 必要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支撑系统和安全阀,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 4.何为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 当供求不平衡时,调节供求的方式有两种: 数量调节(供给调节) 价格调节(需求调节) 5.何为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 同质竞争—价格竞争/异质竞争---非价格竞争(包括技术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并购竞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