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00 MB
- 文档页数:6
枕大神经卡压第2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胸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枕大神经卡压/第2颈神经后支卡压综合症介绍十分常见。
既往有相当多的顽固性头痛病人,被诊断为脑血管性头痛、神经官能性头痛、脑外伤后遗症头痛等。
其中大部分病人都是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针刀微创手术治疗枕大神经卡压所致的头痛,方法简单、无痛苦、疗效确切。
许多头痛多年,多方治疗无效,饱受煎熬的病人,一次治疗便痊愈,且未见复发,使病人喜出望外,故向同道推荐。
十分常见。
既往有相当多的顽固性头痛病人,被诊断为脑血管性头痛、神经官能性头痛、脑外伤后遗症头痛等。
其中大部分病人都是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针刀微创手术治疗枕大神经卡压所致的头痛,方法简单、无痛苦、疗效确切。
许多头痛多年,多方治疗无效,饱受煎熬的病人,一次治疗便痊愈,且未见复发,使病人喜出望外,故向同道推荐。
相关解剖1、第2颈神经后支(图3-02-03)第2颈神经后支为所有颈神经后支中最粗大者,甚至较其他颈神经前支还粗大。
第2颈神经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弓板之间,在头下斜肌的下方穿出,首先发一细支至头下斜肌,并与第一颈神经后支相交通。
然后,分出较大的内侧支与较小的外侧支。
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为枕大神经。
第二颈神经后支外侧支支配头长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并与第3枕神经相应的分支有吻合。
2、枕大神经出椎间管后,先斜向后下,在头下斜肌深面绕过头下斜肌下方走行至该肌浅面上行,经头下斜肌和头半棘肌之间再向上内行,在头半棘肌附着于枕骨处的内侧,穿过头半棘肌与头夹肌,再穿过斜方肌及颈固有筋膜,达上项线下侧,分为数支感觉性终末支。
枕大神经在离开椎间管外口之后,它们的绝大部分经路是在柔软的结缔组织中,并主要在肌肉之间。
在穿过斜方肌筋膜以上时,与从前方颞部走来的枕动脉及其分支伴行,分布于上项线以上至颅顶的皮肤。
有时发一支至耳廓后面上部皮肤。
当枕大神经绕过头下斜肌时,此支与第1及第3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有吻合。
因此,在头半棘肌止点的内下方形成颈后神经丛(襻),其感觉范围向前延伸至前额、眶上部。
神经卡压综合征|头颈部本病是由于外伤、劳损或炎性刺激等原因导致局部软组织渗出、粘连和痉挛,刺激、卡压或牵拉枕大神经,引起头枕顶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病。
枕大神经发自颈2神经后支,绕寰枢关节后向上行,在枕外隆突旁、上项线处,穿过半棘肌及斜方肌止点及其筋膜至颈枕处皮肤。
枕大神经的分支较多、较大并且相互交织成网状,分布于颈枕部皮肤。
长期低头工作,颈肌痉挛,深筋膜肥厚,炎症渗出,粘连,可压迫枕大神经。
由于枕大神经绕寰枢关节,当寰枢关节半脱位、脱位时亦可受牵拉或损伤;再者,颈部肌肉尤其是斜方肌的肌筋膜炎,也可导致此神经受压,产生神经支配区的疼痛,局部淋巴肿大,也可能是致痛的原因。
(1)症状以枕大神经痛为突出的症状,多呈自发性疼痛,常因头部运动而诱发,其疼痛为针刺样、刀割样,头部疼痛或咳嗽用力均可诱发疼痛。
疼痛发作时常伴有局肌肉痉挛,偶见枕大神经支配区有感觉障碍。
(2)体征检查头颈呈强迫性体位,头略向后侧方倾斜,在枕外隆凸与乳突连线的内1/3处(即枕大神经穿出皮下处)及第2颈椎棘突与乳突连线中点有深压痛。
在其上的上项线处有浅压痛。
各压痛点可向枕颈放射,有时在枕大神经分布区尚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
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主要依据上述临床表现诊断。
落枕患者无颈项部外伤史,晨起时感到一侧或双侧颈项部疼痛,活动困难,局部僵硬,头歪向患侧,颈部活动时疼痛加重,有时可牵涉肩背部。
胸锁乳突肌呈痉挛状态,严重者可累及斜方肌和肩胛提肌,可触及条索状的肌束,局部压痛明显。
锁骨上神经发自颈3神经根的前支和颈4神经根的大部分,从胸锁乳突肌深面向后下方穿出,行于颈阔肌深面,至锁骨附近穿至皮下,行向外下方,分成内侧、中间、外侧3组,分布于颈下部侧面、肩部和胸壁上部的皮肤。
1.颈肩部表面解剖肌性标志:胸锁乳突肌2.颈肩部骨及连接(1)胸骨胸骨为位于胸前壁正中的扁平骨,其前面微突,后面略凹。
胸骨自上而下依次由三部分组成,即胸骨柄、胸骨体及剑突。
健康讲座-神经压迫综合征颈部压迫综合征☐一、解剖特点臂丛和锁骨下动脉,在颈部经过——三角形的间隙。
三角形的基部为第一肋骨,前边为前斜角肌,后边为中斜角肌,这是神经容易受压的部位之一。
☐二、临床表现☐上肢疼痛多为持续性,而以夜间为重,患者醒后挥动上肢可以减轻。
麻木及疼痛常以前臂及手的尺侧显著,并可能出现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无力及萎缩。
锁骨下动脉的压迫,可以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重者甚至手部发凉、苍白、如同雷诺氏病(即肢端动脉痉挛症)的表现。
☐治疗☐诊断确定以后,通过保守治疗无显著改善者,可以手术。
手术目的为了使神经减压,如颈肋切除或前斜角肌肌腱切断等。
前臂背侧骨间神经麻痹☐一、解剖特点背侧骨间神经即为桡神经的深支。
桡神经在上臂远端,发出肌支至肱桡肌及桡侧伸腕长肌。
在肘关节处,常相当于肱桡关节水平,它分出浅支及深支。
☐1.背侧骨间神经在进入旋后肌处,有一半圆形的纤维组织,称为旋后肌腱弓,是旋后肌浅层近侧的腱性边缘。
它起自肱骨外上髁之顶部,纤维呈半圆状,抵止在外上髁的内侧,相当于肱骨小头关节面的外侧。
背侧骨间神经即由此进入旋后肌深、浅两头之间。
☐2.背侧骨间神经在肘关节水平,除软组织肿物可以压迫外,关节外伤或病变也可引起神经麻痹。
☐3.背侧骨间神经进入旋后肌的浅、深两层之间处的病变可直接压迫神经。
☐二、临床表现☐背侧骨间神经的麻痹,特点是发病较缓慢,麻痹多不完全,没有感觉障碍。
☐背侧骨神经完全是运动纤维,它支配有旋后肌、伸指总肌、固有伸小指肌、尺侧伸腕肌、外展拇长肌、伸拇短肌、伸拇长肌及固有伸示指肌。
伸指、伸拇力弱或麻痹较多见。
如果出现尺侧伸腕肌麻痹,则伸腕力弱,而且桡偏,丧失尺偏的作用。
☐此外,有时局部可以扪到肿物,X 线片可以见软组织肿物阴影,或骨与关节的骨性异常变化等,均有助于诊断。
☐治疗☐背侧骨间神经的麻痹,和其他神经受压一样,时间过久再行手术松解则效果不好。
因此,早期诊断是十分重要。
☐手术时,先在肘部外侧显露肱桡肌,在将其向外侧牵拉。
枕大神经解剖易卡压点触诊牵张治疗走形第 2 颈神经后支粗大,于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之间, 经头下斜肌下方穿出,分为较小的外侧支和较大的内侧支。
内侧支即枕大神经,先斜向后内上, 穿过头半棘肌,斜向外上,神经干与后正中线的夹角为40 °,在斜方肌腱膜深面潜行2. 4cm后,穿出该肌腱膜及项部深筋膜至皮下。
分成数支,与枕动静脉的分支伴行,分布于上项线至颅顶部的皮肤功能1 第二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皮支)叫做枕大神经,是单纯的感觉神经,司枕、项部皮肤痛温觉和触觉2 第二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肌支)支配:夹肌和头半棘肌(1)头半棘肌:起始于上方六段或七段胸椎和第七段颈椎横突的顶端,和之后上方三段颈椎的关节突上;各腱结合成一块宽阔的肌肉向上,并附着至枕骨的上项线和下项线之间触诊:当患者头顶住床并伸展头、颈部时处触诊右头半棘肌头半棘肌也可以在趴姿时触诊。
在这个姿势下,交替放松及收缩肌肉也很重要,这个才能让患者在脊椎关节处将头、颈部转动到同侧。
接着头部抵抗重力抬起成些轻微的伸展姿势,让头办棘肌收缩牵张:将头、颈部屈曲并侧弯到左侧(2)头夹肌:起自项韧带下部、第七颈椎棘突,止于乳突;功能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双侧收缩使头后仰触诊:当患者抵抗阻力伸展头、颈部时,在颈后三角触诊有头夹肌当患者采趴姿或是仰躺姿时,也可触及到头夹肌。
采趴姿时尤其可以最轻易地接近棘突处的附着处下方,深入到斜方肌中牵张:患者将右、颈部屈曲、往左侧弯及往左侧(对侧)转动(3)颈夹肌:头夹肌的外侧和下方,起自上位胸椎棘突,止于上位三个颈椎的横突体表定位枕大神经穿腱膜点约位于枕外隆突至乳突尖连线的中、上 1/3 交点处,或者说枕大神经穿腱膜点位于枕外隆突下方2. 5cm 旁开2.5cm卡压部位枕大神经在深层行于肌间或穿过肌肉组织, 环境比较宽松,不致形成卡压。
当穿出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时, 可见有大量的腱纤维和筋膜束从不同方向缠绕神经和血管 , 此处就是枕大神经易被固定卡压的部位。
【影像综合征之二十】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枕大神经走行:枕大神经肌肉内段走行于枕下肌群、半棘肌和斜方肌腱膜间,肌间隙内结构宽松,神经活动度大,为活动区;皮下段神经分支与浅筋膜紧密附着,活动度小,为固定区。
因此当枕大神经出口或枕大神经周围肌肉紧张时,就会发生枕大神经卡压产生头痛。
枕大神经易受卡压的位置:①枕大神经在浅出斜方肌腱膜处受到卡压;②肌肉收缩而产生的神经压迫症状,即枕大神经在穿经斜方肌、半棘肌时均存在受压的可能③枕大神经周围组织,如枕下肌群、肌腱间综合作用导致枕大神经痛的主要因素。
枕下肌群卡压枕大神经的原因:枕下肌群包括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均起止于枕骨下项线与寰椎后弓、横突和枢椎棘突。
四组肌肉虽然短小,却发育良好,由于其位置深在,浅层解剖很难观察其全貌,四组小肌肉在防止头部过度前屈以及在头部旋转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人群中,由于枕下肌群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造成积累性损伤,即通常所说劳损,因枕下肌群长期受累,可能导致肌肉及肌筋膜结缔组织慢性无菌性炎症、肿胀和硬结,进而引起肌肉痉挛、硬化和粘连,进而卡压枕大神经,使头部疼痛加剧。
通过症状和触诊诊断枕大神经痛:其疼痛性质为针刺样疼痛,主要位于一侧的枕下并向枕上头顶,甚至可波及前额及眼眶区,颈肌紧张强迫头位,乳突与枢椎棘突间连线的中点(风池穴)有压痛,上位颈椎棘突或棘突旁有压痛并放射至头顶及前额部,枕部皮下可触及结节性压痛,后枕部浅感觉过敏或减退,少数病程长者有脱发现象。
如何手法处理:根据受术者的主诉以及触诊获得骨骼肌压痛点,对项平面骨膜(项伸肌群的远端附着处即项韧带、斜方肌、头半棘肌、头夹肌、头后大、小直肌、头上、下斜肌等)、胸锁乳突肌乳突尖附着处、枕骨脊、寰椎后结节进行按揉,力度以受术者的耐力为度,直至疼痛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