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讲稿
- 格式:pdf
- 大小:163.89 KB
- 文档页数:4
欢迎阅读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以胡塞尔为中心一、什么是现象学?学则抛开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而从在人的意识领域中显现的现象开始,从自我的感知体验开始,重新确立知识论的基础。
如何得到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呢?传统的哲学家认为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客观世界的感性材料,但感性材料受制于感觉的变幻而变动不居,因此为了得到必然的、绝对的知识就要超越客观世界,在纯粹的精神世界里寻求知识的可靠的根基。
胡塞尔采取了对客观自然事物“搁置”的态度,形象点说就是客观的自然世界被胡塞尔用括号“括起来”,即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被搁置起来,但这不是否认客观世界而只是说不去问它,对它“存疑”。
通过排除了客观世界之后剩下来的就是“绝对意识”,对它的研究就是“现象学”。
[②]简言之,现象学就是关于纯怀疑着的“我”却是绝对的、不言而自明的。
[④]胡塞尔一方面采取了笛卡尔的路径,但另一方面又批评笛卡尔的“我思”。
他认为笛卡尔把“我思”看成是一个与物质实体相对应的精神(心灵)实体,但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看不见这样的精神实体的,它是不可证明的,是一种假设。
而胡塞尔认为在思维中,我们看到的是各种意识现象,它们持续不断的形成了一个意识的体验流,“自我”就存在于这股体验流之中,自我在体验流中起着统调的作用,作为体验流的中心,意识活动从我这里出发,又回归我这里。
但自我不是体验流的组成部分,而是体验流的“执行者”或“承担者”。
[⑤]这样胡塞尔的“自我”就与笛卡尔的我思区别开了,自我既不是物质实体也不是精神实体,自我毋宁说是一种功能,作为意识活动的执行者。
料的意义。
胡塞尔用“立义”(Auffassen)这个词表示意识的这项功能,立义就是一个赋予含义或给予意义的意识活动。
通过立义,一堆死的材料被激活,成为面对意识的一个对象、一个客体。
[⑥]胡塞尔接续了笛卡尔和康德的任务,努力地为科学寻求一个坚实的哲学根基。
他认为科学研究的是意识的对象或外在客体,而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行为或意识活动本身。
胡塞尔世界的三项结构胡塞尔(Edmund Husserl)是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世界的三项结构”的理论,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胡塞尔的“世界的三项结构”进行解析,以及对其意义和影响的探讨。
第一部分:现象学在胡塞尔看来,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经验来实现的。
他首先提出了现象学这一独特的哲学方法,旨在研究和描述人类经验中的现象和意义。
现象学注重对于现象的直接观察和描述,抛开先入之见和预设观念,寻求直接接触和理解客观世界。
第二部分:感性层根据胡塞尔的理论,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发生在感性层。
在感性层,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外界的物体和事件,通过感知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感性层是我们与世界相互交流的第一步,是我们获得经验和知识的初始阶段。
第三部分:知性层在感性层之上,是知性层。
在这一层次上,我们对感性层所传达的感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知性层关注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和理性的认识,它是人类思维和理性的运作所在。
在知性层上,我们可以对感知的事物进行抽象、归纳和推理,从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部分:精神层在胡塞尔的理论中,精神层是最高层次的认知和理解。
精神层涉及到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和超越个体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在精神层上,我们思考着自己的存在、目的和价值,从而超越了个体层面,更加关注人类生活的意义和终极价值。
结论:胡塞尔的“世界的三项结构”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提供了新的视野。
通过感性层、知性层和精神层的层层递进,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这一理论不仅对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胡塞尔的思想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使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全面。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哎呀,说起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那可真是有意思得很呢!胡塞尔啊,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在努力探寻着意识的奥秘。
他提出的那个“悬搁”,就好比是让我们把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啦、偏见啦都统统放到一边去,就像把挡在眼前的树叶拨开,才能看清后面的风景呀。
你想想看,要是我们一直被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缠着,怎么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呢?还有那个“本质直观”,这可真是神奇嘞!就好像我们有一双特别的眼睛,可以直接看到事物最核心的部分。
不用去分析、推理那么复杂,就是直接去感受、去领悟。
这多有趣呀,就好像我们突然有了一种超能力,可以一下子抓住最关键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朵花,平常可能就是觉得它好看或者不好看。
但用胡塞尔的方法呢,我们要去深入体会这朵花带给我们的各种感受,它的颜色、形状、香气,以及看到它时我们内心的那种触动。
这可不是简单地看看而已哦,这是要用心去感受的嘞!再比如,我们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不要只听对方说的话表面的意思,要去体会他话语背后的那种情绪、意图。
这就像是在挖掘宝藏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找到最珍贵的东西。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它让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更加敏锐地去感知周围的一切。
你说,这是不是很奇妙呢?它不是那种死板的理论,而是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运用的方法呀。
当我们学会了用这种方法去看待世界,很多以前我们忽略的细节就会一下子冒出来,让我们惊叹不已。
我们平时总是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去感受、去思考。
但胡塞尔现象学告诉我们,这样可不行哦!我们要学会停下来,去关注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美好。
想想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运用胡塞尔的方法,那我们的世界会变得多么不一样啊!我们会更加理解彼此,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这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它真的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现象学之父——胡塞尔“面向事情本身!”这句铿锵有力的哲理短言引发了哲学上又一次巨大的转变。
那便是由传统形而上学研讨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探求万物的内在规律转向事物本身的发现——是一种回到现实中、认识现实中、在现实的事物中“直观地把握”。
这一点便是现象学的重要认识方法“现象的还原”。
而这个富有巨大变革能力以及思想生机勃勃的流派,其代表的创始人便是——埃德蒙特·胡塞尔。
胡塞尔,奥地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逻辑学家,是现代现象学的创始人。
胡塞尔可以说是哲学迈进现代后所迎来的一次新浪潮:就在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实则开启了一个掌握新世界的大门——现象。
通过现象学的构建以及对于现象学具体的哲学方法,如“悬置”、“本质直观”同“现象还原”等理论观点的阐述,让现象学开始成为哲学学术界“新的”协调者。
之所以是“新的”,是因为现象学虽然看似是现代主义中的一支,但实际上已经在近代的思想大家那里寻找到一丝根据。
而其协调的,则是当时仍在盛行的“自然主义”以及德国广为流传的“精神科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无疑成为当时人们又一条可取之路。
而胡塞尔本人作为犹太人,具备了严谨、缜密的民族血统特征。
其一连经过三所大学,分别是莱比锡大学、维也纳大学以及哥廷根大学,在不同的求学以及任职期间,其思想也在蓬勃有力地发展着。
胡塞尔一开始研究的是数学与逻辑学,并且第一部著作便是关于数学方面的《算术哲学》,之后胡塞尔哲学中对于数学以及形式逻辑的重视在这里也可以找到答案。
之后胡塞尔便走上了哲学研究的道路,并创造发展了现象学。
而胡塞尔本人的思想历程也可以简要分为四个阶段:一、关注数学与逻辑,但是其哲学思想具有很深的心理主义倾向;二、创立现象学阶段,描述现象学的基本方法;三、《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哲学的观念》发表,其将现象学归结为先验唯心理论的范畴;四、现象学的完善阶段,回到了生活以及现象本身。
其突出的贡献成就便是将“现象”这一哲学概念进一步发展深化,改变了原先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与黑格尔的现象观念,而是认为现象便是主客体的统一以及意识的意向性的结构。
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以胡塞尔为中心一、什么是现象学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哲学呈现了现象学Phenomenology、分析哲学、实用主义三足鼎立的格局;欧陆哲学的主流非现象学莫属;当代意义上的现象学主要是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1895-1938开创的,并由海德格尔、舍勒、舒茨、萨特、梅洛-庞蒂等人发扬光大;现象学产生以后逐渐流向法国、美国等国家,形成浩浩荡荡的“现象学运动”;①要理解现象学就必须追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知识论;自笛卡尔之后,西方哲学把世界分为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哲学和一切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人的理性能力去认识客观世界,得到主客统一的真理;传统哲学的思路要么认为知识是客观经验在人的心灵刻画留下的印记,要么认为知识是主体的理性特有的能力,因而这些哲学理论对外在世界存在与否争论不休;胡塞尔的现象学则抛开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而从在人的意识领域中显现的现象开始,从自我的感知体验开始,重新确立知识论的基础;如何得到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呢传统的哲学家认为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客观世界的感性材料,但感性材料受制于感觉的变幻而变动不居,因此为了得到必然的、绝对的知识就要超越客观世界,在纯粹的精神世界里寻求知识的可靠的根基;胡塞尔采取了对客观自然事物“搁置”的态度,形象点说就是客观的自然世界被胡塞尔用括号“括起来”,即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被搁置起来,但这不是否认客观世界而只是说不去问它,对它“存疑”;通过排除了客观世界之后剩下来的就是“绝对意识”,对它的研究就是“现象学”;②简言之,现象学就是关于纯粹意识现象的科学;③二、意识的意向性:克服“主-客”二元论胡塞尔从笛卡尔的“我思”开始了意识现象的研究,“自我”被胡塞尔作为绝对的前提;现象学意义上的“我思”是指纯粹的先验的自我,即排除一切有关外在事物存在的经验设定,在内在的意识现象的范围内把握自我;现象学所说的“现象”指的是意识现象意识处于流动的过程中,一个接着一个的现象不断地显现出来,;体验Erlebnis是指意识活动及其相关的意识内容;只要我们注视着这个体验流,我们就能绝对清楚地把握这个思着的“我”;纵然在意识中我的感知、记忆、想象、怀疑会发生错误,但进行这些感知、记忆、想象、怀疑着的“我”却是绝对的、不言而自明的;④胡塞尔一方面采取了笛卡尔的路径,但另一方面又批评笛卡尔的“我思”;他认为笛卡尔把“我思”看成是一个与物质实体相对应的精神心灵实体,但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看不见这样的精神实体的,它是不可证明的,是一种假设;而胡塞尔认为在思维中,我们看到的是各种意识现象,它们持续不断的形成了一个意识的体验流,“自我”就存在于这股体验流之中,自我在体验流中起着统调的作用,作为体验流的中心,意识活动从我这里出发,又回归我这里;但自我不是体验流的组成部分,而是体验流的“执行者”或“承担者”;⑤这样胡塞尔的“自我”就与笛卡尔的我思区别开了,自我既不是物质实体也不是精神实体,自我毋宁说是一种功能,作为意识活动的执行者;那么胡塞尔对自我意识的分析是怎样的呢胡塞尔现象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对意识进行意向性分析,即在意识活动中反思意识本身;他认为所有的意识行为都可以追溯到“感知”这个最基本的意识;但胡塞尔的“感知”不同于平常的概念,它不是贝克莱意义上的被动的接受对象的感觉活动,而是主动的构造着对象;当某人感知一个事物的时候,他获得了关于这个事物的各种感觉:A1、A2、A3、A4……如色彩、软硬、冷暖、声响等,这些纷乱的感觉从一开始就受到意识的加工,使得这些材料综合为事物A的总体;但事物A不是A1、A2、A3、A4的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一个比A1、A2、A3、A4总和多得多的东西;举例来说,我在看一个讲台,始终只能看到讲台的某一个侧面,但我从一开始就不是把它当作单纯的面,而是当作整个讲台;那些多出感觉材料的东西就是意识加进去的东西,是我们赋予感觉材料的意义;胡塞尔用“立义”Auffassen这个词表示意识的这项功能,立义就是一个赋予含义或给予意义的意识活动;通过立义,一堆死的材料被激活,成为面对意识的一个对象、一个客体;⑥胡塞尔接续了笛卡尔和康德的任务,努力地为科学寻求一个坚实的哲学根基;他认为科学研究的是意识的对象或外在客体,而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行为或意识活动本身;但这样的划分,哲学就有堕入到心理主义的可能,成为具体的科学心理学,这是胡塞尔不愿意看到的;胡塞尔为摆脱这种心理主义作出了努力,在1913年出版的逻辑研究第二版和同时出版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时,他开始将意识的对象纳入到现象学的分析中;他认为“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它总是指向某物;这句话也可以改写成“意识总是在构造着它的对象客体”;⑦由此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内容不仅包括了意识活动,而且也包括作为意识活动之结果的意识的对象;意识的对象noema是由意识活动noesis构造的,原先心理和物理的二元,现在被先验的一元取代,即主体的先验的构造能力意识活动与被构造的对象意识对象综合为“意向构造能力和成就intentionale leistung”;⑧在这里胡塞尔解决了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的难题:“意向构造能力和成就”既包括意识活动主体,又包括意识的对象客体,现象学中的意识现象就是整个主客融和的结果,意识意向既意味着“我思”,又意味着“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反过来说某物只能在意识之中才能获得意义,这归根到底是由意识的立义功能决定的,是人主体赋予客体以意义;这样传统哲学中主客二元对立在胡塞尔大全的主体性中被克服了;⑩三、主体际性:自我意识如何构造“他人”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为了给知识论寻求一个更可靠的、先验的基础,但上述的现象学方法只是关于一个孤立的意识如何构造出客体的分析;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么现象学与胡塞尔所要求的“作为严格的科学”的距离还很远,因为胡塞尔的目的是要挽救科学的客观性想想胡塞尔的出身是一位数学家,但如果现象学只是对于孤独的一个先验的意识主体的分析,那所谓的科学客观性从何而来先验现象学只保证了对于一个自我意识有效的客观性,而如果世界上不止存在一个自我意识而是有众多的自我意识,那么一项知识你认为是“真”的,又如何保证别人也认为是“真”的先验现象学如果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胡塞尔并不比康德高明多少,他同样也会掉进唯我论的深渊;胡塞尔表示了这样的担心:“当我这个沉思着的自我通过现象学的悬隔把自己还原唯我的绝对先验的自我时,我是否会成为一个独存的我solus ipse而当我以现象学的名义进行一种前后一贯的自我解释时,我是否依然是这个独存的我因而,一门宣称要解决客观存在问题而又要作为哲学表现出来的现象学,是否已经烙上了先验的唯我论的痕迹”德国现象学专家黑尔德认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其实是假设了一个“孤独的鲁滨逊”为出发点,这个鲁滨逊从未听说过其他的主体;如果这个鲁滨逊没有能够证明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客观世界是如何可能的,那么就没有阻止先验现象学的失败;为了摆脱唯我论,胡塞尔必须找到先验现象学的单子式自我的出路,把科学的客观性奠基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之上,这就是胡塞尔提出“主体际性”的缘由;所谓“主体际性”Intersubjektivitaet,又译作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理论,在胡塞尔的视界中就是纯粹的自我意识如何在自身的意识经验中构造出他人,从而解决了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由此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意识开始向“他人”过渡;关于主体际性的问题,胡塞尔在主体际性的构造一文中作了详细全面的阐述,笔者以下主要以该文为核心,整理出胡塞尔主体际性问题的思路;传统主客二元哲学的认识论的范式是“主体如何客观地认识客体”,无论是英美的经验主义还是欧陆的唯理主义,它们的问题都是经验的或者先验的自我如何确保认识的客观性、真理性;但这里的自我始终是单子式的自我,无论是洛克的“白板心灵”还是康德的“先验架构”都忽视了他人的存在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因而胡塞尔对此提出了质疑:一项对于我有效的知识如何对他人也同样有效他说:“在我的先验还原了的纯粹的意识生活领域之内,我所经验到的世界连同他人在内,按照经验的意义,可以说,并不是我个人综合的产物,而只是一个外在于我的世界,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世界,是为每个人在此存在着的世界,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其客观对象Objekten的世界;然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经验,有他自己的显现及其统一体,有他自己的世界现象,同时,这个被经验到的自身也是相对于一切经验的主体及其现象世界而言的;”前文指出,胡塞尔通过意识的意向性分析,解决了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的问题,即客体事物是主体意识活动构造的结果;这样的纯粹自我意识的分析虽然是一种“先验的唯我论”,这里的意向性分析方法仍然可以贯彻到主体际性的问题中,即从本己的自我意识在意识生活中不仅构造出“他物”,而且还可以构造出“他人”;因此现在的问题就是一个单个的主体的意识如何从自身出发并且超越自身而构造出另一个主体;从一个先验的自我意识出发到达“他人”,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我对自身躯体Koerper的立义;在自我的意识生活中,感知活动将感性材料,即自身的器官的活动统摄为一个整体“举止”;但这里的躯体还只是自然意义上的物,没有心灵和精神;第二个阶段是自我对自身身体Leib的立义;在此我的意识和我的躯体结合,身体成为一个“心—物”的统一体,我可以通过意识来操作和指挥这个躯体了;第三个阶段是自我对他人躯体的立义;即在我的意识中,通过观察他人的举止行为从而感知和经验到他人的躯体;但这时我也仅仅知道这是一个“躯体”、一个物质性的东西,而不知道这是一个具有精神性的东西;第四阶段是自我对他人身体的立义,即认识到他人的躯体同样也是他人的“身体”,同样是具有另一个意识的“他人”;这是如何发生的呢胡塞尔认为对他人身体的立义是通过意识的“联想”作用实现的;这一步骤是非常复杂的,具体的过程如下;首先,在第三个阶段显现在我意识中的躯体通过他的“举止行为”而使我联想到我自己的躯体;而在第二个阶段中我已经把自己躯体的躯体立义为“身体”,即一个心物统一体,所以既然我的躯体中包含着我的精神和意识,那么在其他的躯体中必定也包含着其他的精神和意识;我从他人的举止中感知到他人的躯体,从而联想到我的举止和躯体,这两个躯体是相似的,这种相似性意识引发了我的想象力:他人的躯体使我回忆起我的躯体,而我的躯体同时也是我的身体,是心理物理的统一体、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体,于是他人的躯体背后也应该有一个灵魂或意识指挥着他人的躯体,这样“他人躯体”便被赋予了“他人身体”的意义;从他人躯体到他人身体的这一步跳跃非常关键:为什么我在感知到他人举止的同时就认识到他人的举止背后的他人意识换言之,为什么通过对他人躯体的感知就可以感知到他人的身体胡塞尔用“共现”Apprsentation的说法来解释这一步;“共现”是人的一种先验的认识能力,当我们在感知物体的时候,虽然只看见了该物体的一个侧面,但我们仍然能够在意识到这是一个完整的物体,例如我们看见了一个桌子的表面,但它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桌子浮现在人们的意识中,我们虽然没有看见它的背面,但还是可以感知到它的背面;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于意识构造他人的场合;我首先通过他人的举止感知到这是一个躯体,我又知道我的躯体之中还有一个灵魂,所以我虽然没有看见他人的灵魂,但我的“共现”能力保证了我认识到这个躯体同时也是一个身体;这个构造他人的过程又被胡塞尔称为“结对”Paarung,用胡塞尔的原话概括这一过程就是:“如果现在在我原真领域内凸现出了一个与我的躯体相类似的躯体,就是说,一个必须是以与我的躯体达到现象上的结对这样一种方式而被获得的躯,那么现在看来马上就清楚了,在意义的递推中,它一定会从我的身体中立即获得一个身体的意义;”总之,胡塞尔用现象学的方法不仅在自我的原本意识中构造出了“它物”,也构造出了“他人”;四、从主体际性到共同体:哲学的现实根基以上我们已经说明了自我意识如何在意识体验中构造了他人,但是上述的构造过程还只是单向的;“他人”与“它物”是不同的意识对象,即“它物”是没有精神、没有灵魂的,而“他人”与我一样也是一个心物统一体,在我经验着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同样地经验着我本人,这就是他人问题的特殊性;胡塞尔说:“正如他人的躯体身体存在于我的感知领域中一样,我的身体也存在于他人感知领域中;而且一般地说,他人立即会把我经验为他的他人,就像我把他经验为我的他人;” 所以主体对主体的构造必定是一种双向的活动、“交互的”活动;这样一个双向的、交互的构造他人的后果就是主体间的共同体的确立;这里,胡塞尔的主体际性给传统主体性哲学带来了革命性的转折;自笛卡尔和莱布尼茨以来的主体性哲学都把人看作出是突兀的单个主体,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单子,人类社会就是这些单子的简单相加;胡塞尔的现象学虽然也是从主体的自我意识出发,但是“他人”在本己的意识体验中构造出来以后,现象学就显示出与主体性哲学截然不同的面貌;现象学用自我意识构造了他人,但得到了比“他人”更多的东西;胡塞尔说:“我所获得的并不单纯是在身体上与我对峙的、通过联想的结对而又回溯到我心理物理的此在的他人”,而是得到了在一个人类共同体成员的意义上的人,这包含了自我与他人彼此的相互依存,进一步说,自我和他人的客观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和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他人中的一个人;”现在,他人不仅仅是一个意识构造的对象,他人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而具有了更广阔的人类共同体的含义;就连自我也必须在他人身上才能获得存在的确信;到此为止,我们终于看见了胡塞尔现象学对自我意识的分析,获得一个自我和他人都存在于其中的人类共同体;虽然这个结论是从单个的自我出发进行意向性分析得出的,但这个本源的共同体并不是一个虚无,而是具有现实性的,并且是使得一切人和物的世界的存在,在先验上具有可能性的共同体;主体际性的真正含义就在于此;后期的胡塞尔,在主体际性的基础上,将哲学研究推至“生活世界”,并得以最终回答了“哲学作为一门真正科学”的现实基础问题;毛靖论文:从哲学上讲,主体性是指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这个作为主体的“人”是指整个人类,是绝对中心,而其他包括自然、社会、理性观念等都是“客体”;――在西方文学史上,自从启蒙解放了人性以来,涌现出大量人本主义特点作品,以人为中心;――主体际性的概念来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主体际性哲学对主体性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首先,作为主体的人是不应是抽象的,代表全人类的概念的“人”,是具体的,有个性和个人局限性的个性的“人”;个体的主体性意味着现实中有多个主体的存在,而不是只有一个主体;其次,主体的本质既是个体性,又是以主体之间相互交流,影响的方式存在的,而主体际性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存;主体际性既否定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唯我论,也反对以社会性抹杀个性的纯理论主义;。
一般科学只涉及看到的东西,哲学则涉及“看”本身,“看”的类型、方式和结构。
这种结构不是由其他东西规定的,而是前科学的、自明的,只须把眼睛转向内部,就能直接给出所看到的东西,并通过“内在超越”使这些东西成为客观必然的,而不再是去独断地设定客观存在。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一开始就接受了一个近代哲学的科学方法论前提,这就是:在最直接显现的东西没有得到澄清之前,不得设定任何间接的东西。
这是自笛卡儿以来所建立的一条为科学奠基的原则,它由康德的批判主义所深化,而在休谟那里则体现为经验实在论。
胡塞尔要建立严密科学的哲学,必须从这一前提出发。
所谓“回到事情本身”,无非是回到直接自明、不可怀疑的东西,这并非胡塞尔的独创。
但回到事情本身这一意图始终受到近代自然主义的科学思维习惯的纠缠,人们习惯于“直向思维”,外向性思维,却不善于回过头来反思到出发点。
胡塞尔的想法有些象小孩子的直观。
小孩子一开始听到“心理学”这个名词,就认为很神秘、很玄妙、觉得“心理学家”就是可以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的人。
但后来小孩长大了,学了心理学,发现远不是这么回事。
心理学家根本不是研究人在想什么,而只是对人的心理能力进行分类并考察它们的关系和动作方式,所有这些研究内容都并不出现在人平时的“想”之中。
同样,我们今天所谓“美学”,也绝对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美”,而只是给“美”这个词挂上一大串不相干的名词概念,在人们欣赏美、感到美时这些名词概念并不会直接出现在我们脑海里。
然而,胡塞尔的意图正是要回到小孩子所理解的那种“心理学”,回到真正的、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并考察在审美时直接在我们脑海中“出现”的东西的美学,也就是说,要为这些学科建立这样一种可直观性、可体验性即“明证性”的理论基础。
胡塞尔提出,要返回到明证性,第一步便是对一切事物的存在进行“悬置”,将其放入“括号”中存而不论(加括号)。
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现象学还原”。
1.一般“现象学还原”,即悬置(epoche)
人们在日常经验和科学研究中,往往实际上已经悬置了某些东西,但只是不自觉的和有局限的。
例如,逻辑学悬置了它的内容,数学悬置了它的形象物,生物学悬置了物理学,文学悬置了纸张油墨,电影悬置
了银幕,美食悬置了营养构成,恋爱悬置了繁殖等等。
被悬置的东西并未被否定,而只是被看作处于“事情本身”之外,为了事情的纯粹性而不必谈或不应混入。
胡塞尔的悬置则是最普遍、最彻底的,一切事情的存在都在悬置之列。
此外,胡塞尔的悬置是为了最终能从一个可靠的基础上将被悬置的存在推出来,使之得到非独断的、合理的解释。
因此,悬置是针对“超验”存在的,其结果却是使这些存在都成为了“内在的”,即由意识本身的结构得到解释。
这样,在悬置了事物的存在之后,剩下的是一个摆脱了独断论束缚的无限广阔的现象领域,一个真正自明的而又无所不包的显现领域。
因此,悬置不是限制了、而是扩大了哲学考察的范围:想象、幻想、情感、信念、希望、意志、活动,当然也包括认知和逻辑,都在“直
观”(Anschaung)的名义下成了理性考察的本质。
它们与科学经验(感觉、印象、知觉、概念、判断、推理)根本上处在了同一层次,只有直观处于更本源的层次。
直观就是这一切的直接被给予性,它无须证明,而是前逻辑(前证明)的;它是一切逻辑、证明的前提,例如同一律,A=A,无非是直观而已。
这种直观也不是以是否有实在的存在对象而决定其真假,而只是以是否显现、是否自明、是否有意义来决定其真假(显然,不自明则不显现,也无意义)。
如“飞马”并不存在,但飞马的观念有意义,它是真的。
一切理想的东西,不现实的东西,非理性的东西,甚至自相矛盾的东西,都可以是有意义的、真实的东西,是可能性或“可能的不可能性”。
这就打破了自然科学、工具理性的垄断,为人性的自由舒展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但又还是合理的、严密科学的。
换言之,非理性也是可思的、可说的、可规定的。
所以现象学家们,如海德格尔、萨特,都有大部头的理论著作问世,但都不是什么逻辑概念体系,而是循序渐进的“描述”,属于“描述心理学”一类。
这与东方的“诗化哲学”(如诗禅、偈语、庄子的散文)亦极不同。
2.本质还原
悬置所留下的这个领域,即“现象”领域,并不单纯是一种经验心理学的事实领域,否则它就是杂乱无章的,形成不了一门“本质科学”,注定仍然要沦为有待于经验心理学来整理的“材料”。
相反,现象学是一门本质科学而不是事实科学,只是它的本质并不在现象之外、之后,而在现象之中,是通过对现象作“想象力的自由变更”而直观到的变中之不变、稳定有序的结构,它构成一个统一的先天直观综合体系。
例如,我看到了很多红色,我把它们的存在(自然科学基础,如一定波长的光)存而不论,只注意直观它们的红,于是发现,不论什么样的红都与声音气味不同,也与蓝色、黄色不同,因而,属于不同的种类并有自己独特的“红色”类型。
在这一类型中,我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从最深的红到最浅的红,其间有许多红是我从未见过的,但它们必然都属于“红”并且处于一个由浅入深的固定不变的无限的等级系统中。
这个系统是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先天的,不是事实系统,而是本质系统。
即使某种红色我从未见过,甚至也许世界上从未有过,我也可以根据这个系统先天地把它调配出来、“创造”出来。
艺术家实际上就是这样创造出了无限丰富的色彩效果。
推而广之,一切复杂的发明,如飞机、电视等等,从根本上来说是同一个道理。
所以,虽然红色这个系统并不依赖于现实存在的红色,但所有世界上的红都是以这个红的系统为可能性前提并成为它的摹本的(这从我能仅凭红的理念创造出任何一种红的现实存在可证明)。
可见这个红的系统并不只是一种心理事实,而是客观的本质;不是我的观念,而是由我的观念而发现,在我的观念中直观到的、具有“主体间性”的相。
当然,这个客观系统结构的发现和建立要以人的主观自由(想象)为前提,但人的自由想象和创造毕竟可以在这种意义上纳入到科学方法中来作系统的考察,这种考察为人的自由和能动创造留下了无限可能的余地,但又不是非理性的、神秘主义的,而是循序而进,并最终包容和解释了人类理性活动的一切成就,如自然科学体系及科技发明成果,同时又使这些成就消除了对于人性的异化和压迫这种悖谬,回归到人性的根(自由),因而实际上更“合理”、更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性”。
本质还原从现象进一步还原到了现象本质,建立起了一门“本质现象学”,这是通过不仅把自然科学立场、而且把经验心理学立场也置于括号之中来实现的。
但它毕竟还是在“纯粹心理学”中完成的,这就还不彻底,因为它随时有可能退回到经验心理学的心理主义乃至于“唯我论”的理解中去。
【为了最终切断这一退路,克服和杜绝唯我论,胡塞尔提出了“先验还原”,以到达“事情本身”的目的地。
3.先验还原
本质还原通过纯粹的(现象学的)心理学而指向了一个“可能世界”,
先验还原则进一步把纯粹心理学(及其主体“我”)也置于括号之中,表明这个可能世界是一个先于人的主体或心理的先验的纯粹主体,从而跳出了唯我论和人类中心论,人的心灵的主体间性如何可能的难题就由上升到先验的主体间性而得到了解决。
正因为先验主体本身具有普遍先验的(而非特殊个体的)主体间结构,现实个体(如人与人之间)的意识才有可能达到相互交流的一致;但人与人的一致并不只是“约定俗
成”的,而正是表明先验的主体间性是一个独立的绝对存在基础,所有的现实存在物都由此而获取其客观存在的意义、并由此成为超越之物(内在超越之物),具有不以某人、甚至不以全人类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但这种先验主体与心理学的主体归根到底只有明证性程度上的区别,而并不构成两个分离的世界。
因为先验自我并不存在于彼岸,而是对心理自我的直接内在的“先验体验”或“先验经验”,它就是从心理学的自我中直观到并还原出来的,胡塞尔称之为“现象学的剩余”,其作用在于对一切直观材料进行统觉的综合统一、构造。
先验自我是现象学还原的终点,是整个先验理论、客观真理的顶点和核心,是先验的可能世界之所以可能的最高条件,因而也是一切现实世界,实证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最终条件。
它有些类似于古典哲学中
的“上帝”,但却具有心灵的直接明证性和被给予的此岸性;它接近于康德的先验统觉,但又摆脱了康德的主观主义、心理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人类学)的残余,而是完全客观的、主体间的、超验(即真正先验)的。
】
悬置与实证主义的区别
实证主义认为没有他们所要求的“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胡塞尔却不是这样,他的悬置“在宇宙空间里把一个概念或者事物不与任何其它事物概念思想等待相联系,让它真正的独立存在,然后再来分析研究.”胡塞尔认为我们不能感知到的可能是真的,如果非要做一个决定,他是宁可信其有.实证主义是绝对的不承认不能严格推理证明的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