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理性信仰的衰落及其成因
- 格式:doc
- 大小:26.35 KB
- 文档页数:6
基督教的理性内核与其在文艺复兴时衰落的原因张防震,康 杰(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3摘 要:基督教的哲学是对其信仰的维护,总是突出理性的无力与上帝的全能。
在经院哲学产生之初,就有哲学家有意识的运用理性为基督教的理论辩护。
但是上帝与上帝的一切神迹都是不可证明与不可证伪的“自在之物”,它们超出了理性。
如果试图运用理性去说明它们,会将理性这个可以批判一切的工具保留下来,导致后来对基督教进行批判。
关键词:基督教;理性;信仰The Ra ti ona l Core of Chr isti a n ity and the Causes of its D ecli n e i n Rena iss anceAbstract:The phil os ophy of Christianitywas t o p r otect its belief and emphasize the i m potence of reas on and the omni potence of God.I n the initial stage of scholasticis m,s ome phil os ophers intenti onally adop ted reas on t o defend the theory of Christianity.But God and H is deeds could not be p r oved or dis p r oved because they were natural things beyond reas on.I f reas on was used t o p r ove the m,as a t ool t o criti2 cize everything,it would stay and later would criticize Christianity.Key words:Christianity;reas on;belief中图分类号:B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06)0120074204 一、基督教哲学的萌芽基督教与基督教哲学并不是同时产生的。
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原因浅析历史1001班罗坤21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
”坚定信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青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只有坚定自己的信仰,才能自觉抵制来自国内国际的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
坚定青年的信仰是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图谋的重要手段,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的根本保证,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使青年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的根本保证。
使他们团结奋进,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一.信仰危机的表现1国家主导信仰的缺失改革开放前,我国是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全民的主导信仰。
但进入社会转型期后,由于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社会"一元化"的格局,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价值主体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多元性的特点,造就了一个"多元"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占信仰主体地位的格局也被打破。
人们逐渐放弃了原有的信仰价值体系,而此时国家主导力量又不能及时提供新的信仰体系来填补,从而产生暂时性的信仰"真空"。
2道德信仰日益弱化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西方社会崇尚的自我解放,自我实现意识的影响,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促使人们自我价值形成实现并得以张扬时,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开始滋生蔓延。
再加上社会转型期法律约束尚不健全,中国传统思想信奉的"诚信"价值观约束力差,很容易使一些人突破伦理底线,导致道德滑坡。
3信仰呈现多元化态势随着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国内经济体制的转轨,各种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呈现,报纸、广播、影视等大众传媒的兴起,大众信仰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西方宗教传入中国并逐步本土化,圣人信仰(包括个人崇拜、领袖崇拜、英雄崇拜)成为主体精神的一种慰藉,物质信仰成为更多人的首要选择,还有明星信仰、网络信仰等诸多方式,信仰呈现出实际化、多元化的趋势。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理性与信仰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理性强调的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思考和推导,而信仰则是基于个人对神秘或超自然存在的信仰和情感。
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因为信仰可能追求的是超越理性的境界。
本文将探讨理性与信仰的冲突,并提出一些思考。
一、理性与信仰的定义及特点理性是人类通过思维和逻辑方法来了解和解释世界的过程。
它强调依赖证据、实证和逻辑推理,受到科学思维和理性主义的影响。
理性思维注重客观事实,倾向于用分析和推理来达到问题的解决。
理性的特点是严谨、客观和可验证。
而信仰则是人类对于超自然力量或神秘存在的一种坚定的信念。
信仰通常建立在个人或集体的宗教或哲学体系之上,强调的是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
与理性相比,信仰更加主观,其特点是主观性、非理性和情感化。
二、1. 知识与信念的冲突:理性追求的是基于客观事实和证据的知识,而信仰却是基于主观信念和个人情感的。
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信仰可能与客观的知识相冲突,导致理性和信仰产生矛盾。
2. 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科学以实证、实验和验证为基础,而宗教则依赖于信仰和神圣文本。
在一些科学理论和宗教教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例如,进化论与宗教创世论在人类起源和生命演化等方面存在冲突。
3. 理性思考与宗教教义之间的矛盾:理性思考要求人们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而某些宗教教义要求人们相信教义中的神圣真理,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理性思考的原则相抵触。
三、理性与信仰的融合尽管理性与信仰存在冲突,但也有可能实现两者的融合。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式:1. 批判性思维:人们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将理性和批判性思考应用于对自身信仰的思考。
通过质疑和探索,确保自己的信仰基于合理的推理和证据。
2. 相互尊重:理性和信仰不一定非此即彼,人们可以相互尊重和容忍它们的存在。
通过尊重他人的信仰和理性,可以促进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和谐共存。
3. 个人选择: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信仰和如何运用理性。
浅析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篇一: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论当代中国道德信仰危机与重建道德信仰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调整期,人们在惊叹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同时,却面临道德信仰危机。
如何认识当前的道德信仰危机,如何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信仰体系,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1.我国道德信仰危机的现状道德信仰危机是指人们对既有道德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这种信仰体系缺失的一种精神状态。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既有信仰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抛弃,二是新信仰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当前的道德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道德评价标准失衡。
中国社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利益结构乃至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必随之而变,由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这些多元化的价值标准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又都可以找到反向标准,它同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其中的一些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与现代化价值目标不一致,其导向作用受到质疑或否定,而新的主导性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确立又非一朝一夕便可能。
1.2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
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物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人们追逐的直接目标。
像安徽阜阳的“劣质奶粉案”、烟台龙口“毒粉丝案”、河北香河的“有毒韭菜”、四川的“敌敌畏泡菜”、以及去年的毒奶粉事件等,这些问题表面上突出了无序的市场秩序,实则反映了公民道德信仰危机这一更深刻的原因。
1.3道德情感的麻木、缺失。
信仰首先是情感的认同,然后才是行为上的拜从。
从构成道德信仰的基本要素看,道德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伴随着道德信仰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通常表现为对道德理想目标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敬重、忠诚、虔诚、向往等强烈情感。
大学生信仰危机成因及对策研究摘要:任何一个社会,都须通过共同信仰所产生的凝聚力量来维系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是协同尽可能多的人自觉地为共同的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柱。
给身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的信仰带来了很大冲击。
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都出现了“信仰危机”。
找出其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之道已成为当前高校德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危机;对策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信仰状况需要特别关注,并很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及教育引导,这对于又好又快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因此,必须正确分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产生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当务之急的。
一、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危机的主要原因(一)社会转型后价值观的迷乱及新的社会形势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从升学、到就业都强烈感到一种对自身的否定力量,就业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调查,今年的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再创新高,他们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很多大学生焦虑之余都纷纷降低了就业期望值,薪资要求普降500—1000左右。
但是即使这样仍然有大批的大学生无法签约,他们普感人生无望,不知道四年的所学有什么用处,未来在哪里?其结果必然导致他们精神的失落和人性的沉沦。
有相当的学生将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
因而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别人,如何看待金钱和道德等等,对于自己应该持怎么样的人生理想和信仰无所适从。
(二)教育的误导和缺位,且实效性不高首先,家庭教育的误导是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因素。
很大一部分的家长只在乎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对于他们应该怎么样做人是忽略的。
他们习惯为自己的子女铺好将来的道路,也造成这部分的学生长大后没有自己的目标,缺乏生存的基本技能,进而导致他们信仰的缺乏。
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及其重建之路摘要: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理性的极度膨胀,伴随着物质的富足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衰落,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同样出现了信仰危机。
信仰危机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信仰重建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诉求,也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信仰危机原因重建一,中国信仰危机的背景及其特点人是一个由物质肉体和精神灵魂构成的统一体, 人的存在离不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滋养。
近代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们关注的重心开始转向如何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去改造外部世界, 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却忽视了对人本身的生存意义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处在现代化与市场经济进程中的当代中国, 正面临着整体性的“终极关怀”的失落和深刻的“信仰危机”,而信仰是人们理想、信念的重要源泉,是人们行动的精神动力,而信仰的缺位将会导致我们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国的信仰危机始于民国初年,历经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的洗礼,最终在“文革”时达到了顶峰,将所有宗教毕其功于一役,从而也造成了绝对的信仰真空。
同时,中国的信仰危机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仰危机,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仰危机是科学和理性冲击所造城的宗教信仰危机以及宗教团体内部的分裂。
中国的主要问题是信仰真空的存在,一个素来以礼仪之邦自称的国家丧失了信仰的精神支持和道德制约,而代之以对利、性、权的盲目极端的追求和崇拜,势必将其陷入潜在危害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中国信仰危机的成因分析为什么中国会出现信仰危机呢?首先,贯穿于20世纪的全面的反传统思潮与运动使中国人的精神陷入虚无,信仰危机。
人的心灵涵育于传统之中,离开了传统,人的心灵必然趋向于干瘪、空洞。
传统的宗教可以让人们正确地理解生与死,理解生命的意义,传统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心,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然而,现代中国的历史却是从知识分子彻底否定本民族的传统开始的。
面对“现代化”的西方,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传统逐渐丧失信心。
谈谈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信仰是人类精神的动力和支柱。
信仰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类人生观成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由于受一些消极社会现象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信仰方面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因此,为了使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坚定科学正确的信仰,使其健康成长,必须发挥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整合社会各种力量,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为其价值观的形成和正确信仰的最终确立创造必要的条件。
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一部分。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宗教,始终居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顶端,它同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宗教对于整个社会影响的一部分,影响的途径和形式多样:表现为宗教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表现为大学生对宗教认识和态度的变化;甚至有个别大学生的入教、信教的等等。
(一)大学生接触或者信仰宗教的状况1、家庭的影响。
笔者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信教者中,家传的比较多,有些人信教程度是很深的。
因为有宗教信仰传统的家庭很容易让生活其中的个体皈依该宗教温州地区宗教气氛比较浓,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影响都比较大。
而且有些宗教影响的历史也比较久远,在一些家庭里形成稳固的宗教传统。
作为家庭成员的大学生容易受到这方面的熏染。
2、大学生个体方面的因素。
其中包括个体的认知水平、生存状况、精神状态、心理需求等等。
很多学生既没有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对社会迅速的变化和当前社会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的状况又感到困惑而不能得到很合理的解释。
又由于在校期间面对学习紧张与压力或者经济上的困顿或者面对就业难题和毕业后的社会压力无所适从。
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宗教以其天堂理想的美好形象吸引了他们,同时宗教所宣传的道德观,使他们感到找到了心灵归宿和精神寄托的港湾,于是在思想上观念上信服和皈依宗教。
中国为什么没有信仰?1141 110115207 张小玲信仰问题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以及民族而言,是一个非常紧迫的大问题。
如今,我们的道德状况愈来愈令人担忧,愈来愈堕落到一种没有信仰、没有崇高、没有理想,甚至于没有道德底线的状况之下。
那么,作为一个拥有如此悠久历史的民族,倘若失去了道德底线、失去了崇高、失去了理想,它的前途将走向何方?伴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异质性的文化在交汇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摩擦,而摩擦的结果,必定会对现有的价值观念体系造成强烈的冲击。
即使在西方,同样也存在着信仰危机。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来具有人文精神,但是我们却没有真正的信仰,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民间信仰在中国盛行了2000多年,1949年以后由于民间信仰中的迷信成分有悖于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唯物论,因而民间信仰活动被视为迷信活动而受到严格控制。
近20年来,各种民间信仰日趋活跃,求神拜佛等种种迷信活动也死灰复燃。
中国人的信仰有着两大特色:其一,中国人的信仰中混杂着种种迷信。
其二,中国人的信仰可以包容多种宗教。
在儒家文化圈内的东亚诸国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民间信仰也具有上述特点。
但是实际上,这种信仰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信仰。
从严格意义上说,真正的信仰是指那种超验的、彼岸的信仰,或者说是纯精神性的信仰。
中国的民间信仰,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中国人求神拜佛,就是希望神灵能够做到“有求必应”,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已,并没有在精神上真正信奉和仰慕神灵。
信仰是对世俗的超越,是对彼岸世界的纯精神对象的信服,纯精神层面的信仰不会随世俗生活的改变而改变。
比如说基督教,它历经2000多年,许多朝代、民族、种族都改变了,但是这种信仰没有变。
它不会因为现实生活的改变而改变,因为它是超验的。
信仰最终还是和宗教分不开。
在宗教里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黑格尔将其划分为自然宗教、实用宗教、自由宗教。
自然宗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迷信,崇拜自然界、大地山川、树木、石头,包括崇拜某个人,崇拜祖先等等。
浅析理性对合理信仰的批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理性思维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个领域,理性思考已经被广泛应用,从科学研究到政治决策,从商业管理到个人生活,都需要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作用。
然而,在宗教信仰等领域,理性思维却一直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
本文将从理性批判宗教信仰的角度,浅析理性对合理信仰的批判。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理性和宗教信仰并不是彼此对立的概念。
理性是指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遵循逻辑、推理和证明的一种思维方式。
而宗教信仰则是人类因为对神灵、宇宙和人生命运等方面的求知与探究而产生的、基于信仰的一种精神追求。
理性和宗教信仰都是人类认知世界和探索生命意义的方法,应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然而,在宗教领域中,有些信仰内容确实存在一些理性难以接受的问题。
比如,一些宗教固持着远古时代的观念,对科学研究的成果持怀疑态度,并且认为人类的进化和智商是上帝赋予的,而非自然演化的结果。
这种信仰明显是与科学所探究到的自然真相相悖的,因此,对这种信仰进行理性批判,是完全合理的。
此外,还有些宗教信仰存在着过于狭隘和排他的问题。
这种信仰往往认为只有自己的教派或宗教是“正统”的,其他教派或宗教则被视为邪教或异端。
这种观念表现出的是一种狭隘的思维和一种缺乏宽广胸襟的心态。
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宗教对于爱和宽容的重要理念之一。
因此,对这种宗教信仰的批判也是合理的。
另外,宗教信仰中的一些“神话”或“奇迹”往往是与现实实际脱节的。
这些“神话”或“奇迹”往往是在宗教文化中产生的,而不是基于现实的验证和确认。
对于这一问题,理性思维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验证等方法,来理性分析和判断。
当宗教信仰在本质上与现实相违背时,对其进行理性批判是必要的。
总之,理性思维对宗教信仰存在一定的批判权。
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应该否认宗教信仰的价值。
宗教信仰始终是人类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道德规范和人性精神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浅论理性信仰的衰落及其成因一理性是古典文化的骄傲的成就,也是古典精神的灵魂。
在理性成就达到其颠峰时刻的同时,理性也就开始了艰苦历炼的过程,这就是理性信仰衰落的直观根由。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理性主义主要指在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兴趣的对理性毫无保留的颂扬,理性主义者也多指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人,而他们培植理性主义的这般时期也被称作理性的时代。
后来伏尔夫对理性主义进行教条化主义的处理,使得理性主义因其僵化和独断而被广泛地拒绝自此埋下了理性反思的可能性,康德于此时开始对理性进行了严格的批判,首开理性反思的先河。
而19世纪中叶以降的反理性风潮不过是更大规模的延续。
在笛卡尔时代(即理性时代),人们对理性的要求乃是非批判的,即未加审察的,这完全是因为大多数哲学家对理性都拥有同样的信念,并且实质上都接受了同样一套“理性”原则。
这样不加批判地对待理性的结果乃使理性陷入无穷的黑暗和无尽的纷争。
康德挺身而出批判理性既是为时代精神之发展,也是重振理性的威名。
这一点在20世纪胡塞尔的哲学中得到了重现,而又必定在21世纪或22世纪更加深入和全面。
人们在高涨的自觉性和日渐清醒的自我意识的驱使下,曾经大胆地把上帝和皇帝放进天平的称盘里,而在另一边“放上了正确的砝码”(海涅语),那就是理性!结果在天国和在俗国都引起了一场颇为壮观的革命。
但历史的风云变幻波及到了理性本身,于是现代把理性放进了天平的称盘里,而在另一边放上了各式各样的砝码。
衡量者不同,砝码便不一样,有的放进意志,有的放进经验,有的放进性欲,有的放进文学诗歌……总之,称量理性的时代降临了。
按照理性发展的谱系来说,自从理性主义的凯旋异化成思想上的独断之后,理性首先在康德的“批判”法庭上遭到严厉的剖析枣当然康德的批判乃是基于拯救理性的这一传统学术目的。
紧接着叔本华打开了以意志为核心的非理性世界,也就搭起了足可同理性大张旗鼓相抗衡的“对台戏”。
在这种场景下,理性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已不再是不可怀疑的了。
此后尼采更进一步展开了对近代启蒙所创始的理性的全面攻击,点燃了对传统价值重新估评的导火线,把理性推进了涅盘的火中。
由于尼采反思传统的彻底性和激进性,他对理性的批判也就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20世纪全盘反传统的风潮即由此开启。
数千年来素以“理性”标榜的西方人,认为理性是人最根本的性质,理性地位至高无上。
理性是神圣的、也是宇宙中最为奇特的东西。
所谓“人”亦完全靠理性来成就,就连上帝也不过“理性”枣与人的有限理性相对的无限的理性而已。
现代思想家发现了理性的僭妄,而现代世界之诸多罪愆又恰恰在于人们盲目地、错误地擡高了理性的地位、拓宽了理性独裁统治甚至文化暴政。
由此推而广之,现代人干脆直斥理性之妄之非,而且力求将它连根拔起。
在“清醒”后的现代人看来,人类数千年以来据为自豪的成果,却无非是人为制作的一场游戏、一个美丽的海市蜃楼。
更不幸的是,这片海市蜃楼已经把人类引入(思想)沙漠的核心地带、并把人类前程引入重重危机,而人类对此竟恍然不察!对于“走上神坛”的理性来说,胡塞尔亲证其“危机”(Krisis),卢卡奇痛惜其“毁灭”(Zerudlung),霍克海默力挽其“销蚀”(eclipse),而海德格尔另求“超越”(Uberwendung),伽达默尔矢志维护,哈贝马斯着手重建……如此等等,人类正在为理性进行会诊,也为理性的命运进而整个人类精神世界的命运而祈祷。
这一切无不喻示这社会文化的新一轮进渡。
海德格尔甚至不无绝决地总结到:“唯有当我们体会到,千百年来被人们颂扬不绝的理性乃是思想的最顽冥的敌人,这时候,思想才能启程。
” (P819)这句话代表了从叔本华、尼采以来人们的普遍共识,是整个现代文化的基调,也自然延伸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中。
因此当理性在现代思想的毁灭性反思中遭到了全面的批判的时候,我们也就找到了理解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参考系,贯穿在整个现代文化中的理性之命运甚至是衡量思想气质的一条准绳。
从总体上说,理性的命运成了社会文化现代转型的日志。
二最早对理性命运(尤其是理性信仰的衰落)作出开拓性评述的当数至今仍聚讼纷纭的思想家尼采。
无论我们如何评价尼采,“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诗人哲学家”、“新文化的先知”宣布了“偶像的黄昏”的到来,他把“偶像的黄昏”直接看作“陈旧的真理行将灭亡”,于是不失时机地开始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大任。
在尼采看来,我们为理性而存在了差不多两千年之久,“因此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的时代来临了,我们会丧失假我以生的重力枣我们有很长时间不知何去何从了。
我们突然闯入相反的估价,用同一个能量标准,因而使人产生对自己极端过分的估价。
” (P410)尼采最先感受到了理性代价的涌动,并预言到了“失重”、“不知何去何从”的时代的来临,并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对理性的解构会陷入“极端过分的”境地。
尼采把理性的废黜、确定性的失落以及对传统的全面批判性的反思称作“虚无主义”,他说:“我要叙述的是往后两个世纪的历史,我要描述的是行将到来的唯一者,即虚无主义的兴起。
现在,已经就在叙述这段历史了,因为在这里起作用的乃是必然性本身。
无数征兆已预示了这种未来,无处不在预言这种命运。
人人洗耳恭听这未来派音乐吧。
长久以来,整个欧洲文明每十年跃升一次,我们随着这种折磨人的紧张局面而在运动着,就象朝灾难扑去一般。
动荡不安、刀兵水火、猝不及防;就象急于奔向尽头的洪流,它不再沈思,它害怕沈思。
” (P371)尼采为理性信仰的全面衰落揭开了序幕,他还以迄今无人能及的深刻、彻底和不可思议的内容给现代理性颠覆敲下了定音鼓。
其实理性信仰的衰落在康德时代就有过一次“预演”,康德所处的时代正是哲学史上的理性主义由绝对走向独断,从而致使理性声名狼藉的时期。
康德挺身而出,以批判理性的方式来拯救理性。
因此,康德的理性批判是“所有哲学任务中最奇怪的、最自相矛盾的任务”。
当然,康德并不是要摧毁理性,其矛头所指,主要是流行的理性观念,和以理性名义非批判地提出的哲学主张,他仅仅是反抗旧的理性主义中存在着的可以称为“理性过大膨胀”的因素。
(P9)很明显的结果是,理性在康德之处有了不同的含义,这便是批判是不是也同样是道统相续、一以贯之呢?很有可能。
更富有启示性的现象是,继康德而来的哲学家们在理性的严格批判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开始了伟大的重建工作,而且这种重建工作是以气势磅礴的体系化方式进行的,其间虽然只有短短数十年,却迅速完成了理性的重光和辉煌。
黑格尔哲学作为一个体系,在其范围内是绝对的,但到此为止已使理性发展之路被堵死,要想突破它,只有承认它的整个范围和它的原则本身,即孤立的概念原则或纯逻辑范围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确实,黑格尔学说刚一得到充分的阐述和理解,立刻就因其绝对性而被一个简单的公理性论断驳倒了:概念并不是一切;换言之,概念本身还不是真正的现实。
可见,作为一种形式的概念,需要的是另一种现实。
”作为这种形式化的必然结果就是,“纯逻辑的或先验的哲学世纪,带着这种对立的、不依赖于概念的现实的要求,结束了;肯定哲学的开端正在奠定,大门已为经验敞开。
”(P40)“概念”在黑格尔那里意味着理性思辩的一项来之不易的成就,但在现代人看来,那恰恰是理性因其形式化而使理性让位给感觉经验的缺口。
叔本华认为,当理性的任务上升到在思辩王国中制造概念时,它便彻底地成为了一种抽象能力,即从许多具体表象中区分出一般特征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一般的表象、该表象已不具有直接性和感性的可观性,它被称作概念,尼采后来把它进一步讥讽为“概念的木乃伊”。
黑格尔在精神、逻辑世界中的精巧推论虽然能充分体现智慧的深湛,但也摆明了一个客观的甚至是可怕的事实:从逻辑中推论出存在来!可见理性在纯粹形式方面离现实越来越远,简直搞得本末倒置和离奇虚幻,理论与现实越来越脱节。
黑格尔的理性哲学主张用逻辑去还原存在,“理性神通广大,竟能从存在本身产生出存在!甚至在这里,黑格尔也未公然违抗传统,象表面看来的那样:他仅是对理性的过度膨胀及其强大威力作了一次更大胆的表述而已。
而这种理性的过渡膨胀及其强大威力,又几乎是所有较早哲学家所持有的一种职业性歪曲。
”(P159)一个掌握了存在理论的人可能会陶醉他关于存在的精致理论,却忘掉了存在本身,或者说忘掉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就好比一个人错把印制精美的菜谱当作了真正富有营养的饭菜;也好似情人迷恋于爱情的理论,结果冷落了他的爱人,他也因此停止了爱。
传统理性哲学的下场恰似那位穿着新衣的皇帝,沈醉于虚幻的现实而不自知。
照此看来,如果真把热情和关注过分地给予理性,人类的结局可能会重蹈古希腊神话人物那喀索斯的覆辙:爱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后憔悴死去。
三在世界观的转换以及相应的理性的全面危机中,现代人发现已不能再简单地对事物的本性进行思考、沈思和推理,因为传统哲学进行思考、沈思和推理的框架现在已经根本动摇了,“人们已被卷入漫长的理性危机之中,这次危机比自从原始基督教与异教的最初冲突以来的、在西方文化中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危机都要深刻。
”(P15)但归根结底,这不过是理性自身不断批判的又一次尝试和又一段进程。
在这段因深刻和全面而必定漫长的新生旅途中,第一站便是追寻或检讨理性信仰失落的原因。
限于篇幅和学识,笔者紧紧从一个不太受人重视的视角来阐释理性的这种考验。
伽达默尔把理性信仰衰落的原因代换到黑格尔哲学的崩溃之上,他认为答案非常简单:黑格尔不顾近代自然研究在本质上暂时性质及其不断超越自身的进展方式,而试图把它统属在一门将作为真理之全体的科学的概念之下,即断定了一种绝对的、理性的真理。
这种尝试现在早已过时了,而且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伽达默尔看来,各个科学领域的现代研究已经推翻了黑格尔曾经提出并为之扞卫了一生的主张,即规定自然的各个学科,以至把它们纳入他的先验思想体系。
就理性的先验性而言,这种狂妄而傲慢的态度必然会引起经验科学的抵制和嘲笑。
(P33,21)伽达默尔总的认为经验科学的崛起和成功使得寻求统一性的理性失势,而尤为不幸的是人们把这种暂时性的东西当作了新的思想台阶,甚或永恒的东西,一句话,经验战胜了先验,理性便没戏了。
理性不仅能吞没存在,也能吞没它赖以存在的母体:认识及认识的真理性。
霍克海默认为,当前理性危机主要在于这样的事实:处于某一阶段的思维不是丧失了构思这样一种客观性的能力,就是开始把它当作幻觉而加以拒绝。
这一过程慢慢地扩及到每一个理性概念的客观内容。
最后,没有任何一种特别的现实能依靠它而表现为合理性的;所有的基本概念都丧失了它们的内容而成为纯形式的外壳。
理性由于被主观化了,而成了形式主义的。
理性的形式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我们坚持主观主义的观点不变,那麽思维就无助于确定某个目标本身是否值得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