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的小动物 (详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第13章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课时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了解蚯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2、教学难点: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三、实验材料准备
活蚯蚓、解剖盘、镊子、玻璃棒、硬纸板、光滑玻璃板、毛糙玻璃板、盛有水的小烧杯、滴管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13章土壤中的生物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2)【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能够区别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背面和腹面,识别刚毛、环带、口、肛门。
观察蚯蚓的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能够爱思考、讨论、自学的基础上,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能够大致说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知道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知道一些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概括分析等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一定的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勇于探索、善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在人与人的交流探讨中,培养集体协作的精神。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对刺激的反应,在生活中培养生物学科能力和科学素质,找出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相适应之处。
【学习难点】自己设计小实验,总结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知识梳理】1.蚯蚓一般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
2.蚯蚓白天常在土壤中穴居,夜间爬到地面,以土壤中的有机物或植物茎叶等作为食物。
它的生活习性属于昼伏夜出。
1.体形和体色:2.蚯蚓的身体有许多相似的环节构成3.蚯蚓的体表能分泌粘液,具有减少阻力作用。
4.呼吸:用湿润的体表进行呼吸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5.运动:体表有“细刺”,叫做刚毛,观察蚯蚓的运动,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的慢,在硬纸板上运动的快。
6. 观察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用小电筒照射蚯蚓的头部,蚯蚓会避让,说明蚯蚓怕光【自我检测】1.归纳总结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蚯蚓的体形圆柱形,体色深褐色,是一种保护色。
体表具有黏液,可以减小阻力,蚯蚓还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2.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160万条蚯蚓为奥运村的垃圾处理立下汗马功劳,蚯蚓的消化道是一个天然的有机废弃物的处理场。
3.观察蚯蚓的实验结束后,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蚯蚓?归还大自然4.唐朝诗人卢仝有一首描写蚯蚓的诗句,夏夜雨欲作,“傍砌蚯蚓吟。
第一节土壤里的小动物(蚯蚓)一、导入师:同学们,能猜出这条谜语吧?(学生猜)对,是蚯蚓。
(板书:蚯蚓)蚯蚓的身体细细长长像条龙,又生活在地下土壤中,因此又称为“地龙”。
(板书:地龙)关于地龙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同学们知道吗?(学生说,如果说的不清楚,可以投影)(4分)二、新课师:蚯蚓的名声还真不小啊!昨天,同学们已经采集了不少的蚯蚓,你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采集的?(学生说)师:这些环境的土壤有什么共同点?在干燥、板结的土壤中能采集到蚯蚓吗?为什么不能呢?这与蚯蚓的生活习性有关。
(播放视频:蚯蚓的生活习性)(板书:一、蚯蚓的生活习性)师:蚯蚓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有什么习性?可以概括为“昼伏夜出”(讲到“昼伏夜出”的时候,老师说“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我们平时很少见到蚯蚓的了吗?”)蚯蚓吃的食物是什么?(4分)师:我们知道,鱼生活在水中,有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鸟生活在空中,有适应空中飞行生活的特征;蚯蚓生活在土壤里,又有哪些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
爱心提示:每隔几分钟,就要用潮湿的棉球湿润蚯蚓的体表。
(示范)(点击)活动一:观察蚯蚓的体色、体形,辨认前后端(4分)播放视频:蚯蚓的外形师:现在我们开始自己做实验。
师:(指名学生)蚯蚓的体色是什么颜色?(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以提示“是不是和泥土的颜色相似啊?)这种颜色对蚯蚓来说有什么作用?(与土壤颜色相似,保护色)身体是什么形状?你认为圆筒形的身体对于土壤里生活有什么作用?怎样区分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关键是要先找到环带(点击,认识环带)同学们,对照活的蚯蚓,找到环带了吗?认识前后端。
(再让一个学生手拿蚯蚓,指着辨认)怎么区分蚯蚓的背面和腹面?(点击)活动二:体验蚯蚓有刚毛,观察刚毛(4分)师:蚯蚓的体表是否很光滑?我们先看视频。
(播放视频:蚯蚓的体表)学生实验。
师:同学们,用手摸一摸蚯蚓腹面的体表,(提示:腹面)有什么感觉?(可能有学生会说:黏滑。
土壤里的小动物大班科学教案一、引言小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土壤中扮演着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
本篇科学教案将围绕土壤中的小动物展开,介绍其种类、生态功能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教学活动。
二、小动物的种类与生态功能1. 小昆虫小昆虫是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如蚯蚓、蜈蚣、蚂蚁等。
它们通过啃食和排泄过程,促进土壤通风与增加有机物质,提高土壤的肥力。
作为土壤的“工程师”,它们还通过钻土、挖洞等行为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水分渗透和根系生长。
2. 红腿蜘蛛红腿蜘蛛是土壤中的捕食性蜘蛛,以食草害昆虫、蚯蚓等为食。
它们通过控制害虫数量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农田作物的生长。
3. 小土壤线虫小土壤线虫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通过捕食寄生动物维持其数量。
同时,小土壤线虫还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和循环过程,促进土壤肥力。
4. 小土壤螨小土壤螨是一类微小的节肢动物,以微生物和有机物质为食。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和碎屑,将其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的养分,促进植物生长。
三、教学活动:观察和分析土壤中的小动物1.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土壤中的小动物,了解其种类和生态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所需材料放大镜、工具(如小铲子、集土器等)、标本瓶、显微镜、实验报告本等。
3.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首先,带领学生前往户外,利用小铲子或集土器采集土壤样本。
回到教室后,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让学生观察土壤样本中的小昆虫、蜘蛛、线虫、螨等。
(2)让学生进行分类和记录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将小动物进行分类,并在实验报告本上记录下各类小动物的名称和数量。
(3)分析小动物的生态功能根据所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各类小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功能。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和解释。
(4)总结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和分析的小动物进行总结,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土壤中小动物的重要性和作用。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学生观察和记录能力的评价教师可以评估学生观察小动物的能力,并检查他们的实验报告本是否有规范的分类和记录。
第一节土壤里的小动物(蚯蚓)
一、导入
师:同学们,能猜出这条谜语吧?(学生猜)对,是蚯蚓。
(板书:蚯蚓)蚯蚓的身体细细长长像条龙,又生活在地下土壤中,因此又称为“地龙”。
(板书:地龙)关于地龙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同学们知道吗?(学生说,如果说的不清楚,可以投影)(4分)
二、新课
师:蚯蚓的名声还真不小啊!昨天,同学们已经采集了不少的蚯蚓,你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采集的?(学生说)师:这些环境的土壤有什么共同点?在干燥、板结的土壤中能采集到蚯蚓吗?为什么不能呢?这与蚯蚓的生活习性有关。
(播放视频:蚯蚓的生活习性)
(板书:一、蚯蚓的生活习性)师:蚯蚓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有什么习性?可以概括为“昼伏夜出”(讲到“昼伏夜出”的时候,老师说“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我们平时很少见到蚯蚓的了吗?”)蚯蚓吃的食物是什么?(4分)
师:我们知道,鱼生活在水中,有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鸟生活在空中,有适应空中飞行生活的特征;蚯蚓生活在土壤里,又有哪些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
爱心提示:每隔几分钟,就要用潮湿的棉球湿润蚯蚓的体表。
(示范)
(点击)活动一:观察蚯蚓的体色、体形,辨认前后端(4分)
播放视频:蚯蚓的外形
师:现在我们开始自己做实验。
师:(指名学生)蚯蚓的体色是什么颜色?(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以提示“是不是和泥土的颜色相似啊?)这种颜色对蚯蚓来说有什么作用?(与土壤颜色相似,保护色)身体是什么形状?你认为圆筒形的身体对于土壤里生活有什么作用?怎样区分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关键是要先找到环带(点击,认识环带)同学们,对照活的蚯蚓,找到环带了吗?认识前后端。
(再让一个学生手拿蚯蚓,指着辨认)怎么区分蚯蚓的背面和腹面?
(点击)活动二:体验蚯蚓有刚毛,观察刚毛(4分)
师:蚯蚓的体表是否很光滑?我们先看视频。
(播放视频:蚯蚓的体表)
学生实验。
师:同学们,用手摸一摸蚯蚓腹面的体表,(提示:腹面)有什么感觉?(可能有学生会说:黏滑。
老师问:你们猜一猜,粘液有什么作用?再慢慢地摸一摸,还有什么感觉?)这就是刚毛。
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刚毛,是否能看到?
(点击)活动三:蚯蚓的运动(8分)
师:我们人有脚可以走路,蚯蚓没有脚,怎么运动呢?我们看视频。
(播放视频:蚯蚓的运动)
请同学们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吗?
师:现在你知道蚯蚓运动的原理了吗?
活动四:蚯蚓的感觉
师:蚯蚓对外界的刺激有没有感觉呢?(点击)活动四同学们做实验触碰到蚯蚓的时候,蚯蚓有感觉吗?
师:蚯蚓对光线的刺激有反应吗?课前我们生物兴趣小组的几个同学做了这个实
验,我们看一看他们的实验情况。
(点击:活动五)好,我们看到,蚯蚓喜欢光还是不喜欢光?头部和尾部哪一个对光照更敏感?由此可以看出,蚯蚓对外界的刺激能不能作出正确的反应?现在同学们明白蚯蚓为什么昼伏夜出的习性了吗?
师:在刚才的5个活动中,为什么一直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呢?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学生不一定能答出来)这是因为与呼吸有关。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现在我们知道,蚯蚓有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用什么呼吸的?
师:夏天,一场暴雨过后,会有很多蚯蚓从土壤里爬到地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看视频。
(点击视频)现在请一位同学再来解释一下。
(指名回答)师:好,通过刚才的探究,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蚯蚓有哪些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幻灯片)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来谈一谈。
(小组合作交流。
)
师:虽然蚯蚓生活在土壤里,我们平时很少见到它,但是它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你们了解吗?
师:实验结束后,我们怎么处理这些蚯蚓呢?(学生回答)蚯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们。
实验结束后,请把这些蚯蚓送回到它们自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