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书法高清大图1
- 格式:pdf
- 大小:103.25 KB
- 文档页数:1
著名书法家田蕴章四条幅《兰亭序》欣赏田蕴章,田荫亭之长子,字存文,蟠逸斋主人。
原籍河北省河间县卧佛堂乡河西村。
1945年生于天津。
曾执教于南开大学,为东方艺术系教授、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理事、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南开区政协学委、市公安局特邀监督员。
幼秉庭训,始攻欧书,聪颖好学,勤勉过人,青年时期便已负书名。
后遍临历代名家,融会贯通,自成风格,长于楷法,兼精行草。
曾赴日本、香港、台湾讲学办展,为日《每日新闻》称作“中国之一流书道家”。
其在北方网录制的书法节目《每日一题每日一字》,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得书风为之一正!个人经历:1984年-1998年,六次入选全国书法展。
1992年获“国际书法精品展”特等奖,同年被聘为日本国艺书道院教授。
1993年获“金鹅杯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同年书作为中南海收藏。
1993年-1996年于天津艺术博物馆、北京炎黄艺术馆、山东省美术馆,三次举办个人书展。
1997年-2000年,于天津电视台录制80集电视书法讲座。
其弟弟著有《欧楷技法》。
上、中、下三岫《墨海双帆》行世。
2006年--2009年,于北方网录制365集《每日一题,每日一字》书法讲座。
近年来,专心於课堂讲授,致力于书学研究,著有《九成宫醴泉铭探源》、《欧楷解析》、《真行草每日一字》《墨海双帆》、《楷书抱冲斋诗稿》、《诗词书法邮资明信片》等行世,曾於天津电视台录制播放八十集书法讲座,博得盛赞。
其作品入选北京荣宝斋《孙子兵法百家书》、《唐诗百家书》等权威性刊物,楷书作品还被中南海等国家重要部门收藏,成为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和当代正统派书家代表人物之一。
“最接近真迹”的东阳何氏《兰亭序》赏析【珍藏版】“最接近真迹”的东阳何氏《兰亭序》东阳何氏《兰亭序》长23.3,宽11.1cm,封面题旧拓东阳本兰亭序寒松阁旧藏,山阴陈治题引首,后有张鸣珂、邓承谓、高振霄题。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太宗死,以真迹殉葬。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他采用明夺暗换等非正常手段,从民间获得王羲之《兰亭序》后,敕令当时最著名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人精心临摹了一些,用以赏赐给王公贵族和手握重兵的外地方镇。
有的方镇就把这些摹本上石刻碑上以示纪念。
而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则在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作为最珍贵的随葬品埋入昭陵,从此永绝于世。
岁月茫茫,真迹既已殉葬,临摹本也日久沦失。
所以现存故宫博物院的一两件《兰亭序》唐朝摹本被列为国宝,平民百姓轻易不能见到。
而唐朝摹本的石刻拓本自然也是极为珍贵。
据考证,东阳何氏《兰亭序》拓本应为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临的石刻拓本,是所有临本中的上上品,其笔法、神韵最接近王羲之原作。
关于东阳何氏《兰亭序》的由来,明代中期隆庆年间状元山阴(即今绍兴)人张元忭是这样记述的:公元1127年,金兵大举南下,攻破北宋汴京(今开封市),掳走宋徽、钦二帝及众皇亲大臣,皇宫御府宝藏抢劫殆尽,北宋朝廷随即灭亡,史称“靖康之变”,所幸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即宋高宗)不在京城而幸免于难。
兰亭序正楷兰亭序正楷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行书。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其书法风格隽永优美,成为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兰亭序被称为楷书中的楷书,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这篇兰亭序的丰富内涵和卓越艺术成就,使得兰亭序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顶峰。
王羲之的兰亭序行书,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
从整体布局上看,王羲之不拘一格、自由自在地书写,流露出一种豪放的气势。
他运用变化丰富的线条,展现了书法的魅力。
通过运用不同粗细、长短的笔触,给人以动感和生动的感觉。
从字形上看,王羲之的兰亭序正楷非常规整,笔画精细工整,线条流畅。
他注重字形的规范和协调,每一笔每一划都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和审美达观。
兰亭序正楷中的每个字都充满生命力和韵律之美。
它们似乎有着自己的呼吸和节奏,给人以动感和活力。
每个字形都精心打磨,达到了极致的境地。
兰亭序正楷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其字形的美感上,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无限向往。
这使得兰亭序不仅仅是一篇书法作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
兰亭序正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
它通过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巧,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已经被广大的艺术爱好者所认可和珍视。
兰亭序正楷的创作和传承,对于后世书法家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兰亭序正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内涵,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总之,兰亭序正楷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杰作,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的创作和传承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兰亭序的研究和传承,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让兰亭序的艺术光芒在世界书法艺术舞台上闪耀。
兰亭序全文放大字帖324个字兰亭序朝代:东晋作者:王羲之吾师东堂云:“山无棱,天地合,才难星,吾其如是。
”致吾师韦曲阳侍郎文瞻公序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日月如梭流转,我常思念着兰亭之会,追忆着已逝的盛景。
兹夕,风和日丽,春意盎然。
吾友曹操千里峡,脱却战时之劳顿,宴请江东宾客,备醋饮,言笑风生,心情愉悦。
虽然当时局势风云变幻,但吾仍旧师从大人,学习书法、席间行乐。
吾稍有愧疚,曾经于军旅之中无暇休闲,而吾师文瞻公却劝我言:“何必事事如此,找寻一处幽静之地,饮酒作乐,以释放压力。
”说矣,无风三树,有君四弦。
琴音悠扬,我心犹如骨鲠在喉的驳杂思绪,瞬间全部释然。
吾师爱才如子,将兰亭之盛况状如画地描述,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我竟不觉回忆涌上了心头。
在那兰亭之上,竹影袅袅,飞觥止于碧云,杯液起伏,如海啸滔滔。
吐纳自然,品味细腻,尽揽山川之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壮美。
吾望着水面上那千篇落照,聆听笛声远处微微传来。
忘却人世烟火,我感受到了人生真正的自由。
回首往昔,庐山峥嵘,三清亭上,信步于参差山石之间,似置身于仙境。
尊酒入喉,顾盼自令度之日已久。
天地在我心中盛开,思绪更加翻腾。
八表合一,光阴荏苒间,吾仰面看夜空,百花沉郁,可流水随光影舞蹈。
岁月如梭,当年之事,我仍在凝滞的笔记之中。
兰亭序因即兴而得,我愿将此序挥毫于大卷,表达起伏之间的真情实感。
道尽辞章中我对吾师深深的崇敬之情,以及与友人的相知之交。
吾愿与吾师和友人夜聚,共话诗书,品尝美酒,共享人生之美。
高一下册语文课件:《兰亭集序》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书法的魅力——王羲之(高清大图)唐太宗曾评论王羲之书法曰:“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烟霏露结,状影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为斜而反直。
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心摹手追,此人而已。
”下面请欣赏东晋“书圣”——王羲之的书法。
一、兰亭序绢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每个字都充满变化的节奏与韵律。
“若作一纸字,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这是王羲之行书结体的特点,孙过庭亦评价其“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星齐列,为体互乘”。
《兰亭序》中二十一个“之”字的书写都有所不同,就算是相同的笔画都有曲直之分,相同的偏旁也是有窄宽之分;在处理字的大小上,王羲之则是据字遣行,曲尽其态,同一作品中的字甚至相差数倍,但又合适得体;在字形上王羲之有意打破原有平衡,字与字之间参差错落,奇趣横溢;同时笔画与笔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游丝引带,相互顾盼,笔断意连,每一次落笔都如连珠的雨点,潇洒随意但又连贯一气。
王羲之同时又非常在意墨色干枯浓淡湿的变化,因为古人认为“字画流传久远之后,应如初脱手光景,精气神采不可磨灭。
不善用墨着,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以淹淹无生气矣”。
他们认为只有浓墨才能更好地体现字的力度和精神。
因此王羲之的墨色大多以浓墨为主,但是依然会配合有少数的淡墨与枯笔,用以构造由实到虚的空间变化,在《兰亭集序》中随性书写遮盖错字造成的重叠感也是王羲之墨色空间的重要体现,如《兰亭集序》局部第十三个“向之所欣”的“之”字是由王羲之微醺写成“今”后更正得来,“之”与“今”二字笔画重叠处,墨色的遮盖透明重叠,书写的先后顺序也一目了然,正是这种墨水重合叠加的层次感使王羲之的随性与洒脱之美跃然纸上。
可以说《兰亭集序》由笔画的空间布局、墨色的空间层次共同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动静结合的气韵空间,显现出纵横洒落但气韵贯通之妙,也体现了王羲之书法在劲健的动感中所蕴含的轻松自如的空间美。
二、宋拓定武兰亭柯九思藏本五代梁时移置汴都,后经战乱而遗失,北宋庆历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
九宫格兰亭序书法字帖全文
《九宫格兰亭序书法字帖》那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东西呢!
我一想到兰亭序,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和雅趣的古代世界。
那王羲之写的兰亭序,就像是书法界的超级明星。
而这九宫格版本的兰亭序书法字帖呀,就像是给这个超级明星打造的一个特别舞台。
你看那字帖上的字,一笔一划就像一个个小精灵在跳舞。
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姿态,有的舒展得像在伸懒腰,有的紧凑得像是在窃窃私语。
用九宫格把这些字框起来呢,就像是给这些小精灵们画好了一个个小家,规规矩矩又不失灵动。
我第一次看到这种九宫格兰亭序字帖的时候,心里就想,这是谁这么聪明的主意呀。
对于我们这些想要学书法的人来说,就像是得到了一个宝贝。
以前看兰亭序的字,只觉得好看,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临摹。
有了九宫格就不一样啦,就好像是有了坐标,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笔画在这个小格子里的位置。
而且啊,这字帖里的字好像有一种魔力。
你盯着看久了,就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到了王羲之写字的那个时候。
能想象到他在兰亭那个地方,周围是山水美景,然后他挥毫泼墨,写下这千古名篇。
我有时候拿着笔临摹字帖,就会跟这些字“聊天”,心里想着:“这个字呀,你怎么能这么美呢?我可得好好把你写出来。
”这字帖不仅是教我们写字,还像是带着我们在书法的世界里玩一场有趣的游戏呢。
每一个笔画都像是一个小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
在临摹的过
程中,我们可能会因为写得像而开心得不得了,也可能会因为写不好而嘟着嘴,但不管怎样,这九宫格兰亭序书法字帖都像是一个亲切的小伙伴,陪着我们在书法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山东),因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余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参加雅集的多为当世名士,一道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事后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这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流传于世的《兰亭序》有两种。
一是唐太宗时冯承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
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兰亭序》书法本身的艺术魅力: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能寓刚健于优美。
结构强调欹正开合,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寓欹侧于平正。
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
总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
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
从形质到神韵均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
《兰亭序》书文并美,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深情与风采,这种深情与风采为晋人所独有,为后人称慕与景仰。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