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欣赏兰亭集序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41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特点
《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
还将临摹本分赐贵戚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
一、书法展现的传统因素:
1. 行书的强度和大量的笔划:王羲之将兰亭集序中大面积采用行书,把结构规整严谨;笔划丰富,在笔画变化方面,仔细观察各笔划笔势有沉、松、劲、软、厚、薄,各种变化有细腻、婉转之美;
2. 行文流畅:王羲之书法使行文流畅宛若丝绢,在书法中充分发挥实力,笔略柔进,无形中令作品流动到一定程度,有节奏感,体现出诗词韵律;
3. 书写笔法的准确:王羲之书法的线条精确,构图有节奏,头尾相接构图符合礼仪精神;
4. 用章法构思:王羲之书法也表现出传统中国写作文的章法美感,章法的形成构成兰亭三部分,使文章自己有了一定的主题,营造出文章具有艺术感的成为整体功能。
二、表现出的新特色:
1. 焦点突出:王羲之在兰亭中突出字体大小,令重点意蕴更鲜明;
2. 极具丰富性:从代表姿态,字体变化,笔划变化等各个方面来看,上古书法的多样性在兰亭中的完美展现;
3. 极为精湛:王羲之的书法简洁而又大气,在细节处画莫名张力,把繁琐的文字把握在规整中不加任何冗余;
4. 精品向上:王羲之的书法
风格一直保持一种轻盈与虚无的风格,不断地把书法艺术抬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将上古书法沿袭下来。
兰亭序欣赏(几个版本较完整大图片)(2010-03-02 14:23:31)转载▼标签:杂谈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探究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探究
引言
《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撰写的一篇名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本文旨在探究《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瑰宝。
简介
《兰亭集序》是一篇行书,反映了王羲之在兰亭边的春宴上的情境和心情。
它以优美流畅的字体和精细的构图为特点,展现了中国古代书法的独特魅力。
艺术特征
1. 优雅的线条
《兰亭集序》的线条流畅优美,充满了生机和动感。
通过运用不同粗细的笔触,王羲之成功地表现了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和流动。
2. 精细的构图
《兰亭集序》的构图非常精细,每个字的位置和大小都经过精
心安排。
这种精细的构图使整篇作品看起来和谐平衡,给人以美的
享受。
3. 内外呼应
《兰亭集序》内外呼应的手法也是其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
作
品内部的字句相互呼应,形成了整体的和谐。
而作品与自然景物的
呼应则增添了作品的诗意和深度。
艺术意义
《兰亭集序》作为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
要意义,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精湛的技巧,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标志之一。
结论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艺术风格的探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
欣赏这一文化瑰宝。
其优雅的线条、精细的构图和内外呼应的特征,使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同时,它在艺术上的重要意义和对
后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王羲之最著名的三幅书法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晋朝时期的书法家,被公认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巅峰代表之一。
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上极具创新性和独特风格,被誉为“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以下三幅被广泛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一.《兰亭集序》1.背景《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篇书法作品是王羲之应邀为宴会上的盛况写的序文。
当时,王羲之在兰亭的席间饮酒,看着热闹的场面,感觉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于是写下了这篇名篇。
2.特点•书法风格: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以楷书为主,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洒脱自然。
•用笔技法:他运用了种种用笔技法,如转折点、顿挫抑扬等,使整篇文章的气韵流畅,富有韵律感。
3.艺术价值•传世之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流传至今。
•书法瑰宝:它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在书法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书法史上的瑰宝。
•影响深远:《兰亭集序》对后来的书法家影响深远,被作为学习和研究的范本。
二.《十七帖》1.背景《十七帖》是王羲之晚年创作的一组作品,被誉为他的绝世之作。
这组作品以流畅自然而脱俗雅致的书法风格,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艺术造诣。
2.特点•书法技法:《十七帖》利用了骨线笔法、结体技法等多种技法,展现了王羲之的独特风格。
•色彩运用:他善于运用淡墨水墨相间的墨色,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3.艺术价值•完美结合:《十七帖》充分展现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造诣和个人风格,被誉为他笔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艺术瑰宝:这组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律美和内涵,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三.《字林碑》1.背景《字林碑》是王羲之创作的一篇碑文,原本是为了纪念他去世的父亲而刻制。
它以其雄浑、豪放的书法风格而闻名。
2.特点•书法风格:《字林碑》以六分半体的篆书为主,力度雄浑,书法笔势豪放。
•墓志铭:作品以墓志铭的形式展现,内容悲痛又深刻,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
3.艺术价值•艺术成就:《字林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而受到广泛赞誉。
毛笔临摹书法字贴记王羲之兰亭序打印版409022113 兰亭序简介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
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