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书法欣赏
- 格式:docx
- 大小:13.47 KB
- 文档页数:2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乃历史上公认的最优秀的楷书作品,前人称其为“五柳先生佳书”。
此文的书法把汉代的缜密的规模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充份展示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笔势简洁,层次分明,节奏优美,法度端庄,且特别精湛,简洁明了,典雅大气,成为了后世书写的典范。
此文以极其优雅的姿态,流畅的笔划表现出全文的书写超越了汉字书法的繁杂,彰显了汉字书法的精妙之处。
王羲之的兰亭序无论是文章内容还是书写风格都为中国文字文化充满了活力和乐趣,也为后世书法研究的探究起到了无形的推动作用。
兰亭序汉字分类:
1.让笔淋漓:王羲之以勾线翻腾的手法,破开汉字的繁缛框架,富有弹性,变换丰富,表现出汉字书写时的自然之美。
2.以博大精深:遵循中国古典文风,形成秩序来表达神态,运用流畅的线条,勾引出深远的抒情思绪。
3.克制不过:尤其是掌笔的收放自如,始终凝练不臃肿,仿佛有种宇宙森罗万象的气韵。
4.活韵乾坤:书写时的大拙度,真正把字形的蠢蠢欲动汇集为行书的活力,凝练出栩栩如生的字体境界。
王羲之兰亭序作品赏析摘要:一、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简介二、兰亭序的艺术价值三、兰亭序的审美特点四、兰亭序的鉴赏方法五、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正文:【一、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独具风格,其中《兰亭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堪称巅峰之作。
兰亭序描绘了王羲之与友人相聚兰亭,饮酒赋诗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兰亭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全文共28行,计324字,字字珠玑。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书法技艺,将文字、意境、情感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优雅、自然的艺术风貌。
兰亭序在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兰亭序的审美特点】1.结构优美:兰亭序的字形结构疏密有致,比例和谐,具有很强的形式美。
2.笔画流畅:王羲之运用了丰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全文笔画流畅,气韵生动。
3.意境深远:兰亭序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具有深厚的意境。
【四、兰亭序的鉴赏方法】1.欣赏整体风貌:感受兰亭序字里行间的气势,体会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2.细品单个字:分析字的结构、笔画,领略王羲之书法技艺的精湛。
3.理解文意:阅读全文,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兰亭序的意境。
【五、兰亭序对后世的影响】兰亭序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世书法家都对兰亭序进行了研究和致敬,如颜真卿、米芾等。
兰亭序不仅成为了书法学习的典范,还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时至今日,兰亭序依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与传承。
总之,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欣赏兰亭序,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体会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书法|冯承素摹本《兰亭集序》原帖单字⾼清放⼤版赏析(⼀)《兰亭集序》⼜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位军政⾼官,在⼭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死⽆常的感慨。
王羲之真迹《兰亭集序》始终珍藏在王⽒家族之中,⼀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远。
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辩才。
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宝。
并命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等书家临写。
以冯承素为⾸的弘⽂馆拓书⼈,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近⾂。
唐太宗死后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此失传。
后⼈皆以冯承素双钩填廓摹版本与真迹最为相似,故此古今学习书法之⼈都愿临摹此版的《兰亭集序》。
冯承素双钩填廓摹版《兰亭集序》下⾯我就将冯承素双钩填廓摹版《兰亭集序》单字截取放⼤,以便⼤家更清晰⽅便地欣赏与学习。
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
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
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
或取诸怀抱,悟⾔⼀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不知⽼之将⾄;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云:“死⽣亦⼤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兰亭序》书法作品赏析《兰亭序》是我国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行书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生死无常的感慨;同时在书法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典范。
下面将从《兰亭序》的文学价值、书法特点和艺术魅力等方面进行赏析。
一、《兰亭序》的文学价值《兰亭序》以记叙的方式,描绘了作者与友人相聚兰亭、欣赏山水、饮酒赋诗的欢乐场景。
作品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抒发了人生无常、生死难料的感慨。
文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形式优美: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表现力。
2. 意境深远: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同时抒发了人生哲理的感慨。
3. 情感真挚:作者以真挚的情感,表达对友人、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令人感动。
二、《兰亭序》的书法特点《兰亭序》在书法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 字体优美:采用行书字体,笔画流畅,结构匀称,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2. 笔法独特:王羲之在《兰亭序》中运用了丰富的笔法,如藏锋、露锋、转折、提按等,变化无穷,独具匠心。
3. 章法和谐:作品整体布局合理,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气韵生动,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4. 意蕴丰富:《兰亭序》中的每个字都充满意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追求。
三、《兰亭序》的艺术魅力《兰亭序》作为一篇书法佳作,具有以下艺术魅力:1. 气韵生动: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豪情壮志,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力。
2. 变化丰富:在《兰亭序》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笔法和字型,使作品富有变化,引人入胜。
3. 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作者抒发了人生哲理的感慨,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境界。
4. 文化内涵:《兰亭序》不仅是一部书法作品,更是一部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总之,《兰亭序》作为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凭借其文学价值、书法特点和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图文)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兰亭集序全文单字高清放大行书字帖《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作品赏析画作背景艺术特色整体评价《兰亭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名作,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此作于公元353年写成,共含有324个汉字,被誉为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兰亭序》的画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整体评价进行赏析。
首先,字迹清秀。
《兰亭序》的字迹工整,字间结构严谨,没有丝毫马虎之处。
每个字都展现出王羲之的才华和精湛技艺。
其次,气势磅礴。
《兰亭序》的整体布局庞大,字体笔力雄健有力,通过运用大篆的笔画特点,展现出了作品的雄浑之美。
再次,意境深远。
《兰亭序》的内容描绘了宴会结束后的情景,表达了离别的思念之情。
王羲之以婉约而流转的笔调,以及洗练的文采,展现了文人墨客的情怀和对于自然的崇敬。
最后,意境交融。
《兰亭序》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刻画出宴会现场地柳树、水流等细节,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现人类情感。
整幅作品将自然景物和人文意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展现了王羲之独特的审美眼光和造诣。
总体而言,《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丰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作品以才情纵横,笔法独特,内外结合的艺术手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
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极少有作品能够与之媲美。
《兰亭序》所体现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不仅对于后来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追求艺术修养的楷模。
综上所述,《兰亭序》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既体现了王羲之个人的才华和造诣,又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丰富的意境,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的目光。
无论是从艺术技巧上,还是从文化内涵上,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希望对您有帮助!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及创作背景赏析篇1兰亭序全文兰亭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
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
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
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
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2)书法神品《兰亭集序》赏析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在这次天朗气清的兰亭集会中,他由广阔的自然想到了人生,大自然生生不息,而人的寿命却有限,这与苏轼在《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的情感相似。
作者深知生命的宝贵,在生活中,他通过服食丹药以求长寿,“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轻行动如分也”。
他并不赞同庄子所认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否定虚无主义的思想,他提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与死有分别,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作者作此文时已有50多岁,在当时可算高龄,他对生死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对死亡有清醒的认识,他的思考闪烁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芒。
具体来说,《兰亭集序》中蕴含的哲思反映了魏晋文人生死观的矛盾性。
王羲之的兰亭诗中有这样两句“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宗白华对此的评价是“写出了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
于是‘寓目理自成’,这理不是机械的陈腐的理,乃是活泼泼的宇宙生机中所含至深的理”按照宗白华的说法,王羲之所理解的自然的本质是“理”,这同道家崇尚的“道”应当是不谋而合的,联系到在魏晋文人中盛行的服药求仙的生活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包括王羲之在内的魏晋文人应当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
此外,道家认为死生应当是统一整体,而不是对立面,《庄周梦蝶》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提出了“物化”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说,生与死同样是“物化”,并统一于自然之道中,死生对于我们来说也就无所谓悲喜了。
然而,王羲之又发出了“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悲叹,一方面对客观“理”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对生死的强烈感伤,明显的前后矛盾,郭沫若因此贬斥王羲之“无病呻吟的绝顶了”,王羲之被认为是贪生怕死之徒,虽说有些片面,但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羲之对生死的理解是远没有老庄澄澈的,其中原因大致如下:王羲之身处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自然是具备儒家入世情结的,同时社会动荡不安,对生死存亡的重视,人生短暂的感叹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这样来看,求仙访道本是追求精神上归于永恒的自然,如今却渐受世俗影响演化为追求肉体长存的手段,魏晋文人因而兼具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情结,王羲之在自然中也有着自己对生命及死生问题的思考,文中情与景、情与理交融为一。
《兰亭序》书法作品赏析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幅作品以深沉的墨色、流畅的笔画和优美的结构展现出了王羲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书法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下面我们将对《兰亭序》这幅书法作品进行赏析。
首先,从整体布局来看,《兰亭序》的构图精致疏朗,层次分明。
王羲之将作品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为序文,中部为行书体“兰亭序”四个大字,下部为序文结尾。
整幅作品左上角书写“王羲之”,右上角书写“兰亭集序”,构成了一个美丽的整体。
在结构方面,整幅作品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体现了王羲之在构图上的高超造诣。
其次,从墨色和笔法来看,王羲之运用的墨色浓淡相宜,勾勒出了气质高雅的书法作品。
他的毫笔转折自如,笔下流畅如行云流水,端庄大方。
特别是行书“兰亭序”四个字,每个字形神兼备,笔画纵横有致,勾勒出一种极具美感的书法造型。
整幅作品墨色深浅相间,浓淡得当,既显得美观大方,又体现了王羲之对于墨色运用的精湛技巧。
再次,从书法艺术内涵来看,王羲之《兰亭序》展现了他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超造诣。
他运用书法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思想,融合了自己的艺术观念,通过笔墨来表现文字的意蕴。
整幅作品气韵悠扬,跌宕起伏,富有节奏感,展现了王羲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扎实的书法功力。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和思想的传达。
最后,在历史价值方面,《兰亭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后世书法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在书法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也激发了后人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探索。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展现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综上所述,《兰亭序》这幅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书法技艺,展现了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深厚功力。
它的优美结构、流畅笔法和深沉墨色都彰显出了王羲之的书法精髓。
兰亭序书法欣赏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在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日,这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与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子、凝之、涣之、玄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
五十一岁的王羲之于酒酣之时,用蚕茧纸、鼠须笔趁兴疾书,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
这篇传颂千古的名迹。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如有神助。
充分体现出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等特点。
在章法(布白)、结构、用笔上都达到行书艺术的高峰。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其特点分述如下:
天然的布白。
《兰亭序》布局的形式,是采取纵有行、横无列,行款紧凑,首尾呼应的方式。
《兰亭序》凡二十八行。
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偶有宽密。
如神龙本的通篇行距,前四行较疏,中幅较匀,末五行紧密。
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配合,错落有致。
保存了起草时随手书写的自然姿态,颇得天然潇洒之美。
多变的结构。
《兰亭序》的结构可说极尽变化之能事,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
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
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
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
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
尽其妙。
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
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
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
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
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
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
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
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