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关于人性解放的主张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鲁迅先生的人性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揭示深刻而犀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鲁迅先生对人性的见解和他作品中对人性的描述。
一、人性的复杂性鲁迅先生深刻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他认为人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存在。
在他的作品中,他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和事件的叙述,展现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缺陷。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他以自己的疯狂来批判现实社会的愚昧和封建思想的束缚;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阿Q这个自卑的小人物,揭示了人性中的懦弱和自欺欺人。
二、人性的善恶争斗鲁迅先生明确表示,人性中存在善恶的争斗。
他认为,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人往往被迫选择邪恶,善良和正义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比如在《孔乙己》中,他通过孔乙己这个悲剧性的角色,反映了社会对底层人物的压迫和漠视,以及他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和受伤。
鲁迅先生通过这一形象,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悲剧性矛盾。
三、人性的矛盾体鲁迅先生认为,人性是由矛盾组成的体。
在他的作品中,他展现了人性中各种矛盾的对立。
比如在《呐喊》中,他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揭示了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他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描写,呼吁人们要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和改革,使人性的矛盾能够得到解决和统一。
四、人性的解放与觉醒鲁迅先生对人性的描写,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负面的批判,他同时也寄予了对人性的解放和觉醒的期望。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分析和对个人的觉醒,人们才能摆脱束缚,实现自身的价值。
比如在《药》中,他通过对医生小偷的描写,展示了个体在社会现实中的压抑和无助,同时也呼吁人们要有勇气和决心去改变现状,追求真正的人性解放。
总结起来,鲁迅先生深刻而细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之争,他通过对人性的描述,让读者对自身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揭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而丰富的思想资源,值得我们长期的思考和学习。
通过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性的本质,以及构建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的重要性。
解析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评论家。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解析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揭示他对社会、人性和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一、鲁迅的文学思想鲁迅的文学思想突出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他主张文学应当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反映人们的苦难和矛盾。
鲁迅认为,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直面真实,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
鲁迅的文学思想可以归纳为两个重要的方面。
首先,他提倡以人民为写作的对象。
鲁迅认为,文学创作的价值在于服务于人民大众,关注社会底层的人们。
他鄙视文人的傲慢和虚伪,主张文学要回归到人民生活中,描写普通人的命运和经历,反映他们的痛苦和斗争。
其次,鲁迅注重思想性和启示性。
他认为文学应当具有积极的人文精神,能够引导读者思考与反思。
他经常用戏剧性的冲突、矛盾和讽刺手法来表现问题,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从而唤醒人们的觉悟和思想。
二、鲁迅的文化立场鲁迅的文化立场可以概括为批判传统文化、倡导现代文化。
他对当时的封建社会和旧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封建道德和思想观念的虚伪和荒谬。
鲁迅坚持用尖刻的文字剖析和批判社会现象,在《呐喊》、《狂人日记》等作品中,他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他追求真正的人性解放,坚信只有通过现代文化的推动,中国才能真正翻身。
鲁迅所倡导的现代文化主张民主、科学、进步。
他赞扬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启示,认为中国应该从西方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行文化的大融合。
他主张建立民主国家,推进社会进步,通过现代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三、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的影响鲁迅的文学思想与文化立场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激发了后来许多文学家和知识分子的反思和创作。
鲁迅的文学思想深深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人,让他们明白文学的责任和使命。
鲁迅思想解放与人类尊严的捍卫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与文化思想家,他的思想解放和对人类尊严的捍卫,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思熟虑的观点,为中国人民发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进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的发展。
一、思想解放对于思想解放,鲁迅在其所写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深入的探讨。
他通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表达了对传统观念束缚的反抗。
通过日记的形式,鲁迅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种种陈腐与愚昧的观念,呼吁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求真理与自由。
鲁迅的独立思考还体现在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上。
他通过小说《阿Q正传》中的描述,鞭挞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束缚和摧残。
阿Q作为小说中的主人公,以其特殊的精神状态,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的形象,也是鲁迅对封建礼教的讽刺与反思。
二、人类尊严的捍卫在鲁迅的眼中,人类尊严是至高无上的。
他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的中国社会充斥着不公、愚昧和剥削,人们的尊严与自由受到了极大的侵害。
在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通过主人公的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维护个体尊严的重要性。
他呼吁人们不要被社会媚俗的观念所笼罩,要勇敢地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鲁迅不仅捍卫了人类尊严,也通过其创作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公和苦难。
在小说《药》中,鲁迅以一个不幸的女子的遭遇,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入地展现了人性的丑恶与社会的弊端,唤起了人们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注。
三、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的影响鲁迅思想的解放与对人类尊严的捍卫,不仅对个人有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鲁迅的作品使人们认识到传统观念的局限与不合理,呼唤了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他的小说语言直接、真实,风格独特,以犀利的笔触刻画了社会与人物,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鲁迅的思想也影响了后来的一代作家和思想家。
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倡导思想解放和美学自觉,启发了中国的文艺创作者。
鲁迅是中国20世纪文坛上最为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家和社会观察家。
他的文学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同时,他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和实践也对中国的文艺创作者起到了启发和激励的作用。
鲁迅倡导思想解放和美学自觉,这种思想对于中国文艺创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鲁迅倡导的思想解放是指在思考和创作中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受道德、伦理等外在因素的干扰,尊重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已经不是父母师长所说的那个‘忠良’了,已经不是义务教育所说的那个‘国民’了……我已经不再是人了,而是工具了。
我是钢笔,是标签,是铁条,是钟表,是毛巾,是纸张,是火柴……既然如此,我就可以抛开那些所谓的‘道德’‘法制’‘恭俭’‘廉耻’等耳语,随便我怎样定夺,也不怕别人怎样议论。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鲁迅主张作家应该尊重个人思想的自由,不被道德和传统所困扰,要有勇气跳出传统的框架,才能带给读者新鲜的文艺感受。
鲁迅提倡的美学自觉恰恰是与其思想解放相呼应的,是指作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要考虑作品所要表达的美学意义。
美学自觉强调艺术在整个人文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鲁迅在《白光》中写道:“所谓文艺,不是空气,不是逍遥,不是尘土,不是矛盾,它是一种有头脑、有人格、有思想的活动。
”这句话揭示了鲁迅对文艺理念的看法:文艺与一切人文科目一样,都是一种有头脑、有思想的活动,只有在思想意识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真正的美学效果。
鲁迅的思想解放和美学自觉的倡导不仅指引了文艺创作的方向,也启示了文学创作者面对现实时要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利益。
鲁迅在创作中提倡的文学写实主义正是对此的最好注脚。
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这样写道:“国民脸上所表现出来的,是诉说太深的悲哀和失意,和一种顽强的纯洁。
”这句话明确地表达了鲁迅对于中国现实的关注和担忧。
他认为作家要为民族出气,用笔尖为义士写一道亲切的红气,要用文学表达出中国人面对贫困、苦难和歧视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精神。
鲁迅立人思想总结鲁迅立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言论中。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立人思想深受中国近代历史变革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思想的启迪。
鲁迅立人思想主要包括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民族觉醒的呼唤。
首先,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是他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他以尖锐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丑恶和不公。
他通过讽刺、嘲笑和讥讽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封建制度下的压迫、贫穷和愚昧。
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封建制度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不幸和困境。
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激起了人们的思考和反思,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鲁迅对人性的关注是他立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深刻地洞察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他相信人性中既有光明和善良的一面,也有黑暗和邪恶的一面。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揭示。
他批判了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传统观念,呼吁人们敢于思考和解放自己的灵魂。
鲁迅关注人的痛苦和困境,他倡导人们要追求真理,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命运,要坚守自己的信念。
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人性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鲁迅对民族觉醒的呼唤是他立人思想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下,鲁迅深感中国社会的困境和落后,他痛心于中国人民的屈辱和悲惨命运。
他呼吁人们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要为了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的批判,他力图唤醒人们对他国的认识和认同,呼唤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奋起。
鲁迅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的呼唤也深深地感动了许多中国人。
综上所述,鲁迅的立人思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瑰宝,他的作品和言论反映了他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民族觉醒的呼唤。
他的思想引导人们对自身、对社会和对民族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的写作题材摘要:一、鲁迅写作题材的背景与特点1.时代背景2.个人经历与心路历程3.写作风格与艺术特点二、鲁迅笔下的社会现象1.揭示社会黑暗2.反映民众疾苦3.批判封建礼教三、鲁迅作品中的典型人物1.阿Q正传2.孔乙己3.祥林嫂四、鲁迅作品的主题思想1.反对封建统治2.倡导民主自由3.关注人性解放五、鲁迅作品的影响与价值1.对后世作家的启示2.对社会改革的推动3.文学史地位与传承正文: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写作题材丰富多样,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鲁迅将民众的疾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笔下,诞生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如阿Q、孔乙己和祥林嫂等,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鲁迅的写作题材紧密围绕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尖锐的笔触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
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吃人”的寓言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荒谬;而在《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则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民众的苦难,还深刻地剖析了社会的病根。
鲁迅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阿Q,一个贫穷、懦弱、自负而又自卑的小人物,他的形象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底层民众,突显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对民众精神的压迫。
孔乙己则是一个因贫困而堕落的知识分子,他的悲剧人生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
祥林嫂则是一个受尽压迫与欺凌的妇女,她的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命运的束缚。
通过对这些典型人物的塑造,鲁迅传达了反对封建统治、倡导民主自由和关注人性解放的主题思想。
他倡导民众觉醒,为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努力。
鲁迅作品的影响力深远,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启示,对社会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使他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
总之,鲁迅的写作题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他的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呼唤民众觉醒,关注人性解放。
试述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揭露社会黑暗面鲁迅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面。
他描绘了大量贫困、饥饿、疾病、污秽、暴力和逆境等困苦生活的细节,描述了中国传统制度的弊病和种种不良现象,控诉了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腐败。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经典作品,深刻剖析了社会现实的丑恶,为人民揭开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二、反对封建文化鲁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打破封建主义文化的束缚,需要摒弃旧的文化传统,发展现代文明。
因此,他强调“百年国耻”应该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基础,而对传统文化不要怀有浪漫的情感。
他通过小说《阿Q正传》、《药》、《祝福》等作品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的腐朽和阻碍现代文明的力量,以及努力追求新文化的时代精神。
三、倡导人性解放鲁迅的作品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个性的自由,强调人物的主观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他在小说《故乡》中写道,人们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它应该是人的耳朵而不是別人的手,处理自己的事情”,倡导了积极的人性解放和自由。
在他看来,个人只有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才能真正成为主人公。
四、探索语言艺术的新境地鲁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整体风格独具特色,语言雄浑而准确,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他拒绝传统文风,追求写作的自由和创造性,挑战语言和文学的传统规则,探索新的写作形式和手法。
他的小说在语言上简明扼要,且形式变化多样,既有平实的笔调,也能运用较为朴素的语言体现自己的锐意进取。
总之,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揭示了中国的社会现状,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提倡人性解放和创新创造。
他践行了自己的写作信条,表现出对社会和人民的关切,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
鲁迅的文学精神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他以犀利的笔锋和深刻的洞察力,呈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独到见解。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独特的文学精神,这是一种坚定、不妥协的精神,它以真实、深刻的揭露社会矛盾,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
本文将探讨鲁迅的文学精神,并分析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一、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鲁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力和敏感性而著称。
他深入研究和观察社会现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特权阶级的虚伪。
例如,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他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生动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不公。
他以深情和痛苦的笔调,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无力感。
这种敏锐的观察力是鲁迅文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作品成功的关键。
二、真实和深刻的社会揭示鲁迅的文学作品力求真实和深刻地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的丑陋面。
他坚信文学应该用来揭示社会的真相,并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的小说《阿Q正传》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通过描写阿Q这个普通人的悲喜交加的命运,鲁迅深刻地探讨了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他借此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担忧。
他的作品直击社会矛盾,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三、对精神解放的倡导鲁迅的文学精神强调个体的精神解放和自由。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和思想,鼓励人们摆脱传统的束缚,寻找个人独立和解放的途径。
他呼吁人们以个体的力量,改变社会的现实。
在他的散文中,他多次提到 "与时俱进" 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学习新知识,拥抱新思想,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现代化的变革。
他的文学精神鼓励人们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为自由和尊严而奋斗。
四、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鲁迅的文学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作品中饱含的思想和社会关怀,激发了许多后来的作家,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个体的命运,并以鲁迅为榜样,追求艺术和社会的完美结合。
总结鲁迅思想的主要内容鲁迅(1881年-193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鲁迅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封建文化和制度的批判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他深刻地认识到封建文化和制度的腐朽和落后,毫不掩饰地对之进行强烈的批判。
他以尖锐的笔锋揭示了这个社会的黑暗面,如《狂人日记》中对传统医学的讽刺和《社戏》中对死者尸体被蹂躏的揭露等。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无知、愚昧和奴性的象征,呼吁国人要从旧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二、对现代化的呼吁和现代文学的倡导面对封建社会的落后和局限,鲁迅高度关注西方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冲击。
他主张中国应该向现代化迈进,接受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他提倡用现代文学对现实进行批判和反思,通过现代文学的力量唤醒民众的意识,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的不公与不义。
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以及其对新文学运动的支持和推动,都体现了他对现代化的呼吁和对现代文学的倡导。
三、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关注鲁迅是中国社会不公平和压迫的坚定反对者。
他深入观察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并对之进行尖锐的批判。
他的作品中常常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如《孔乙己》中的小人物、《药》中的贫困的医生等。
他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呼吁改变社会的不公和对弱者的压迫,为社会正义与公平奋斗。
四、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关注鲁迅对中国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精神格外关注。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体系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呼吁重振民族精神和运动。
他主张要使中国从被人家侮辱的国家重新崛起,呼吁中国人要有自信和尊严,要奋发向前。
他的作品中常常强调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担当,如《在广州》中的呼吁与苦闷,以及《野草》中关于民族精神的思考等。
五、对个体价值和人性解放的思考鲁迅强调个体价值和人性解放。
他认为在封建社会的束缚下,人们的个性受到了压抑和扭曲,呼吁要摆脱传统道德和伦理束缚,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鲁迅最精辟的20句话一、关于人性与国民性1.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 犀利地剖析了中国人的一种保守且善于妥协的性情特点。
二、关于文学与艺术5.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 强调了在文学描写或艺术创作中抓住关键特征的重要性。
6.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表明了积极进取、不安于现状是进步的动力源泉,对文学创作和其他领域的发展都有启示意义。
7. “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 这是对文学创作发展过程的一种理解,鼓励初学者不要因为作品的稚嫩而气馁。
8.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强调民族精神(民族魂)在国家进步中的核心重要性,文学艺术也承担着弘扬民族魂的使命。
三、关于社会批判9.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10.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不同类型人的行为特点,批判了弱者欺负更弱者的社会现象。
11. “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
”- 深刻地批判了那种安于被奴役且美化奴役生活的奴才思想。
12.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
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
鲁迅关于人性解放的主张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专制王朝统治下那种残酷而畸形的历史面貌,鲁迅认为最为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将广大的民众从被他们所扭曲和凝聚而成的奴性主义状态中间解放出来,“合理的做人”,“成一个独立的人”和“觉醒的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整个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步伐,正是通过人性解放的艰苦努力之后所得出的结果。
鲁迅从青年时代就开始致力于思考广大的民众如何才能够确立自觉的意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从而将自己的国家推向辉煌灿烂的前程。
针对着晚清时期“兴业振兵”和“立宪国会”这样的一些主张,他坚持地斥之为“抱枝拾叶”,甚或是为了“遂其私欲”,而认为根本的问题是“首在立人”。
他在当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欧美之强”的“根柢在人”,因此强调“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文化偏至论》)。
如果在一个国家之内并未做到充分地“立人”,并未发挥出人们处于平等氛围中间的自由与独创的精神,“兴业振兵”与“立宪国会”这样的措施,肯定也是无法获得完满的实现的。
而只有在经历了充分与完整地“立人”之后,人们的素质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能够自由与独创地发挥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促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得以站立在整个世界的前列,去积极地“角逐列国是务”,这样才有可能翱翔于整个世界的顶空。
鲁迅还进一步阐述了“立人”的关键,是必须“尊个性而张精神”。
从真正能够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而言,就应该都能够在一种合理、健康和有序的体制中间,充分地发挥出高度的聪明才智与独创个性来,而绝对不能够只由某个独裁的帝王来发号施令,亿万的人们却只能匍匐在地,点头称是,歌功颂德,高唱入云。
像这种生存状态底下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虚假与空洞的符号而已。
鲁迅正是根据自己“立人”的想法,又合乎逻辑地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破恶声论》)。
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都获得了健康与美好的发扬,都充分地实现了个性的解放,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就必须受到应有的尊重,获得积极向上的表现,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提高和升华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与精神,既具有高度的道德情操,又掌握完整的法律意识,自然就成为一桩水到渠成般的事情了。
而如果是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人们都深受压榨与蹂躏,滞留于精神状态的麻木与愚昧之中,当然就无法出现“群之大觉”的局面。
鲁迅概括出来的这个深刻的命题,无疑是包容了西欧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以来最具有根本意义的内涵,也十分契合于马克思、恩格斯所总结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
如果没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能实现“人各有己”,大家只像应声虫似的生长与蠕动着,不加思索地服从来自上峰的命令,像这样纠合而成的集体,就绝对说不上会有什么真正的集体主义。
真正的集体主义必须充分和有序地发挥出每个公民的思想与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冒充的”和“虚幻的集体”所作出的严肃批判,在这方面是极有启发意义的。
大声呼喊着“集体主义”的口号,却阻止人们获得自由的发展,不让大家去做到“人各有己”,那就必须是延续着专制王朝统治的一种法术。
远在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黄宗羲,早已揭露了专制王朝统治的暴政,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明夷待访录原君》)。
假借“大公”的美名是很容易做到的,连德国纳粹党的头目杀人魔王希特勒都是这样标榜自己的,却无法改变专制帝王自私与残忍地统治人民的本质。
广大民众的根本出路是必须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做到“人各有己”,在人人都获得自由发展的基础之上,再形成具有高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的社会群体的“大觉”,这样才有可能促使整个国家获得真正的前进和发展。
鲁迅在青年时期所提出的这个杰出的命题,确实是抓住了整个中国奔向现代化的根本关键,他毕生都为此而进行奋斗。
譬如于“五四”启蒙运动中所提出的“成一个完全的人”(《随感录二十五》),“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四十》),认为“要风化好,是在解放人性”(《坚壁清野主义》)等等,都是此种主张的进一步的发挥。
他所主张的“改革国民性”(《两地书八》),也正是为此而从事的具体措施。
而在他后期的思想生涯中,由于熟悉、服膺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就又提出“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关于妇女解放》)的主张,这与“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此种清醒与通畅的思想逻辑,相辅相成而又十分完满地结合在一起,就达到了一种崭新的辩证的境界。
人性的解放必然会促使社会的解放,而社会的解放又必然会进一步促进人性的解放,这样才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主义。
当我们的整个民族正为着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美好的精神品质,为了追求和实现人类最先进的文化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时,人性的进一步解放和获得升华,必将成为21世纪历史进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在中华民族进入21世纪的宏伟征途上,鲁迅许多深刻的思想主张,确实都是异常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严肃认真地去进行分析、研究与借鉴,而决不应该很轻薄、浮躁和弃如敝履似的对其任意贬抑,否则不真就像屈原在《卜居》时所说的那样,成为“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般惊心动魄的堕落行径了吗?这是应该引起我们充分地加以注意和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