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
- 格式:doc
- 大小:246.67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七章、思维1.什么是表象?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1)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
表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离开了具体事物,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有了表象作支持,更容易形成抽象的概念。
2)促进问题的解决。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很大程度上依赖表象的支持,即使利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时,也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与支持。
2.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一)算法,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启发法,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1)手段—目的分析,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3.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1)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数量和组织方式上存在差异。
2)无关信息的影响,人们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影响从而妨碍问题的解决。
3)问题的表征方式。
(被问题所局限)4)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思维惯性)5)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类似刻板印象)6)动机和情绪,在一定限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解决,反之,妨碍问题的解决。
7)人际关系,团体内的相互协作和相互帮助,是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的积极因素,反之则妨碍问题的解决。
第八章、语言1.试述语言的含义及其特征。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普通心理学(下)重点难点整理习题普通心理学(下)第七章思维一、名词解释:1、思维2、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3、辐合思维和发散性思维4、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5、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6、表象7、心理旋转8、想象9、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10、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11、概念12、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13、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14、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15、概念形成16、算法式与启发式17、定势(心向)18、功能固着二、简答题:1、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2、人类思维发展的顺序是什么?3、思维的基本过程是什么?4、定势对解决问题有何影响?5、什么是表象?它在思维中有什么作用?6、简述想象的含义及其功能。
7、为什么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8、试术问题解决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
9、什么是有意想象?它有哪些种类和特点?三、论述题1、什么是问题的解决?、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2、综合分析人在推理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可能原因。
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试论述认知心理学关于概念结构的理论和发展。
5、有关概念结构的理论有哪些?简述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
6、简要评价概念形成的两种理论。
7、为什么人们在推理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推理错误?8、问题解决过程中可采用哪些策略?11、什么是创造性?它有什么特征,以及包括哪些心理成分?第八章语言一、名词解释:1、语言理解2、布洛卡区(Broca’s area)3、内部语言4、独白语言与对话语言5、语言的表征6、语言的加工7、威尔尼克区(Wernick’ area)9、语言知觉10、句子理解11、图式二、简答题1、语言与言语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2、简述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
3、简述图式及其作用。
4、什么是语句的表层和深层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怎样?5、简述语言的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评价心理学家教育黑猩猩学习语言的情况。
6、简述关于语言获得的两种对立的理论。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要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知识要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
⼀、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躯体;把⼏何图形分解成点、线、⾯、⾓、体;分析⼀个句⼦由哪些语⾔成分构成等,都属于分析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考虑的思维过程。
例如,把单词组成句⼦;把⽂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把⼀个学⽣的思想品德、智⼒⽔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
通过分析,⼈可以进⼀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
通过综合,⼈可以完整、全⾯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解题的技巧。
分析与综合是同⼀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有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
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体,就⽆从分析。
综合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越全⾯;分析越准确,综合越完善。
例如,学⽣读⼀篇课⽂,既要分析,也要综合。
经过分析,理解了词义和段落⼤意;经过综合,掌握了⽂章的中⼼思想,便获得了对⽂章的整体认识。
对事物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只能形成⽚⾯的、⽀离破碎的认识;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只能形成表⾯的认识。
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的,只有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起,才能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分析与综合可以在不同的⽔平上进⾏。
⼈可以在直接摆弄物体的情况下进⾏分析与综合,例如,⼩学⽣⽤散装的零件⾃⼰组装成舰模或航模的过程;也可以在直观形象的⽔平上进⾏分析与综合,例如指挥员在军事图上分析敌情,服装师设计服装,建筑师设计建筑物等;还可以在思想上对抽象的事物进⾏分析与综合,例如,公安⼈员分析案情,学⽣解题等,这是分析与综合的⽔平。
第七章思维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 和提取过程。
而思维则是对输入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加工。
(二)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2、间接性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二、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心智操作)(一)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1 .分析 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 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2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 虑的心智操作。
(二)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对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 的相同、相异及其关系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1 .抽象是在头脑中舍弃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把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
2 .概括 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 的过程。
如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1 .具体化 就是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的结论应用于具体的事 物的过程。
2.系统化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其属性,纳入到一定的类别 E -H-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1 / 13或系统中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和方法,可把思维区分为:1.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或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或抽象逻辑思维。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1.聚合式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途径和答案的思维。
(三)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1.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第七章思维一. 单选题1. ()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A. 表象B. 思维C. 语言D. 言语2.思维反映的是()A. 过去的经验B.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C. 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D. 人的愿望3.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有()A. 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B. 形成概念和进行问题解决C.进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D. 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4.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是()A.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本形式B. 概念形成的过程的基本形式C.问题解决的基本形式D. 决策的基本形式5.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根据思维()A.探索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划分的B. 是否具有创造性划分的C.的形态划分的D. 的内容划分的6.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叫()A. 形象思维B. 抽象思维C. 辐合思维D. 发散思维7.概念所包含的食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的()A. 内涵B. 外延C. 范围D. 广度8.概念所包含的个体叫概念的()A. 内涵B. 外延C. 范围D. 广度9.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叫()A. 概念形成B. 问题解决C. 发散思维D. 创造思维10.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A.思想准备B. 定势C. 问题解决的策略D. 动力定型二. 名词解释1.思维过程2.发散思维3.表象4.概念5.问题解决三. 填空题1.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属于高级的。
2.思维是整个脑的功能,特别是的功能。
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同时,还要将行为的结果与最初的目的进行对照,以保证活动的完成。
3.想象过程是。
4.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常采用四种策略:保守性聚焦、、和。
5.想象的种类按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和。
四. 问答题1.简述思维特征2.简述有意想象的种类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4.什么是创造性?它包括哪些心理成分?5.简述想象的功能?五.论述题1.论述思维及思维的分类。
第六章记忆1.记忆的分类:(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记忆是一个过程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
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
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他用实验的方法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
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
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
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
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
普通心理学:思维知识点整理●一、思维的一般概念●含义●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活动中●思维的特征●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间接性●借助媒介和知识经验●思维是经验的改组●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思维的种类●从思维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方面划分●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又要依赖于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形象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思维●面临的是理论性质的任务●又要依赖于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从思维的内容划分●经验思维●凭借日常生活的经验进行的思维●理论思维●根据科学概念和论断进行的思维●从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意识划分●直觉思维●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是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分析思维●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而得到合理结论的思维●从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划分●辐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合乎逻辑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沿着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从思维是否具有独创性划分●常规思维●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二、表象●什么是表象●含义●客观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产生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表象的分类●按感觉通道划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根据表象创造程度不同划分●记忆表象●想象表象●表象的特征●直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人头脑中产生某种事物的表象,就好像直接看到或听到这种事物的某些特征一样●概括性●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可操作性●由于表象与知觉相似,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谢帕德和库柏:“心理旋转”实验(R:180°)●表象的脑机制●表象和知觉是否具有类似的脑机制●柯斯林认为,视觉表象和视知觉在功能上是等价物,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的神经机制。
普通心理学一、学科性质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本书介绍了绪论、人工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三章感觉第四章知觉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六章记忆第七章思维第八章语言第九章动机第十章情绪和情感第十一章能力第十二章人格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本章主要内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如何研究心理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1.本章重点:(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2.本章难点:(1)心理学的研究类型(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第一节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个体心理(一)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二)情绪与动机: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三)能力和人格:人的心理特性有些是暂时.偶然出现的;有些是稳固.经常出现的。
这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有时也叫个性心理特性。
或个性。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ability )和人格(personality)两个方面。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的三个重要方面。
前二个方面称心理过程,后一方面又称个性心理特点或个性其关系可用下表表示:⎪⎪⎪⎪⎪⎪⎩⎪⎪⎪⎪⎪⎪⎨⎧⎩⎨⎧⎪⎩⎪⎨⎧—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特征信念、理想、价值观等—需要、动机、兴趣、—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心境、信心、犹豫等。
—注意、灵感、激情、—心理状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情感过程想象等—感知、记忆、思维、—认识过程心理过程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1.意识 有时也叫觉察。
普通心理学笔记,大一下的考试普心,第七章,思维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思维的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
思维的间接性: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作间接的认识。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在进行思维时,人们需要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
辐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再造想像: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以记忆表象作基础,和词语思维的组织作用。
问题解决的效率除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知识表征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存在的。
不同语言的具体结构规则是不同的、意义性语言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意义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交流、指代性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社会性语言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的交际活动(一个人说话的内容,常常要受到别人的影响)、个体性语言行为具有个体的特点普心,第九章,动机动机的产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
需要○1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当人们感受到这些要求,并引起个体某种内在的不平衡状态时,要求就转化为某种需要。
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2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人类从渴则饮,到科学技术的发明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
○3人的需要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的需要主要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人的需要的内容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一、思维的概念与特征✧定义: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表现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决策等活动中是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一)概括性✹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取一类事物共同特征和规律✹使人的认识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是概念形成的前提,是思维迁移的基础✹概括水平越高,思维水平越高;认识水平越高,概括水平越高过度概括化?(二)间接性✹人借助于一定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超越感知觉的局限,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对经验的改组✹是探索、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思维的过程-思维操作(加工环节)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形成整体。
比较✹对比各种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关系。
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取出各种事物与现象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抽象基础上对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思维的种类(一)、根据思维的任务、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分✹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逻辑思维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与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容易因经验不足而导致片面性,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理论思维:用科学的概念和论断进行判断。
(三)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对于新问题能够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直接的领悟,快速而跳跃✹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进行推导的思维活动,也叫逻辑思维。
(四)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辐合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又叫求同思维。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概述
概念特征
定义: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
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间接
的和概括的反映。
内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形式:间接性和概括性
概括性: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同一类事物特征和规律的概
括。
间接性:感性知识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时空性:不受时空的限制
加工水平:更高级的信息加工活动,是探索和发现新物
的心理过程。
思维过程
分析和综合
分析:把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智力操作
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智力操作
比较:确定对象之间的差异点与共同点的智力操作
抽象和概括
抽象:把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把它们与其它属性、次要特征分离的智力操作。
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联系起来的智力操作。
思维种类
◆按性质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
观的形式。
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
(3岁前)
◆具体形象思维:指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学前
期)。
◆语词逻辑思维;人们面临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抽象的
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按创造性
◆再生性思维(常规思维):只要重现过去类似情景中已学
会的方法便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创造性思维:要求提出新的、发明性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思
维
◆按思维形式
➢辐合性思维:(又叫聚合式思维,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出的各种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分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根据凭借物
➢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按遵循逻辑
➢形式逻辑思维:有明确的逻辑形式的思维。
又叫分析思维。
➢非形式逻辑思维:没有一定的逻辑形式,不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例如直觉思维
➢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第二节表象与想像
表象定义:广义上表象是指头脑中出现的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狭义上表象仅指记忆表象。
◆直观(形象)性:
➢生动具体
➢但鲜明性、完整性和稳定性不如知觉
◆概括性:
➢可以是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
➢但不如语词的抽象概括性强
➢是感知到思维的过渡的中间环节
◆能动性:
➢在形象思维中利用表象解决问题
➢利用并加工改造产生想象表象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提供感性材料;促进问题解决。
根据分析器类型不同有:
视觉表象:事物形状、大小、方位、颜色和空间等图象。
听觉表象:各种声音的形象。
运动表象:动作和动作系统的表象。
根据表象的概括程度
单一表象:又称为个别表象,是人们头脑中复现的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
一般表象:是在个别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关于一类事物的共同的、主要特征的形象。
在一般表象的形成过程中,语言、词起
着重要的作用。
想像
定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
新颖性
形象性
◆想象中对表象的加工改造活动主要为:
➢粘合
➢夸张
➢典型化
➢联想
◆想象可以构成过去并未储存过的形象。
◆想象并非脱离现实,必然要以现实中的客观事物为基础。
想像的功能
超前认识作用:创造发明活动中的重要成份。
补充作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对认识经验的补充。
代替:有满足需要的作用。
生理调节:圣斑等。
有一定的临床治疗作用。
想像分类(有无自觉的目的):
无意想象:没有一定的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有意想象: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想像
⏹表象和知觉可能具有类似的脑功能区。
⏹问题解决和脑额叶功能有关,和左侧颞叶和顶-枕叶叶有一定的关
系。
⏹推理和脑的右半球的功能相关
⏹研究通常用核共振和脑损伤实验的方法来做。
第三节概念和推理
定义: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或联系)的思维形式
特点:
➢概念用语词来表示,但概念是心理现象,语词只是其物质外壳。
➢概念与表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概念是本质特征的的概括,具有抽象性。
表象的概括可以有非本质特征,具有直观性。
联系:具体概念都有表象原型。
概念的功能
系统化功能;
使人的经验系统化。
称谓功能:
在辨别事物、进行交流时的功能
思维功能:
形象思维是对表象进行操作,而抽象思维是对概念进行操作。
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日常概念(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概念结构理论
Bourne 等人提出。
概念语义特征:
定义性特征是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是概念的本质特征。
特异性特征是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
是非本质的特征。
概念由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组成。
如:鸟的定义性特征为“有羽毛”,“无齿有喙的动物”,这两个概念的合取就构成了鸟的概念。
该理论能较好地说明人工概念,但不能适合自然概念。
Rosch等人提出的。
概念由原型和与原型相似的成员组成的。
原型是指概念范畴中的典型,如:家具概念中的原型是椅子和沙发。
较好地说明自然概念的组成,但只适合部分概念。
概念形成
Hull人工概念实验
☐配对学习:一个汉字一个无意义音节同时呈现,一直到被试把边旁和无意义音节联系起来,形成概念为止。
☐说明概念形成的习得过程。
概念形成途径
◆假设考验说:形成是假设考验的过程。
◆内隐学习说:形成是内隐学习获得的。
◆样例学习说:形成是实例学习获得的。
概念形成策略
◆Bruner认为概念形成是假设考验的过程,考验的策略有
推理
◆推理是根据已知的或假设的事实来评价或产生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的思维过程
◆
◆逻辑学家关注规范性推理,研究人们应当怎么做?
◆心理学家关注描述性推理,研究人们实际怎么做?
◆演绎推理: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
线性系列(转换推理):小王比小李高,小李比小张高,小王与小张谁高?
条件推理(主题推理):如何使用证据去确定一个特定的陈述是真还是假.如,明天下雨,球赛就停止。
◆归纳推理:在一系列事实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同它们一致的假设
的过程,其意义在于使我们能从少数例子中推出一个结论。
推理偏差
◆信仰偏见效应:受内容真实性的影响
◆气氛效应:逻辑术语(所有、有些或没有)创造了一种气氛使被
试更倾向于接受有同样术语的结论
◆前提错误:错误解释前提造成错误
◆证真不证伪:倾向于去证实而不是去证伪。
第四节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
问题的分类
◆确定性问题与不确定性问题
◆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问题
◆对手问题和非对手问题
◆知识丰富问题和知识贫乏问题
脑机制
◆额叶对问题解决有重要作用
◆左侧颞叶和顶-枕叶和问题解决也有密切的关系。
策略和过程
算法: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启发式:根据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
◆逆向搜索
◆爬山法
策略和过程
四阶段说
●发现问题
受动机、活动积极性、求知欲、知识水平和观察力等因素影响
●分析问题
与问题表述和分析策略有关
●提出假设
类比起重要作用
●验证假设
实践检验或理论检验
三阶段说(树状决策)
●一般解决: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
●功能解决:提出符合方向、途径的具体解决办法
●特殊解决:找出具体的手段、工具
影响因素
●专家和新手:知识的数量和知识组织的方式
●知识表征:
●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为功能固着。
●动机:强度和业绩的关系
●情绪:
●人际关系:群体的作用。
●原型: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
●迁移: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