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深部找矿的新发现(1)
- 格式:pdf
- 大小:215.80 KB
- 文档页数:5
2005年9月第7卷增刊中国工程科学Engineering ScienceSep.2005Vol 17Supp.[收稿日期] 2005-07-10;修回日期 2005-07-25[基金项目] 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资助项目(YX2004-6)[作者简介] 刘继顺(1957-),男,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产勘查和区域成矿学研究3云南省蒙自县白牛厂矿区白羊矿段银多金属矿详查地质报告,地质二大队,1990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若干地质问题探讨刘继顺1,张洪培1,2,方维萱3,郭 军1,2,章霞林2(11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沙 410083;21蒙自矿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蒙自 661100;31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 100814)[摘要] 白牛厂大型、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是滇东南锡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燕山晚期花岗岩是其主要控矿因素。
花岗岩浆上侵过程中,使得上部沉积岩地层隆起,形成以寒武系地层为核的矿区短轴背斜构造;岩浆上隆作用还使矿区沉积岩层浅部产生一系列高角度阶梯状正断层,这些断层又进一步在下步收敛发育成一条规模较大的低角度剥离断层(F 3)。
已有工程揭示花岗质岩浆与寒武系碳酸盐、泥砂质岩石发生了较强的接触交代作用,并在接触带附近产生矽卡岩型铜锡多金属矿(化);在外带F 3断层内形成银多金属矿体。
主矿体(V 1),实为一个较大的似层状矿体(白羊矿段上部)和若干个较小的扁豆状矿体(白羊矿段下部和穿心洞、对门山、阿尾矿段)构成的一个群体。
白牛厂隐伏岩体接触带锡(铜)矿有良好的找矿前景;矿区西部茅山硐具备似层状锑矿和与热液作用有关脉状锑矿的形成条件。
[关键词] 白牛厂;银多金属;花岗岩;花岗斑岩;短轴背斜;剥离断层;锡[中图分类号]P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42(2005)增刊-0238-071 前言 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探明银资源量达超大型规模,共生铅、锌、锡储量均达大型规模。
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硫同位素组成及滇东南多金属矿找矿远景李开文;张恺;郭君功;刘坤;方怀宾;张乾【期刊名称】《金属矿山》【年(卷),期】2018(000)010【摘要】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多金属成矿带中部,该矿床的银、锡、铅、锌储量达到了大型—超大型规模,同时伴生丰富的分散元素.由于该矿床成因争议较大,直接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探和开发.根据新开采矿段矿石矿物的硫同位素数据,系统研究了白牛厂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白牛厂矿床矿石矿物的δ34S值分布范围较小,黄铁矿δ34S值为2.5‰~4.0‰,磁黄铁矿δ34S值为2.7‰~3.9‰,闪锌矿δ34S值为2.9‰~4.3‰,方铅矿δ34S值为1.5‰~2.3‰,黄铜矿δ34S值为3.4‰~4.3‰.通过与赋矿地层中硫化物及与成因密切的花岗岩体的δ34S值进行对比,显示出白牛厂矿床的硫主要由岩浆作用提供,为岩浆热液型矿床.结合个旧和都龙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认为,在滇东南地区围绕晚白垩世花岗岩体及外缘为寻找多金属矿产的有利地段.【总页数】8页(P138-145)【作者】李开文;张恺;郭君功;刘坤;方怀宾;张乾【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01;河南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1;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勘查院,河南郑州450000;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1;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01;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0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P612【相关文献】1.滇东南白牛厂多金属矿床稀土元素特征及找矿远景 [J], 李开文;郭君功;方怀宾;刘坤;赵焕;王小娟2.滇东南白牛厂多金属矿床铅同位素组成及铅来源新认识 [J], 李开文;张乾;王大鹏;蔡伊;张永斌3.滇东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铟分布规律及富集机制 [J], 刘建平;郑旭;陈卫康;张洪培;丁涛;郑国龙;刀俊山4.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富CH_4流体包裹体发现及其矿床成因指示 [J], 陈欣彬;孟柯柯;高建国;蹇龙;刘岩5.滇东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成矿元素特征 [J], 祝朝辉;张乾;何玉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绿春牛尼老白铅锌多金属矿区土壤次生晕及找矿远景分析云南绿春牛尼老白铅锌多金属矿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区之一,也是云南省重要的矿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矿区的土壤遭受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有效地找矿,必须深入分析土壤次生晕的形成机理,以及找矿远景。
土壤次生晕是在矿床成矿过程中,由于物质的迁移、转化和改造而形成的矿床四周的一种次生矿化带。
其特点是产状分散、富含微量元素和富集矿物,通常是矿床寻找和评价的重要参考。
绿春牛尼老白铅锌多金属矿区的次生晕主要分布在矿床周边。
根据地质勘探研究,该矿区的次生晕类型主要为继承性次生晕、砂岩氧化次生晕和夹多金属矿次生晕。
次生晕中通常含有丰富的痕量元素,如As、Ag、Bi、Cd、Co、Cu、Pb、Zn等。
这些元素在找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有效地找矿,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矿床的成因和矿床的特点。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矿床周边的次生晕的类型和特征,从而指导我们的找矿工作。
其次,我们需要对次生晕的元素组成和特点进行研究。
次生晕中富含痕量元素,这些元素在找矿过程中非常重要,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参考。
我们可以通过对次生晕进行采样和分析,来确定次生晕中的元素含量和分布情况。
最后,我们需要对次生晕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
次生晕通常分布在矿床周边,但具体的空间分布情况因矿床类型而异。
我们可以通过对矿床周边的异地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勘探,来确定次生晕的分布情况和规律。
总之,云南绿春牛尼老白铅锌多金属矿区的土壤次生晕是重要的找矿参考之一。
通过对次生晕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矿床的特点和分布,从而指导我们的找矿工作。
相信在未来的矿产资源开发中,如此重要的找矿参考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在对云南绿春牛尼老白铅锌多金属矿区进行土壤次生晕分析时,我们需要收集一些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
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收集的数据:1. 矿床地质勘探数据:包括矿床成因、矿物组成、矿区的地质构造、矿床分布规律、矿床年代等。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探析云南省蒙自市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汪元智摘要:蒙自市白牛厂银多金属矿是云南地区发现的一个超大型矿床,该矿主要分布在滇东南锡多金属成矿带上,其控矿因素主要包括构造、沉积建造和岩浆活动等。
赋矿地层主要为中寒武统田蓬组碎屑岩,多金属矿体的产出及其形态受控于圆宝山复式向斜与F3断裂,该矿成矿过程当中的物质来源、流体与热源主要由燕山区岩浆活动所提供,为活化围岩当中的成矿物质及其迁移、富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了全面了解与掌握该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该文中主要针对这些内容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蒙自市在对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开采过程当中,虽然发现该矿远景储量巨大,然而由于控制程度不是很高,现有经济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利用的工业矿体不断减少,严重威胁到矿山持续稳定生产。
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下文主要针对该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旨在全面掌握该矿地质特征及矿体赋存规律,为今后找矿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作用,实现矿山企业持久健康发展。
1 区域地质概况滇东南个旧和都龙多金属矿中间区域上是白牛厂银多金属矿的分布所在,弥勒断裂在北部区域上将矿区与扬子地台分隔开来。
红河断裂在新南侧区域上为界和埃哀牢山断块紧邻,越北古陆与矿区的南部连接,文化断裂在东部区域上,和南岭褶皱系相连成为一个整体。
构造单元在演化过程当中不同程度的影响到白牛厂矿床,该矿有着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与岩浆活动,同时矿化作用也较为复杂。
古生界寒武系与奥陶系下统是矿区当中主要的地层出露,同时还出露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等地层,在矿区边缘部位出露有少量的中生界三叠系地层。
该区构造线整体呈现NE向方向展布,主要表现为褶皱以及压性和压扭性的断裂,NW向与SN向构造相对次之,以断裂构造为主。
另外,该区有着非常强烈的岩浆活动,主要有玄武岩(海西区喷发所形成)、薄竹山花岗岩(燕山期侵入而形成)、阿尾隐伏花岗岩,还有二长岩脉、花岗斑岩和汇率岩等零星的分布。
试议云南主要金属矿产及勘查作者:李磊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8期摘要:在我国之南有一个名叫云南的地方,它富饶美丽、久负盛名。
它最著名的称号就是“有色金属王国”,因为具有大量的地下矿藏,地质条件极好,类型最为齐全而著称,文章提出了以扬子成矿区之老矿山深部及外围作为突破区,以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成矿区之云南段作为开拓区;滇东南成矿区作为深化找矿区的地质矿产勘查部署。
关键词:矿产资源有色金属矿床勘查云南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我国的16个成矿带中云南有2个:“三江成矿带”和“川滇黔相邻成矿区”。
“三江成矿带”经我国云南省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为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合部位,是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成矿流体活跃的资源富集区,专家称之为全球地质构造的“百慕大”。
地质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是我国西南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是最具潜力的矿产资源富集区,曾先后发现过一批大中型铜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如滇西北香格里拉普朗、德钦羊拉、思茅大平掌等。
一、云南主要金属矿产概况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
8~29。
15和东经97。
31一106。
11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南部,属低纬内陆省份。
东西横跨864.9 km,南北纵跨990 km,山区、半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4%,平坝面积占6%。
全省总面积39.4万km ,占全国总面积的4.1%,仅次于新疆、西藏等省区,居全国第8位。
云南矿产储量大、矿种全,素有中国的“有色金属王国”之称。
已发现矿产142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171种)的83.04%,有86种探明了储量,矿产地1253处。
有62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
有色金属是云南最大的矿产优势,铅、锌、锡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铜、银金属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位,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云南成矿区带划分成矿带是指在一定区域的特定成矿地质背景(如裂谷、岩浆弧、结合带等)中,受一定的地质构造、沉积建造和岩浆活动等相互关联的成矿作用控制,几种矿床类型集中分布的区带,一般与大地构造单元相对应。
滇东南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规律及找矿远景杨瀚海;杨勤生【摘要】华南成矿省滇东南成矿带是国内大型超大型矿床较多地区,以往认为其成因与滇东南三大花岗岩体的侵入有关,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不少科研单位及学者在3个超大型矿床的块状硫化物矿石中发现了喷流沉积的重要证据.白牛厂V1矿体的直接顶、底板地层,在多个穿矿钻孔中发现三叶虫化石以及在白羊矿段矿石中发现了沉积锡石等也难与阿尾隐伏花岗岩体的成矿作用相联系.【期刊名称】《云南地质》【年(卷),期】2010(029)003【总页数】7页(P245-250,244)【关键词】喷流沉积成矿;超大型矿床;华南成矿省;找矿远景;滇东南【作者】杨瀚海;杨勤生【作者单位】云南省地矿局测试中心,昆明,650218;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昆明,6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1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滇东南有色、贵金属成矿带东与黔桂两省区接壤,北起富源,南抵中越国境,面积约4.5×104km2,是我国三大构造单元 (扬子、华南、藏滇)的结合部,地质构造复杂,沉积类型多样,成矿条件有利,有色、贵金属矿产 (以银为主)丰富。
现已查明,区内共有超大型矿床 3个,是国内超大型矿床分布较为密集地区之一。
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属世界级超大型锡矿,加上近年来探明的白牛厂、都龙、新寨 3个独立或共生锡矿床在内,累计探明锡 (多金属)金属储量达 231万吨,占全省锡矿储量 90%以上。
蒙自白牛厂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已控制银矿储量5 264t,占全省银矿 (伴生银除外)储量 (11 678t)的 45%,加上文山下厂中型银矿在内,可以成为省内新兴的白银生产基地。
个旧、都龙、白牛厂 3个超大型矿床以大致相等的距离,分布在滇东南 3个燕山期复式花岗岩基的近侧或外围 (白牛厂),含矿围岩分别是中三叠统个旧组碳酸盐岩及中 -下寒武统泥质岩、粉砂岩及不纯碳酸盐岩 (白牛厂、都龙),岩控及层控特征较为明显。
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对门山矿段水文地质特征及涌水
量预测
蔡家驭;陈爱兵;王玉祥;李育;董雪健
【期刊名称】《地下水》
【年(卷),期】2022(44)5
【摘要】云南省蒙自市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位于薄竹山拱褶北西部的北东向短轴背斜北东倾伏端,其中对门山矿段位于该矿区中北部。
通过对矿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分析,采用比拟法与解析法进行矿坑涌水量预测。
结果表明:在预测矿井最低排水标高1595 m条件下,根据已有采集与观测的矿区资料为依据采用的比拟法计算的旱季涌水量为7798.47 m^(3)/d,雨季涌水量为15352.99 m^(3)/d;在稳定流条件下采用潜水井的Dupuit公式计算出的旱季涌水量4354.41 m^(3)/d,雨季涌水量8584.91 m^(3)/d。
将计算方法和结果与矿区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采用比拟法预测矿坑涌水量结果更可靠,可信度更高。
【总页数】4页(P13-15)
【作者】蔡家驭;陈爱兵;王玉祥;李育;董雪健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463;P641.41
【相关文献】
1.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2.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深部找矿的新发现
3.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深部找矿的新发现
4.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水文地质特征及其水害的预测与防治
5.云南省官房铅锌钨矿区团山矿段水文地质特征与矿区涌水量预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深部找矿的新发现张洪培;刘继顺;张宪润;章霞林【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年(卷),期】2006(000)005【摘要】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发现的超大型矿床之一.近年来作者通过对其控矿因素的进一步研究,突破了断裂控矿、层位控矿的认识局限,提出了成矿作用主要与燕山晚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随着与隐伏花岗岩体接触带距离的加大,出现Sn(Fe)→Cu→Zn→Pb→Ag→Sb的矿化空间分带规律新认识.在分析深部岩体产状及地球物理勘查(高频大地电磁测深扫面)基础上,认为锡、铜是矿区南部深部的主要勘查目标,经钻探验证,发现了厚大的铜矿体和富锡矿体.【总页数】5页(P361-365)【作者】张洪培;刘继顺;张宪润;章霞林【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蒙自矿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蒙自,661100;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蒙自矿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蒙自,66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2【相关文献】1.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J], 韦炳生;张洪培;李光宗2.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深部找矿的新发现 [J], 张洪培;刘继顺;张宪润;章霞林3.云南东川雪岭铜多金属矿区深部隐伏矿体预测定位与找矿新发现 [J], 刘文恒;刘继顺;潘家永;牛宇奔;杨婉芩4.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若干地质问题探讨 [J], 刘继顺;张洪培;方维萱;郭军;章霞林5.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J], 李开文;张乾;王大鹏;祝朝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蒙自白牛厂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叠加成矿系统及成矿模式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个旧—薄竹山—老君山锡多金属成矿带中部,是滇东南除个旧和都龙之外的又一典型的大型—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其区域成矿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成岩年代学等内容,综合研究白牛厂矿床叠加成矿系统发育特征及成矿模式,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矿区处于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越北古陆三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是一个地质构造复杂,地壳稳定性较差,活动性较强的地区。
区内发育有早元古代哀牢山群和瑶山群褶皱基底岩系,以震旦-三叠纪(Z-T)及第三纪等地层组成了沉积盖层。
区内红河、弥勒—师宗、南盘江、文山—麻栗坡等深大断裂控制了本区的岩浆活动及矿产分布。
该区域经历了加里东旋回、海西期、印支期地壳抬升,燕山期花岗岩强烈侵入及喜马拉雅期挤压碰撞的构造演化过程。
发生于加里东裂陷海槽内的热水沉积作用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的侵入作用为滇东南地区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成矿动力学条件。
2.矿区内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矿化蚀变均较为复杂,叠加成矿系统分为热水沉积系统和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热水沉积成因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中寒武统田篷组地层,受控于F3层间滑动断裂,含矿围岩主要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系。
受燕山期花岗岩体侵入作用的影响,矿体遭受岩浆—热液叠加改造作用。
而岩浆-热液成因矿体呈陡倾状、脉状、透镜状产于断裂、裂隙内。
围岩蚀变有云英岩化、矽卡岩化、角岩化、大理岩化、硅化等。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包括矽卡岩成矿期、中温热液成矿期及低温热液成矿期。
3.厘定了叠加成矿的继承性、新生性以及叠加性特征。
空间上,从深部到地表,矿体类型依次为:岩浆-热液型中高温热液矿体(Ⅲ类)→叠加改造型层状矿体(Ⅳ类)→热水沉积型与叠加改造复合型矿体(Ⅰ类)→热水沉积型层状、似层状矿体(Ⅰ、Ⅱ类),不同类型的矿体叠置产出。
第20卷第4-5期 矿产与地质Vol.20,No.4,5 2006年8月M INER AL R ESOUR CES AND GEOLOGY Aug.,2006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区深部找矿的新发现¹张洪培1,2,刘继顺1,张宪润1,章霞林2(1.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2.蒙自矿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蒙自661100)摘 要:云南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发现的超大型矿床之一。
近年来作者通过对其控矿因素的进一步研究,突破了断裂控矿、层位控矿的认识局限,提出了成矿作用主要与燕山晚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随着与隐伏花岗岩体接触带距离的加大,出现Sn(F e)→Cu→Zn→P b→Ag→Sb的矿化空间分带规律新认识。
在分析深部岩体产状及地球物理勘查(高频大地电磁测深扫面)基础上,认为锡、铜是矿区南部深部的主要勘查目标,经钻探验证,发现了厚大的铜矿体和富锡矿体。
关键词:银多金属矿床;深部找矿;综述;花岗岩;矿床分带;铜矿体;锡矿体;白牛厂中图分类号:P61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6)04-05-0361-05 云南省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曾是清代云南省的重要白银产地,开采历史悠久,地表多处见有炼银炉渣,炉渣量约有13万t,其中含银86.63g/t,含锡0.52%,含铅2.11%,含锌6.86%。
虽上世纪50年代即开始了以锡矿为主的普查评价,但直到80年代后,经过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的曲折探索,才实现了找矿的重大突破。
探明银资源量达超大型规模,共生铅、锌、锡资源储量均达大型以上规模。
新的地质研究表明,白牛厂矿床产于个旧-都龙-大厂锡多金属成矿带,有与后者相似的成矿条件,不仅具有相当规模的铅、锌、银、锡(共/伴生)的资源潜力,而且存在良好的独立铜矿找矿前景。
1 矿区找矿新思路1.1 白牛厂矿区地质勘查历程白牛厂阿尾矿段和穿心硐矿段因地表有银-铅-锌矿体出露,早就为地质工作者所注意(也可能是古人开采的对象)。
原云南冶金局308队在勘探个旧锡矿的同时,在1958~1960年就对阿尾和穿心硐地表矿化进行了概查,目标是寻找锡多金属矿体,工作后共获得概查金属储量:铅为4.58万t、锌为1.46万t、锡为0.16万t、银为309t。
结论为“矿小无工业价值,但怀疑存在隐伏矿体”。
1978年至1979年,云南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队又在上述两个矿段开展了1∶5万区调试点和矿点检查工作,概算阿尾和穿心硐远景金属储量:银为220t,锡为0.28万t、铅为2.51万t、锌为1.73t。
结论为“可能存在隐伏花岗岩,是寻找锡多金属的远景区”。
1978年,云南地矿局物探队对薄竹山-白牛厂-茅山硐一线作了长16km的磁测剖面及电测深工作和1∶5万区域重力测量。
发现从阿尾姑娘厂至白羊有连续2.5km的低缓异常和250~300m深处的电测深拐点,遂认为该异常可能与硫化矿或隐伏花岗岩体有关。
1979年,地矿局15地质队进入矿区开展普查工作,在穿心硐矿段按100m的间距实施槽探工程,圈出300余米的矿化带。
1980年底,云南省地矿局将白牛厂地区作为银多金属矿重点普查区,决定由地质二大队实施。
1981年至1983年,地质二大队对穿心洞北部的白羊矿段(图1)3号断裂带地表矿化进行追索,施钻7个,4个不见矿,2个打到古采空区,只有ZK57-1孔见矿,无¹收稿日期:2006-04-12 作者简介:张洪培(1963-),男,博士生,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成矿学与找矿系统工程学。
基金项目: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2004YX06).法圈出矿体。
这样就转到穿心硐就矿找矿,按线距200m 、孔距80m,在29~35线东西长度为1000m 地段,施工钻孔14个,圈出脉状主矿体(V 1)一个。
矿体走向长度为345m,倾角为40°左右,呈脉状、透镜状产出。
矿石平均品位:w (Ag)为138.60×10-6、w (Sn)为0.16%~0.35%、w (Pb )为0.99%~3.26%、w (Zn )为1.16%~3.75%。
获得的D 级金属量:银为17.6t 、锡为0.04万t 、铅加锌为0.57万t 。
在此情况下,又将重点转移到阿尾矿段,在112~142线1100m 地段施工钻孔20个,尽管见矿率高,但发现的多为陡倾细脉矿化,各见矿点难以连接,最大的5号矿体银储量不过50余吨。
图1 云南蒙自白牛厂矿区地质简图Fig.1 Geological sketch of the Bainiuchang deposit,Mengzi,YunnanQ-第四系 D 1-下泥盆统 ∈1-下寒武统 ∈2-中寒武统 B L -辉绿岩 C P -花岗斑岩 1-断层 2-推测断层 3-不整合界线 4-地质界限 5-背斜轴线 6-向斜轴线 7-矿化体 8-矿体 9-钻孔及编号 10-铜、锡成矿预测区 1984年,二大队重上白羊矿段。
在认真研究勘查资料的基础上,于1984年8月,在ZK 57-1孔往南80m 处施工ZK 57-3孔,证实矿体可连接、厚度大、品位富,实现了白牛厂找矿的历史性突破。
此后,在其外围的阿尾矿段和穿心洞矿段、咪尾矿段及对门山矿段曾先后投入了找矿勘查工作,且施工了钻探工程。
其中在阿尾矿段的ZK126-10孔和ZK130-11孔分别揭露到深部隐伏花岗岩,相邻的钻孔见到了接触变质带,并见细脉状锡多金属矿化,但因矿脉细,相邻钻孔无法连接,也就没有进一步开展工作。
其它矿段也因钻探见矿不佳而相继结束找矿勘查工作。
至此,整个矿区累计提交C +D +E 级(C 级占7%)金属资源储量:铅为109.67万t 、锌为172.14万t 、银为6470t 。
其中银资源量达超大型规模。
1.2 深部找矿勘查的新思考1.2.1 锡(铜)矿找矿前景的思考就银多金属找矿而言,以往勘查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铅、锌、银资源量达大型-超大型规模;而对锡多金属找矿而言则始终没有较大突破。
半个世纪的勘查工作虽以寻找锡多金属矿开始,而却以寻找银-铅-锌矿结束。
对锡多金属找矿几经周折,终未突破。
期间虽发现了隐伏花岗岩体和含锡细脉,由于当时找矿思路狭窄,导致信心不足而作罢。
但是本区控矿条件和矿化类型与个旧、大厂、都龙等大型锡多金属矿田有一定可比性,其深部锡(铜)矿找矿前景依然值得探索。
1.2.2 岩浆岩的控矿作用的思考对于主要控矿因素的认识,本区勘查史经历了断层控矿→层控(喷流沉积作用)→层-岩-断复合控矿(岩浆只起叠加成矿作用)的不同阶段。
尽管在阿尾ZK126-10和ZK130-11孔揭露到的隐伏花岗岩体埋藏在600m以下,远离已知银多金属矿体,其矿化强度不高,因而,岩浆岩的控矿作用始终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是,隐伏花岗岩体与锡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
因此,需要重新认识岩浆岩控矿作用。
1.2.3 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的思考探采对比证实,以往确定的勘探类型偏高。
在白羊矿段,矿体呈似层状,但沿倾斜方向至穿心洞、对门山及阿尾矿段的生产探矿结果发现,矿体形态复杂,连续性很差,品位、厚度变化很不稳定。
原勘探类型定为Ê类,存在着很大问题,提交的资源储量可靠程度变低。
随着矿区勘查工作的逐步证实,矿区矿化露头最好地段的深部,矿体不甚理想。
以往,即便发现白羊隐伏厚大矿体后,仍然摆脱不了优先评价穿心洞、阿尾矿化露头的深部的思维。
而无矿化露头的对门山矿段,虽开始不被重视,如今探获结果却意外之好。
因此,需要重新研究控矿地质因素和成矿规律。
2 控矿地质因素及成矿规律研究2.1 控矿地质因素在矿区勘查初期,找矿的指导思想是热液脉状矿观点,地质队主要持断控和岩控观点。
后来认为白牛厂矿床属喷流沉积成矿,又改变为岩浆期后热液改造叠加的沉积-改造-岩浆热液叠加的观点,更强调喷流沉积成矿作用。
这种观点似有其合理性:本区工程见矿率高,主矿体产状特别是在白羊矿段基本上与地层产状一致,黄铁矿的成因矿物学特征大多表现为沉积成因等。
但应该指出的是,有些证据值得商榷,如钾长硅质岩、硅质岩(更像是硅化产物)等。
更为关键的是,缺乏层纹状硅质岩、层纹状铅锌矿石的证据。
勘查资料的分析及与开采资料对比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岩控观点可能更为合理,而断控则是岩控的表现,白牛厂矿田的形成主要是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有关(并非岩浆热液矿床)。
花岗质岩浆侵位不仅可形成有利成矿构造空间,也可带来主要成矿物质,还可以提供成矿热源[1]。
(1)花岗质岩浆活动是矿区短轴背斜(穹隆)及含矿F3断层形成的可能机制。
矿区为一以寒武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核部的短轴背斜构造。
已知主矿体产于N W-NWW向F3断层内。
短轴背斜和F3断层可能是由花岗质岩浆侵入形成。
由于花岗质岩浆向上侵位,推挤上部地层形成接触带褶皱和断层,正上方的沉积岩层向四周下滑,构造岩性薄弱面得以优先发育为滑动面,滑距越来越大,最终形成几个大的拆离面。
F3只是数个拆离面中最上部的一个。
(2)花岗质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主要物质来源、热动力条件和构造空间。
已知矿体的主要矿物在隐伏花岗岩岩体中都有分布;矿石主要化学成分在岩体中高度富集;隐伏花岗岩派生的花岗斑岩脉多处构成银多金属和锡矿体。
这些都说明花岗岩是成矿主要物质来源[1]。
在花岗岩与碎屑岩、碳酸盐岩接触带产生了强烈的热变质作用,由岩体向外,形成云英岩化[2]→矽卡岩化或角岩化→硅化、泥化、碳酸盐化的蚀变空间分带;同时出现从磁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含)银矿物→辉锑矿,即成矿温度由高→低的变化规律;铜矿化主要分布在硅化及角岩化带及附近;铅、锌、银矿化主要分布在泥化、碳酸盐化带及附近。
由于花岗质岩浆侵入末期的岩浆冷缩,在隐伏花岗岩体顶部出现了裂隙带,后被岩浆带来的成矿流体所充填交代,形成细脉带矿化。
F3断层成为矿区主要的容矿构造,与隐伏花岗岩体顶面及其派生的花岗斑岩脉产状协调。
细脉带、花岗斑岩脉以及含矿的F3断层同属花岗岩浆侵入作用所产生的构造-岩浆岩-矿化系列的组成部分。
2.2 矿化空间分带规律随由岩体接触带→围岩的距离增加,矿化空间分带规律为锡→铜→锌→铅→银→锑。
已知铜矿体位于锌-铅-银共生矿体的下部。
独立银矿体出现在锌-铅-银共生矿体的上部边缘。
独立锑矿体位于锌-铅-银共生矿体外带。
对于锌-铅-银共生矿体,上部矿体Zn/Pb <1.5,下部矿体Zn/Pb>1.5,如白羊矿段上部Zn/Pb 为1.39,白羊矿段下部Zn /Pb 为2.09;对门山矿段V 1矿体Zn/Pb 为1.17,而位于V 1矿体下部V 3矿体的Zn/Pb 为3.34。
也就是说与岩体距离越近,共生锌-铅-银矿体中的锌越占优势,直至出现独立的锌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