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二题兼与袁良骏先生商榷
- 格式:pdf
- 大小:139.55 KB
- 文档页数:3
张爱玲《小团圆》出版背后的故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张爱玲《小团圆》出版背后的故事【导语】:小团圆得以面试,与很多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放在文学史上看,我以为《小团圆》至少有三层意义。
一是确立了张爱玲的晚期风格。
以前张爱玲研究,通常只看到她上海时期《传奇》的典型张氏风格和到香港后获得美新处资助写作《秧歌》、《赤地之恋》的文风转变——由流动华丽转向平淡含蓄,从都市情欲到乡村苦难。
到美国以后张爱玲英文创作并不顺心(英文小说The Fall of Pagoda,The Book of Change一直找不到出版社,《金锁记》双语改写多次,影响仍不如上海初版)。
电影《色,戒》使这个晚年的短篇重新引起关注,加上涉及同性恋的中篇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以及更重要的《小团圆》,张爱玲的晚年风格及其与早期传奇的比较,便成为很有文学和学术意义的话题。
还是一贯的琐碎细节,但文字华丽有了节制,瘦劲枯涩,人文俱老。
五十多岁的女人回忆二十多岁的初恋及床戏,“物化苍凉”的意象仍是她的招牌。
还是有局限的第三人称,常常省略主语,故意混淆叙述者的视角和人物的观点,叙述方法则从顺时序变为意识流。
最重要的是故事,由“爱情战争”到乡村悲剧再到纯粹个人往事,这种转化轨迹,也是我想说的第二层意义:《小团圆》为中国文学的自传体小说增加了新的一章。
仅在现代文学的时段里,自传体文学至少有三类。
一是极端主张“一切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体”的郁达夫。
郁达夫有意在《沉沦》、《茑萝行》等作品中坦露自己,又在《日记九种》或《我的自传》中从事无意识的创作。
他的自叙体既是私人心理的忏悔,同时又具有社会时代意义——“公”、“私”两者孰更重要,郁达夫自己以及五四文学读者群的看法,不仅有犹疑,也有改变。
在初版的《〈沉沦〉自序》里,郁达夫说《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可是到1932年的《忏余独白》,在民族危机上升、文坛潮流也渐趋左倾的背景下,他又评论《沉沦》是“眼看到的故国的陆沉,身受到的异乡的屈辱”,使他失望之极,于是,他“象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般,发出了毫无气力,毫无勇毅,哀哀切切的悲鸣”。
我和袁良骏先生的分歧——关于民国武侠小说徐斯年摘要:本文是对袁良骏《民国武侠小说的泛滥与〈武侠会党编〉的误评误导》一文的回应,要点有四:一、民国时期通俗文学属于中国现代文学多元格局的一元,有其特定位置、功能和运作规律,与新文学既对立又互渗互补,不能定性为“逆流”。
二、武侠小说本质上是“非写实”的,所以不能沿用“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斗争”思维定式进行“划线”。
三、古代武侠小说的“侠义传统”,其主要价值在伦理范畴,而政治价值有限。
以一些优秀作家为代表的民国武侠小说,“总体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传统,而且有所突破。
三、对袁先生文中不讲逻辑、不顾事实之处表示遗憾。
关键词:民国武侠小说;民国通俗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袁良骏我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有时尽管“关己”,也会仍然“挂起”;加以眼睛坏了,所以这两年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不写稿的“三不”境界。
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袁良骏先生的大文《民国武侠小说的泛滥与〈武侠会党编〉的误评误导》(原载《齐鲁月刊》2003年第6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却是认真拜读了的,因为我是《武侠会党编》的编者之一,而且其势不容“挂起”。
对于《武侠会党编》,我是并不满意的,因为按“史”的要求还有所不足,但是这很难构成和袁先生对话的基础。
你看,他在文章开头便断言:“民国三亿言的武侠小说,从文学史上讲,是一股文学逆流,它是五四新文学的对立面。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高唱‘两个翅膀论’,让五四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的旧武侠、旧言情小说’比翼双飞,纯粹是异想天开,也是对五四新文学极大的亵渎。
”1这种非讨论的态度和“宣判”式的口气,真是霸道得可以!可惜当今世界凭“气势”已难压倒人,何况又在学术领域!至于袁先生文中所作的“理论上的批评和矫正”,同样不能令人心服。
现将这些不能令人心服之处,择其比较原则性的,归结为几个“不敢苟同”,陈述如下。
解读《小团圆》的多重主题目录一、人在乱世中的世纪末情绪 (2)(一)个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 (2)(二)个人及时行乐的骚动 (3)(三)乱世中人物的隐忍与挣扎 (5)二、古老家族衰败的命运 (6)(一)家庭外部境况的急剧坍塌 (6)(二)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崩溃 (7)三、人性的荒漠 (9)(一)人对所在民族存亡的淡漠 (9)(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10四、结语………………………………………………………………………………11参考文献:……………………………………………………………………………12解读《小团圆》的多重主题雷超(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张爱玲的《小团圆》自从2009年4月第一次在两岸三地出版到现在2011年7月,已经是第19次再版了。
虽然作家已经离世16年了,但是这部迟来的《小团圆》又一次使张爱玲成为文化的热点人物。
在学术界里,也有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发文来品评和分析这部惊世作品。
统观学术界研究成果和特点来看,许多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从作家生平经历和作品内容的关系来考证和解读,而忽略了就作品本身而言,从整体上来观照和分析这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意义。
故本文就回避了从自传的角度来知人论文,而是侧重于作品本身的丰富内涵和意义价值,从人在乱世中的世纪末情绪、古老家族的衰败命运、人性的荒漠三个角度来对其多重主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团圆》世纪末古老家族人性荒漠张爱玲的《小团圆》自从2009年4月第一次在两岸三地出版到现在2011年7月,已经是第19次再版了。
由此可见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张爱玲及其著作所得到的关注度之高。
而在学术界里,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发文来品评和分析这部惊世的作品。
统观学术界研究成果和特点来看,大多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从作家生平经历和作品内容的关系来考证和解读,或者是分析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却忽略了从整体上来观照和分析这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意义。
小团圆媳妇女性主义批评一、天才女性作家和她的女性角色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饱受争议的女性作家,但不论众人的诟病或吹捧,她的创作才情和写作技巧,都是不容否认的。
张爱玲塑造女性角色确实有她独树一帜的方面,她总是以自身经历所赋予的苍凉视角来拿捏人生戏台里女性的挣扎和沉沦。
细细研读张爱玲的作品,揣摩她笔下的众多女性角色,可以发现张氏总有一套独特理论充盈其中;她字里行间的繁荣、气恼和为难,像静静燃烧的焚香炉,不声不响地流淌出女性的生命。
二、《小团圆》自传体中的女性角色刻画与男子相比,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女性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都是以男性的附属品存在。
张的教育背景对她的女性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冷静刻薄的言辞,爱揭老底的审美嗜好,使张爱玲总能冷静真实地走进女性生命深处,揭示女性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的依附性生存状态和世俗的悲剧化处境。
这种强烈的女性意识,使得她的创作自然具备了真正地女性主义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在小团圆中,张爱玲同样塑造了新女性形象。
这正是她对女性自主意识的探索性书写。
在男权制度下对自身生存状态进行审视、反抗的新型女性,有着和传统女性迥异的婚恋观与母子观。
在她的笔下,女性不再是简单的逆来顺受的男权附属品,而是开始走向独立,开始了自主的人生。
1、盛九莉:追求真爱的女性盛九莉是张爱玲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新型女性的典型代表,她对爱情与婚姻有着迥异于传统女性的理解与选择。
她一直以为“无目的的爱才是真的”,她爱邵之雍,不在乎他是汉奸,不在乎他曾被“关进监狱”,不在乎他有老婆有孩子,不在乎他与自己的年龄差距,甚至不在乎她与邵之雍的结合只有一张题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戏词的一张婚书。
她在乎的只是邵之雍这个人,是爱情本身。
九莉为邵之雍写诗,“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他走后一烟灰盘的烟蒂,她都捡了起来,收在一只旧信封里”;她希望二次大战永远打下去,不过因为要跟他在一起;她“崇拜他”,在他面前,她“低到尘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