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2024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我们说的心脑血管疾病一般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
顾名思义,ASCVD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
那么,预防ASCVD(一级预防)就需要从动脉粥样硬化来入手。
他汀稳定斑块,不让易损斑块发生破裂;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这样一旦发生了斑块破裂,不容易形成血栓。
二者协同作用,防止发生血栓事件,如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血管性死亡。
他汀和阿司匹林各把一关,被誉为一对儿「好搭档」。
他汀的使用他汀类药物可抑制肝脏细胞合成胆固醇,降低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通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增加肝脏细胞对胆固醇的清除。
它既是一种调节血脂的药物,也是主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他汀抑制斑块的形成和进展,稳定斑块和防止斑块发生破裂,从而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等血管事件的发生。
1.谁应该吃他汀经过风险评估,所有ASCVD中高危人群均需进行干预,首先推荐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改善生活方式不能使血脂达标时应考虑药物治疗,他汀是主要的药物,其用于ASCVD一级预防证据最为充分。
对于风险评估为中危的人群,是否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有时难以确定,这时需考虑结合心血管病风险增强因素。
(风险评估步骤详见: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发布,推荐要点一览)也就是说,除了不能耐受他汀者以及持续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中高危人群应考虑启动他汀治疗。
大量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高、中甚至低危人群的ASCVD风险,且LDL-C降低越多其风险降低越多。
无论是否存在基础心血管病、基线心血管病风险如何、基线LDL-C水平高低、他汀类药物种类和剂量如何ADL-C每降低1mmol∕L x持续5年,人群心血管病风险降低21%、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2%o2.如何选择药物及治疗剂量在选择药物之前,首先应根据ASCVD基线风险确定降脂目标。
表1血脂管理目标非糖尿病的ASCVD高危患者LDL-C目标为<2.6mmol/L(100[Amg/dl);非HDL-C目标为<3.4mmol/L(130mg/dl) 一ASCVD低危患者LDL-C目标为<3.4mmol/L(130mg/dl);非HaBHDL-C目标为<4.2mmol/L(160mg/dl)注:糖尿病合并ASCVD高风险的患者指年龄≥40岁的糖尿病患者,或20-39岁患有糖尿病且ASCVD总体风险为高危者尽管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治疗的基础,但其剂量增加1倍LDL-C降低效果只能增加6%,且有潜在的不良反应。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讲座总结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大脑血管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
这些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我们邀请了专家为大家进行了一场关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知识讲座。
以下是讲座内容的总结。
一、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讲座首先介绍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以及吸烟等因素都会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的水平,保持适当的体重,并坚决戒烟。
二、合理饮食合理饮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讲座中提到,应该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此外,适量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也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三、适度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心脑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血脂和体重,改善血液循环等。
讲座中建议每天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三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
四、控制情绪讲座中特别提到了情绪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
长期的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压力。
五、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讲座中提到,定期检查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此外,对于特定人群,如年龄较大或有家族遗传史的人,更应该定期进行心脑血管相关的专科检查。
六、药物治疗在讲座中,专家还介绍了药物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相应的药物,并根据疗效进行调整。
但是,药物治疗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合理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总结起来,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努力。
除了控制危险因素、合理饮食、适度锻炼、控制情绪、定期体检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外,还需要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环境污染逐渐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呈日益增高的趋势。
由该疾病的导致的死亡率也有明显增加,医学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研究面临严峻挑战,此时对于全社会普及卫生健康常识,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迫在眉睫。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高,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球每死亡3个人,就有一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疾病和中风死亡人数高达1750万。
因此,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降低老年心血管的病死率,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随之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高脂肪高热量的摄入,使得肥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
这也使得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
据统计,我国目前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地患有心血管疾病。
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将进人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病即将成为人群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心血管疾病成为医学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那么,心血管疾病发病前有哪些症状呢?应如何来预防呢?预防它有何意义呢?下面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一、心血管疾病的概念:心血管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冠心病;心脏肌肉供血血管的疾病;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供血血管的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脏肌肉和心脏瓣膜的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的畸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移动至心脏和肺部。
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是急性事件,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脑部。
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
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危害严重的健康问题,预防措施的实施对
于降低患病风险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措施:
1.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营养的饮食惯,减少高盐、高糖、高脂
肪食物的摄入。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健康蛋白质的摄入,如
鱼类、坚果和豆类。
2.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定期测量体重并与身高相匹配,采取控制饮食和进行适量运动的方
法来保持理想体重。
3. 适度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跑步、游泳等,
有助于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降低患病风险。
每周进行150分钟
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4. 控制血压:定期测量血压,并注意血压是否正常。
保持健康
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减少盐的摄入、适度运动和减压,有助
于控制血压。
5. 戒烟限酒: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
的风险。
尽量避免吸烟并限制酒精摄入量,以减少患病风险。
6. 控制血糖: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控制血糖水平非常重要。
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测量血糖水平,并采取饮食和药物治疗
控制血糖。
7. 管理压力:长期的压力和焦虑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学会有效的应对压力的方法,如进行身体活动、放松练、寻求支持等,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以上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些基本措施,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帮助降低患病风险,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请咨询相关医疗专家
以获取更多个性化预防建议。
探索基层医疗机构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策略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难题,是引发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许多研究和临床实践已经揭示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但该疾病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中仍然占据显著的比例。
因此,我们需要探索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策略,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治水平和健康服务质量。
一、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基层预防工作基层医疗机构是居民就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的重任。
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基层预防工作是防治该疾病的关键。
首先,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此外,基层医疗机构应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提供相关的咨询和指导。
二、建立个性化的心脑血管疾病管理方案针对不同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和病情特点,基层医疗机构应建立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通过对患者的分层管理,可以实现早期预测、早期干预和定期随访。
例如,基于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等信息,医生可以根据风险评估模型制定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同时要注意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药物合理使用,以保证治疗效果。
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水平基层医疗机构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提高诊治水平,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学术交流。
培训内容应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应用等。
此外,基层医疗机构还可以与上级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学习和借鉴经验,共同提升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
四、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的协作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力量。
社区作为患者生活的核心,应发挥积极作用,配合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
例如,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开展健康宣教和筛查活动,提供血压、血糖等健康检测服务。
基层医疗机构与社区的协作可以形成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闭环,实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定期随访等综合管理。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危害严重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继续上升,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主要死因,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近年来,我们积极地采取多种控制措施,有效地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这些措施不够,同时还需要加强健康教育以更好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首先,要加强健康教育,向公众正确地传播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知识,增强人们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意识。
同时要组织日常生活中锻炼,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社会各界、媒体、学校都应该持之以恒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其次,正确掌握和使用药物,并不断关注新的药物,以减少病毒感染的发病率和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
此外,采取合理的饮食方式,少食低营养、高脂肪、高糖类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尤其是动物内脏,坚持健康饮食习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另外,积极控制和预防人体内脂肪的积累,减少肥胖和高血脂的发病率,这是预防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措施。
最后,加强心脑血管病的社区筛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健康检查和管理,以及对病情的必要跟踪,有助于及早发现病变,以便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病情。
同时,采取有效的抗病毒措施,适时进行疫苗接种,减少病毒感染病变的发生。
总而言之,要形成持久的健康习惯,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
防,对促进健康、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有重要的作用。
健康教育不仅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有助于从根本上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促进健康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心脑血管疾病论文:关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探讨[摘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一大杀手。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生后如何进行治疗,特别是降低发病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直是广大心脑血管病防治工作者在积极探索,众多心脑血管病患者及其家属十分企盼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探讨心脑血管病的防治策略,有一些实际体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1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1高脂血症:高血脂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由此引发的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祸首。
高血脂主要是指血浆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的异常增高[1]。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中胆固醇水平比正常人高,特别是血液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的持续升高和高密度胆蛋白(hdl)水平的降低与疾病发病率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载脂蛋白a降低,脂蛋白b增高都被认为是危险因素。
目前认为氧化ldl是最重要的致粥样硬化因子,是损伤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主要因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脂发病率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
1.2 吸烟:吸烟是心肌梗死主要的、独立的危险因子。
吸烟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尼古丁和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对血管的危害,从而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使血中的ldl易于氧化,氧化ldl可促进血液单核细胞进入内膜并转为泡沫细胞;烟内含有一种糖蛋白,可激活凝血因子viii以及某些致突变物质,后者可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以使安静时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需氧增加。
1.3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最常见的疾病之一[2],特别是老年人多患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异常增高,患者常无症状。
动脉血压增高增加了脑卒中,动脉瘤,心力衰竭,心力梗死和肾脏损害的危险性。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方法嘿,咱来说说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哈。
有一次啊,我去参加一个亲戚的生日聚会。
聚会上有个长辈,看着身体还挺硬朗的,可一聊天才知道,他之前得过心脑血管疾病,可把家里人吓坏了。
从那以后啊,我就对心脑血管疾病特别关注。
首先呢,饮食得注意。
不能大鱼大肉地吃,得清淡点。
有一回我去超市买菜,看到一个大妈在挑青菜。
我就问她:“大妈,你咋光买青菜呀?”大妈说:“哎呀,这人老了,得注意饮食,不能吃太油腻的东西,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
”我一听,觉得有道理。
以后我也尽量多吃青菜水果,少吃那些油腻的食物。
其次呢,要多运动。
不能老坐着不动。
我有个朋友,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也不怎么运动。
有一天,他突然觉得头晕,去医院一检查,医生说他血压有点高,得注意运动。
从那以后,他就每天早起去跑步。
“哎呀,这运动起来感觉还真不错。
”他跟我说。
我也觉得,运动不仅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能让人心情变好。
还有啊,要保持好心情。
不能老是生气、着急。
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两个人在吵架。
吵得可凶了,脸红脖子粗的。
我就想,这要是经常这么生气,肯定对身体不好。
咱得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事情别着急,心平气和地解决。
“嘿嘿,别为了一点小事就把自己气个半死。
”另外,要定期体检。
不能觉得自己身体好就不去检查。
有个邻居,平时觉得自己身体没啥问题,就好几年都没去体检。
结果有一天突然晕倒了,送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心脑血管出了问题。
要是他能定期体检,也许就能早点发现问题,早点治疗了。
总之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得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注意饮食、多运动、保持好心情、定期体检,这些都很重要。
“哎呀,咱可得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别让心脑血管疾病找上咱。
”嘿嘿。
浅谈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通称。
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居各类疾病之首,由于致病是因血液的病变所引起,故对人体的损害是隐秘的、逐渐的、全身性的,因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被称为“沉默的疾病”,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呢?笔者总结了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关键是控制血压
将血压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
高血压与脑卒中(中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血压高于140/90毫米汞柱(18.7/12千帕)时为高血压。
因此要定期测量血压,规范地服药,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资料表明,坚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仅为不坚持治疗者的十分之一。
也就是说,只要长期坚持控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可下降90%。
二、保持正常体重,预防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预防超重和肥胖,保持正常体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十分重要。
保持正常体重的关键是控制总热能的摄入和增加能量的消耗,使能量的摄入和
消耗保持平衡状态;假如摄入大于消耗,多余的能量就在体内转化为脂肪积累起来,体重就会增加。
对超重和肥胖的人来说,应当使总热能略低于消耗的热能,以使体重逐渐下降。
低热能的饮食应当是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充足、高膳食纤维的饮食,以防止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在降体重的同时仍能保持各营养素之间的平衡。
三、保持血脂的正常
血浆中胆固醇(tc)浓度超过5.7毫摩尔/升(220毫克/分升)和/或甘油三脂(tg)浓度超过1.5毫摩尔/升—1.69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150毫克/分升)时称之为高脂血症。
由于血浆中的脂质多与载脂蛋白结合成脂蛋白形式,故高脂血症必然伴有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三大因素(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吸烟)之一。
目前认为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的饮食措施除控制总热能保持正常体重外,脂肪摄入量在总热能摄入量中的比例应小于30%,其中饱和脂肪酸应小于10%,多不饱和脂肪宜占10%—15%,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的50%—60%,蛋白质占10%—20%,胆固醇应小于300毫克/日。
对ⅱ级高脂血症者,饱和脂肪酸应小于7%,胆固醇应小于200毫克/日;避免食含胆固醇高的猪肝、猪心、鱼子、蟹黄、鸡蛋黄等食物。
四、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生活习惯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不仅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改变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切危险因素。
早睡早起,按时作息;坚持饭后二十分钟左右散步;切忌超负荷工作和娱乐。
尤其要少饮酒,不吸烟。
因为抽烟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抽烟时间越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机率就越高,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相应升高。
过量饮酒同样也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
因此戒烟限酒是中老年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与此同时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宽容的心、快乐的心,保持平衡的心态,是长寿的关键是健康人生的保证。
因此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病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切勿让情绪起伏太大。
五、注意日常的饮食与运动
素食为主。
高脂肪、高胆固醇摄入过多是心脑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摄入过量脂肪会在心脑血管壁内沉积,形成粥样斑块。
以素食为主的合理膳食是保持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之一。
注意食物多样性,均衡性,多食五谷杂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吃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多吃三黑(木耳、黑豆、黑米),多食醋,多凉拌,有条件的要多吃些野菜,少吃油炸食品,少吃猪牛羊肉,少吃动物类油脂,少吃盐和蔗糖,少吃动物内脏和海鲜。
吃好的同时还要进行运动。
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
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
控制好运动量,以走路、慢跑、游泳等适合于中老年人的锻炼方式为主,是防止衰老的重要措施。
中老年患者晨练不宜过早,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在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六、注意季节养生
冬季气温逐渐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缓慢,是心脑血管病人的“多事之时”,要十分注意保暖。
心脑血管病人身体受冷空气刺激,血管骤然收缩,易导致血管阻塞,血流供应中断及受阻,使血管内的毒性物质不易排出,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
而夏季燥热,气压低,湿度大,汗如雨下,切忌受风,勿要贪凉,冷食亦当适度。
七、定期体检
定期做身体检查,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浓度。
老年人应每年做体检一次,并要对血压、血脂、血糖进行监测,尤其在有各种刺激因素时(如情绪的变化、运动量的变化),机体往往处于应激状态更应做详细检查。
若有问题,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或药疗,或食疗,进行调整。
体检是为了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八、家人应学会急救措施
每个人都应懂得一点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识及抢救的简单技能。
心脑血管疾病常在凌晨或夜间发生,这时,要是懂得一些急救措施,
在医生或救护车到来之前就可进行一些急救,缓解发病的速度,减轻病情,为医生的施救争取宝贵的时间。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一旦得上这类疾病,会给自己和家人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从经济角度、家庭角度,还是健康角度来讲,唯有预防才是完全之策。
早一日预防,早一点安心。
所以大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身体上的每一处“蛛丝马迹”,定期做体格检查,没病预防,有病早治,千万不要拿自己的生命作赌注。
希望中老年同志们积极行动起来,向心脑血管疾病这个无形的杀手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