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一)一课一练 西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2
一年级疑难题整理总结理解数字的大小与顺序在一年级数学学习中,孩子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题,其中之一是理解数字的大小与顺序。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数字的大小和顺序并不容易掌握和理解。
本文将对一年级疑难题进行整理总结,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大小和顺序。
1. 同一数列中的数字比较当一年级的孩子要比较数列中的数字大小时,他们常常会遇到困惑。
例如:给定数列1,2,3,4,5,让孩子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帮助孩子理解:首先,让孩子按照顺序念出每个数字,并使用手指指向每个数字。
这有助于孩子们直观地体会到数字的顺序。
然后,我们可以要求孩子比较相邻的数字,例如比较1和2。
通过比较孩子可以发现,2比1大。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理解到数字的大小顺序。
接着,我们可以继续比较2和3,以此类推,直到完成整个数列的排序。
2. 使用具体的例子进行比较另一种帮助孩子理解数字大小和顺序的方法是使用具体的例子。
例如,我们可以拿出一些物品,如水果或糖果,并对它们进行数量的比较。
让孩子们将这些物品按照从少到多或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
通过观察和比较实物的数量,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大小和顺序。
3. 利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另一种帮助孩子理解数字大小的方法是使用比较符号进行比较。
比较符号包括“大于”、“小于”和“等于”。
通过将数字和比较符号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如,当我们将数字“5”和“2”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告诉孩子“5大于2”。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字的大小。
4. 培养孩子们的数感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数感。
数感是指对数字的直觉认知和感知。
通过不断练习和经验积累,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大小和顺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活动,如数数玩具、计算购物物品的数量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们加深对数字的理解,并且提高他们的数感。
总结起来,理解数字的大小和顺序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项挑战。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读写1-100之间的数;2.理解数的顺序;3.了解数的大小关系,并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比较数的大小;4.培养学生的数字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数的顺序;2.数的大小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用黑板或白板写出数字1-100,并让学生依次读出来。
2. 学习数的顺序1.常用数字顺序:数从小到大,顺序数列是1 2 3 4 5 ……;2.学生自己组织数列:上面一列数给学生6-10,让学生把它们排成从小到大的顺序。
3. 数的大小比较1.数的比较符号和句式:大于、小于、等于;2.小于比较:让学生观察不同水果的数量,让他们说出哪些水果的数量是最小的,哪些水果的数量是最大的。
3.大于比较:引导学生讲述不同季节的温度高低差别,并总结出夏天温度高于冬天。
4.等于比较:让学生依据正确的数值,正确归纳提出具有等值的数对,如“11=11”、“12=4+4+4”等。
5.让学生撰写有关二个或三个数的大于小于等于关系,并总结出规律:例如:1<3、9>7、13=13等。
4. 练习题教师可以提供类似以下的练习题:1.安排学生用数字表示:三个、四个、八个、十个、五十个、一百个桌子。
2.甲、乙两同学分析出 23 小于 29,结果是正确的吗?3.写出不少于10个数,排茬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4.拿出四个数字牌(6、7、8、9),写出3个不同的有大小之分的两位数。
5.用¥3/个的价钱,分别写出买1个、2个、9个半香蕉的价钱。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在正确读写数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了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关系,并能够运用“大于”、“小于”、“等于”比较数的大小。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字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希望学生能够多花费时间来进行巩固和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一)测试题一、口算。
1.口算40+30= 78-6= 42+5= 6+53=53+40= 39-20= 7+42= 69-8=57-6= 88-40= 31+(46-40)= 57-30-7=25+20-13= 62-12+21= 35+2+30= 8-(27-20)=二、填空。
2.84-50,要先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___,得数是________。
3.38+20要先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___,得数是________。
4.65-(2+8),要先算___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___,得数是________。
5.45比32多________,23比37少________。
6.被减数是37,减数是21,差是________。
7.两个加数分别是23和32,和是________。
8.一个数加上40,再减去40,还剩40,这个数________。
9.在横线上填上“>”、“<”或“=”。
54-20________74 45+25________70 32+6________6 +3238-23________16 42+20________60 78-8________65+510.想一想,□、○、△各表示什么数。
□+○=16 ○-△=3 △+4=10.□=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11.看图回答把上面这些苹果每5个装一包,可以装满________包,还剩________个。
三、看图列式计算。
12.看图列式计算45-________=________36-________=________44-________=________四、竖式计算。
13.竖式计算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五、根据条件和算式,哪个问题提得对,在括号里打“√”14.一(1)班有男生20人,女生22人.________?算式。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数的顺序大小比较(9)-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100以内数的顺序2.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顺序,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数的大小比较原理,能灵活运用比较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教具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比较大小的场合,引入本课主题。
(2)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数的大小比较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100以内数的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讲解100以内数的顺序,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数数,感受数的顺序。
3. 课堂讲解(1)讲解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掌握大小比较的规律。
(2)通过举例,让学生实际操作,加深对大小比较方法的理解。
4.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大小比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2)设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协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数的顺序大小比较(3)-西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能够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 能够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等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数的大小比较原理。
- 灵活运用大小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和实践操作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日常生活用品,如书本、铅笔、橡皮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大小关系。
2. 提问:你们是如何判断这些物品的大小的呢?3.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大小是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判断的。
二、新课讲解1. 讲解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如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首先要看它们的位数,位数多的数大;如果位数相同,就比较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则这个数大;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依此类推。
2.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 引导学生总结大小比较的规则,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三、实践操作1. 分组进行大小比较游戏,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教师随机给出两个100以内的数,代表需要快速说出这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并给出正确答案。
2. 学生独立完成大小比较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巩固与拓展1. 出示一些大小比较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邀请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
2. 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 强调大小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比较价格、比较身高体重等。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同步练习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单选题“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数字的比较,45()54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2.有()5大于56,括号里面最大填多少A. 4B. 5C. 63.两位数的比较,十位数上的数是3的数()比十位数上是2的数大。
A. 可能B. 不可能C. 一定4.比75大2的数是()A. 72B. 77C. 785.最大的两位数的()A. 88B. 99C. 100二、判断题1.39大于40 ()2.最小的三位数比最大的两位数大1()3.苹果有55个,雪梨比苹果少,雪梨可能是60个()4.小刚有可能一分钟拍了95下()5.59这个数字在57前面()三、填空题1.两位数的比较,先比较________位数。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一)测试题一、口算。
1.口算40+30= 78-6= 42+5= 6+53=53+40= 39-20= 7+42= 69-8=57-6= 88-40= 31+(46-40)= 57-30-7=25+20-13= 62-12+21= 35+2+30= 8-(27-20)=二、填空。
2.84-50,要先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___,得数是________。
3.38+20要先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___,得数是________。
4.65-(2+8),要先算___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___,得数是________。
5.45比32多________,23比37少________。
6.被减数是37,减数是21,差是________。
7.两个加数分别是23和32,和是________。
8.一个数加上40,再减去40,还剩40,这个数________。
9.在横线上填上“>”、“<”或“=”。
54-20________74 45+25________70 32+6________6 +3238-23________16 42+20________60 78-8________65+510.想一想,□、○、△各表示什么数。
□+○=16○-△=3 △+4=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看图回答把上面这些苹果每5个装一包,可以装满________包,还剩________个。
三、看图列式计算。
12.看图列式计算45-________=________36-________=________44-________=________四、竖式计算。
13.竖式计算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五、根据条件和算式,哪个问题提得对,在括号里打“√”14.一(1)班有男生20人,女生22人.________?算式。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数的顺序大小比较 (18)-西师大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数的顺序,能够正确地比较整数的大小。
2. 学会使用比较符号(>、<、=)来表达数的大小关系。
3. 能够运用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方法。
2. 比较符号的使用。
教学难点1. 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
2. 比较符号的准确使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概念、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方法。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整数知识,如整数的读写、整数的组成等。
2. 提问:如何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二、新课导入1. 讲解数的顺序:从小到大,整数的顺序是1, 2, 3, 4, ...2. 讲解大小比较方法: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可以通过比较它们的数位或者从最高位开始逐位比较。
3. 举例说明:比较23和37的大小。
三、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涵盖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知识。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概念、方法。
2. 强调比较符号的使用规则。
五、课后作业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作业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等,涵盖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步骤”部分,因为这一部分详细描述了课堂教学的流程,包括导入、新课导入、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
这些步骤是教案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学生能否有效学习和掌握知识。
教学步骤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重要步骤。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教学设计3一、教学背景分析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是数学一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接下来的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数的顺序、比较大小这一知识点时,学生需要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理解数字的排列顺序,培养对数字的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能够正确排序一组给定的数字,正确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
2.过程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排序一组给定的数字。
2.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
2. 教学难点1.能够正确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入数字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给出一组数字,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数字的大小关系。
第二步:教学内容学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数的排序练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加深对数字大小关系的理解。
2.设计有趣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数字的大小关系,加强记忆。
第三步: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并在课堂上进行答疑解惑。
第四步: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巩固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作业可以包括排序题、比较大小题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数字的大小关系理解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存在混淆的情况。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关注,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目的。
以上是本节课《数的顺序、比较大小》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教案标题:《数的顺序大小比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的顺序,能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数字。
2. 让学生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的顺序:让学生理解数的顺序,能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数字。
2. 大小比较:让学生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些数字,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顺序关系。
2. 讲解:讲解数的顺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数的顺序,能够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数字。
3. 练习:让学生进行数的顺序的练习,巩固对数的顺序的理解。
4. 讲解:讲解大小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5. 练习:让学生进行大小比较的练习,巩固对大小比较的方法的理解。
6. 总结:总结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理解程度。
2. 练习情况: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要注重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方法。
在教学评价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一年级数学下册(西师大版)。
2. 教学用具:数字卡片、大小比较卡片。
3. 课后作业: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的练习题。
七、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别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3. 在课后作业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检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